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與社會
革命史觀認為,對歷史的看法代表你的階級立場。李世民認為,從歷史可以看到未來。
世界的歷史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是各區域獨立發展的。世界的歷史作為相互影響的整體來看,比中國的歷史要短得多。歐洲在文藝復興後,逐漸強大起來,首先是葡萄牙航海發現了新世界,成為世界帝國,然後另一個航海國家西班牙崛起了,成為第二任世界帝國,英國聯合荷蘭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成為第三任世界帝國,英國與荷蘭進行了三次大戰,成為了第四任世界帝國,在位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是血腥鑄成的世界帝國,與公平正義無關,與利益有關。之後有兩個國家覬覦世界帝國的王冠,一個是德國,一個是美國。德國首先發難,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了。一戰後,世界的金融中心從倫敦移動到紐約。為了打擊歐洲的傳統,猶太人促成了俄國的共產主義革命。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資金來源全數出自紐約的猶太家族掌控的銀行,如羅斯柴爾德等,蘇聯的開國功臣有90%是猶太人。後來,喬治亞人喬大叔登上獨裁的地位,猶太人在蘇聯的地位才受到抑制。
1939年,德國人再次發動世界大戰,意在奪取世界帝國的地位,成片的德國轟炸機撲向倫敦,倫敦騰起沖天的煙柱,宣告英國這個三百歲的世界帝國壽終正寢了,新的世界帝國是誰呢?不是德國,是美國。
美國人在二戰開始時,先搞個中立,賣軍火,現款現貨,自行運輸,明顯偏袒英國,德國不可能開潛水艇來買軍火吧,日本人到是買了不少航空材料和廢鋼鐵,這些美國貨都傾瀉到中國人頭上,然後,美國人搞個租借法案,可以向盟友租借軍火,實際上是贈送,出錢讓盟友流血,後來盟友的血也快流光了,1941年底,德國人都快攻進莫斯科了,終於挑動日本人來個珍珠港,這下可以親自上陣了。這時候羅斯福笑了,蔣介石笑了,紳士丘吉爾的眼淚笑都笑出來了。
衰老的大英帝國在丘吉爾狂喜的眼淚中,把世界帝國的王冠裝在銀盤子里,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捧著這個銀盤子奉送給美國了。美國成為了第五任世界帝國。美國至今在日本和德國駐軍,在全世界32個國家駐軍。按理說,歐洲在二戰後可以不追隨美國,猶太人讓蘇聯威脅歐洲的安全,促成整個歐洲完全託身於美國的庇佑,歐洲的傳統進一步式微。
世界的前途有兩個,第一、產生雄才大略的獨裁者,統一世界,獨裁者是在內部斗爭中踩著別人屍體走上這個崗位的,獨裁者可以世襲,但超強的能力不可能靠血緣世襲,這是中國皇帝制度崩潰的原因,所以這個前途要解決接班人產生機制的問題。歷史上的獨裁者似乎更熱衷於為本國和本民族謀取利益,很少著眼全世界,走上權力頂峰的德國希老大和俄國的喬大叔也缺乏統治世界的魄力。獨裁者要依靠官僚體系維系統治,獨裁性質的官僚體系缺乏監督,腐敗是必然的,人民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也會直接導致官僚體系的崩潰,這個前途不妙。世界目前沒有發生這種可能的條件。
第二、被猶太集團統治,現實是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這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中國可靠的歷史從夏開始,然後是商,是周,周分西周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時期。
秦是法家,見利忘義,很暴力,統一後,二世滅亡很正常。秦朝修了長城,建立了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
漢朝建立了儒家的思想統治路線,西漢是被外戚篡奪的,不是老百姓起來造反推翻的。
三國是東漢末年地方割據的延續,就像小公司兼並成幾個大公司而已,三國之所以能維持一段時間,就是吳政權的調節作用,曹強大時,吳聯劉抗曹,赤壁大戰,劉強大時,他聯曹抗劉,往樊城前線的關羽背後插一刀,奪取荊州。
晉的統一是個災難,推崇玄學,驕奢淫侈,全民腐敗,短暫的統一和繁榮帶來可怕的災難。五胡亂華。
北朝的隋統一了中國,南朝的陳後主繼承的的東晉、宋、齊、梁的漢人統治,北朝脫胎於鮮卑王朝。以至於隋王室有鮮卑血統,繼承隋的唐王室也有鮮卑血統。
隋建設有大運河和科舉制,這兩個東西至今影響我們的生活。
唐玄宗時期,中國歷史到了高峰,長安這個內陸城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他的自信和包容是空前絕後的,日本人晁衡官居監察部長,胡人則掌管了北方軍區的精銳軍隊。
唐末又是藩鎮割據,進入五代十國亂世,梁、唐、晉、漢、周。又是北方的沙陀族政權打敗了漢人建立的混蛋王朝梁。建立了後唐。正朔又融入沙陀族的血統。
宋太祖掌握周的兵權,篡奪了周,重文輕武,武將只有狄青短暫地擔任過副丞相。對外軟弱的基調就定了,對內重商重士,太祖立訓不得殺文官,文官只有流放,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宋朝的滅亡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外族,是一再的重大的戰略錯誤導致的,聯強抗弱,聯金滅遼,聯蒙滅金,最後自己也成了盟友的目標。
蒙古人的元朝有強大武力,忽必烈聽信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建議沒有殺光漢人,但對漢人的壓迫也很殘酷。漢人的反抗是必然的。蒙古人最喜歡做兩件事,屠城、吃人。我們的影視作品還對鐵木真這樣的吃人魔王大加歌頌,無語吧。
明朝打跑了元朝統治者,但是這個朝代真是很混蛋。
滿清統治者比較勤奮,國策也基本對頭,聯合蒙古,聯合漢人大地主階級,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可以,這對漢人當然不是好事,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漢人血流成河,那些該死的電視劇還把大殺漢人的大辮子皇帝捧上天,一股腦兒都變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被屠殺的漢人不平喲,大興文字獄,對漢人的思想禁錮嚴重。滿清晚期唯一清廉有效率的部門是海關,海關總監是英國人赫德,這傢伙一干就是40年。
民國混亂的政治狀態,失控的社會,對思想的禁錮少了,讀書人從鴉片戰爭起就開始反思,思想界反而繁榮起來,民國期間就有眾多的大師在各行業涌現,嚴復、魯迅、矛盾、曹禺、聶耳、田漢、徐悲鴻、竺可楨、老舍、巴金。
中華民族被稱為漢族,文字是漢字,語言是漢語,國外聚居區是唐人街,這不是偶然的,說明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不錯。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作為一種體制的頂端的統治者,皇帝的文學才華不重要,能夠體恤老百姓才重要。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獨裁是一種不好的制度,把個人的情感好惡帶進了統治,比如,墨索里尼就規定人體模特兒必須採用肥胖的女人,因為他喜歡肥胖的女人。中國古代是沒有辦法,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東晉的權臣制,有點像君主立憲,皇權旁落也不是長期的,幾個權臣輪流坐莊後,劉裕還是篡奪了皇位。獨裁也不是中國的專利,國外直到近代也有獨裁,至今也有很多,比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汶萊國王。對世界產生影響大點的有德國希老大和俄國的喬大叔。楊振寧不也說過極權統治有效率嘛,德國的獨裁有效率,僅僅六年就可以發動大戰,俄國那位也不錯,短短二十年建設全新工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就像加班一樣,是不可持續的發展。西班牙的佛朗哥是個狡猾的獨裁者,因為他的慎重,避免了國家變成一片火海。羅斯福這個偽民主制度中狡猾的蜘蛛精,雖然急於參戰,為了爭取民意,付出了太平洋艦隊的代價,這是民主的代價。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認為,該運動的領導人沒有提出更高的任務,頂多就是一個改朝換代,而且給人民帶來的驚擾,有甚於老統治者。而劉邦、朱元璋是個成功改朝換代者,朱溫算半個,陳勝、吳廣、張角、黃巢、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失敗者,有意思的是,農民運動的領導層很多是沒有在現行體制中獲得地位的知識分子,他們仇視社會,報復社會,管你平民還是地主,一律無差別暴力!這些頭頭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洪秀全的後宮數量大於滿清所有皇帝的後宮之和!建議描寫宮斗的電視劇把攝像機對准洪秀全的後宮。
文字對於歷史的影響怎麼說都不過分,歐洲的文化多樣性表現在文字的多樣性,表音文字讀音和詞義比較相近,表音文字造成了歐洲的多民族,多國家。中國是表意文字,從秦朝起統一文字。在屍山血海的南北朝時期,北朝的鮮卑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決定採用漢字,為這個國家的統一帶來了一絲曙光,而胡亂幫允許新疆人使用自己的語言,為國家分裂埋下了禍根。
雖然是人民創造了歷史,但是歷史只是記錄了站在思維、權力頂峰的人,普通人則堙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人都會寫詩,寫詩成了提拔官員的重要方式,元明清這一時期很多讀書人在當時惡劣的思想控制狀況下,不想做官了,用寫戲曲和小說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
文學作品記錄的主角多數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共產黨人認為應該有人民的文學,把普通的工農兵定格為文學作品記錄的主角,還鼓勵工農兵進行創作,於是,有了《半夜雞叫》、《林海雪原》。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管理一個團體無非三點:治心、治行、治事。對於國家,治心是信仰、教化。治行是國家各種制度和法律治事是政治運動、短期政策。我們常常批評短期行為,呼喚長效機制,長效機制即制度,但是,制度的局限性也非常大。制度無外乎兩點,以暴制暴,以智御智,即是暴力和智力的博弈。以暴制暴,好比兩顆石頭對撞,總有石頭被撞碎,國家擁有暴力機關,執行相應的暴力制度,社會處於失控狀態時,表現最明顯。以智御智,好比用石頭壓草,草會從石頭縫隙鑽出來,最嚴格的制度是法律,有群人整天專門研究法律這堆石頭之間的縫隙,這群人是律師。治心是根本,一個國家沒有了信仰是可怕的事情。
魏武侯與大臣巡遊西河前線,一時感慨:「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吳起回答說:「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不修德政,你身邊的人也會拿起武器來反對你」
在思想統治衰微時,民間思想家會產生,春秋時,百家爭鳴,儒家法家影響中國後面的歷史,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年,輻射東亞,不是沒有道理的,法家急功近利,二世亡秦是必然的,道家玄學在西晉最流行,帶給中國民族最深重的災難。
德國人在重視教育,所以可以在多次分裂、戰亂後還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的頂端,
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哪裡?
當初,毛主席說,中國可能變成官僚資本主義,這是最壞的資本主義。
媒體上說過是社會轉型期,轉向、哪裡?官僚資本主義!
今天的媒體動輒稱精英統治,統治階級中有精英嗎?沒有。頂多也就是石崇之流罷。石崇變得富有的原因是派軍隊搶劫客商。幫助帝國主義壓榨同胞的買辦,算是精英嗎?
當今中國亂象叢生,內部原因是信仰缺失了,人的動物屬性佔了上風,食物、性、金錢,就是這樣。
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四座大山,苛政猛於虎呀!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和惡劣的是教育。
教育的市場化和行政化。這樣惡劣的影響可能會導致這個民族的滅亡。至少百年內是斷然不可能翻身的。中國現在對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的全面破壞,未來將是連綿不斷的飢荒和戰亂,非洲的索馬里,中亞的阿富汗,是中國未來的一面鏡子。
② 初中歷史怎樣才能學好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學好初中歷史與社會:
(1)閱讀「說明」,明確目的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初中歷史,是以興趣和記憶為主。初中階段開始初步系統得學習,高中階段開始深入學習。
當我們打開初中初中歷史教科書,在彩圖後面,目錄之前的說明:本書編寫,找眼於提高學生素質,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教育。
(2)閱讀目錄,了解概況
每冊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課前面都有個目錄。目錄有三個特點:
一是高度的濃縮性。目錄,通俗地講就是各課的標題錄,它是對課本內容全面准確的概括提煉;
二是完整的系統性,即指目錄中多個內容形成一個體系;
三是嚴密的邏輯性。
經常閱讀目錄有利於我們掌握教科書的結構,明確各個初中歷史時期的主要內容,培養我們學習初中歷史知識的正確方法和科學分析初中歷史的能力,從而做到融會貫通、縱橫對照,更多得鞏固初中歷史知識。
(3)閱讀提示 抓住中心
初中初中歷史教科書是以課為單位,每課正文之前都有個提示,用花邊框其阿里,它字數雖然不多,大約百字左右,但它的作用課不小,好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說明初中歷史特徵;揭示社會發展階段和初中歷史時期;指出本課重點;溝通新舊知識;激發學習興趣等作用。我們在學習的前面都要認真的反復閱讀提示,這對消化理解課本時大有好處的。
(4)閱讀正文 抓准基本
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字分為大小字兩種。
正文為大字部分,符文為小字部分。正文是對我們學習的基本要求,是老師必須講授的內容,必須要掌握基礎部分的學習。
雖然正文部分只有1000字左右,占課本總文字的四分之一,但是它文字簡明、扼要,作為課文內容的骨架,融於課文內容之中,課文的其它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它,服務於它。我們必須牢牢掌握正文中的基礎初中歷史知識。
(2)如何學好歷史與社會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過去性,我們無法讓史實重演,卻能夠運用計算機的模擬功能來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模擬再現,這樣就可以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畫面之中,身臨其境,親身經歷,學生所獲得的感受更為直接,理解更深刻。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課本插圖、歷史影像、圖冊等來為學生創設集有形的境與無形的情於一體的教學情境,以引發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一,利用好課本插圖。現行歷史教材圖文並茂,圖片佔有很大的比例。圖片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途徑,是歷史史實的重要承載體,比起文字材料,圖片更加直觀形象,更能傳遞更多文字所不能獲取的信息。
第一,利用好課本插圖。現行歷史教材圖文並茂,圖片佔有很大的比例。圖片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途徑,是歷史史實的重要承載體,比起文字材料,圖片更加直觀形象,更能傳遞更多文字所不能獲取的信息。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本插圖有效地運用起來,以直觀的插圖引發學生的想像,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直接而豐富的感性認知。
如在學習《輝煌的隋唐文化(一)》高超的建築水平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課本插圖趙州橋欄板上的雕刻和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來直觀而深刻地了解隋唐時期建築藝術的高超、氣勢的宏偉。
第二,運用影視劇資源。影視劇資源是對歷史史實的藝術加工,能夠真實地反映某段歷史,這同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同時也是學生所喜愛的重要內容。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影視劇資源來模擬歷史,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
如唐朝的貞觀之治,我們就可以從相關的影視劇中截取影像片斷,讓學生從中直接地感受到唐太宗勤於政事、重視農業、善聽納言,如此才出現了初唐時期的繁榮景象。這樣學生對於此知識點的理解就不再是單純地記憶教材文字,而是能夠深刻地體會、真正地理解。
③ 如何學好歷史與社會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上課認真聽,不是開卷考試就不需要認真上課,和課後認真復習了。而且材料解析題在書上是找不到完整答案的,它往往要結合前前後後的許多內容,綜合起來,再佐以自己的思想與理解,就可以分析好了!
做材料題有個小竅門,就是要細讀材料,有時候答案就隱藏在材料里,結合材料中的關鍵點,回答問題,很容易踩到得分點哦!
在考試前最好要把把教材,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看一遍,要記住大概的內容。我考的時候還是閉卷,而且也沒有社會,就用歷史舉例吧!我們那時侯教授的歷史,初一的時候是中國古代史,初二是中國近代史,到了初三就是世界史。歷史都有他的脈絡,拿古代史來說,最開始是原始社會,你就要曉得原始社會有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哪些種族的人類。然後在先秦史里,你就要開始記中國的朝代循序,從夏商,西周,東周時代的春秋和戰國。因為是開卷,所以你不需要把每個時代詳細的情況死記硬背下來,但是主觀脈絡要記清楚,這個階段容易考材料分析的,一般是戰國的變法,和秦的統一策略,這些都容易和後面的各類變法,統一之類的相似的歷史情況做比較分析。當然,他也很可能拿出古文中的一段話,比如史料記載的商鞅變法中的一項條文,然後問你,這段話出自誰,答案當然是商鞅變法,然後要你把商鞅變法的內容意義寫出來,再去評價。也可能借題發揮,問你商鞅變法反映了當時時代的什麼情況,對日後的社會發展有何影響,或者讓你評價商鞅這個人物!(我對中考的印象很模糊了,上面說的這些類型了,是高中常常出現情況,你們的考試應該不會這么難~~呵呵~~)
P.S,如果你喜歡這些科目,那麼學起來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喜歡,對某個內容的理解能力,會很好的!
④ 如何學好初中的社會和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⑤ 怎樣才能學好 歷史與社會
《歷史與社會》及是在改革的浪潮中誕生的一門新課程。聽起來,雖然名字新,但內容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首先,它是一門整合了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文科課程,所呈現出來的大多是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現象以及學生正在經歷或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其次,它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發言、討論和參與課內外活動的機會,將為學生提供正確認識社會環境、積極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非常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學習過程中豐富社會經驗,建構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認識和健全的人格。中考時《思政》一般也並入其中,那麼,學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學好它們呢? 首先,要認真閱讀教材。教材是學習的根本,是知識的「源泉」。教材的正文內容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地呈現出來,還配有大量的圖畫和照片對正文內容加以補充和說明,非常形象、生動、直觀。學生要充分利用這些文字和圖片,掌握所學知識的整體結構和框架,並初步學會運用圖片等資料來獲取信息,實現第一層次的目標——知識目標。 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讀與思」、「大家談」、「活動區」等進行體驗——探究式學習。教材中這些欄目的設置都具有開放性,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主動性。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這些欄目,廣開思路,大膽發言,積極地進行模擬與實踐,體驗與探究,討論與交流,通過自己的實際活動生動地去獲取知識,增強技能,並尋得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樣逐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形成,達到第二個層次的目標——能力目標。 第三、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知識窗」和「故事角」等欄目。這些內容都是正文的輔文,它們的設置是正文相關內容的補充和擴展。通過「知識窗」和「故事角」的學習,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寓學於趣,還可幫助我們對正文內容的理解,有助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第四、要積極地進行課外收集和查詢。學生要深入社會調查實踐,收集資料,查閱數據等,補充說明課本中有關內容的背景知識或自己解決某些疑難。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一方面可擴充自己的知識,拓展思維,另一方面可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我認為學生只有多思考,多發言,多動手,多實踐,才能獲得知識,拓展知識,增強技能,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⑥ 怎麼學好歷史與社會啊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記得給高分啊, 我查的那麼辛苦!!~~
⑦ 怎樣學好歷史與社會
2011-11-22 22:23 提問者採納1、培養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憑借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坐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3、多
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
、事件介紹。
4、如果你想學好
,必需學好古文,牢記
、
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
相當有用。
5、平時多
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
和興趣。
6、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
7、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⑧ 怎樣學好歷史與社會這門功課如何取得好成績
你好,叔叔或阿姨?我不是專家,只是一個學生,我想談談我的看法,歷史與社會,其實由歷史事件為主線,主要考察對於歷史事件影響的認識。首先要對歷史事件感興趣才能學好歷史,如果歷史本身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歷史的,培養孩子學習歷史的興趣其實就是用歷史來吸引他,讓他感受到歷史樂趣,可以從歷史人物和他們所做事情入手,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培養興趣只需要一個興趣點就可以了產生興趣了。歷史不需要死記硬背的,感興趣的人只要看兩遍答題便可以輕松自如了。我學歷史的時候沒怎麼沒背過,只看書,但幾乎次次90以上。呵呵,就寫這些了,祝小兄弟學習越來越好啊。
⑨ 怎樣學好歷史與社會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歷史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本站轉摘 點擊數:381 更新時間:2005-7-2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大家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
⑩ 怎樣學好歷史與社會這門功課
你對歷史有興趣嗎?有興趣就好辦。所有的副科要想學好,很簡單:1.認真聽(這很重要),積極思考;2。還有就是認真背,特別是復習的時候。3.如果不滿足於課內,可以去讀些課外書。就這么多,很簡單的。就看你做不做,認真不認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