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
日本總是試圖通過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戰爭的罪行。日本新歷史教科書送審本被媒體提前曝光,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本報訊 據《參考消息》報道又到了日本4年一度的教科書審定時間,在4月上旬教科書審定結果出爐前,由於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送審的《新歷史教科書》內容被日本媒體提前曝光,因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日本《新歷史教科書》嚴重歪曲歷史,有民間團體將其稱為「凶化書」(與「教科書」一詞的日語發音相同),縱觀該教科書的內容,「凶化」可謂恰如其分。根據這次曝光的送
審本內容,其「凶化」程度變本加厲,充滿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家族國家觀、亞洲支配觀、對他國優越感和本國中心史觀,同時隱瞞加害事實、充滿了受害者意識,大肆宣揚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東亞戰爭的說法,肯定日本發動戰爭是自存自衛的戰爭,並且歌頌日本國民積極投身戰爭的獻身精神。
教科書內容曝光之後,引起了比較強烈的反響,韓國已經掀起了批判浪潮。至於送審本為何曝光,有一種說法是編撰會故意泄露出來的,因為送審教科書泄露是史無前例的,將引發輿論的強烈反應,反而會擴大編撰會在社會上的影響,從而達到推廣自己教科書的目的。而編撰會和一些右翼媒體則指責左翼人士和民間進步團體泄露了樣本,是為了阻止該教科書獲得審定通過。
從新送審本的內容來看,該歷史教科書在有關侵略歷史的敘述上更加曖昧和倒退,而且儼然將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教科書還一如既往地特別注重煽動對中國的仇恨,而且將這種仇視情緒一直追溯到古代。
對於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戰爭的舉動,一些日本人往往說這是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但是對於這樣的教科書,如果由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顯然表明日本政府對這種言論的贊成,也必然會引起受害國的抗議。
2001年版教科書審定時,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未改變美化侵略戰爭的本質。日本文部科學省如何制定審定意見,正式上市的版本將是一個如何的面目,人們正拭目以待。
教科書內容解讀
提前曝光的日本新歷史教科書送審本在有關侵略歷史的敘述上更加曖昧和倒退,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抗日戰爭研究》(北京)執行主編、抗戰史研究專家榮維木先生。以下是日本2001年版歷史教科書(簡稱「2001版」)及2005年日本新版歷史教科書送審本(簡稱「送審本」)中對於有關歷史事件的描述以及榮維木先生對於相關史實的闡述。
掩蓋滅亡中國圖謀完全推卸戰爭責任
1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原因
2001版不提日本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
送審本則進一步歪曲事實:「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榮維木:甲午戰爭源於1890年日本第一屆帝國會議制定的大陸政策提出的利益線問題,將領土擴張的矛頭直接對准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在此政策思想指導下,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賠償白銀兩億兩,割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日本同時出兵侵略朝鮮,試圖一並吞並遼東半島,但遭到俄德法國干涉,最後由清政府出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
2 關於「二十一條」
2001版稱:「英國和美國提出了抗議,二十一條要求分為五款,第五款是希望條款,被作為秘密。第五款要求接受日本人作為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以及大量購買日本制武器。」
送審本使用了「要求」一詞,刪掉了強迫性含義和英美抗議的內容,而且還歪曲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榮維木:1915年,日本以武力威脅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全面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企圖排除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勢力獨霸中國。袁世凱為取得日本支持,基本答應了二十一條請求。
3 關於「九一八」事變
2001版說:「關東軍炸死滿洲軍閥張作霖後,希望加強對滿洲的控制,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的事態。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關東軍軍官制定了通過佔領整個滿洲解決問題的計劃。」
送審本變成了:「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刪除了。
榮維木:1927年春,日本爆發了以金融危機為特徵的經濟危機,這使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急欲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意圖進一步奪取中國東北,由此引發了「九一八」事變。
4 關於盧溝橋事變
2001版說:「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一早,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進入戰斗狀態。雖然當時人們希望現場解決,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規模派兵,國民黨政府也立即發布了動員令,此後進入了持續8年的日中戰爭。」
送審本強調:「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榮維木:事實上,豐台的日軍為非法駐軍,中國守軍當然要衛護領土,在1937年7月7日之前,日本軍隊也曾開過槍;而且到目前也沒有史實證明中國士兵首先開槍。
5 關於西安事變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送審本比2001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其中說:「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榮維木:1936年12月,中國發生了「西安事變」,事實上西安事變是在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情況下,國共兩黨開始合作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初步建立。
對外侵略不稱「侵略」極力強調日本損失
A 關於對外發動戰爭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惟一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B 關於南京大屠殺
2001版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文後又以稍小字體介紹:「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大折扣。
送審本將括弧中那句話刪除,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榮維木: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軍攻陷南京城,對南京市民犯下滔天罪行。「二戰」後東京法庭已經認定日本的犯罪事實,當時說的數字是20萬以上,而事實上學者的研究是30萬以上;後來,也有很多資料史證證明南京大屠殺日軍的暴行。
C 關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等大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認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D 關於日本的戰爭損失
2001版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但是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送審本不再提受害國的損失,而是單純強調日本的損失,並且將日本的損失與「兩大極權主義的犧牲者並列」,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對東京等多數城市進行不加區別地空襲,並且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而且,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E 關於日本的戰爭罪行
2001版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在戰爭中發生過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行為,日本也不例外。戰爭中,日本軍隊對於俘虜的敵國士兵和平民進行了不當的殺害和虐待。」也就是說,即使日本幹了壞事,也不過彼此彼此。
送審本僅僅說:「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沒有再提日本軍隊所犯罪行。
2. 日本《新歷史教科書》是怎樣篡改侵華歷史的
日本右翼歷史教科書中的具體錯誤
——一再修改教科書,企圖永遠蒙蔽日本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通過修改教科書,竭力竄改侵略戰爭的性質、目的,掩蓋軍國主義者反人類的法西斯罪行。最近送審的《新歷史教科書》更是顛倒黑白,倒打一耙,把日本歷次侵華戰爭、包括日本軍隊在中國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挑釁擴大侵略行動的責任,統統歸罪於中方。連日本有些民間團體都看不過去,稱之為「凶化書」。
——近些年,日本決意要沖破戰後「和平憲法」的束縛,刪去永不使用武力等和平承諾,修改「新防衛大綱」,改變「自衛隊」性質,大幅度增加軍費開支,要把日本變成與其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軍事大國」。
3. 日本是如何 否定,歪曲和篡改其侵略歷史的
日本方面對於侵略歷史的否定、歪曲和篡改可以說無處不在,不簡簡單單的體現在歷史教科書上,自戰後不久,便初現苗頭,但隨後的崛起像海市蜃樓一般短暫迷惑了日本人民,這方面自然不太明顯!低潮期,長久的衰落促使右翼再次獲得「市場」,全方位的、立體式的進行宣傳,不管是在網路媒體、電視廣播、平面媒體上都能看到一些無恥的言論,模糊一些事實已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重要的是,如果日本百姓的頭腦是完全清醒的,是非常負責任的,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是在國內各方面急轉直下,長期不如意之時,一部分人無法找到發泄的途徑,而此時政府中的一些右翼極端分子趁機興風作浪,於是,那種得過且過的思維又重新作祟,之後的事可想而知!到後來如果東窗事發,只要丟下一句「都怨政府,我沒有任何責任!」就萬事大吉了!!實則是一種陽奉陰違的卑劣行徑,表面上裝作被蒙騙,自己是萬般無奈的、被狹持的,而實際上在背地裡心中早已懷有邪念,自我欺騙,裝作不知道,「任由」右翼「擺布」,無視歷史真相,篡改侵略歷史!!這一群日本人助紂為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說到底一個國家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不願腳踏實地,認真的改過自新,求得亞洲各受害國的原諒,縱然費盡心思洗白也是枉然,永遠成為不了「正常」國家,借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告誡日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莫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到時追悔莫及!!
4.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哪些歷史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了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扭曲中日甲午戰爭、南京大屠殺、參拜靖國神社、並將從軍慰安婦正當化,諸如此類等等。
比如,日本把現行版本中的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歪曲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還說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
(4)日本歷史教科書如何歪曲擴展閱讀:
日本教科書的描述:
從甲午戰爭開始,他們就這樣描述,中國(清政府)不想失去朝鮮的朝貢,所以把日本當做敵人,日本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
在《日中戰爭》中他們這樣寫道,「西安事變」使得共產黨潛入了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了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中來,日本被迫加快了戰爭准備。
關於盧溝橋事變,他們這樣解釋道,中國軍人向日本軍隊開槍,並且到了白天還故意挑釁,槍聲不停。日本本來希望和平解決,但是隨著沖突加劇,兩國之間的戰爭全面爆發了。這一點在日本的舊版本歷史教科書裡面寫的還比較公正,舊版本承認了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前,中日戰爭爆發在後。
更加可恨的是,對於他們犯下的錯誤「南京大屠殺」,在教科書裡面僅僅一句話:「日本軍隊導致南京居民也出現了很多的死傷者」然後沒了,這就沒了,導致日本年輕人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更可恨的是,八年的侵華戰爭在日本的教科書裡面成了「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沒有提及日本曾經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除此之外,日本還無恥的宣揚自己是亞洲的恩人,之所以進軍台灣是為了幫助台灣民眾興修水利,並且多次企圖否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讓人很氣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教科書事件
5. 日本人當時是如何扭曲歷史的
1、關於中日歷次戰爭聲稱責任都在中國
關於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教科書的描述儼然是由於中國的責任。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書不提日本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這次送審本則進一步歪曲事實:「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關於「二十一條」,2001年版將該事件敘述為「日本讓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帶有強迫的含義,同時指出:「英國和美國提出了抗議,二十一條要求分為五款,第五款是希望條款,被作為秘密。第五款要求接受日本人作為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以及大量購買日本制武器。這雖然是希望條款,也是將中國作為半殖民地的做法,是輕視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行動。」但這次送審本卻用了「要求」,刪掉了強迫性含義和英美抗議的內容,而且還歪曲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漏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關於「九一八」事變,2001年版說:「關東軍炸死滿洲軍閥張作霖後,希望加強對滿洲的控制,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的事態。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在這種情況下,石原莞爾等一部分關東軍軍官制定了通過軍事佔領整個滿洲解決問題的計劃。」此次送審本則變成了:「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進逼,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刪除了。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送審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其中說:「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關於盧溝橋事變,2001年版教科書說:「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一早,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進入戰斗狀態。雖然當時人們希望現場解決,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規模派兵,國民黨政府也立即發布了動員令,此後進入了持續8年的日中戰爭。」但是新送審本這樣敘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從教科書的描述來看,中日戰爭的責任完全在中國,日本反而是受害者。此外,新送審本繼續將8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抹煞了日本希望滅亡中國的陰謀。
2、對外侵略不稱「侵略」大書特書日本損失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唯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2001年版說:「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在戰爭中發生過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行為,日本也不例外。戰爭中,日本軍隊在進攻的地區,對於俘虜的敵國士兵和平民進行了不當的殺害和虐待。」也就是說,即使日本幹了壞事,也不過彼此彼此。新送審本則僅僅說:「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未再提日本軍隊所犯罪行。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的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但是在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又以稍小的字體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大折扣。但是,在送審本中,括弧中的那句話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6. 根據材料一結合課本有關史實,說明日本教科書確實存在歪曲歷史的史實【列舉日軍侵華史實三點即可】
1.南京大屠殺,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
2.趙薇的做法是對歷史事實的錯誤認識,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但作為一名演員,她的錯誤也是情有可原的,站在社會的角度,她值得原諒,同時也希望這段歷史可以引起國人的重視。
3.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當理性地看待中日關系,但也不是姑息日本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的意圖,我們該做和能做的是認真學習各方面知識,成為國家新一代的建設者,為祖國的長遠利益打算。
7. 日本教科書事件的歪曲摘錄
以下是新版教科書部分與以往版本不同、變本加厲歪曲歷史的內容。
「臣下之國應中國皇帝的要求,被加上了出兵和朝貢的義務,皇帝給朝貢的首領授予國王稱號,承認其統治權。卑彌呼時代,日本已經被捲入了以中國皇帝為中心的東亞的嚴酷的國際關系中。」(中日歷史交往)
「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中日甲午戰爭)
「由於政府的外交方針無法解決日本人在滿洲受到的不法行為的傷害,國民日益不滿,有很多人支持關東軍的行動,陸軍收到了巨額援助金。」(「九·一八」事變)
「滿洲國在五族共和,建立王道樂土的口號下,由於日本重工業的進入,實現了迅猛的經濟增長。大量的中國人流入,滿洲國建國逐漸成為既成事實。」(偽滿洲國)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七·七」事變)
「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南京大屠殺)
把現行版本中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南京大屠殺)
8. 如何看待日本歷史教科書歪曲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客觀來說,對於抗日國家,這是掩蓋罪行,實行無罪論,他們對死掉的人毫無憐意,這是憤恨的行為,對於日本來說,這是對的,他們不想讓下一代生活在愧疚,膽怯里,他們也不想讓下一代對國家和天皇充滿恨意讓他們有正常心態生活,所以說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也不一樣。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採納,謝謝。
9. 日本人教科書篡改了什麼歷史
日本人篡改歷史教科書,世人皆知,但是,我應該了解他們對那些部分進行了篡改..........
2001年,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歷史有時驚人地相似,有時候卻又也驚人地不同,在上個世紀曾經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兩個民族——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便是如此。
他們相似,是因為他們都曾對人類犯下滔天罪行;他們不同,是因為他們面對罪行的姿態有天壤之別:
1972年,波蘭華沙,在零下十七度的凜冽寒風中。74歲的西德總理勃蘭特,肅穆地跪在猶太死難者紀念碑前,他代表所有的德國人向那些在二戰中慘遭德國納粹殺害的人們深深地道歉;
而日本卻沒有從戰爭中汲取什麼,他們把血跡斑斑的戰刀收藏起來,供奉在靖國神社裡。那戰刀至今還閃著凜凜寒光,透著森森殺氣;
當德國總理沉痛地雙膝下跪在猶太死難者紀念碑前時,日本天皇卻身著禮服舉行祭奠軍國主義亡靈的儀式;
當德國的政治家向全世界人民發表謝罪言論的時候,日本政壇卻不時傳出「侵略有功」的奇談怪論,而靖國神社的香火也越燒越旺;
當德國政府拿出巨資賠償受害國人民的時候,日本政府至今卻躲躲閃閃,不肯拿出一塊日元賠償給被害的中國人;
當德國人教育子孫要以史為鑒,維護和平的時候,日本人卻在教科書中歪曲歷史,誤導後人,高揚「大日本帝國」的旗子。
本報以最近日本文部省審定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事件為由頭,策劃「日本為什麼不懺悔」專題,目的是要提醒曾經飽受苦難和慘遭欺凌的中國人民時刻提高警惕,因為——我們默默祈禱中華民族永遠不再受辱。
慰安婦、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侵略與進入……
參加新審定的新版日本歷史教材,已經於4月3日被日本文部省通過,這些教科書將供日本各個學校以及教育委員會選用。據悉,這次負責審議的機構是日本文部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日本歷史教科書在這以前已經審定過兩次,4月3日前審定的是8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學歷史教科書。
日本文部省大約四年一次的歷史教科書審議,受到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所有二戰中受到侵略的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據介紹,這批審議通過的歷史教科書將在2002年4月開始的新教育課程中使用,也有報道說今年四月上旬即將春假開學的日本中學有的也將首次使用這次審定後的歷史教科書。
在這批被審議的教科書的前言中,大都寫著這樣的話:「歷史可以說是心靈的故鄉。對我們祖先的調查與了解,正確把握歷史與現在有著怎樣的聯系,你就會真正熱愛日本。」那麼這些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撰者們將為日本的年輕一代提供怎樣的心靈故鄉?他們將怎樣教導日本的年輕人「愛日本」?即將開學的日本中學生們,將會學習怎樣的歷史?這些歷史教科書究竟被篡改了什麼內容?
關於「慰安婦」的表述
包括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的教科書在內,在書中提到「隨軍慰安婦」的,在8家中僅有3家。其中在提到「慰安婦」的出版社中,有兩家和現在的教科書一樣,是在「中日15年戰爭——亞洲太平洋戰爭」的部分中提到的,另外一家是在戰爭賠償的注釋中提到的。應該警惕的是此次沒有一家再用「隨軍」一詞,有的則使用曖昧的語言——「許多朝鮮婦女等被送往戰地」來記述這段歷史。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表述
首先,在此之前使用「南京大屠殺」這個措辭的4家出版社中有兩家改成了「南京事件」。在正文中原來有3家用了「屠殺」這個詞,而現在全改成了「殺害」、「殺死」。
另外在現在使用的課本中,6種對犧牲者人數表述說「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達20萬人左右」,並加上一句「中國認為被屠殺人數超過30萬」。在申請審定的教科書中,提出具體數字的只剩下兩家出版社,其他的都改成了「大量」、「多數」等。有一家不僅把「十幾萬人」改成了「許多」,還特意加上一個注釋說「對犧牲人數沒有定論」。還有一家改為暖昧的說法:「關於死者人數,據推定有幾萬人、十幾萬人和30多萬人不等。」只有一家把犧牲人數從注釋中移到正文中,並清楚地表述說:「殺害了據說達20萬人的俘虜和民間人士,其後暴行和掠奪也未停止。」
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的教科書關於「南京事件」的記述,除了前兩句話之外,全部是否定和辯解之辭,即:「東京法庭上關於日軍1937年攻克南京之戰中,認定中國民眾20萬人以上被殺害。但是,根據當時的資料,南京的人口為20萬,而且日軍攻陷南京一個月後,南京人口增加到25萬。另外還有其他許多疑問點,目前仍在繼續爭論。戰爭中,出現殺死個把人的現象,不能稱之為大屠殺。」
關於「三光政策」
原來有5家出版社對此作了表述,現在只有一家還有這樣的內容。還有一家出版社過去對731部隊進行過表述,這次也給刪除了。
關於「侵略」與「進入」等詞語的替換或抹掉。
一家出版社在有關章節的題目中把「侵略」這個詞刪掉了。比如把「帝國主義各國對世界和日本對亞洲的侵略」改成「日清、日俄戰爭和亞洲的形勢」,把「帝國主義各國對中國的侵略」改成「被帝國主義各國分割的中國」,「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和戰時體制」改成「日中戰爭的擴大和國民生活」,「日本對東南亞的侵略和太平洋戰爭」改為「對亞洲和太平洋的戰爭」,各章節的題目都作了修改。在正文中,「日本進一步加強了對朝鮮的侵略」被刪除了,「對中國的侵略」改成了「進入中國」等,「侵略」這個詞幾乎全被刪除或用其他詞替換了。這樣的變更在其他的版中本也有,可以認為是一種共同的傾向。
10. 日本教科書事件的歪曲歷史
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宣稱,新教科書採用量要達到13萬本,相當於全體教科書的10%,而上次的採用率只有0.1%。據說,如果這次的採用率如仍接近於零,那麼編撰會將難以為繼,因為出版這本教科書的扶桑社再也承受不了巨額的赤字了。
因此對編撰會來說是生死存亡的一年,編撰會正竭盡全力推廣,編撰會已經為全面推廣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建立了全面的推進體制。如果新歷史教科書被大幅採用,今後歪曲歷史的行為將更加肆無忌憚。
編撰會送交文部科學省審定的教科書曝光,在日本引起了不小的影響。根據被曝光的送審本,編撰會的教科書進一步歪曲歷史、推卸自己的戰爭責任、隱瞞加害事實,將侵略戰爭描寫為自存自衛的戰爭,與2001年版相比更加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