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記歷史時間及事件

如何記歷史時間及事件

發布時間:2022-04-22 11:31:07

❶ 怎樣快速記住歷史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

那要看什麼歷史事件了。比如說我回你這個貼是在12月7日,那麼歷史的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是很容易記住的。還有就是可以聯想。聯想有好多種!看看以下這篇文章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❷ 學習高中歷史的時候,應該怎麼記時間

在學習高中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列一個表格,然後把這個時間段內發生的事情都寫在表格內,這樣就能知道這個時間段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我們在背歷史書的時候,一定要把知識串聯起來,比如說今天記憶中國近代史發生的事情,明天記憶中國現代發生的事情,這樣就不會出現混淆的情況。

❸ 怎麼記住歷史時間和重大事件呢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❹ 高中歷史記憶法:如何把歷史大事件牢牢記住

首先要准確記住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概念等基礎知識。多看書、常復習、採用一些容易記憶史實的方法,如:比較記憶方法、理解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方法(如時間聯想法、人物聯想法、事件聯想法)等記憶歷史史實。
其次是要掌握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內在聯系,以重要知識點為基點。如文藝復興這個知識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隨著歐洲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沖破宗教會神學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於是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它促進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而文藝復興所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創世精神,又極大地鼓舞著當時的人們去探索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地理大發現就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
與此同時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資產階級藉助反對天主教會神學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推動了整個歐洲社會的進步。文藝復興是在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發展的前提下出現的,同時它又與地理大發現及宗教改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鳴鑼開道。當我們理解了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系後就很容易解決這段歷史問題。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實
將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完整性對同學們復習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如中國近代的每一個變化無不與世界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復習中國近代史一定要把歷史事件置於世界的大背景中學習,形成歷史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麼樣的題,學生在考前很難預料,但學生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就是將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是新舊民主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的背景從國際角度分析是一戰和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從國內角度分析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北洋軍閥統治對內鎮壓革命對外賣國,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巴黎外交失敗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而「五四」運動的條件包括:
內部條件:
經濟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政治(階級)條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學的指導;
外部條件: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一個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設問,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實都是一個,所以對每一個歷史知識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分析,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知識點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層深入的特點(表現在選擇題上);能力的考查體現了「綜合」的特點,尤其是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的答案來看,精練、概括性強、可操作性強,而且許多答案出自於書上的內容甚至章節目錄及標題(表現在材料式的問答題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題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這樣幾種情況:
1、考查基礎知識的准確再認再現;
2、考查應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3、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考查在比較知識異同基礎上的歸納、概括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屬性的能力;
5、考查在龐雜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6、歸納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7、考查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的再造能力和潛在能力;
8、考查各科綜合能力的掌握情況。
當同學們理解考題的指向性後,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對於答歷史試題有重要意義。試題的角度的變化再多樣化也離不開基本的歷史知識點和基本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答題時要「以不變應萬變」。

❺ 怎樣能有效、快速的記牢歷史事件的時間

那還是抓緊時間列個表吧,重大年紀還蠻好記的(表格有助於提高效率) 列表是一個好方法,分時間和事件兩欄,先寫出事件(從書上抄在"事件"一欄中)。然後不看書,在"時間"一欄中寫出事件所對應的時間,先寫自己會的,寫完會的,然後再對照書中的時間,不要怕多,只要專心記,各個擊破,就可以。 二: 如果書後有歷史大事記表,可以將時間遮住,對照事件一一背出時間,如果不會或背錯,就做標記,最後只背做標記的,要時常想(課間,吃飯和睡覺前等時間都可以),一有不會就看書。最後祝你成功!

❻ 怎麼才能快速記住歷史事件時間

一、死記硬背,利用遺忘規律,在遺忘之前進行強化記憶。 二、對歷史事件進行分類式記憶,如將中國農民起義歸納一類進行總體記憶,選擇其中一個自己熟識的作為基點,結合朝代更替,年代差額記憶。 三、結合某一歷史事件自身特性,進行特殊記憶,比如秦朝建立時間可以識記為公元前秦王兒子與兒子的兒子在統一治理中國(公元前221年,將2諧音為兒,同時將秦經歷二世一同記憶,又將1識記為統一治理),而秦滅亡時間識記為贏政之兒在零涕(207),你想一個王朝經歷二世便滅亡了,大好江山送手他人,當皇帝的怎麼不會零涕大哭:) 此類記憶因視個人識記興趣進行整理,故在識記上更利於個人記憶。

❼ 怎麼才能快速記住歷史事件時間

我的歷史是平日里本來就有點興趣,一直看就知道些

如果是因為考試背誦的話,我建議:

1、先不要急著背,先整理一下。例如發生戰爭的時間,把確切的時間、參戰國、地點之類的先統一整理一下。

2、平時空餘的時間見縫插針的拿出來看看,在腦子里一定要有印象。

3、不要一下子背很多,背得多忘得也多。每天計劃好背誦的數量,後一天先復習一下再背誦新的

❽ 如何記住歷史上那麼多年代和事件

教你一個記住大概年代的好辦法。 1、公元0年,你記住王莽篡位。其實篡位時是8年,但是他早就權傾朝野了。 2、公元500年,你記住蕭衍。南北朝是一個極為燦爛的時期,其中梁武帝算一個明珠。 3、公元1000年,你記住檀淵之盟。其實是在1004年,北宋第3個皇帝,宋真宗趙恆。 4、公元1500年,你記住大太監劉瑾。其實他只是一個小人物,記住他是為了記住當時的明武宗。 有了上面這些大的骨架,再結合你泛泛的歷史知識,就能知道什麼事情大概發生在什麼時候。 比如,我們知道漢朝分為東西漢,中間是一個新,那麼我們就把東西漢的間隔設定為公元前後的分水嶺,這樣一來就容易搞清楚了。 我們知道東漢大概200年,三國時期其實很短就變成西晉了,時間也很短就是東晉。那麼,大概公元300年的時候就應該是十六國時期開始,到了400年的時候,差不多就是南北朝開始。南北朝既然那麼燦爛,時間持續不會很短,算他200年,然後就是隋唐時期,也就是600年的時候。我們一看,符合那個大的骨架,OK,繼續。 唐朝持續時間比較長,算他300年吧,然後是混亂的五代十國,算他100年,這差不多就是宋朝了,累積起來應該是1000年的樣子,對照一下檀淵之盟的時間,發現差不多,對不對?金滅遼,蒙滅金滅夏,最後滅宋,宋算是持續最長的,算他300年。於是我們可以大概知道元朝是在1300年左右建立的。我們又知道元朝同時又是最短命的超級王朝,我們就算他100年。明朝就應該是在1400年左右成立的,持續了不短時間,咱們算他300年。看看1500年的記憶點,我們發現也對得上。 然後就是大清入關,算他1700年,持續了多長時間我們不管它,我們總知道中華民國吧?1912年1月1日成立啊,然後就是現代史了,很容易知道。 上面大骨架有了,但是很多細節都不準確。 比如宋朝的准確時間,比如清朝和明朝的准確時間,這些實際上都相差很多,但是肯定不會超過100年。 怎麼辦? 我們再記住各朝的皇帝都是哪幾位。 首先說,沒必要研究的那麼細致,只是大概記住就好了。隨著您歷史知識的進一步豐富,您會自然而然記住那些年代。當然,您要是准備考試,另說。 在這個基礎上,您再進一步往下走。 比如您要是准備研究兩晉十六國時代,您就去研究好了。 我們都知道西晉只有4個皇帝,把他們的在位時間平均一下,這些知識加入剛才的體系之後,我們就可以大概的估計所有皇帝的在位時間。進一步說,第一個皇帝是司馬炎,他怎麼篡位是一個記憶點,同時也就知道了魏國滅亡的時間。還有,第二個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痴,這是一個有趣的記憶點,八王之亂很有意思,也是記憶點,最後的懷愍二帝加起來才10年,愍帝如何受辱,也是記憶點,這樣就把西晉的歷史年代串起來了。 在這個基礎上,您要是想搞清楚他的政治經濟大形勢,就很容易的把所有零散的知識點匯成一個面,一個立體的形象。同時,也更容易理解每個知識點,豐富了個體的形象。比如,你知道當時全國的收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祖逖過江那麼困難,弄幾匹布就去收復中原了。 用這種方式記憶年代,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要有興趣。 其實學習的不是年代,而是整個歷史。

❾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事件時間

答:
以中國近代史為例,也就是從鴉片戰爭(1840)開始,鴉片戰爭大家都知道目的,英帝開拓市場的結果,但是就開放了沿海4個城市,所以很容易推理出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肯定要打!在這里給大家一個小心得,近代史事件一般來說有一個20年左右一次跨度的有趣現象(看吧理科生才會總結20年現象這種東西)。根據20年現象,於是乎推理出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大約20年後,然後沿著20年現象再推理1880年左右,中法戰爭(1883~1885),好的大家再推20年,八國聯軍入侵(1900),再推20年五四運動(1919)和共黨成立(1921),再推20年抗日戰爭(1937)那麼近代史第一條線出來了,第二條線是以洋務運動(1861)為開端,但是這里注意洋務運動是發展所以有個所謂的爭論期大約10年,那麼開始20年現象推理(這里以1871開始推),中日甲午戰爭(1894).再推20年辛亥革命(1911),再推20年日本侵佔東三省(1931),再來20年新中國成立(1949)至此中國近代史串聯完畢!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記歷史時間及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