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CS系統包括哪幾部分
簡單講,由控制站、操作站、工程師站或上位機、通訊網路等。
B. 什麼是dcs系統
這方面的資料太多了,要看你對自動控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如果你一無所知,那恐怕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講清楚的,如果了解一些,那網上這方面的資料有很多。在網路或其他搜索網站上有不少介紹。
隨便介紹一下,DCS為分散控制系統的英文(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簡稱。指的是控制危險分散、管理和顯示集中。60年代末有人研製了作邏輯運算的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業。70年代中期以完成模擬量控制的DCS推向市場,代替以PID運算為主的模擬儀表控制。首先提出DCS這樣一種思想的是原製造儀表的廠商,當時主要應用於化工行業。後又有計算機行業從事DCS的開發。
DCS系統包括三大部分:帶I/O部件的控制器、通訊網路和人機介面。人機介麵包括操作站、工程師站和歷史站。控制器I/O部件和生產過程相聯接,操作站和人相聯系,通訊網路把這兩部分聯成系統。所以操作站是DCS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師站給控制器和操作站組態,歷史站記錄生產過程的歷史數據。最近幾年開發的人機界面還有動態數據伺服器。
一個DCS系統控制器和I/O部件通常可以運行16-20年,而操作站因為有活動部件,所以比較容易損壞,如:硬碟、鍵盤、CRT、軟碟機等,運行6-8年後出現故障的概率就比較大,所以在DCS運行過程中,操作站更新的情況比較多。
DCS的控制器的變化較小。其變化表現在控制演算法的安排、控制演算法的多少,存取的 I/O點數的多少和內存的大小等,操作系統一般都是專用的。操作站的變化就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的操作站,一般沒有硬碟及動態流程圖,能顯示的標簽數比較少,例如500個標簽(標簽指的是AI、DI、迴路、開關量的邏輯關系等),八十年代出現了能顯示5000個標簽的操作站,九十年代出現了能顯示30000個標簽的操作站。同時,也出現了在微軟的NT通用平台上運行的通用顯示軟體。開始,通用軟體只在PLC的操作站上使用,後來也逐漸應用在DCS上。它的標簽量可以達到10000個,甚至更多。
C. 什麼是DCS控制系統啊
定義:以多台微處理器為基礎,採用控制功能分散,顯示操作集中,兼顧分而自治和綜合協調原則設計的控制系統稱為分散控制系統(簡稱DCS)。
技術支持:四C技術(計算機技術Computer 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 CRT顯示技術CRT 過程式控制制技術Control)
控制系統的角度來看:
DCS是一種分級的控制系統。各級完成不同的功能。功能分層體系是分散控制系統的顯著特點,是實現控制功能分散,操作顯示集中的關鍵。
1.過程式控制制級
設備:現場站(採集站、控制站)。
功能:數據採集、運算處理和控制輸出; 經通信網路和控制管理級通信。
組成:通信模件、控制器模件和I/O模件。
2.控制管理級
設備:操作員站,工程師站。
功能:監視和操作;人和過程的介面。經網關機向生產管理級發送數據。
工程組態、參數調整和系統維護;人和系統的介面。
組成:主機和外設。
3. 生產管理級
設備:實時數據伺服器,工作站。
功能:廠級生產過程的監視和管理,廠級故障診斷和分析,廠級性能指標計算。經網關機向經營管理級發送數據。
4 .經營管理級
設備:數據伺服器,工作站。
功能:廠級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和人事管理等。
從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看:
DCS是一個數據通信系統,具有不同的網路結構,連接著功能各異的一個個節點,實現節點間的信息傳送與互換。
從計算機系統的角度來看:
DCS分為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
1. 硬體系統
一系列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智能模件、過程通道、通信介面和各種外部設備。
2. 軟體系統
包括對系統進行管理的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數據通信軟體、組態軟體和對過程進行控制的一系列標准化功能模塊。
D. DCS系統是啥啊,怎麼實現控制的
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英文縮寫(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在國內自控行業又稱之為集散控制系統。即所謂的分布式控制系統,或在有些資料中稱之為集散系統,是相對於集中式控制系統而言的一種新型計算機控制系統,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統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它是一個由過程式控制制級和過程監控級組成的以通信網路為紐帶的多級計算機系統,綜合了計算機,通信、顯示和控制等4C技術,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級管理、配置靈活以及組態方便
是一種完全對現場I/O處理並實現直接數字控制(DDC)功能的網路節點。一般一套DCS中要設置現場I/O控制站,用以分擔整個系統的I/O和控制功能。這樣既可以避免由於一個站點失效造成整個系統的失效,提高系統可靠性,也可以使各站點分擔數據採集和控制功能,有利於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DCS的操作員站是處理一切與運行操作有關的人機界面(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或operator interface)功能的網路節點。
DCS自1975年問世以來,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三十多年中,DCS雖然在系統的體系結構上沒有發生重大改變,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總的來說,DCS正在向著更加開放,更加標准化,更加產品化的方向發展。 作為生產過程自動化領域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傳統的DCS僅僅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如果以為DCS只是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系統,那就會引出錯誤的結論,因為現在的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含義已被大大擴展了,它不僅包括過去DCS中所包含的各種內容,還向下深入到了現場的每台測量設備、執行機構,向上發展到了生產管理,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傳統意義上的DCS現在僅僅是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這一部分的自動化,而工業自動化系統的概念,則應定位到企業全面解決方案,即total solution 的層次。只有從這個角度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才能使計算機自動化真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從結構上劃分,DCS包括過程級、操作級和管理級。過程級主要由過程式控制制站、I/O單元和現場儀表組成,是系統控制功能的主要實施部分。操作級包括:操作員站和工程師站,完成系統的操作和組態。管理級主要是指工廠管理信息系統(MIS系統),作為DCS更高層次的應用,目前國內紙行業應用到這一層的系統較少。 DCS的控製程序:DCS的控制決策是由過程式控制制站完成的,所以控製程序是由過程式控制制站執行的。 過程式控制制站的組成: DCS的過程式控制制站是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主要由電源、CPU(中央處理器)、網路介面和I/O組成 I/O:控制系統需要建立信號的輸入和輸出通道,這就是I/O。DCS中的I/O一般是模塊化的,一個I/O模塊上有一個或多個I/O通道,用來連接感測器和執行器(調節閥)。 I/O單元:通常,一個過程式控制制站是有幾個機架組成,每個機架可以擺放一定數量的模塊。CPU所在的機架被稱為CPU單元,同一個過程站中只能有一個CPU單元,其他只用來擺放I/O模塊的機架就是I/O單元。
E. DCS系統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DCS系統的安全、穩定,長期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特製定本制度。
1 工程師站是整個計算機分散控制系統的組態維護工具,是各個操作員站的軟體伺服器,必須嚴格管理。
2 系統工程師全面負責DCS系統軟、硬體及系統環境管理工作,並對系統的安全性負責。
3 系統員負責工作站的軟體、資料庫備份及重裝,控制處理機CP包括卡件、處理器、資料庫的備份及下裝等工作,所有DCS系統的備份資料等由dcs室統一管理。
4 DCS所有用戶口令由系統工程師設置,二級口令授權一線生產副主任妥善保存。各班組使用的口令由系統管理員指定。
5 各控制室運行的操作站上, 禁止將操作系統環境,組態窗口顯示出來。
6 涉及修改系統配置、程序組態的工作應盡量在停機期間進行。
7 檢修涉及測點、邏輯和過程圖的增加、修改、刪除、保護、聯鎖信號的解投等工作,由工作單位提出申請,,生技部術部簽發的方案及相關措施,主管生產副總簽字認可後,交予dcs室確認後,方可允許系統維護員進入工程師環境執行工作,工作完成後,由系統維護和熱控維護人員一起進行功能試驗,生產部門主管簽字驗收。
8 每次修改、完善工作完成後應關閉所調出的有關窗口,並將環境改變到操作員環境。
9 對於長時間解除的信號,應在端子櫃內處理,不必通過軟體強制實現
10 系統運行中嚴禁在工程師站上操作現場設備。
11 嚴禁將其它系統的程序帶入本系統,外來的程序如需使用,需要經過嚴格的檢查和測試,要求測試人員非常熟悉機器性能、操作系統。
12不能隨意將本系統與外界系統接通,以免造成其它系統的程序和數據文件在本系統使用時,使計算機病毒乘機進入。
13 系統員進行定期巡檢,檢查控制站、操作站、鍵盤、滑鼠、網卡、主機等系統相關設備,是否在安全狀態,環境是否可能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
F. 什麼是DCS系統,DCS有哪些組成部分
分散控制系統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採用控制功能分散、顯示操作集中、兼顧分而自治和綜合協調的設計原則的新一代儀表控制系統。集散控制系統簡稱DCS,也可直譯為「分散控制系統」或「分布式計算機控制系統」。
從結構上劃分,DCS包括過程級、操作級和管理級。過程級主要由過程式控制制站、I/O單元和現場儀表組成,是系統控制功能的主要實施部分。
先進控制技術
DCS在控制上的最大特點是依靠各種控制、運算模塊的靈活組態,可實現多樣化的控制策略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使得在單元組合儀表實現起來相當繁瑣與復雜的命題變得簡單。
隨著企業提出的高柔性、高效益的要求,以經典控制理論為基礎的控制方案已經不能適應,以多變數預測控制為代表的先進控制策略的提出和成功應用之後,先進過程式控制制受到了過程工業界的普遍關注。
需要強調的是,廣泛應用各種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是挖掘並提升DCS綜合性能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具價值的發展方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分散控制系統
G. dcs系統基礎
開始學習DCS是有點困難的,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需要知道自控原理,數模電知識,會一點編程語言(現在的DCS組態簡單了很多,大部分都是功能塊的形式,VB是要的編寫腳本時需要),通訊網路的知識,電腦的基礎知識(會安裝系統,硬體的配置等)。現場的儀表知識不需要很多,但是能知道的話,更加能快速的理解DCS系統。
有一點的基礎後,然後就找一家成熟的DCS系統學習,國內的有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時,上海新華(被GE收購了吧)等廠家的系統,國外的有霍尼韋爾的PKS 300,橫河的CS3000,艾默生DELTA V 西門子的PCS 7,還有ABB的INDUSTRIAL 福克斯波羅的I/A S系統,其它的就沒有必要學習了,找一家的系統,找點資料,能弄到軟體模擬學習最好,一點點的開始學習吧。也不是很難的,學會了一家,其它的系統都是類似的,其本質差不多,很容易上手。
H. DCS系統如何組建
首先列出需要的模塊,就是你需要的輸出輸入的點。
再就是控制器cpu單元,冗餘的需要兩個,與之連接的plc、顯示器電腦主機,dcs組態平台軟體。
操作員站和工程師站的主機,交換機 給現場儀表感測器供電的220v或24(48)v的電源等等,反正有很多東東
I. DCS的應用系統組態過程主要包括哪幾個步驟
DCS是一種現在很流行的操作系統,很多的操作員都已經可以熟練的使用這種操作系統了。DCS在使用的過程中用戶對於DCS控制系統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其中對於DCS系統組態流程的步驟用戶是必須要知道的,對於操作系統的安裝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就來介紹會想具體的步驟吧。
(1)前期准備工作。進入系統組態前,應首先確定測點清單、控制運算方案、系統硬體配置,包括系統的規模、各站IO單元的配置及測點的分配等,還要提出對流程圖、報表、歷史資料庫、追憶庫等的設計要求。
(2)建立目標工程。在正式進行應用工程的組態前,必須針對該應用工程定義一個工程名,該目標過程建立後,便建立起了該工程的數據目錄。
(3)系統組態設備。應用系統的硬體配置通過系統配置組態軟體完成。採用圖形方式,系統網路上連接的每一種設備都與一種基本圖形對應。在進行系統設備組態之前必須在資料庫總控中創建相應的工程。
(4)資料庫組態。資料庫組態就是定義和編輯系統各站的點信息,這是形成整個應用系統的基礎。在MACS系統中有兩類點,一類是實際的物理測點,存在於現場控制站和通信站中,點中包含了測點類型、物理地址、信號處理和顯示方式等信息;一類是虛擬量點,同實際物理測點相比,差別僅在於沒有與物理位置相關的信息,可在控制演算法組態和圖形組態中使用
(5)控制演算法組態。在完成資料庫組態後就可以進行控制演算法組態。DCS系統提供了符合IEC1131-3標準的五種工具:SFC、ST、FBD、LD和FM。
(6)圖形、報表組態。圖形組態包括背景圖定義和動態點定義,其中動態點動態顯示其實時值或歷史變化情況,因而要求動態點必須同已定義點相對應。通過把圖形文件連入系統,就可實現圖形的顯示和切換。
(7)編譯生成。系統聯編功能連接形成系統庫,成為操作員站、現場控制站上的在線運行軟體的基礎。系統包括實時庫和參數庫兩個部分組成,系統把所有點中變化的數據項放在實時庫中,而把所有點中不經常變化的數據項放在參數庫中。伺服器包含了所有的資料庫信息,而把現場控制站上只包含該站相關的點和方案頁信息,這是在系統生成後由系統管理中的下裝功能自動完成的。
(8)系統下裝。應用系統生成完畢後,應用系統的系統庫、圖形和報表文件通過網路下裝在伺服器和操作員站。伺服器到現場控制站的下裝是在現場控制站啟動時自動進行的。現場控制站啟動時如果發現本地的資料庫版本號與伺服器不一致,便會向伺服器請求下裝資料庫和方案頁。
J. 求DCS資料庫相關資料
DCS 系統是隨著現代大型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不斷興起和過程式控制制要求的日益復雜應運而生的綜合控制系統,它是計算機技術、系統控制技術、網路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提供窗口友好的人機界面和強大的通訊功能。是完成過程式控制制、過程管理的現代化設備。
DCS 集散系統 : DCS 英文全稱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 中文全稱為集散型控制系統。 DCS 可以解釋為在模擬量迴路控制較多的行業中廣泛使用的,盡量將控制所造成的危險性分散 , 而將管理和顯示功能集中的一種自動化高技術產品。 DCS 系統一般由五部份組成: 1. 控制器; 2.I/O 板; 3. 操作站; 4. 通訊網路; 5. 圖形及編程軟體。
系統的主要技術概述
系統主要有現場控制站( I/O 站)、數據通訊系統、人機介面單元(操作員站 OPS 、工程師站 ENS )、機櫃、電源等組成。系統具備開放的體系結構,可以提供多層開放數據介面。
硬體系統在惡劣的工業現場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維修方便、工藝先進。底層漢化的軟體平台具備強大的處理功能,並提供方便的組態復雜控制系統的能力與用戶自主開發專用高級控制演算法的支持能力;易於組態,易於使用。支持多種現場匯流排標准以便適應未來的擴充需要。
系統設計採用合適的冗餘配置和診斷至模件級的自診斷功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系統內任一組件發生故障,均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工作。
系統的參數、報警、自診斷及其他管理功能高度集中在 CRT 上顯示和在列印機上列印,控制系統在功能和物理上真正分散。
整個系統的可利用率至少為 99.9 %;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為 10 萬小時,實現了核電、火電、熱電、石化、化工、冶金、建材諸多領域的完整監控。
「 域 」 的概念。把大型控制系統用高速實時冗餘網路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分系統,一個分系統構成一個域,各域共享管理和操作數據,而每個域內又是一個功能完整的 DCS 系統,以便更好的滿足用戶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