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做好歷史的材料題並有效地提取信息!
絕對原創,嚴禁轉載
如何做材料型歷史選擇題
做歷史材料型選擇題主要採用以下步驟:
第一步:分清題型結構。材料型選擇題的題型結構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在選擇題的題干中引入一些材料,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第二種是題干里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第三種是選擇題的題乾和備選項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審題。材料型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強,迷惑性大,認真審題,對材料型選擇題尤其重要。
(1)審題時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明確要求回答內容。
(2)注意細節,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
(3)找出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
第三步:解答。
(1)進行定位,聯系所學知識,找出課本上與試題對應的具體知識點,把材料與教材相聯系。
(2)知識遷移,按題目要求,根據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得出答案。
【例l】日本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稱:「日本希望和平解決『中日間戰爭』(即日本在1937年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引者注),從1938年到1941年間多次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沒有成功。」當時的事實真相應該是
A.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B.日本「速戰速決」諸計劃破產,被迫改變對華方針
C.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
D.百團大戰後,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
【解析】B 本題主要是針對目前日本右翼勢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這一史實而提出的設計,目的是還歷史本來面目,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題題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引者注,一個是時間,都是時間上的限定條件,特別是「從1938年到1941年」。根據這一時間可以排除A和C項,「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是在1932年;D項中「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但與當時歷史特徵不相符。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可知,當時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於1938年被迫改變對華方針,對國民黨政治進攻為主。
【思維誤區】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認為「和平方案」與「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這一內容相符,誤選D項。這主要是由於審題不清和對歷史背景把握不準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
A.《血戰台兒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變始末》
C.《百團大戰始末》
D.《血色雄關:太原會戰紀實》
【解析】D 本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這種習題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題干中的條件限定語和中心語。在「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這一要求中「抗戰」是中心語,「八路軍」和「正面戰場」是條件限定語,與選擇項比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軍115師奉命開赴山西,參加太原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
【思維誤區】學生會誤選C項,沒有注意「正面戰場」。
② 確立歷史學習主題的技巧
你好
1、夯實基礎知識、理解知識點
首先要准確記住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概念等基礎知識。多看書、常復習、採用一些容易記憶史實的方法,如:比較記憶方法、理解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方法(如時間聯想法、人物聯想法、事件聯想法)等記憶歷史史實。
其次是要掌握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內在聯系,以重要知識點為基點。
2、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實
將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完整性對學生復習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如中國近代的每一個變化無不與世界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復習中國近代史一定要把歷史事件置於世界的大背景中學習,形成歷史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3、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概況能力,整理出套題的出題規律和答題的模式、方法,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模塊▪歷史知識▪古代國號由來
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 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滿意請採納
③ 如何命制初中歷史試題並寫出解題過程
歷史主觀題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細讀材料、分析問題(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④ 歷史材料論述題怎樣提取論點
歷史論述題分為多種類型,有傾向於敘述、分析的,也有傾向於比較、論證的,每一種題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點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種題型之間的區別,針對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關鍵。
例1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局勢造成哪些重大影響?
解析這是一道偏向於敘述分析型的論述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戰爭有關背景和影響的理解,解題重點在於敘述和分析。學生在解答此題時,需要從日本、西方列強以及清政府三個層面對戰前背景進行准確敘述,由此分析得出甲午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然後再分析其具體影響。
抓住重點。
抓重點就是明確試題提問的方式、角度及側重點,然後確定回答的重點。比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與「19世紀末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這兩道題的考查重點便有所不同,學生在回答第一題時,應重點分析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方面表現的不平衡,並分析這種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沖突;而在回答第二題時,應重點分析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演化。
明確范圍。
問題的范圍可以根據題目給定的時間、空間、人物等進行確定。具體地說,就是要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准確地選擇論點和論據,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廣度,以免出現跑題或遺漏~
⑤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讀——是解答的前提.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x0d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x0d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⑥ 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這個為主題如何寫題目
歷史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煉出歷史的智慧,適用於自身。近代史綱要給我們講述的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文化演變的過程。學習近代史綱要對於個人和國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個人,我們身為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不僅要懂得中國的今天,更要了解中國的昨天,特別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它可以激起我們維護祖國的情感,給我們易學習報國的動力。自從英國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就漸漸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的簽,領土被不斷的瓜分,主權被不斷的侵犯,淪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的獵物。泱泱大國卻淪落到如此境地,難道不叫人揪心嗎?值得慶幸的是在那些時代有許多的仁人志士不斷地為中華民族的出路出計獻策,前仆後繼,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使我們這些後輩們不得不被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而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視死如歸的精神而感動。前輩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當代中國已經得到了主權,中國的經濟也得到了發展,但是我們仍然肩負著重任,中華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責任就落到了我們身上。學習中國近代史我們得到了一份責任和學習報國的動力。
對於國家而言,學習歷史可以知興亡。在近代史綱要里,眾多的國家性大事件都透露著歷史發展的規律,學習近代史綱要對於國家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經歷了多場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對國家的出路進行了早期的探索,但是辛亥革命最後還是失敗了。再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領導人和有識之士的觀念得到了革新,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了前瞻性的認識,在這種新觀念的引導下,中國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革命新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中國終於迎來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先富帶動後富,建設小康社會等國家發展的策略都是經過對近代史的學習,從中吸取教訓和經驗後所指出的國家發展道路。學習近代史綱要是中國有今天的發展,更使中國的未來一片光明。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一句古話就是對學習歷史的意義的簡練概括。
⑦ 求高考新課標歷史41題這種創新題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煉主題,提出論據,歸納,得出結論等等。
文章三段法,背景 原因 過程 結果 解決方法
⑧ 如何做好歷史與社會的大題
歷史問答題的測試功能近年來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掘,這一題型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日益鞏固,而這一題型恰恰是考生最易失分之處。究其原因,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歷史基本理論修養不夠是其根源,但應試能力(考生將自己具備的歷史學科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識轉化成考試分數的能力)差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如何提高應試能力呢?依次做到"審准題目"、"找齊材料"、"理清思路"、"規范作答",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⑨ 初中歷史材料論述題怎麼提煉觀點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
(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實事求是」,就想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既要分析其積極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極影響。既要分析其內部情況,也要分析其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