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發布時間:2022-04-21 18:08:47

⑴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歷程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是我國的屈辱史,是我國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三次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我國由屈辱挨打走向輝煌燦爛的過程。

三、社會發展

1901年,此後將近一百年內,中國再也沒有崛起過,直到二十一世紀。這段歷史,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不能因為一時的輝煌就閉門造車,盲目自大,斷送中國幾千年來的輝煌。

⑵ 近代以來的中國史是如何演變的近代的中國史的演變說明什麼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 中國歷史開始進入 近代史!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中國一直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這段歷史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與封建勢力,外國殖民勢力,資本主義勢力對抗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

⑶ 中國近代史的演變歷程

清廷鴉片戰爭失敗,中國近代史開端
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立憲運動接連失敗,促使知識分子開始反清,典型代表孫中山
革命黨人武昌起義成功,清廷被推翻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國進入北洋時代
袁世凱稱帝,遭全國反對,被推翻下台
袁世凱下台後,北洋政府3架馬車開始內斗,先是段祺瑞倒台,接著張作霖兵敗,吳佩孚成了大贏家
史稱第一次直奉戰爭
張作霖並不甘心失敗,大改革後發起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吳佩甫
隨後蔣介石北伐,將吳佩孚,孫傳芳,統統打敗,
日本人幫蔣介石忙,炸死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易幟,中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
統一後的中國陷入持久的內戰,主要就是蔣介石中央政府對地方實力派的打壓
日本人則步步緊逼,先後奪取東北,華北,張學良因為一系列的失敗被免職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
1945年抗戰結束,中國獲勝,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近代史結束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⑷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是從1840年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鴉片戰爭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指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它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⑸ 近代以來,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轉折及歷史成果是什麼

一次是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作為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是中國近代社會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中國歷史上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政治制度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革命運動,而且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這是更具歷史價值的功績。
從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有力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達到了舊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並為後來的革命開辟了道路。

2
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時也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
新中國的成立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⑹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就是中國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

⑺ 中國近代史四次變革是什麼

1,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3,清末新政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系統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內地和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於改革政策的「支離、拖沓」和一些官員的「敷衍」,沒有取得太大進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准備條件。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7)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的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主要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⑻ 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一、通過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2、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 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塗炭的局面。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

3、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⑼ 1. 近代中國歷史軌跡發生變化的原因(內 外)

具體可以看看這些內容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⑽ 中國近代史開始中國發生了什麼變化

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能夠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社會的基本構成大致包括三個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任何一種社會的變遷必然不能脫離這三個層面。 就近代以降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沖擊——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它們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沖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地主階級改革派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地主階級洋務派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形成了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的閘門;甲午戰爭後,資產階級改良派在內憂外患下逐漸要求改良政治、開放政權、打破封建傳統的束縛,於是政治領域的現代化變革——戊戌維新粉墨登場;戊戌維新失敗了,可戊戌維新所開拓的歷史道路最終不可逆轉,在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打擊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將維新派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將現代化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政治制度層面的現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創了共和的政治體制,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民國,但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國有其名無其實。近代知識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於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領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行大規模自主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基本條件具備,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一個半世紀以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努力中,中國社會逐漸發生變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現代化。 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將會從各個角度、多個層面地研究社會歷史生活,而不僅僅局限於階級斗爭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內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實,在這兩大任務之間,既存在質的區別,又彼此緊密聯系著。前一個任務是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條件,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斗爭的歷史。換一種表述,我們亦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