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應該先看哪幾本書
1、《國史大綱》:《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在不到1000頁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了作者駕馭繁復歷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
2、《明朝那些事兒》: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
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4、《萬曆十五年》:本書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5、《中國通史》: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兵制、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B. 大家說說歷史書應該怎麼閱讀
先速讀再慢讀。這是我多次寫讀書報告得出的結論。歷史書籍一般而言信息量都非常大,在對這個領域不熟的情況下,如果一開始就精讀,非常有可能啃兩章就很累很暈看不下去了。我一般會用一個小時很快的翻閱一下每個章節的內容,試圖理順作者大的思路。這個時候對書的脈絡有了一定掌握,再反過來慢慢讀,每個章節的內容會更容易理解。
C. 想要了解魏晉南北朝,該看哪些書呢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很混亂,但史學名家的專著也很多。
如果基礎不好,對這一時期的歷史脈絡不是很清楚,我的建議是先找一本教材將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先縷清楚,推薦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古代簡史》,可以直接看魏晉南北朝部分,把年代事件先搞清楚。
之後,可以閱讀魏晉南北朝史的專著,最有名的便是王仲犖的《魏晉南北朝史》和呂思勉的《兩晉南北朝史》,但呂思勉的版本偏文言,不適合入門。
治魏晉南北朝史的史學名家很多,其代表作均可以選擇閱讀:
1、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講述了隋唐制度的淵源,也就是來自南北朝時期的制度。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也不錯,是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的講課筆記。
2、田余慶的《東晉門閥政治》,東晉政治史的必讀書目
還有他的《秦漢魏晉史探微》,也是史學名著
4、唐長孺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這是史學家唐長孺的論文集
5、周一良的《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可以看一下歷史大家是如何讀史書的
6、仇鹿鳴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可以稱為《東晉門閥政治》的前篇。
其實還有很多,魏晉南北朝史的史學名家太多了,不過如果只想看通俗故事的,可以看梅毅的《華麗血時代》 ,如果想看戰爭的,可以看李碩的《南北戰爭三百年》。
最後,假如你古文水平夠好,直接閱讀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以及《資治通鑒》中的魏晉南北朝部分等自然更好。
D. 想要了解中國真正的歷史,該看什麼書呢
最基礎的就是《史記》。
史記講述了上古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上下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作為通史名著,史記裡面的很多歷史事件記錄十分完整具體,可以很好的了解歷史。
之後就可以看《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講述漢朝以及之後的歷史,後續的歷史書籍,很多都是明朝整理的,在清朝又有了《名史》。
歷史上有總共「二十五史」,也是比較公認的正史。
E. 如何看我們自己寫的歷史書籍。
那要看你是以什麼目的去看歷史,如果說是學習,那書上寫什麼就是什麼吧。如果說是好奇,期望了解真相,那麼不論看誰寫的歷史書籍都會有偏頗,畢竟記錄人就是從主觀角度去觀察歷史的。如果是自己真相去研究,建議在研究某段歷史之前,先多去看一些那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地方誌,先了解當時的民風民俗及社會主流思想,再去判斷歷史書籍中的真偽婉轉,或許更為有效。
F. 怎樣閱讀歷史故事
歷史書相對於其他門類的書籍來說,布頭比較大,書一般比較厚,而且語言上比小說生澀難懂,但要想讀好歷史書還是有方法的。
初步建立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框架
歷史講究的五種史觀:文明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唯物史觀。因此在閱讀史書前,建立簡單的知識框架很重要。比如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上看中國從農耕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的歷程。
一般讀歷史書之前,最好知道一些階段性特徵,這樣對於一段歷史的把握更加清楚一些。比如我們在看中國近代史之前,你首先要了解中國近代史既是列強的侵華史,也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同時也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探索史。救亡圖存是主線,列強的侵華伴隨著中國人民的抗爭。
比如我們在看古代政治制度的時候,要知道中國古代的朝代沿革順序以及政治制度的趨勢:皇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權力日益削弱。初步建立知識框架之後,在根據書本的內容添加一些細節,這樣看待歷史才更加全面。
帶著問題去讀歷史,掌握一定的記憶技巧
歷史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了記憶的難度,我們在讀歷史書的時候,感覺讀起來比較有趣,但是要記住比較難。
讀書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效率,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讀歷史書也是一樣,在打開書本掃讀目錄封面封底以後,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將從這本書中獲取哪些東西?對於和解決問題無關的內容可以略讀,重點看自己需要的那部分。
G. 如何閱讀歷史書
對於如何閱讀歷史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每種想法都有其獨特的內涵,我們要尊重它的內涵,了解他它的不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應我該如何閱讀一本歷史書。
對於如何閱讀歷史書,首先,我們要看這本歷史書的前言。看歷史書的前言,能讓我們輕松的總覽這本歷史書所要講的主要內容。從而總結出這本歷史書所講的時間段,具體講的是哪一時期的歷史。通過我們自己對這一時期歷史的了解,簡單的做出規劃,應該怎樣認真地學習這本歷史書。
總之,閱讀一本歷史書。我們首先要看前言,其次要看目錄,最後重點關注每一節的具體內容。這樣我們就能輕松的學會歷史。
H. 想了解中國歷史看什麼書
1、通俗點的就《中華上下五千年》 有好幾個出版社,大體都差不多;再有就是那些《明亡清興六十年》、《易中天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或者十大帝王、最牛謀臣、影響中國歷史的XXX等,這種書賣書的地方到處都是,有相當一部分文字語言比較現代化,看的時候快點就行了。
2、可以看些歷史小說,《說唐》、《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古代的小說多多少少都有點迷信色彩。
3、有歷史小故事的如:三十六計、成語故事等。
4、最後一個就是看正史,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國語》、《戰國策》等,推薦看《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國語》,一般看起來速度比較慢,也可以看白話的,不過趣味性就大大降低了,衍生出來的書也比較多,這個得自己去書店找了,用讀書軟體搜也可以。
I. 如何挑選自己的第一本歷史類書籍
可能我有點答非所問,因為我不大知道怎麼教別人挑選。
依我的看法只有兩點要求。
首先要是真實的史料。其次要有生動有趣的文筆。
當然史料可以有一些藝術加工,但一定要真實。而文筆是否生動是決定你能否讀進去枯燥的歷史類的書籍的前提。
不知道我這種想法對不對,但我現在主要是看到你這個問題,想來推薦一部歷史分類的書。
《明朝那些事兒》
如果想要入門歷史類,這本書絕對是上上之選
J. 歷史書怎麼讀
如何閱讀歷史書,我覺得這是一個技術問題。讀史書是一項立體多維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讀,前後延展,牽涉極多。想讀漢代歷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獵;想研究三國,前面漢代豪族和後面南朝世家門閥都要瞭然於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須上追五代藩鎮,再追中唐節度使,再溯安史之亂前後,直至初唐用武、隋代軍功乃至北魏六鎮淵藪,一條主線聯絡數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輕忽。這還只是政治史一條維度,其他維度如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組織類型、社會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藝風氣、氣候、地理等等,無不對當時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史書上的每一個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復合促成。單讀史書,只會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敘述,只有疊加幾個維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動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數次大規模南下侵襲,若疊加氣候曲線,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寒冷期,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與15英寸雨量線的移動密切相關。氣候影響地理,地理影響經濟,經濟決定政策,政策推動軍事,再回過頭讀相關史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再比如孟嘗君有過一段事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疊加傢具發展史,就會明白,當時沒有寬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憑幾,雙膝跽坐在席上。這種傢具結構和人體工學,決定了沒法大家湊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別人吃的什麼,眼神不好真看不到,發生誤會再所難免。再看南唐《韓熙載夜宴圖》,裡面賓客圍坐高桌,但食物卻是每人一份,說明五代十國正是分餐到合餐的過渡時期。帶著這種認識回過頭去看鴻門宴,立刻就會汗水涔涔。當時幸虧是分餐制,大家各據一幾,彼此相距有些距離,項庄才不得不用舞劍為借口靠近劉邦,給了別人反應時間——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項庄早一劍從桌子底下捅過去,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