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

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

發布時間:2022-04-20 23:07:33

1. 漢語語音的演變

漢語的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先秦到東漢時期為上古音時期。在我看來,一股腦歸入上古音是很不科學的(我覺得華夏族、東夷族、吳蠻荊蠻的語音肯定會互相滲透,語音不變才怪),但這一時期的漢語究竟怎麼念,已很難考證。上古音和普通話之間不但聲母不同,韻母也可能不同。如果仔細讀《詩經》,會發現原本押韻的字不押韻了,不押韻的字押韻了 ——這就是使用普通話閱讀的結果。其實明清以前的一些音韻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有些搞笑——一律葉(讀 xie 陽平)韻改讀,楞是把不押韻的都按他們的意思改押韻了。當然這是不科學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給上古音研究帶來了一絲曙光。我舉一個粗鄙的例子來說明:A與B看似沒什麼關系,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C,由是推斷A與B有親緣關系,C先於AB存在,比AB更古老。假設C1是C的原始形態,那麼C就是C1的擬構態。

回過頭繼續說上古音的研究,既然有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那麼也可對其進行擬構(盡管我覺得通過擬構來還原上古音真是玄之又玄)。具體方法是以《詩經》《老子》(注意:都是韻文)的韻部為依據,同時參考較古老的方言(北方方言不在此列)以及日語、朝鮮語中的部分借詞(想想我們的祖先多麼偉大),找出其相同或相似點進行古音模擬(我總是不能信服)。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二)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打打殺殺,甚是熱鬧,老百姓沒過幾天安穩日子——8過換成歷史書上的官腔就是民族大融合時期(這說法太霸道,漢人想融合,匈奴人想融合,鮮卑人想融合???)。民族一融合,語言就遭殃——一時我說你好你說HELLO,忙死了。於是語音學上就管這一時期為過度時期。

標志這一時期結束而中古音時代開始的是隋代陸法言寫的《切韻》——這是中古漢語音韻研究的開山之作。8過我翻了翻這小子的底牌——他居然是鮮卑人!!!「陸」姓是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後改的(原姓很搞笑,大家自己去查《魏書》好了,偶就不在這里出他的丑了)。只是不知道這一時期的漢族學者都干什麼去了???

這本〈切韻〉比現在的高考參考書牛得多,風靡唐宋兩代好幾百年——為什麼,科舉考試要寫詩啊!詩要押韻。陸法言把相同韻部的字歸在一起,注音並解釋,士子們是人手一冊(嘖嘖,現在哪個特級教師有這本事)。唐宋時期的其他韻書,什麼〈唐韻〉啊,〈廣韻〉啊,〈平水韻〉啊,都以〈切韻〉為藍本,是換湯不換葯的東西。(要是那時人有版權意識就好了,小陸的後代能收幾百年的版稅啊~~~~~~~~~)
當然我是沒陸法言那麼好命,他寫〈切韻〉也是有機緣的。話說隋朝統一中國後是高舉漢文化大旗,可當時的漢語實在是備受摧殘,尤其是語音。南北兩派語言學家都堅持自己繼承了漢語語音的正統(說來可笑,北方經歷了五胡亂華,南方與吳蠻百越雜居,還有什麼正宗的漢語語音)。一天晚上,南北八大語言學家齊聚陸法言家中,當然不是年輕的小陸請客,而是他老爸陸爽(此陸爽非彼陸爽,不是鄭小姐事件中的那個未婚夫)請客。學者喝酒自然與俗人不同,喝著喝著就談起了語音問題 ——偶滴偶像小陸GG就充當了這次談話的記錄員(換了偶肯定不樂意,憑什麼你們吃香的喝辣的卻叫我當義務記錄員,老爸,勞務費拿來!——所以偶肯定成不了語言學家)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三)

這場宴席的結果自然是賓客們酒酣而歸。若干年後,依稀記得那時老陸已經駕鶴西去(原來讓兒子作記錄純粹是自娛自樂,一點也不想造福掙扎在高考戰線上的莘莘學子,欠扁)。小陸GG倒是很有雄心壯志去編一本韻書,於是參考了當年的談話記錄,寫成了〈切韻〉一書。

其實中古音產生的時間很難說清——決不是某個具體的時間點,〈切韻〉之前的南北朝時期也不是沒別的韻書。但〈切韻〉解決了許多語音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將漢語分為四聲(別跟我說陰陽上去,中古音8是這樣的)——平、上、去、入。寫詩時,平聲自然還是平聲,上去入歸入仄聲。

雖然我不能說切韻中所收的字的讀音完全等同於當時的民族共同語,但〈切韻〉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古語音的珍貴資料,不會像研究上古音那樣困難重重。

現在言歸正傳,實際上與中古音相似度最高的現存方言是粵方言,現在大家應該有一個感性認識了吧。而唐朝是典型的中古音時期。
所以,〈大明宮詞〉里的武攸嗣那一口現代山西方言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產生的。所有的正統歷史劇都竭力避免讓古人講現代語——可誰真正避免了呢?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四)

五代後的宋,相信唐風的大多數XDJM都不怎麼喜歡,偶也不喜歡。對我而言,宋就像一隻肥得流油的羊——無力保護自己,就只有挨啃的份了。語音自身的發展加上異族的入侵(官方說法叫民族融合),漢語語音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教育部只對高考參考書作了稍微的修訂,士子們考試時押韻的依據還是〈切韻〉(讓我想到前幾年中國已經搞市場經濟了,政治考試時考生們還得說計劃經濟如何好,典型的計劃跟不上形勢)。不過,宋朝的教育改革問題並沒有前幾年「計劃」「市場」的問題嚴重,再加上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傾向,也沒掀起什麼喧然大波。

總的來說,把宋也歸入中古音時期是說得過去的——四聲還是保持著的。

南宋滅亡後,漢人和漢語都大難臨頭了,人成了四等公民,還被逼著學蒙古語(北方地區尤其厲害)。這次民族融合(這幾個字還真別扭)的結果就是四聲發生了嚴重的變化,簡單的說,就是「平分陰陽,入派四聲」——北方方言(這可是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啊)里的入聲全部消失(還好,是讀音不是文字),傷心啊~~~~~~~

當然,寫元曲的再也不能用〈切韻〉了(偶滴偶像小陸GG的暢銷書自此退出歷史舞台,5555555~~~~~~),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音韻 〉,按凡是學過普通話的人都知道的陰陽上去四聲劃分。

不怎麼願意接受漢化的元朝最終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了,但消失的入聲已無法恢復。事實上,明朝的標准語音和普通話已經很接近了。值得一提的是,入聲在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里還是保留著的。

清朝入關後。滿語對漢語語音的沖擊並不大,只不過是增添或改變了個把詞彙,沒元朝那麼大的「劃時代意義」。

民國的國語是北京話,共和國的民族共同語是普通話(和北京話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尾聲)

嘮嘮叨叨說下來,你可能不敢相信一向引以為豪的漢民族共同語竟是距離原本的漢語最遠的,而這的確是事實。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人呼籲學習粵語吳語而被扣以大漢族主義的帽子,這帽子扣得大了點,此公無非是想保護一下中古音罷了。

其實漢族經歷了幾千年而沒滅族的原因無非是包容性的文化和統一的文字。無法想像假如中國像歐洲一樣使用拼音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

復興中古音也好,普通話是胡音也好,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我們仍是中國人,我們依然使用著祖先傳給我們的象形文字。如果我們用心,可以讀懂先秦的散文、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先人傳達的是他們的心,而不是這些字的音。

2. 語言演變的特點

語言發展變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特點。有些特點是屬於某一具體語言的,有些特點則是所有語言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這里所講的是所有語言呈現出的發展變化的共同特點。語言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是不平衡性、漸變性、相關性和規律性。 1.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均衡的、勻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語言系統發展變化不平衡。在語言各子系統中,詞彙系統的發展變化最快,相比而言,語法的發展變化就要慢得多,語音發展變化的速度也較為緩慢。語言各子系統內部的發展變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詞彙系統中,發展變化較快的是一般詞彙,基本詞彙卻是相當穩固的。有人曾對不同語言中的215個常用詞(其中主要是基本詞)在一千年中的發展變化情況做過統計,發現漢語和法語79%未發生變化,英語85%未發生變化,德語78%未發生變化,羅馬尼亞語77%未發生變化,葡萄牙語82%未發生變化,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85%未發生變化。這說明基本詞彙的發展變化速度是較為緩慢的。正因如此,人們把語法和基本詞彙看作決定一個語言基本面貌的最為穩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時期語言發展變化不平衡。當社會變革較為劇烈、社會發展的步伐較快、社會思維較為活躍、不同文化的接觸較為頻繁的時期,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快一些;反之,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英語在從九世紀阿爾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亞(1564-1616)這五個世紀中,發展變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於後代人讀九世紀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讀外語一樣。 第三,語言變體發展變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間上的一種表現。各種方言形成之後,在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漢語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相對較慢,保存古代漢語的成分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別是北方官話區的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相對較快。 語體是語言的一種重要的功能變體。各種語體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漢族的傳統中,一直存在著輕商的觀念,因此,在漢語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與商業活動關系十分密切的廣告語體。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的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之廣告語體在當今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幾乎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語言發展變化的漸變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像火山爆發、暴力革命那樣的突變,而是一種逐漸變化的過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果採取突變的方式,一夜之間面目全非,人們將會一下子喪失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社會的一切活動將會突然終止,其後果是不堪想像的。語言的交際職能決定了它不可能採取突變的方式,而只能採取漸變的方式。 事實上語言的發展變化也正是走的漸變之路。例如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了」,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了」虛化而來,其演變過程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動詞「了」大約出現在漢代,是「終了、了結」的意思。由於動詞「了」常用在動詞之後充當補語,地位不及一般的動詞,於是逐漸虛化,大約到了唐宋之際,「了」才出現了與現代漢語大致相同的用法,成為時態助詞。 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由語言新質要素的長期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現質的突變。即使人為地想讓它發生突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文字可以進行改革,而語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勢利導逐漸使其規范的原因。 3.語言發展變化的相關性 語言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各種語言單位和各種語言規則,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關聯著,因此,每個語言單位、每種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都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某一語言單位或某一語言規則的發展變化,也會引發與之相關的語言單位或語言規則發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間接的相應的發展變化。例如: 在12世紀以前漢語沒有輕聲。大約在12世紀前後,輕聲這種語音現象才出現。輕聲是一種輕短模糊的調子,是聲調的輕化。當某些音節讀輕聲的時候,往往使這一音節的母音發生央化、脫落等變化。比如結構助詞「的」原來讀作[ti],因輕聲而讀作[te];結構助詞「得」原來讀作[tei]或[te],因輕聲而讀作[te]。由於輕聲現象的出現,使本來讀音並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語音上合流了。輕聲這一語音現象的出現,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音強的變化帶來母音的變化,再由母音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詞彙和語法。 4、語言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的語言,其發展變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規律,同一語言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變化規律,語言的各個子系統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規律,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一點是共同的。 如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其韻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話中演變為[an],在今天上海話、福州話中分別演變為[E]、[aN],但是從中古到現在的廣州話則沒有發生變化,仍讀[am]。例如: 北京話 上海話 福州話 廣州話 擔 tan tE taN tam 談 t'an dE taN t'am 藍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 中古[am]?北京話[an]、上海話[E]、福州話[aN]、廣州話[am] 或是寫出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系公式: 北京話[an]?上海話[E]?福州話[aN]?廣州話[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漢語的「談韻」字到今天的北京話、上海話、福州話、廣州話的韻母演變規律,並可據此寫出古今的語音演變公式和這些方言間的語音對應關系。 尋求語言發展變化的各種規律及其條件,是語言發展史研究的重要任務。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多少適應於各種語言發展變化的共同規律,也許這種規律本來就不多。但是,語言的發展變化具有規律性,這是無庸質疑的。

3. 語言學綱要論述語音是怎樣的演變

語音的變化有很強的規律性.這種演變的規律性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變化有一定條件的限制,比方 兩組齶化為 組的條件就是齊、撮二呼的前面;濁音清化的條件限於口音,不涉及鼻音和邊音,更與母音無關;其中濁塞音和濁塞擦音清化時還按聲調的平仄而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區別.凡符合條件的一律都變,沒有例外,如果出現例外,那也可以找出產生這種例外的原因.比方寧波話,古代的k在相當於上述齊、撮二呼的條件下和北京話一樣也齶化而成 所以在語音系統中應該不再有像ki 等這樣的音位組合.這些音為什麼沒有在同樣的條件下如同"基"那樣也齶化成 呢?這就涉及到語音演變規律的第二個特點;時間性.語音演變規律起作用有一定的限制,它只在某一段時期中起作用,過了這一時期,即使處於同樣的條件下也不會遵循原來的規律發生語音變化.現代寧波方言的ki等的音位組合時在齶化規律起作用的時期以後產生的語音現象,所以不受這一規律的支配.語音演變規律的第三個特點是地區性.前面講過,語言的演變是像波浪一樣從一個中心向外擴散的,而且擴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變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進行.濁音清化的規律在北方話系統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吳語地區和湘語區則仍保留原來的濁音,並沒有發生清化的現象.語音演變的規律性及其所具有的特點,為我們研究語音發展的歷史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4. 對語言新變化新發展的理解

任何一種事物都有著兩面性,網路語言也不例外,其在促進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同時,難免也會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一方面,網路語言的形式並不規范,一些網路語言還會對漢語言產生一定的曲解,甚至為了能夠引起社會關注,為了標新立異,無視語言的應用規范,使用錯別字來追求語言含義的雷同性,而這都會給人們對漢語言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擾和誤導。在廣大網民中,青少年比重較大,其正處在人生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且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然而,由於其缺乏生活閱歷,往往不具備良好的分辨能力,進而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網路文化的影響。[2]與此同時,青少年階段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經常接觸網路語言會使其受到不規范用語的影響,進而逐漸形成不規范語言的用語習慣,這對青少年將來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消極的影響。此外,還會導致學生書寫文字、閱讀文章和語言鑒賞等能力得不到提升。由於網路是一種虛擬環境,其突破了現實生活的界限,構建出一個融合各種文化的新世界。對於網路語言來說,由於其本身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巨大張力的新型語言,其具有特殊和直白的表達形式,極大地影響著傳統語言,所以,導致傳統語言的表達形式逐漸喪失功能。另一方面,從國際視角進行分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漢語言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語言,逐漸得到了許多外國研究者的關注,西方許多國家也逐漸掀起了對漢語言的學習熱潮。在此背景下,倘若我國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網路語言,必將使漢語言國際化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在當下的網路語言中,經常會出現諧音字混合應用的現象,以電影《從天兒降》為例,其本身源於成語「從天而降」,雖然電影的名字元合電影主題和內容,但是卻容易對社會造成一定的誤導。特別是對廣大的青年人,其非常容易在使用成語的過程中也出現混用錯別字的現象,導致我國漢語言成語文化受到嚴重的影響。又如,「表醬紫」「你造嗎」之類的網路用語,這些語言的應用都極易導致青年人在語言詞彙的發音中口齒不清,從而使其正常語言交流受到影響。所以,應該對網路語言的消極作用給予正確的認識,並及時採取有效的監管措施,盡量使網路語言在促進漢語言發展的同時,使其消極影響降至最低。

5. 語音演變的規律性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語音演變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條件性。語音演變具有其特定的語音條件。比如現代漢語里的「濁音清化」只發生在口音里的塞音和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邊音以及擦音,更和母音沒關系。
第二,時間性。語音演變規律只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作用。比如寧波話里的尖團音早已經合流完畢,但確實在寧波方言里存在著舌根音與齊齒呼拼合的情況如/ki/、/k'i/,這就要從語音演變的時間性特點來解釋了,我們認為語音變化如果產生在語音規律起作用的時間之後,那麼語音演變作用失效。
第三,地域性。這個好理解,就是說語音由於地域音系的不同導致在語音演變上各有特點,互不幹預。如北方方言的音系普遍有濁音清化規律,但在吳語區、粵語區等其他方言區仍然有聲母的清濁對立存在。而近代西方俄國形式主義語言學家提出的"波浪理論"也正體現了語音演變的地域性限制。

6. 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

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語音的歷史發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漢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信息,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後出現的各種韻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從現代方言的比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漢語語音演變的種種線索。此外,古代的音譯詞以及漢語和其他漢藏語系語言的比較也都能幫助人們了解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情況,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展開。
對漢語語音歷史的研究傳統稱為「音韻學」,有悠久的歷史。一般把漢語語音的發展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0世紀)。對各時期的起訖時代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後相差並不很大。每個時期都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個時期內自然還有不同階段的變化,各時期的方言分歧情況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時期的語音,一般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音資料作為各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然後旁及其他材料。
從上古音到現代音的2000多年時間內,漢語語音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即音節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3部分,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2000多年來漢語語音的演變主要是聲母、韻母和聲調內部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現代方言中有時還能反映出來,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韻尾【-m】,到現代還保留在廣州話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詩經》並非一時一地的作品,諧聲字是用聲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敘、斜」都用聲旁「余」表音),來源更要復雜一些,但這兩種材料反映的語音系統是相當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語音資料也較零散,目前只能推測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輪廓,對其中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從上古直到現代絕大多數方言都存在的聲母,表現了漢語聲母的歷史繼承性。上古濁塞音聲母 【b】、【d】、【ɡ】和濁塞擦音【扷】也還保留在現代一些方言里,其餘十幾個聲母的性質則各家說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還存在 【kl】、【pl】之類的復輔音聲母,例如在諧聲字中,舌根音聲母【k】、【k『】往往和邊音聲母【l】互諧,「各」既可以作「格、閣、客」的聲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聲符,這些字很可能原來都是由【kl】之類的復輔音演變來的。對上古音是否有復輔音以及有多少復輔音,目前還有種種不同看法。
根據《詩經》用韻和諧聲字的情況,傳統把上古韻母分為若干韻部,用一個漢字來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韻部共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一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有鼻音韻尾【-m】、【-n】、【-嬜】的是陽聲韻,有清塞音韻尾【-p】、【-t】、【-k】的是入聲韻,其餘的都屬於陰聲韻。如果韻腹相同,陰陽入 3類往往可以相互押韻或諧聲,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三章》「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中,「來」和「贈」押韻,就是因為這兩個字在上古韻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來」屬於陰聲韻,「贈」則屬於有鼻音韻尾【-嬜】的陽聲韻,這種押韻現象傳統稱為「陰陽對轉」。
大多數上古韻母的讀音和現代相去甚遠,和中古也有很大區別。例如「姑」現代韻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台」現代韻母是【ai】,中古也是類似的復母音,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韻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從上古經中古到現代變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讀音2000多年來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但這類字究竟是少數。目前對上古音韻頭的多少、韻部的分合以及陰聲韻是否也有輔音韻尾等問題有種種不同看法,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現存的上古音語音資料不能系統地反映出上古聲調情況,歷來對上古聲調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較有影響的有3種意見:①上古和中古一樣,分為「平、上、去、入」四聲;②上古沒有去聲;③上古只有平聲和入聲,但各分長短兩種。近年來從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中又產生一種新意見,認為漢語在遠古時期可能並沒有聲調的分別,聲調是遠古時期不同的韻尾輔音脫落或保存才逐漸產生的。 一般以隋唐時期盛行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從上古音向中古音轉變的時期,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對當時的語音系統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隋代陸法言集各家之大成,於 601年編成《切韻》一書。《切韻》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韻書今已佚,現存的《切韻》都是後人的增訂本,而且大多是殘卷。目前流傳最廣的完整增訂本是宋代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對《切韻》的增訂主要在字數和釋義,對《切韻》的語音系統並沒有重大的改動,現在研究《切韻》音系一般就都以《廣韻》為主要依據。《廣韻》把當時的語音系統分析歸納為四聲、206 韻,每韻內又根據聲母的不同分為若干小韻,這個語音系統是否代表當時一時一地之音,目前尚無定論,但它能分門別類詳細列舉出隋唐時期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情況,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語音資料。
《切韻》並沒有系統地列出它的聲母系統,根據後人分析歸納,大體上是和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相當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於唐末,到宋代經過不斷補充修訂,基本上能代表當時的聲母系統。每個字母用一個漢字來代表,至於它們的實際讀音,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見。但為了便於說明中古的聲母系統,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稱,例如,用「幫、滂、並、明」代表中古聲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聲母【t】、【t嶉】、【d】、【n】等。上古聲母有相當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經過了較為復雜的分化或合並的過程,並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
《切韻》把不同聲調的韻母算作不同的韻,每個韻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例如「東韻」、「江韻」、「魚韻」、「真韻」等。在計算中古韻母時,如果只是聲調不同,就只能算是一個韻母,例如「之韻」、「止韻」和「志韻」的分別只在聲調,實際上只是一個韻母。《切韻》共列出193個韻,《廣韻》增訂為206韻,除去聲調的分別不計,只有90多個韻。當時的分類不大重視韻頭的作用,有時把不同韻頭的韻母合並成一個韻,例如,「刪韻」就包括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韻母,可是「寒韻」和桓韻又根據開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兩韻。如果把該分開的韻母都分列出來,實際上共有150多個不同的韻母,這說明《切韻》所記錄的韻母系統是相當復雜的。
中古音的韻頭只有 【i-】和 【u-】,但隋唐時期韻頭【i-】可能還分為長短兩類,這樣就有了三種不同的韻頭。中古音的韻腹母音非常豐富,這是中古韻母多達150多個的主要原因。近幾十年對中古韻腹母音的實際讀音做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和推測,其中大部分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中古音的韻尾繼承了上古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的分別。陰聲韻的韻母除沒有韻尾的(如「歌韻」)以外,還包括母音韻尾【-i】(如「灰韻」)和【-u】(如「豪韻」)。中古陽聲韻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的清塞音韻尾與上古相同。在《切韻》的韻母系統中,入聲韻和陽聲韻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東韻」【-u嬜】和屋韻【-uk】相配,刪韻」【-an】和「轄韻」【-at】相配,「銜韻」【-am】和「狎韻」【-ap】相配等等,形成相當整齊的局面。
中古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切韻》以聲調為綱,在四聲之下分列各韻,後代韻書一般都遵循這種編排方法。平聲、上聲和去聲的分別主要在音節的高低升降不同;入聲則是韻尾收【-p】、【-t】、【-k】的發音短促的入聲韻,和另外三聲的陽聲韻相配,例如「東、董、送、屋四韻的分別就在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至於陰聲韻如之、止、志、「魚、語、御」等則只有「平、上、去」三聲。從中古到現代四聲的發展和聲母的清濁關系很密切,為了便於說明這種關系,習慣上把中古的四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是清音聲母的稱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濁音聲母的稱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如「郎、朗、浪、樂」。
在唐初,已有人批評《切韻》分韻過細,不利使用,說明《切韻》的語音系統已與當時的口語不盡相合。從《廣韻》開始,已在《切韻》的一些韻目下註明與某韻「同用」,實際就是承認這兩個韻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到宋末元初時,為了便於作詩,一些韻書根據《廣韻》「同用」的辦法,索性把206韻合並為106韻,這106韻從此成為做舊體詩押韻的規范。最早合並的是平水人劉淵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因此世稱這106韻為「平水韻」。平水韻主要只是把《廣韻》韻目中同用各韻加以合並,並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時期口語的語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中原音韻》成書於1324年,正是元代戲曲盛行的時期,周德清根據當時北曲作家用韻的情況歸納整理成書,成為寫作北曲用韻的准繩,對中國古代戲曲創作有很大影響。《中原音韻》是專為戲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韻》系統韻書的窠臼,記錄下活躍於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語音系統。至於這個語音系統是否能代表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無疑是現代北方官話的源頭,代表了漢語語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古音語音系統比《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語音系統簡單得多,已經相當接近於現代北京話。《中原音韻》改變了《切韻》以聲調為綱的編排方法,改為以韻為綱,各韻之下分列聲調,然後再分為若干小韻,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韻內,並沒有單列聲母。根據小韻的分布情況來分析,《中原音韻》可能共有20個聲母(不包括零聲母),和現代北京話已很近似。漢語的聲母系統從中古到近古大大簡化,主要是因為中古大部分濁音聲母到近古變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數濁音聲母外,其餘都變成清音,和原來的清音聲母合並,例如「步」【b-】並入「布」【p-】,「在」【扷-】並入「再」【堭-】,「似」【z-】並入「四」【s-】等。
《中原音韻》把韻母分為19個韻部,以兩個漢字命名,如「東鍾、江陽、支思」等,這只是韻母的大類,各韻部內還包括韻頭不同的韻母。19個韻部實際共包括40多個韻母,只有中古韻母的 1/3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古入聲韻到近古已經全部消失,和陰聲韻完全合並。此外,中古有不少韻母的韻腹母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並在一起了,例如「東、冬、鍾」在中古本是3個韻,到近古就合為一韻。近古音的韻頭可能只有【i】和【u】,韻頭【y】 當時是否已經出現,目前還有不同看法,但至遲到明代就已經形成了現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韻尾【-m】、【-n】、【-嬜】和母音韻尾【-i】、【-u】在《中原音韻》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並,只留下了【-n】、【-嬜】兩套鼻音韻尾。中古的塞音韻尾【-p】、【-t】、【-k】由於入聲韻消失,也不復存在,其中有不少並入母音韻尾【-i】、【-u】,如「麥」並入「賣」,「腳」並入「攪」;另一些韻尾則完全失落,和原來的無韻尾韻母合並,如「舌」並入「蛇」,「滑」並入「華」。
《中原音韻》 把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代北京話完全相同。中古的平聲根據聲母的清濁到近古分為陰平和陽平兩類:中古清音聲母讀陰平,如「通、詩、坡、春」;中古濁音聲母讀陽平,如「同、時、婆、純」。由於中古濁音聲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變成清音,因此陰平和陽平就純粹是聲調的區別了。中古和近古雖然都有上聲和去聲,但內容不盡相同。中古濁音聲母中除【m-】、【n-】、【l-】等少數以外,讀上聲的到近古都變成了去聲,如「上」和「賞」、「杜」和「賭」在中古都讀上聲,但是「上」、「杜」是濁音聲母,到近古就讀成去聲,「賞」、「賭」是清音聲母,仍舊讀上聲。從中古到近古聲調最大的變化是入聲不再獨立成為一類,中古的入聲字到近古分別歸入陽平、上聲和去聲,如「達」歸入陽平,「筆」歸入上聲,「麥」歸入去聲。近古以後,一部分歸入上聲的入聲字又改歸陰平,如「說、瞎、督」,《中原音韻》歸入上聲,現代北京話都讀成陰平。至於《中原音韻》時期入聲是否已經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聲在當時已喪失獨立作為聲調的地位,則是可以肯定的。
語音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漢語有一些方言到目前還保留著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點。例如,廣州話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蘇州話系統地保存濁音聲母【b-】、【d-】、【g-】、【扷-】、【z-】等。至於入聲獨立作為聲調,不但長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從黃河下游中原地區直至西北地區也有不少方言仍舊有入聲,保存了近古以前漢語聲調的一個重要特點。

7. 以漢語為例,闡述如何根據文字來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

你可以在<康熙字典>或<廣韻>上找一些字.
比如,崖,現讀yá,舊讀yái;古時「機、雞、基」、「交、澆、驕」、「尖、監、艱」都是讀音不相同的字,現在變成了三組同音字。但1958年後,就變了.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漢語是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漢族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長期融合而形成的,那麼那些方言中發音復雜的音節,逐漸被淘汰,漢語的發音變得簡單易於掌握。第二,近代和現代漢語朝向雙音化發展,以雙音節詞為語言主體,有效地避免了同音字在口語交流中所造成的歧義。所以漢語的音節發展是越來越簡單。

8. 語言的形成及演變

語言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各種的假設都沒有實證做輔佐,相關的發展也沒有直接的歷史痕跡。從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語言起源問題居然成為哲學和宗教學探究的熱門課題。為了使「語言的起源和演化問題」消失,一些進化論者選擇了不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巴黎語言學協會於1866年發布禁令,要求停止任何與語言起源和演化有關的討論。由此可見這一問題的難度。從上世紀30年代起,考古學家、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心理學家、統計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等,開始進入語言學家們放棄的學術領域,並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學意義的進展。事實上,即使在21世紀,語言的起源仍然是進化理論中最重要的障礙之一。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語言的起源興趣濃厚,並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解釋。語言的起源是迄今為止具有高度爭議性的話題,關於語言在何時何地起源有很多假設,這些假設的數量幾乎與此領域中學者的數量一樣多。另外,語言起源的其他學說包括神授說、手勢說、感嘆說、摹聲說、勞動說、契約說、突變說、漸變說、本能說等依然是「空中樓閣」,探究簡直「原地踏步」,完全看不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語言是人類社會中功能強大的一種技能,通過一些特定的編碼符號,將你的想法傳達給他人,同時通過這種編碼符號了解別人的想法。語言還是連結和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信息的強大工具,還可以通過語言,將各種想法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通過語言來實施某些行動,說服、誘導甚至是欺騙他人。如今,全世界這種特定編碼的語言大約有7000多種。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有語言的存在,所有的語言都擁有全方位溝通人類經驗和體驗的功能,沒有哪一種語言比任何其他語言「更好」或「更優越」。研究人類進化的科學家認為,20萬年前,當現代智人在非洲崛起時,可能已經有語言存在了。不過,人類語言是如何演化成7000多種語言的,這一直是個謎團。

直到最近100多年,由於現代科學的興起,語言學才被用來與其他學科進行類比分析,但有關語言起源的種種假設卻總是撲朔迷離。而近年來,分子人類學者們有關人群遷徙和分化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這個謎底的答案。單一生成也是母語理論支持者的偏好,與非洲之外的理論相關。基於今天所說的大量語言以及早期祖先的位置多樣性,多元理論家反對這種單一的起源。由於學者尚未提供第一個口語單詞的具體證據,因此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哪種理論是正確的。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支持起了「非洲單一起源說」,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將人類的起源看做是一部上古時期的《出非洲記》。通過基因研究以及統計分析,科學家們認為絕大部分非洲之外的現代人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非洲。據說大約在5萬年前,人類生活的地點集中在非洲,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離開了非洲,漂洋過海,來到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形成了現在的人類分布體系。如果人類的起源在非洲,那麼人類語言的起點很可能也在非洲。在到達世界各地之後,人們根據當地不同的生活環境的變化,產生了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語言。

前不久,紐西蘭心理學家昆廷·阿特金森博士研究稱,人類語言可能全部起源於非洲西南部地區,時間大約在15萬年前洞穴藝術開始階段。這種判斷的依據是非洲各地方言往往含有的音素較多,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熱帶島嶼上的語言所含音素較少;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過100個,而夏威夷當地土語音素僅13個,英語的音素46個。阿特金森博士認為,一種語言離非洲越遠,它所使用的音素就越少。

中國科學家周海中教授在接受主流媒體采訪時曾經指出: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於語言的起源與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語言演化問題的復雜性。周海中教授的這一學術觀點道出了語言演化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這一問題的艱巨性,為廣大語言探索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迪。

言語(Speech)是人類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溝通方式,所以理解言語的起源能引發對語言更深刻的認識。近60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由於喉頭的下降而導致的聲道延長是言語出現的第一步。由於這一特徵在解剖學上被認為是現代智人所獨有的,該理論將語言的發展限制在過去20萬年。但有一研究團隊最近證明,至少在2000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可以發出對比母音,作為言語的基礎。該團隊主要研究者、法國科學家路易斯·波伊博士表示,語言是一種神秘的特性,是人類物種的基本特徵和獨特之處;了解它在進化過程中是如何出現的,與了解我們這個物種如何出現以及世界的起源一樣重要。

語言的起源與演化謎題至今尚未破解,仍屬於科學上的千古之謎;哲學與宗教學都可以直接以猜想言之鑿鑿,但科學需要證據,可惜我們尚未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語言到底是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的,當然追求未知謎題的過程才是人類文明得以進化的根本,而對語言謎題的探索同時也可能有助於認識人類自我。

9. 怎麼看待語音的歷史以及葉音說

「葉音說」是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況下,強改字音以求押韻和諧,並非探明了韻字的本音。其根本錯誤,就在於對古韻採取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而非歷史的觀點,不懂得語音是發展變化的。其後果,則是一個字可葉出許多的音,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所以說「葉音說」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