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結合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談談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即經濟、政治、精神文化條件的制約。
結合以上原理,對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開創和推進的偉大事業。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和工作導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了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偉大創造作用和主體地位,充分反映和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訴求,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明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 生活嚮往的奮斗目標。
注意事項: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歷史主體,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治國理念和執政實踐。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輝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
❷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❸ 怎樣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這是因為,人民群眾,首先是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要因素,而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創造者。
正是勞動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社會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學的和藝術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所以,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事實,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實。
❹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500字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們為了能「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MN X1-32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勞動人民的直接創造。
②傑出人物的群體效應。
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
李嘉圖——馬克思——列寧
屈原——杜甫(FU)——毛'澤東
《沁園春·雪》「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XUN)風騷(SAO)。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社會變革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斗爭的結果,而不是少數英雄豪傑的個人行為。古羅馬奴隸制帝國的滅亡,不是斯巴達克一個人的功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是克倫維爾一個人的業績,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的革命,更不能依靠少數人包打天下。
自己再加點論述吧。
❺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❻ 如何正確看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
唯心史觀從意識決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發,極力否認社會物質生產的作用,從而也就否認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唯物史觀主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資料,都是勞動人民群眾創造的,人類要生存,就要有吃、喝、穿、住、用等物質生活資料,而這一切都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伏羲氏鑽木取火、神農氏遍嘗百草,是他們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引起生產關系和全部社會關系的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所謂精神財富,主要就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成果,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第一線的主要實踐者,任何科學的總結,首先必須有群眾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作基礎,依據這一源泉,才能把人民群眾的知識總結、提煉、升華,創造出有價值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民群眾只創造歷史發展的基礎,不能推動歷史發展,認為物質生產勞動僅僅是簡單動作的重復,不可能推動歷史的發展,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實際上都是錯誤的。
如果孤立地從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的勞動生產過程來看,勞動人民從事的物質生產勞動似乎是簡單動作的重復,說不上創造和發展。但從整個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來看,卻是推動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歷史過程發展和演變的最基本的動力源泉。
正是普通勞動群眾成年累月的物質生產勞動,積累著生產的經驗和技術,積累著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從而為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源泉,在漫長的上古、中古時代,許多新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是能乾的農民和能工巧匠直接創造出來的。近代以後,隨著生產技術的日趨專門化和腦體分工的發展,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主要是由科學技術專家發明和創造的,但專家的發明創造也是在普通勞動大眾千百年間直接生產勞動過程積累起來的經驗、技術和知識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成的,而且有不少技術專家本身就是從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的普通勞動者當中成長起來的。從整個歷史過程看,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發展史,以及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普通勞動的大眾和科技知識分子對人類歷史發展共同作出貢獻的結果,而普通勞動大眾在其中作出了基礎和源泉性的奉獻。恩格斯指出:「當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叫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地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造著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消弱的條件。」毛澤東對勞動群眾推動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整個社會關系的發展演變的作用,也作過言簡意賅的精闢論述,他指出:「生產力有兩項,一項是人,一項是工具,工具是人創造的,工具要革命,它會通過人來講話,通過勞動者來講話,破壞舊的生產關系。」這些論述對於理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是極富有指導意義的。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引起的,這種矛盾達到再也不可能在原有基礎上調整的對抗性程度時,就引起社會變革,而生產力突破生產關系的社會變革,是由人民群眾做為基本的決定性的力量來實現的。當已經陳舊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時,從事物質生產的廣大勞動群眾首先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也正是他們首先發起破壞舊生產關系的各種形式的斗爭,直到匯合成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如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推翻秦的殘暴統治;元末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推翻了元朝野蠻落後的生產關系;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等等,都使新制度代替舊制度,這也是被壓迫階級不懈斗爭的結果。
人民群眾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都是大多數,這就決定了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會失敗。如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民黨害怕人民在戰爭中壯大力量,採取了一條不發動群眾的片面抗戰路線,結果導致不斷地喪師失地,一潰千里;而中國共產黨採取發動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全民皆兵,使日本侵略者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充分顯示出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其經驗之一就是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全部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保持密切的聯系。半個世紀以來,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贏得了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
二
總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是有充分的理論和歷史依據的,是不容懷疑和否定的。
首先,傑出人物只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不能改變歷史的根本方向,人民群眾最終決定著歷史前進的根本方向。
創造歷史的最終決定性力量歸於人民群眾,是由歷史發展必然規律決定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過程中展現的,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勞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改變生產關系。在這一歷史規律面前,任何傑出人物的作用是不可能根本改變這一方向的。
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影響力,是在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力基礎上產生的「力」,真正偉大的傑出人物,其偉大和傑出之處,正是在於能充分地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投入到偉大的歷史創造活動中去。
其次,某個英雄人物的出現及其歷史作用的發揮,是一種偶然性因素。時勢造英雄,馬克思主義對把英雄人物的個人作用納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並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個人作用的確定、補充,豐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內涵,使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更加完善,更具科學性。
最後,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如革命階級領袖、進步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等,他們站在時代前列,對歷史進程起著重大推進作用,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積極作用與該時代廣大人民群眾達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的發展水平保持著一定的吻合程度。
總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著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預示著社會前進的總趨勢,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❼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
答: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從質的規定性說,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的規定
性說,指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的決定性力量。這是因為: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生產勞動的主體,是生產力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創造了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方面,勞動人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活動又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❽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及其重要意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的含義是,在參與歷史活動的一切人中,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理論溯源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過貴民、重民的思想。
中國先秦思想家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盡心下》)。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8)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人民群眾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承擔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為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他們的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他們還直接參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直接的貢獻。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來實現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由革命階級領導的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革命力量,
或早或遲會起來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腐朽的社會勢力,為新的社會制度開辟前進的道路。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都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堅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