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克思是怎樣論述歷史發展多樣性與統一性的辯證關系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用辯證方法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從它的本質來講是物質的,物質按照本身固有的對立統一規律運動、發展,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觀。
❷ 馬克思主義考察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是 什麼
馬克思主義考察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人類通過自身的勞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將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質改變成為適合於人類需要的物質財富的活動。它是構成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內容之一。社會生產的另一種生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
唯物史觀認為,在兩種生產的相互關系中,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對人類自身生產起決定作用,其次是人類自身生產在被決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概述
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生產活動謀取自己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68頁),人類其他一切社會活動都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為基礎,並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而改變。
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決定整個社會生活的面貌和發展,也決定著人自身的狀況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在生產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 494頁)。
人類要世代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反復不斷地進行生產。生產連續不斷地進行,就是再生產。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生產居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生產的性質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規模決定著可供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交換、分配和消費也反作用於生產,加速或延緩生產的發展。
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馬克思如何研究歷史擴展閱讀
誕生歷程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
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大體上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從1844年起合著《神聖家庭》《德意志意識形態》,並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在以後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質資料生產
❸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學上有哪些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❹ 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下
1、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
2、科學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
3、分析和綜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❺ 馬克思是如何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的
馬克思是如何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和歷史趨勢的
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的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奧秘;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積累理論、資本流通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第一,資本積累理論。一是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的實質,分析了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和決定資本積累量的因素。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就是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真正的來源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在剩餘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資本家個人消費基金比例已定的情況下,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資本和所消費的資本間的差額、預付資本的總量,就是決定並制約資本積累量的主要因素。二是馬克思考察了資本積累的中心問題,即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指出「最重要的因素是資本的構成和它在積累過程進行中所起的變化」。馬克思通過大量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資本積累和工人貧困積累之間的對立運動,得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即: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三是馬克思還從資本積累回溯到資本原始積累,並在對資本原始積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即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資本積累理論是馬克思探索資本主義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的重要內容,也是剩餘價值論的繼續和發展。
第二,資本流通理論。馬克思認為,無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在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之間或部類內部,都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只有這樣,社會資本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馬克思的分析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它的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這就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矛盾性的分析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第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由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產階級經濟的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是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不可或缺的方面。馬克思由此揭示了立足於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有限的消費范圍和不斷地為突破自己固有的這種限制的生產之間的沖突,以及資本增值的生產目的和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展這一手段之間沖突的根本性質。馬克思認為,當一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能依靠對這種生產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壞才能繼續前進時,這一社會肯定無法逃脫最後崩潰的歷史命運。
❻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及其當代意義是什麼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包括對世界歷史的本質特徵、發展動力、歷史主體、基本路徑和必然趨勢等諸多方面的深刻闡述,內容極其豐富而嚴整,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今天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但是話語權嚴重缺失。全球治理體系僵化滯後,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未能反映全球化進程這一新變化和新格局。我們應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規則導向,堅持主權原則,堅持法治原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❼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關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今天,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認真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挖掘和研究這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全球化條件下的現實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世界歷史的研究達到一種新境界,即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注意世界歷史的制度分析和整體把握;二是為觀察社會歷史演進開拓了新視野,即在考察社會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國的視野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歷史」的眼光;三是為推動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以此來審視和進行我們的工作。
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一些學者主張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挖掘和整理。他們認為,馬克思從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為特點,對世界歷史進行了界定,並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宏觀規律及微觀機制。在馬克思那裡,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類的普遍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選擇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歷史演化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選擇自身發展道路。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應當融入全球化,但同時更應該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梳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是回應全球化浪潮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論述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也是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的關鍵。這一論述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歷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指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因此,資本全球化既有給作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為其發展造就有利條件和機遇的一面。對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關鍵在於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機遇和風險的辯證法,不失時機地推進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
也有學者結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有關全球化的論斷,從理論剖析和實證考察等層面論證了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型發展的意義。他們認為,後發國家應當以積極態度應對全球化,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推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這對全球向更為公正、更為和諧的秩序演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大體相當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時,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存在將可能會變為現實。
就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西方全球化理論的關系,學者們也進行了比較研究。普遍的觀點是,西方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兩極分化」原因認識的區別;二是對世界未來發展途徑認識的區別。因此,要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基礎辯證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這就要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反對全盤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論的觀點;堅持世界歷史結構理論的正確觀點,批判「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確立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的觀點,批判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但是,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並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❽ 我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研究中國歷史的是誰
我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研究中國歷史的是李大釗。綜觀李大釗的史學論著和有關的理論著作,可以看出他的科學的歷史觀和史學觀,《史學要論》一書正是最集中地、系統地反映了他的史學觀。
1924年5月,李大釗的《史學要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署名李守常。全書凡六章,結構嚴謹,言簡意賅,具有理論的深刻與實踐的激情相結合的特點。
李大釗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意義。
李大釗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教育史上,李大釗也是一位具有開創精神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教育實踐,提出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理念。
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李大釗對中國的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對中國的教育事業也付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努力。他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開創精神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我們積極推動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日報——李大釗的《史學要論》
❾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什麼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
一、社會歷史觀的含義和兩大派別
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變遷的根本看法、根本觀點。
社會歷史觀分為歷史唯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派別。歷史唯心主義簡稱唯心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簡稱唯物史觀。
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大方面。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大層次。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准。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理論,都屬於唯心史觀。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就屬於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各種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來研究人類社會,得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結論,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
三、確認社會歷史觀基本問題的邏輯根據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任何社會歷史理論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兩種歷史觀斗爭的焦點;如何回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誰決定誰(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准。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也是社會實踐中的根本問題。
❿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包括: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列寧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從根本上來修改整個政治經濟學。
二、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三、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科學思維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內容:
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三、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
四、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