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研究歷史
,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顯得大而有些不切實際,即便是對現在許多史學大家而言也不便妄談此論,對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更顯得極為奢侈,不過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也應該去考慮一下我們應當如何去研究歷史以便有助於我們今後去研究歷史。這里的說法讓史學大家來看是些不成文的野路子,權且作為拙筆對研究歷史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吧!研究歷史前,拙筆認為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為誰而研究歷史既我們研究歷史是在為古人而寫還是在為今人而作。這是一個在研究歷史之前我們有必要去弄明白的問題,從現在的角度去看我國古代的二十四史,就會發現史書裡面有很多記載多是為祖先彰顯功德的事情,正所謂蓋棺定論。歷史研究的指揮棒不同,那麼歷史研究成果也就不同。拙筆在閱讀過一些史書之後覺得歷史研究還原歷史真相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歷史中真正挖掘到對我們後世有益的東西,否則拙筆真不知道研究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應以怎樣的認識去研究歷史。很多了解史學的人都知道,我國古代史學研究一般以經學為指導,因而現代人認為我國古代的史學研究除受到政治影響外還無形中要受經學影響,比如很多古人在寫史書時都喜歡用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雖然當時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過從現在來看他卻給後人對歷史的研究造成很大的不便。可見研究歷史指導思想很重要,有什麼樣的指導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史學研究成果。只有科學的思想才有利於我們去研究歷史。除卻以上提到歷史研究之處外,古人對歷史研究的方法總結我們是不能忽視的,譬如著名的史學三長:才、學、識及史德的提出。對於這些拙筆認為我們對歷史研究時需要很好的繼承。才,一般而言就是指我們對歷史研究的書寫表達,我們研究的再深再高沒有很好的書寫表達能力是不行的,這樣會使我們的史學研究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損失,不過它在史學三長中不能成為最主要的。學、一般很重要,它主要是指我們的史學知識,相對來說「學」是比較復雜的,它是我們歷史研究的基礎,有時它甚至與「識」有一爭高下之勢,如我們常常說某某史學大師以功夫見長,某某史學大師以思想見長,說的就是「學」與「識」的事。說到「學」,我們就應該提到與其密切相關的史料的整理,史料對歷史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正確的資料,我們對歷史的一切推索可以直接視為枉費,因此很多史學大師對史學資料極為看重,甚至不惜重金索取。沒有足夠的學是不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史學大師在為其弟子講課時都喜歡列出一系列書單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增加弟子們的學,一面在以後的歷史研究中做出誤判。至於「識」,拙筆認為除卻經驗外,更多的是一種天賦,這也是在間接地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搞研究。我們不敢說所有史學大師的成就一定出於其天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天賦的史學大師成就會更高。下來,我們談論一下關於「史德」的話題。一個歷史研究者品德的好壞將會影響其在史學的成就,對於這一點我們不能做過多的闡述和解釋,不過一名歷史研究者在品德方面的修養無疑是很有必要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處理史料的問題。對於如何收集史料及辨別史料的真偽和史料的價值,這方面許多歷史研究者早已作出非常健全的考證方法了,拙筆就不在這里班門弄斧、多費筆墨了。不過有幾點拙筆還是認為有必要提出的:其一,資料收集越多越好,資料越靠近史實越真;其二,既要依靠史料,又要跳出史料。既不能拘泥於史料,因為時代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其三,史料需要多方對證,上下結合(地上資料和地下出土文物)其四,多學科集合,多記載結合,譬如經、子、集等也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總之,歷史研究繁重而又很考驗人的事,它不但需要豐富的史學知識、高超的史學造詣,還需要很多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
⑵ 我想做一些歷史方面的研究,取不知道從何做起
研究:請先理解什麼是研究?
創新的成就:歷史這東西,沒有一定功力,想搞點東西出來是夜談,
如果就靠背一些東西,查一些古文書籍就行了,我就是歷史專家了
如果你真的有這方面的愛好,請聽如下忠告或建議
1,縮小研究范圍:研究某一個特定時期如唐朝時期
2,縮小研究方向:如選擇文化,經濟或社會,政治等作為一個研究方向.
3,出了正史之外,還要早一些稗官野史來研究,
4,考察現有出土的文物或遺址
5,跟蹤最新的研究成果
6,幻想(大膽推測),現在很多的科研成果都靠幻想出來的.
⑶ 如何自學研究中國歷史
當然是看書了.不過就是不知道你想學什麼樣的歷史.我是歷史系畢業的.就說一點,不對你也別見怪.如果你是想考研的話,參考書多的很,看看高中課本就沒什麼問題了,只要知道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
如果你是想學通史,知道就行,不喜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話,有本書很好,<國史大綱>,錢穆的.是繁體字的,簡體字的版本我還沒有見到.我很喜歡這書,有的地方寫的很明白,不過清史的部分有點偏見,因為是民國寫的,這很正常.他別的書也很好,如<中國歷代政治之得失>.
如果你想自成一家,別人的都不想看,那工夫就大了.看二十四史吧.一箱子書.中華書局的版本很好,就是貴。
如果你感覺還不滿意,想知道更多的史學上的觀點,自已找一個來學,你可以找一本中國史學史來看看。應該有你興趣的。如果你想知道近代的史學,你可以看看梁啟超的一本史學史的書,什麼名我記不清了,不過很好查的。正統觀點的書,也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史學,你可以看郭沫若的,翦伯贊的。都是大家,呵呵。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從史中得到一些道理,什麼讀史有學問,讀史有智慧的書都很多.書店裡很好買.
我說的不一定好,你海涵。
⑷ 怎麼做歷史課題研究
科研課題即研究
題目
,是
依據
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
一、
選題
的
意義
第一,是
教育科學
研究的
起點
。
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能反映
研究者
的研究能力。
二、
課題
的類型
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
理論性課題。
應用性課題。
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
歷史性課題,
現實性課題,
3、從研究的內容看,
綜合性課題。
單一性課題。
4、從研究的手段看:
實驗性課題,
描述性課題,
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
結轉課題
委託課題
自選課題
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
現實
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
三、選題
途徑
與方法
(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
1、從有關
理論
中演繹研究問題。
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
(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
(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
(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
經驗總結
中發現問題;
(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
領域
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
(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
(6)從平常的
教學實踐
中發現問題;
3、從
過去
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
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
(二)選題的思維策略
1、懷疑。
2、變換角度。
(三)選題的
原則
要求
1、
價值
性原則。
(1)理論價值
(2)應用價值,
(3)綜合價值,
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
2、
科學性
原則。
3、創新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
(1)內容上創新,
(2)方法上創新,
(3)應用上創新,
4、
可行性原則
選題不宜過大
選題不宜過難。
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
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
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
⑸ 如何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歷史教育囿於課堂的狹小圈子,相對封閉;師生關系是單向地、直線地發生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貫徹。這些都制約著歷史教育功能的發揮,束縛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青島市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這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對歷史學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難度。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及近的發展規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相悖,學生學習歷史,遠不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依靠解題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樹立持之以恆鑽研的興趣。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只有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幾經論證,開始嘗試以學生最喜聞樂見的鄉土歷史選修課作為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我們除在課內專門開設鄉土歷史選修課外,還開辟社會教育領域,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實踐。學生到社會上搜集鄉土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於是,檔案這種一直不為中學歷史教學所重視的特殊的歷史資料便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中,學生走進檔案館,翻閱那一卷卷泛黃的檔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處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進而促進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檔案是歷史的特殊載體,它與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教材等歷史載體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未加雕鑿。加工前的歷史載體顯然要比加工後的歷史載體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產生無窮的探究慾望。沒有主體探究慾望的研究性學習是流於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是不會產生持續的、長久的學習效益的。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對加工後的歷史載體(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與鄉土歷史相關的課題,然後到檔案館中去探究未經加工的歷史(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提煉出符合歷史本相的有效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學習得到深化與活化,而且可以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終生受益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歷史思維能力。
近年來,青島市一些學校以利用檔案為特色的研究性學習搞得有聲有色,通過積極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經驗。其中,青島第十九中學結合學校地處膠濟鐵路附近,鐵路職工子弟比較多的特點,在高一年級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時,組織學生分期分段進行膠濟鐵路簡史的研究性學習。如,對去青島檔案館查閱、摘抄檔案資料的學生,先經過簡短培訓,使他們對查閱檔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檔案館的目錄卡片,根據卡片的內容提要和編號,查閱全宗、案卷。面對浩繁卷帙,學生們一開始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時教師充分體現其主導作用。教師巧立一些專題,以指導學生資料的搜集,諸如:通過德國總督府編制的文件,分析德國殖民者修築膠濟鐵路的目的是什麼?通過膠濟鐵路管理當局的年度報表,分析膠濟鐵路的修築功大還是過大?學生們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時間,走進檔案館。他們足足搞了一個學期,搜集了大量專題性資料。在學期末舉行的總結會上,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精心設計了一張醒目的統計圖表,將德國修築膠濟鐵路的投資與鐵路修成後掠奪的財富放置在一張表上,使人一目瞭然。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成果,對德國殖民者的侵略行徑進了剖析。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結合搜集的第一手資料指出,德國殖民者投資修築膠濟鐵路,是需要加倍回報的,那就是他們要長遠地掠奪鐵路沿線的財富,已經掠奪的4496多萬馬克不是其終極目標,因為這個數字是根據膠濟鐵路當局1898年至1914年的報表統計的,如果不是1914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奪占青島這個意外事件的話,德國殖民者的掠奪會進一步發展。盡管同學們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是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學習實踐的產物,從中透射出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可貴精神,這正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依託檔案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⑹ 讀書筆記8 怎樣做歷史研究
作為一個學歷史的人,是不應該不知道湯因比的;湯因比,英國人,1889年生於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體系龐大,內容豐富,建立起了;一、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是「文明」|;湯因比摒棄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狹隘的國別視角,而代;明、赫梯文明、巴比倫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他認為,上述文明之間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就像幾代人;二、一切文明在哲學上都是同時代
作為一個學歷史的人,是不應該不知道湯因比的。而知道湯因比的人,又是最應該研讀湯因比鼎鼎大名的鴻篇巨制《歷史研究》的。
湯因比,英國人,1889年生於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母親薩拉·湯因比是一名歷史學家。他的叔伯老阿諾德·湯因比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而另一位叔伯佩·湯因比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文學家。正是在這樣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使湯因比接受了完善的古典教育。他稱「希臘、羅馬的語言、藝術、歷史乃至時代精神氣質對我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後希臘時代西歐的文化對我的影響」。青年時,湯因比已經成為一名希臘史、羅馬史專家。1914年一戰爆發,湯因比在給學生講授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時領悟到:我們在當時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經驗,修昔底德在他所處的世界中早已經歷過了。他深感有必要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1920年,湯因比萌生了撰寫一部宏觀性多卷本《歷史研究》的念頭。1921年他擬出大綱,1934年完成前三卷,到1961年最後一卷付梓,1972年由他手訂的節錄本出版,前後歷經幾十年,可以說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在這部巨著中,他對近6000年來人類歷史的比較研究,揭示了各種文明形態的起源、生長、衰落、解體的一般規律,從而發展了文明形態史觀,湯因比也因此書成為文明形態史觀的集大成者。
⑺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⑻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⑼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政治學家一般都承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歷史研究法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在西方,採用歷史研究法有影響的學者,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沙維格尼、英國的S.H.梅因。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系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中文名
歷史研究法
外文名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性質
一種研究的方法
亦稱
縱向研究法
快速
導航
介紹研究記錄問題總結
發展
行為主義政治學興起後,歷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評。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方法容易受歷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仰、政治黨派、種族偏見或哲學理論的影響,容易把個人因素或偶發事件視為轉變歷史方向的主要因素,從而影響研究的科學性。同時現代政治學者將研究重點從政治制度轉向政治行為,越來越多地採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原則、方法及資料,使現代政治研究大大減少了對歷史研究法的依賴。
介紹
幾乎每個人都對過去發生的事有種天然的好奇心。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一切。但歷史研究法並不是對任何事,不管它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都加以研究。因此,歷史研究法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按照《辭海》的解釋,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一般說來,關於歷史的記述和闡釋,也稱為歷史」。從這一定義看,歷史的范圍十分廣泛。因而,歷史研究法應用的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應用於社會學科領域,也應用於自然學科領域,如生物學研究、地理學研究(研究地球的歷史)等。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展的軌跡,探究發展軌跡中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就屬於歷史研究的范圍,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運用歷史研究法。;簡而言之,歷史研究就是以過去為中心的研究,它通過對已存在的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事實,然後利用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的過程,同時揭示當前關注的一些問題,或對未來進行預測。;歷史研究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利用定量資料。它與其他定性研究一樣,關注一個真實情況中的自然行為,它著重於解釋在具體背景中的行為有何意義。但歷史研究不同於其他研究的一點是,歷史研究本身並不創造數據或事實,而是力圖發現正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數據或事實。;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研究方法。首先表現在,通過歷史研究獲得大量史實,能為現實決策提供信息,且有助於理解現實問題。這就是「以史為鑒」的含義。歷史研究對於預測未來趨勢也十分有用。它可以預示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誰不了解歷史上的錯誤,誰就註定要重蹈覆轍」。歷史研究可以提供我們避免重復犯錯的信息。列寧還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所以,歷史研究很有意義。有人把歷史研究的貢獻概括成四個字「期望」和「預防」,這是極有道理的。;歷史研究區別於其他研究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探索資料而非生產資料。因為過去的變化已經發生,人們無法改變、操縱歷史。因而,歷史研究法的資料來源也有自己的特點。
研究記錄
歷史研究的記錄通常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為書面記錄,如書籍、報紙、期刊、日記、信件、文稿、會議記錄等等。其二則為遺跡、遺址或遺骸。譬如陶器、錢幣、瓦罐、戰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前者是人們(歷史上的人們)有意識地選擇用以傳遞給後代為目的的記錄,是藉助於石塊、紙片、玻璃等實現的。而後者則是無意識的,它們可能存在洞穴、墳冢之中。;歷史記錄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從真實性和有效性來看,官方記錄的價值要高於非官方記錄。但也未必盡然,因為歷史上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也會歪曲事實。科學研究不能僅以遺址為依據.因為它提供的關於歷史活動的資料通常是不系統的、殘缺不全的,雖然有些也極有價值。通常講的歷史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在有文字可記載之前的則為史前史,對史前史的研究,其資料來源又不一樣。;歷史研究的資料通常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就是原來的或該事件(或活動)的首次記錄,是事件的實際目擊者或參與者所經歷的。第二手資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關於該事件的敘述。如法院審理某一案件,當時的法庭記錄就是第一手資料.而新聞界對此案件及其審理的評論就是第二手資料。從信息學的觀點看,第一手資料轉變為第二手資料的過程中,會發生信息過濾,因而存在信息失真的情況。因此,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第二資料應作為背景知識、觀點或熟悉該領域的方法來看待。而第一手資料的獲得,無論是對哪種研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判別資料是第一手的,還是第二手的?這就要求對資料進行分析。這一過程稱為歷史批判,有人也稱之為「歷史批評」。而歷史批判又可分為外在批判和內在批判兩種。;所謂外在批判,就是要回答:這些材料真實、可靠嗎?它們是如何得來的?由誰記錄的?材料的時間、地點與實際相符嗎?;內在批判則要解決材料的意義和可信度問題,強調批判材料內容本身的價值。當然.內外批判有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內在批判強調內容本身,而外在批判強調資料作為來源的情況。;這二者實際是不可分離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