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譽為「搖滾始祖」的秦腔,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創新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古詩詞中的秦腔和現代搖滾樂很相似。一大批新生代搖滾樂人在陝西破土動工,秦腔被譽為“搖滾之祖”。秦腔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地位值得肯定。但在近代,秦腔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卻面臨著一些困難和障礙。
第一章根據秦腔的發展歷史和改革創新,對秦腔進行簡要分析。
清朝中葉以後,秦腔不僅在全國各地演出,清末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演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秦腔傳入北京,直接影響了京劇的形成。因此,曾與崑山、益陽、柳子調並稱為國劇“四大調”。
秦腔的特點及代表作
① 特點
“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台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台棚要翻。”這首歌有生動形象的描繪了秦腔高昂激越強烈急促的特點,賈平凹在《秦腔》這篇散文中,也通過秦腔的高亢清越,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豐富塑造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其突出特點主要體現在演唱時,須生、青衣、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亂彈”。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
秦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激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又兼備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凄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② 代表作
秦腔所表演的劇目大多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歷史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超過千本,其豐富量位居我國三百多種劇種的榜首。
除了《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玉虎墜》、《和氏璧》、《麟骨床》等觀眾比較喜愛的曲目外,還有《雙錦衣》《新華夢》《三滴血》《韓寶英》《卧薪嘗膽》等新戲。
拿《玉虎墜》來說 ,以東漢初年農民起義為背景,闡述了民間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劇情一波三折,情感表達豐富,承載著人民的精神寄託,充分體現了它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秦腔藝術的創新
著名的秦腔表演藝術家,趙揚武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某種程度上來說,秦腔是老年人的藝術”。趙揚武先生承認,秦腔缺乏年輕的觀眾,在當前“快餐式”社會的發展中,秦腔似乎難以立足。因此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意秦腔、欣賞秦腔,並發揚秦腔戲曲文化,秦腔藝術本身也做出了一些創新與改革。
① 改革與創新秦腔戲曲劇本
首先,秦腔戲曲最根本核心的便是劇本,盡管這些劇本所表達的情感被抒發的淋漓盡致,但經過了上千年的演繹,它們在觀眾心中早已沒有了新鮮感,甚至人們在觀看秦腔表演時,早早便已猜到了結局。
因此在繼承秦腔戲劇的同時,對其劇本進行了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將秦腔戲曲的劇本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徵,這才會逐漸成為現代人們喜聞樂見的秦腔藝術。
② 融入現代藝術風格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2016年的春晚上,聽過這樣一首歌曲——《華陰老腔一聲喊》,這首歌是由歌手譚維維以及華陰老腔藝人共同表演。那麼,“華陰老腔”與本文介紹的秦腔有何關聯呢?
華陰老腔共分為阿宮腔和弦板腔兩個大類,而這裡面的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從大方面概括來說,華陰老腔是秦腔的一種。《華陰老腔一聲喊》這首歌是中國搖滾與民間傳統藝術融合的典範,而秦腔融合了現代藝術風格,更是讓觀眾感到震撼。
由此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網路媒體途徑,認識到了傳統戲曲藝術——秦腔。總而言之,將秦腔融入現代的藝術風格,是其進行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 創造群眾喜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秦腔作品
秦腔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生長在黃土地上的祖祖輩輩,它不止出現在戲劇界,也體現在了影視、音樂、以及文學領域等等。
著名的作家賈平凹曾經寫過《秦腔》這樣一篇散文,字里行間展現了這片黃土地上的風土人情;陳忠實在長篇小說《白鹿原》中更是描繪了農村演唱秦腔的畫面;導演張藝謀在其電影《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更是直接採用秦腔,這些無一不在展現著西北土地上的熱血。
這些作品都是十分經典,並且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在這其中,秦腔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因此,結合地域以及文化的特徵,立足於秦腔戲劇藝術的特點,才能創造出更多觀眾喜愛的秦腔作品。
總結
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秦腔唱出了陝北人的靈魂,也唱出了西北黃土地的千年風土人情。或許一些現代人會這樣認為:秦腔沒有京劇的雍容華貴,也沒有黃梅戲的婉轉柔情,也沒有流行音樂的朗朗上口。
但無論有多大的輿論,秦腔都堅持成為其本身,如同一碗烈酒一般,吶喊震耳欲聾,如同奔喪者的哀嚎讓人痛徹心扉。如果說有的戲劇宛轉耐聽,讓人舒適愜意。那麼秦腔就如同吶喊一出悲劇,讓人痛徹心扉,大概秦腔的特殊魅力,就在於此。
⑵ 戲曲藝術以後的發展會怎麼樣
戲曲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以獨特的地域性特徵和舞台藝術表現力承載了千年歷史,是我國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得出的藝術提煉,是人類的生活情感與審美的體驗。戲曲的發展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未來的發展又會是怎樣呢?戲曲藝術里應當是被傳承並於現代藝術融合流傳下去的。
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交流撞擊十分激烈的時代,想要在這個時代里能夠留存下來,戲曲需要做的事情是將“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三個點發揮到極致,不僅在於對傳統戲曲藝術上的改良,更重要的是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多吸納別的藝術特徵。
⑶ 今年高考得滿分的作文
微不足道的沙礫要經過痛苦過才能變成價值連城的珍珠,靠的是堅持的力量;展翅飛翔的雄鷹要經過多次的嘗試才能在空中自由翱翔,靠的是堅持的力量;盛氣凌人的梅花要經過寒風的茉莉才能凌寒獨自開,靠的也是堅持的力量;平庸無聞的人要經歷種種磨難才能成為一個成功、舉世聞名的人,靠的又何嘗不是堅持的力量(由物及人過渡自然)
學習上的成功源於對目標孜孜不倦的堅持。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像一隻在茫茫大海漫無目的地行駛的大船,迷失行駛的方向然而,追求學習的目標需要堅持的力量。童第周從小為自己設下要為中國的發展而努力讀書的目標,從此,他發奮圖強、廢寢忘食地讀書,常常三更半夜仍未眠,當宿舍里的燈被關掉時,他就拿著書到廁所附近的路燈下看長大後,他從比利時留學歸來,為中國生物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童第周之所以發奮讀書,源於他對目標孜孜不倦的堅持所以說,在學習上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堅持為自己設下的目標毫不動搖。(詳寫)
工作上的成功源於對事業永不言棄的堅持。工作是辛苦是,但為什麼有的人在同樣的事業上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而有的人卻半途而廢,最終一輩子碌碌無為呢?我想成功源於堅持打開歷史的長卷,我們無不發現,名人的成功源於堅持,哥白尼的成功源於對科學真理的堅持;李白詩歌的成功源於他對文學創作的堅持;愛迪生的成功源於他對探究科學不懈的堅持;李時珍的成功源於他對醫學研究不卷的堅持這些名人的成功告訴我們堅持是他們成功的秘密武器,因此,面對事業的不順利,只要我們永不言棄地堅持下去,最終會迎來成功的累累碩果。
⑷ 老腔的歷史傳承
大概2000年前,在黃河渭河的交匯處,有一座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碼頭上一群船工,他們拉船時總是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跟著一起喊,一齊用力。有人用一塊木頭有節奏地打擊船板,這號子便更有了一種號召,一種合力。黃河邊上的船工拉了100年,就這樣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齊吼齊合力。黃河邊上的船工就這樣拉了1000年,一人起頭喊號子成了一人主唱,眾人跟著一起喊成了眾人幫腔滿台吼,木塊擊板成了樂器,黃河岸邊有了老腔。於是,老腔成了戲,有了唱腔。
老腔用皮影表演。只要6個人就可演唱一出讓人盪氣回腸激動不已的戲來。一出戲由一人主唱,生末凈旦丑全擔,其他5人幫腔。主唱懷抱月琴,邊彈邊唱,還要打板打鑼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近10種樂器由5個人承擔,每個人身邊都是幾件家什,放下這個便拿起那個,搭檔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這些古老原始的樂器竟能演奏出鏗鏘而悠遠的旋律,有力地烘托著老腔的唱腔。老腔帶著一人唱滿台吼的氣勢,帶著以木擊板的震撼,去唱征戰和剿殺,去唱犧牲和失敗,在老腔台下聽老腔,那一聲似乎從腦後發出的略帶沙啞的唱,厚重而深沉。
它唱出得勝的英雄氣吞山河的豪邁,唱出失敗的英雄馬革裹屍還葬的粗獷和豪邁,唱出陝西人的冷倔和蒼然。在老腔台下聽老腔,彷彿考古學家找到了古戰場,聽到了刀槍劍戟的撞擊和古時的人喊馬嘶。在老腔台下聽老腔,心胸會慢慢地裝進大山和江河,驅趕去戚戚的小氣,生出一股豪氣,一股無畏。
老腔戲劇目以三國故事為最,計有《長坂坡》、《出五關》、《取西川》、《收姜維》、《定軍山》、《戰馬超》等30多本。 經過數十代傳兒不傳女的宗族復制,到今天,僅剩下七八個演員,加上幾位只能伴奏,不會演唱的演員,全國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員。然而,老腔老調,蘊含著無數藝術閃光,滋養著當今文化人的藝術生涯。金庸先生登臨西嶽華山,在觀看老腔皮影戲後,不禁興奮題詞:喜觀老腔皮影戲,精彩無比,嘆為觀止。張藝謀、趙季平、葛優等文化藝術界的腕級人物也都從老腔里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
華陰老腔藝術團中年齡最大的是76歲的王振中老人,最小的也已58歲。據王振中介紹,老腔原來是以皮影的形式表演,表演者在幕布後邊,原來唱一本戲就一個人,生旦凈丑都是他。在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後,這些老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還走出國門,演到了美國。 2011年度國產大片《白鹿原》,在國內打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華陰老腔在大銀幕上唱起來,「很陝西」。據了解,因為是拍攝《白鹿原》這部電影,很多老腔藝人慷慨演出,片酬也不高,很多老腔藝人還客串了演員。
電影《白鹿原》的音樂橋段是陝西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片段內容為段奕宏飾演的黑娃和眾麥客,在收麥吃飯歇息之際,和眾麥客隨性吼起了秦腔。網友評價,華陰老腔歌聲豪放粗獷剛烈,幾千年彪悍犀利的秦人風貌,瞬時激撒在觀者面前,令人血脈賁張,曲風刺激程度堪比現代金屬搖滾音樂。不過這短短8分鍾,也足夠震撼,令網友覺得很給力。
2011年10月5日晚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在北展劇場正式公演情景演唱會《活著》。據了解,參加話劇《白鹿原》演出的全班老腔藝人此次均來京參加演出,王振中說,觀眾都喜歡老腔里「火爆高亢的」,但其實老腔里也有「纏綿細膩的」。這次他們的演出,唱的都是老腔中比較著名的唱段,其中也有柔情的《人面桃花》。 2011年11月18日至20日,「首屆中國新農村文化藝術節展演」在風景秀麗的四川達州隆重舉行。華山景區渭南華山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表演的華陰老腔一舉獲得最佳演出獎——《金土地獎》,彰顯了華山景區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渭南華山國際文化傳播公司一行15人帶著華山景區和陝西文化藝術的重任赴達州參加匯演。如何把節目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全國的觀眾是我們一直考慮的問題。在3天的緊張聯合綵排中,老腔演職人員把每一次排練都當做一次真正的演出,並對每次綵排都做了全程視頻記錄,利用休息時間認真觀看自己在台上的表演,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陷,增加老腔震撼力,力爭把自己最好的水平發揮出來。領隊李衛業和藝術顧問王朗軒二位負責人一遍又一遍地認真指導,揚長避短。楊瑞卿同志也不斷同工作人員聯系胸麥、字幕幻燈片及有關演出事項,確保演出不出意外。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日閉幕式的演出中我們的老腔發揮幾乎接近極致,台上的演唱聲和台下的喝彩聲匯成一片,老腔一瞬間爆發的震撼力征服了現場所有的觀眾。
⑸ 秦腔的特點是什麼特別是老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特點:
唱腔: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
臉譜: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伴奏: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
、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老腔是華陰皮影戲的一種。華陰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表演形式,長期在華陰廣泛流傳。表演方法和全國大致相同,先搭好檯子、撐好"亮子",然後藉助燈火,以竹簽挑撥用皮革雕成的人物進行舞台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擔任,後來逐漸由說戲的擔任。全班由五人組成。
老腔孕育於陝西華陰三河口地區,具有2000多年歷史。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們有著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從苦難中提取情趣。看過老腔演出的人無不為之感到震撼,觀眾最深的印象就是蒼涼悲壯。
⑹ 華陰老腔+教案重難點
摘要 陝西省華陰市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戲曲――華陰老腔,此刻跟著演劇形式的改變,老腔文化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人們開始認識它、重視它,同時也惹起了各個學者們的關注,並深入研究其特點規律。
⑺ 簡述華陰老腔的的歷史源流
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是一個位於西嶽華山腳下的小村莊,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村莊附近交匯,村子裡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皮影戲在陝西一帶並不少見,但是雙泉村的這個戲班子卻會一種叫做老腔的獨特唱法。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里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老腔名稱之來源說法有二,一是與當地流行的其他劇種相比,年代較早,尤其是音樂顯得古樸悲壯、沉穩渾厚、粗獷豪放,為古老之遺響,所以稱為老腔;二是由於它是從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演變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個字來命名為老腔。
1940年前後,由於國民黨政府黑暗腐敗,加之連年遭災,阿宮腔戲班相繼解散,僅有段天煥一個戲班艱難地掙扎到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劇種,組織以段天煥為首的老藝人成立民樂皮影戲社,積極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又將富平縣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改編、演出《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女巡按》、《錦香亭》、《王魁負義》、《四賢冊》、《白蛇傳》、《翰墨緣》、《金鱗記》等傳統戲及《雞毛信》、《雷鋒》、《紅石鍾聲》、《八一風暴》、《三姑娘》、《兩家親》等現代戲。並於1961年赴京進行匯報演出,受到戲劇專家及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⑻ 華陰老腔的起源年代
華陰老腔起源於西漢,發展於隋唐,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華陰老腔》是秦派特色劇種,有三個特點:一是表演者情緒昂揚,唱腔豪邁。二是在表演時,時常出現吶喊助威這一幫唱的唱法,因此有「滿台吼」之稱。三是表演藝術家用驚堂木擊板伴奏使得台上台下的觀眾和演員情緒激昂,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