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認識傀儡戲的歷史發展與生態環境

如何認識傀儡戲的歷史發展與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2022-04-22 06:27:07

⑴ 傀儡戲是怎樣誕生的

到了明末清初的一個夜晚,在福建興化地區的莆田縣縣衙大院內,人聲鼎沸,燈火通明。莆田縣的各級官吏以及知名鄉紳都坐在院落之中,興致勃勃地看著眼前高大的戲台,談論著今晚的演出。

莆田縣可是福建省的曲藝之鄉,在這里不僅僅有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宋江戲」,而且還有從閩中地區氣勢洶洶而來的過江龍「儒林戲」。

人們禁不住開始猜測今天晚上,知縣老爺究竟是准備讓他們欣賞哪一個戲種呢?

隨著一聲鑼鼓之音響起,原本安安靜靜的戲台上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在一扇格擋布後面,出現了幾個人的身影,之間這幾個人手臂抬起,在格擋布前出現了幾個用絲線連接在一起的木偶。

隨著格擋布後面人手臂的動作,這些木偶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演出的曲目是《平城之圍》。

知縣與當地的鄉紳們驚奇地看著台上的表演,一個個都被深深地吸引了。精彩絕倫的演出,惟妙惟肖的木偶,給他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在一台戲演完之後,知縣老爺身邊圍攏過來了很多人,他們紛紛向知縣老爺打聽這究竟是什麼戲?

知縣老爺輕撫頷下長須,四平八穩的說道:「這叫傀儡戲,剛才台上表演的那出名叫《平成之圍》。講的是漢祖劉邦與匈奴決戰,但是卻在平城為匈奴冒頓所包圍,城外無援兵,城內的糧草也快消耗完了,就在這個時候劉邦手下的謀臣陳平為解危困,冒著生命危險走出平城四處探訪,有一次在城外探訪過程中他得到了冒頓甚為好色,其妻閼氏對此十分嫉妒的情報。」

知縣老爺說到這里,端起茶杯,淺淺地喝了一口茶水,吊著其他人的胃口,在眾人迫切的注視中再一次緩緩說道:「於是陳平利用匈奴冒頓與妻子之間的矛盾,用雕刻的木偶化妝成美女,日夜在平城城頭上翩翩起舞。」

「終於這個消息傳到了冒頓的耳中,使得冒頓看得目不轉睛,而他的妻子閼氏則是大發醋意,她擔心平城被匈奴攻破之後,冒頓必然會納每日在城頭跳舞的「美女」為妾。於是她逼迫冒頓退兵,劉邦遂解平城之圍。由於木偶退敵有功,漢高祖便將它珍藏宮中。」

眾人聽到了知縣老爺的講述,一個個紛紛誇獎謀士陳平足智多謀,同時贊嘆陳平所製造的木偶惟妙惟肖、巧奪天工,足以以假亂真。

眾人接著感嘆著說道:「陳平的功績蓋世,試想如果沒有陳平急中生智製造了木偶,漢高祖就會兵敗平城,後果將不堪設想,沒准日後就不會有漢武帝的「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的豪邁之言。」

知縣老爺聽到眾人的話頻頻點頭,這時戲台上再一次開始了表演,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台上的表演吸引過去,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停止了所有的動作,全神貫注地欣賞著台上的演出。

《伐子都》、《征東》、《征西》、《三國》、《封神榜》等劇目紛紛上演,讓院落之中的所有人都大呼過癮。

時間漸漸到了深夜,演出終於結束了,包括縣官老爺在內的所有人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一些鄉紳甚至立刻趕到了後台,找到戲班子的班主當場下了定金,請戲班子到他家去演出。

在閩南興化方言區,有一個古老的曲藝,當地人叫它「傀儡戲」。傀儡戲即是木偶戲,是我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

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我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傀儡戲劇源於漢代而盛於唐代。木偶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出現在舞台上時,就與民間宗教信仰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城鎮鄉村,寺、廟、宮、觀由信仰而引發了各種民俗活動和傳統節日,凡有祭祀、節慶和民俗活動都要請木偶戲演出,主要是人員少、花費廉、小型簡便,既熱鬧又實惠,娛神又娛人,深受群眾歡迎,因而不斷發展繁盛。因此木偶藝術流傳的歷史,無疑是比莆仙戲早,後來一直稱木偶戲為「戲兄」。

南宋莆田詩人劉克庄,晚年於南宋端平年間,在故鄉看到莆仙戲演出,曾賦詩描述當時盛況:

抽簪脫袴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

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

陌頭俠少行歌乎,方演東晉談西都。

又道:

非惟兒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椰榆。

方坐皋比開講肆,忽看傀儡至優場。

郭郎線斷事都休,卻了衣冠返沐猴。

棚上偃師何處去,誤他棚下幾個愁。

明清期間,莆田秀嶼、黃石、華亭和仙游榜頭木偶戲班頗有盛名。

⑵ 木偶戲的歷史淵源,你都知道有哪些

中國的木偶戲要比人戲更早發生,追朔其歷史時間,現階段學術界認為「來源於漢,盛於唐」,已經有二千多年之歷史時間。《搜神記》載:「漢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傀儡。」有一個在老藝人中世代相沿的相關木偶的傳說故事,漢代謀士陳平製做木偶立身城頭,恰當擺脫匈奴人圍住。唐《通典》:「作偶人以戲,善歌舞表演。」《封氏聞見記》也記唐大歷年裡,藝人「刻木為尉遲鄂公,匈奴斗將之戲,行政機關姿勢,不異於生。」《拾遺記》則雲:「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轉變 ,或於掌上備萬獸之樂,婉轉曲屈於指尖,人型或長數分,或復數寸,神怪轉瞬,玄麗於時。」這種記述充分證明了唐代時南方地區木偶造型藝術早已非常廣泛,而且方法非常精湛。

那時候,南京夫子廟的木偶戲常用演出舞台嬌小玲瓏,只一人藏在用藍布縫起來的帷中,手,腳,口並且用表演:雙手控制一個,或好幾個木偶,技巧變化多端,方法熟練;傳統樂器是鼓,鑼,鈸固定不動在一木架子上,腳踩腳踏板,觸動繩子,擊響三件,節奏感有音;嘴裡還念白,唱曲。但見檯子上木偶披紅戴綠,搖頭晃腦,看熱鬧許多人仰首踮足,喜不自勝。木偶戲普遍曲目有《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蘭從軍》等,藝人演出到精彩紛呈處,通常嘎然而止向觀眾們要賬。在哪缺乏游戲娛樂的時代,木偶戲帶來大家的快樂,迄今仍讓老南京們記憶猶新。

⑶ 木偶戲的發展史是什麼你知道嗎

杖頭木偶戲是孝義木偶戲的一種重要木偶戲形式,其特點是以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的形式演出,用中心木杖(又稱作命桿或手槍棒)支撐木偶身體的重量,用兩個側面的手簽支配木偶雙手的運動,使得木偶做出類似真人的動作,並配以真人演唱來表演戲劇。傳統社會里,杖頭木偶戲不僅是純藝術的戲劇表演,它還是「儀式活動」的一部分,作為儀式戲劇,木偶戲是美化民眾生活、定義族群邊界、強化社會秩序、傳承民族記憶的文化展演。時代的發展帶來了現代性,現代性在顛覆傳統民間社會的同時,抽離了杖頭木偶戲的儀式內涵,讓木偶戲只剩下外顯的「木偶符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讓「權力話語」介入孝義木偶戲的發展,圍繞重構木偶戲「輝煌前景」的各利益團體也相繼建立。因此,孝義木偶戲被作為「文化產品」且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被建構。

⑷ 木偶戲是日本專業的傀儡戲,它主要發源於什麼世紀

木偶戲主要發源於17~18世紀,木偶戲不僅在中國流行,同時在日本也非常的流行。日本的木偶戲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史料中可以看到中國木偶戲傳進日本的一些資料。 演員使用木偶演繹故事,這也是戲劇中的一種。在表演的過程中演員站在幕後操縱著木偶,邊操縱邊演唱,並且還要配上音樂。根據木偶的形體以及操縱技術的不同,主要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以及鐵線木偶,每種木偶的方式都大不相同。

獨特的表演方式

也有些人覺得木偶戲特別的新奇,所以會特意前去觀看,這樣說來木偶戲的獨特性還是非常強的,更重要的是裡面的表演方式也很精彩。相信這個獨特的戲曲文化在不斷的演變之下還會有新的改變,而且後續還會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

⑸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是什麼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至前11世紀),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木偶戲的傳承意義(於文化歷史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木偶戲

⑹ 水傀儡的歷史發展

中國的傀儡戲歷史極其悠久,早在漢代已有相關的記載,如《漢書》所載之「喪家樂」之「魁槿」。唐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刺激和推動了藝術文化的發展,傀儡戲藝術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僅傀儡戲就出現了懸絲傀儡(即提線)、杖頭傀儡、葯發傀儡、肉傀儡和水傀儡等多種形式。隨著時代的遷變,有些傀儡藝術形式在中國戲劇舞台上式微,甚至不為國人所識,如其中的水傀儡於明代之後即消失了。 至宋代,水傀儡才代替了「水飾」的名稱。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之「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有明確的記載,該書雲: 駕先幸弛之臨水殿錫燕群臣。殿前出水棚,排立儀衛。近殿水中,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又有一小船,上結小綵樓.下有三小門,如傀儡棚,正對水中。樂船上參軍色進致語,樂作,彩棚中門開,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釣,後有小童舉棹劃船,遼繞數回,作語,樂作,釣出活小魚一枚,又作樂,小船入棚。繼有木偶築球舞旋之類,亦各念致語,唱和,樂作而已,謂之「水傀儡」。② 其中還有許多有關水傀儡表演形式的描述,可見這一小巧玲瓏的水傀儡戲,已成為宮廷娛樂中的重要形式。其後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等書亦載水傀儡事。至元代,水傀儡戲在京都還有流行,而明代水傀儡以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載之最詳。該書述: 水傀儡戲,其制用輕木雕成海內四夷蠻王及仙聖將軍、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約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無腿足,五色油漆,彩畫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長竹板承之。用長丈余、闊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個,錫鑲不漏,添水七分滿。下用凳支起。又用抄圍屏隔之。經手動機之人,皆在圍屏之內,白屏下游移動轉。水內用活魚、蝦、蟹、螺、蛙、鰍、鱔、萍藻之類浮水上。聖駕升座向南,則鍾鼓司官在圍屏之南,將節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頑耍。另有一人執鑼在旁宣白題目,替傀儡登答贊導喝彩。或英國公三敗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縱,或三寶太監下西洋,八仙過海,孫行者大鬧龍宮之類。唯暑天白晝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監也。水池魚蝦,內官監也。圍屏帳幔,司設監也。大鑼大鼓,兵仗局也,乍觀之似可喜,如頻作之,亦覺繁費無味。③
由上記載,可窺中國水傀儡戲之大概。但因這一隻見於宮廷戲劇藝術形式,於清代才式微。所以,自近代之後,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在學者的文章中也不再見到它,水傀儡到底是怎樣的藝術形式,以及它如何的操作與表演,在中國戲史界中,依然還是個謎。

⑺ 皮影戲的歷史發展與傳播是怎樣的

關於皮影的發展,一般認為起於漢代而興於唐代。

至唐代時候,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可以說已經發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別是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的傳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人們出於社會生活的需要,為了把史書、經卷講誦得更加生動、具體,往往運用繪畫的手段來進行表述。

在當時,曾有人把繪畫改為帶有活動關節的紙人,並用線牽動著,以此用來更加形象地傳經和講史。在史書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盛行「僧徒夜誦經卷、乃裝屏設像」的文字記載。這里所說的「夜誦經卷」就有了「燭光」映照,還把要講的故事進行「裝屏」演出,這就相當於後來皮影戲表演的屏幕和攝像了,也被稱為耍人兒。據有關史料記載:

中唐時期,科白類戲空前發展,歌舞類戲編制進步,歷史戲具體形成,傀儡戲等雜技並作,民間更盛。傀儡戲皆模仿「弄影術」而作,並衍生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雖然沒有明確表明在那時確實已經具有了皮影,但實質就是皮影了。

在唐代,僧人有一種俗講的「變文」。「變文」是俗講的底本,是僧人用說唱的形式演繹佛經故事。講時有圖像,猶如一幅幅變幻的畫,這種佛經畫被稱為「經變相」。

僧人在講解這些圖畫的文字時,有韻文有散文,有吟有誦,可歌可唱。這是唐代向一般民眾普及佛教的文藝形式,這與皮影戲藝人傳說關於影戲始於宗教相近似。

道教也有類似宣傳教義的說唱形式,名稱「道情」,它源於唐代的道曲。然而,「變文」、「俗講」、「道情」雖有圖畫,尚非真正的影戲,其後「生心作意改圖像為紙人,又後改為皮人」,便有了皮影戲的雛形。

唐代校書郎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

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詩歌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此詩雖然是描寫木偶演出,但其描寫的木偶戲人物刻木造型、操縱牽線容易讓人們聯想到皮影戲的演出。

唐代敦煌遺書也有關於影燈、影燈像的記載。敦煌文書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點影燈用」的記載。雖然不能證明影燈就是皮影,但皮影戲的雛形已經出現。

至宋代的時候,皮影進入了成熟和繁榮的階段。據記載,北宋時期的京城「瓦肆」演出的「百戲」不可勝數,其中有專門的皮影演出。當時還出現了很多著名皮影藝人,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

後來,南宋時期的官員仿照汴京的「瓦肆」,在城內外修建了許多叫「瓦舍」的地方,召集伎樂,作為軍中將士娛樂玩耍的地方。在當時,著名皮影藝人有賈四郎、王升、王閏卿等。

南宋時期詩人范成大曾有詩寫道: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

在那時,皮影戲的內容已經脫離了單調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歷史故事,還有一些作品是純屬虛構的,皮影戲的戲路也越來越寬了。

皮影戲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紙來雕刻結綴,後來出於硬度的考慮,換成了皮革,出現了「繪革社」的影戲組織,還出現了「鏃影人」這樣專門刻鏤影人的行業,並以皮影戲為中心,形成了相關的演出業。

在明代,是我國古代皮影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內的皮影戲完成了兩個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繼成熟;二是皮影的對外傳播加強。在那時,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戲在河北灤縣一帶迅速發展起來了。

後來,至明代的永樂、萬曆年間,由於江南、湖廣、四川等地的兵勇駐守邊疆的原因,皮影戲也流入了雲南等地,並和當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在唱腔、臉譜和美術製作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清代,由於滿族人非常喜愛看皮影戲,在八旗王府中有專設的影戲道具,藝人常常被王公貝勒邀請到王府中進行表演,這叫做「宮影戲」。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另外兩種班社:一是王府戲班;一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後期又產生了影戲茶館等。其中,光緒年間成書的小說《乾隆游江南》第八回對潮州的紙影戲進行了這樣描寫:

趁著漆黑關城的時候,兩個混入城中,在街上閑看些紙影戲文。府城此戲極多,隨處皆有,若遇神誕。走不多遠,又見一台,到處熱鬧。有雇本地戲班者,有京班蘇班者。鹽分司衙門,時常開演,人腳雖少,價卻便宜。

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戲在當時的興盛和流行,以及受到人們歡喜的程度。這時,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並且,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里,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連本戲甚至要通宵達旦或連演10天或半個月不止,一個廟會還可能出現幾個皮影戲班搭台對擂演出的情景,熱鬧非凡。在那時,我國的皮影戲不但在藝術上趨於成熟,進入了繁盛時期,而已經傳至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其中也包括我國的台灣地區。

台灣的皮影戲是隨鄭成功的軍隊傳到台灣的。據說,鄭成功軍隊中有一位廣東潮州兵,名叫「阿萬師」,在軍中表演皮影戲,後來,阿萬師定居高雄縣,組班在喜慶活動或迎神賽會上演出,皮影戲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台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之一。

另外,皮影戲作為我國戲劇藝術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

早在南宋寧宗嘉定時期,由於海上商業發達的原因,皮影戲由海路向東南亞諸國流傳,至爪哇和暹羅,也就是後來的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接著,又傳至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為世界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木偶戲木偶戲木偶戲

⑻ 傀儡戲的由來是什麼樣的

由來:
傀儡戲也稱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棗前11世紀),春秋、 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補充: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⑼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是什麼

木偶戲的文化歷史:

1、普遍的觀點是: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後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製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只可惜少有文字記載。

2、後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陝西合陽線戲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

3、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水飾」,「機關木人」多搬演神話、傳說、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製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唐(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斗艷,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製作已達統一。據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

4、歷經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今保存七百餘出傳統劇目和由三百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5、由於泉州與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等關系,泉州傀儡戲於明末清初即開始向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並在當地生根開花。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⑽ 皮影戲的發源以及發展...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其製作過程是:首先,將皮子泡製、刮薄、磨平,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華縣皮影 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發源於中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 老腔皮影 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 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中國皮影戲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台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後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該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現狀 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傀儡戲的歷史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