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國際貿易政策發展歷史如何和特徵

國際貿易政策發展歷史如何和特徵

發布時間:2022-04-23 06:24:00

A. 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

1、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美國主導下,創建了1947年關貿總協定,推動了貿易自由化。
2、7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和戰略貿易政策,抑制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發展中國逐漸從保護幼稚工業貿易政策轉向接受貿易自由化。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從80年代以前的國家高度壟斷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開放型的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整體而言,貿易自由化是貿易政策的主流;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競爭力變化的情況下,不時出現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干擾貿易自由化。

B. 3.簡述你對國際貿易發展歷史的認識和看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類專業設置的歷史比較長。建國初期,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國際貿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從事外貿工作的人才。然而,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工作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外貿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國家對外創匯的手段,因此,相應地外貿高級人才的培養規模也比較小。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陸續設置了國際經濟、國際商務、工業外貿等專業,這些專業很快成為熱門,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隨著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根據近幾年的行業發展情況看,當前急需國際商務談判人才的領域主要有信息通訊、生物工程與醫葯、環境保護、新材料與新能源、現代農業、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等,以及與市場開發領域的招商引資、海外融資、上市與開拓海外市場等活動。國際貿易的成交金額動輒數百萬美元,對企業來說國際商務談判師是外貿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特別是有職業證書和實際經驗的國際商務談判人才在獵頭市場中往往是有價無市。總之,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前景廣闊,而且應該是一個越來越有前途的職業,因為隨著從業年限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在處理各種貿易問題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C. 論述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過程

什麼國家?如果是世界總趨勢則是總一開始的零星的貿易來往,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這時候的貿易主要是本國貿易保護,對外貿易傾銷尤其對殖民地。之後18世界中頁英國率先進入工業時代,從這時候起它有足夠的實力推行貿易自由化,從此開啟了自由貿易時代。但到1929經濟大危機各資本主義強國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直到二戰結束後不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關貿總協定的簽訂,貿易開始真正走向自由化,平均關稅不斷下降,世界貿易總額不斷擴大,94年世貿組織建立後,世界貿易進一步朝著自由化制度化發展,但由於經濟危機等影響,貿易保護主義仍時有抬頭,但世貿組織建立後,總趨勢還是朝著更自由發展的

D.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4)國際貿易政策發展歷史如何和特徵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E. 國際貿易發展史體現了那些規律性的東西

貿易政策的選擇,取決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角度考慮,影響一個國家貿易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經濟發展狀況。同樣,國際貿易政策一步步演變,正是因為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造成的。

F. 自由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

演變過程
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預,任其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策有單邊、雙邊、諸邊和多邊多種。自由貿易政策實施表現為關稅的降低和應稅商品的減少、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與取消。自由貿易政策隨資本主義建立而出現,隨資本主義發展而演變。時強時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貿易政策。在國家存在和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主流政策時期短於保護貿易政策時期。但自由貿易政策有利於資本擴張本性的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主流,但不穩定。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英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大危機的降臨,自由貿易政策被超保護貿易政策取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為了對外擴張,美國從二次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政策,並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推行貿易自由化,把單邊的自由貿易政策演變為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995年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8年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得到加強。
世界貿易組織所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與GATT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相比,有些重大變化。第一,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機制從貿易協定變成國際組織,帶有永久性和制度性。第二,自由貿易政策囊括的領域從貨物擴大到投資和服務業,並就此達成將近30個貿易協定與協議。第三,自由貿易政策對成員的約束性大大提高,其主要表現是成員要無保留地接受多邊貿易協定與協議,且對本國有關法規要予以對應;加強爭端解決機制,對違規的成員予以「報復」或「懲罰」;加強對成員的政策審議等。第四,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帶有階段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許成員存在正當的貿易保護。如發展中國家成員自由化程度可以低於發達國家成員,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允許採取救濟措施,存在可選擇加入的諸邊貿易協議。第五,鼓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所謂開放是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按照承諾的協定與協議履行義務和享受權利;所謂公平是指貿易對象應在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通過供求正當競爭形成的真實成本進行貿易;所謂無扭曲是指貿易主體不藉助壟斷和特權等行為進行貿易活動。第六,世界貿易成員之間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是通過談判,在互惠互利基礎上達成各種貿易協議,並付諸實施。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為世界范圍內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構建了組織基礎和法律基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地區性的貿易自由化組織。如貿易優惠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成員內部通過關稅削減和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實現貿易逐步自由化,但其內部貿易自由化領域、層次有所不同。其自由化程度可以高於對外自由化程度,但對外的自由化程度不能低於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承諾的自由化程度,並要接受世界貿易組織審查。
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自由貿易政策不是純粹的自由貿易政策:第一,在經濟全球化下,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但允許存在正當的貿易保護。第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就貿易領域來說,貨物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服務貿易;工業部門的自由化程度高於農業;出口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進口貿易自由化。就成員來說,發達國家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高級階段的地區經濟貿易集團內部自由化程度高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內部的貿易自由化。第三,自由貿易政策不時受到干擾。在不平衡發展規律作用下,世界經濟、各國經濟都處於不平衡發展中。當經濟高漲時,自由貿易政策比較盛行;在經濟危機下,自由貿易政策被干擾,甚至扭曲;同一國家,競爭力強的行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行業傾向保護貿易政策;在同一行業,競爭力強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企業則尋求保護貿易政策;在一個國家,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偏於貿易保護政策,而以國外市場為主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第四,在連鎖作用下,貿易對一國的作用從經濟領域擴散到整個社會。一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貿易效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就業問題往往成為貿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第五,在國家存在下,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國家關系親疏、文化和宗教差異等,一國出於國家安全和戰略考慮,對出口也加以管制。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加以管制,不進行自由化。
總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來,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從整體看,它促進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由於發展不平衡和經濟日益相互依靠,自由貿易政策帶有被迫性,貿易夥伴被迫就貿易利益進行協商和談判,達成貿易協議,享受權利並履行義務。在自由貿易政策實施中,受到國家利益的驅使,一般重視權利的享受,疏於義務的履行,出現管理失衡的狀態,影響了貿易協議的真正落實。
2008年以來,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為了挽救經濟,採取各種救市活動,其中有不少貿易保護主義成分。其特點是利用了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的灰區、打擦邊球,濫用和歪曲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沖擊了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自由貿易政策。但尚未從根本上動搖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導地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與會者發表聲明,共同聲討貿易主義,阻止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的自由貿易政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同時也指明世界貿易組織應改革的方向。 自由貿易政策為經濟實力強制國家所採用,為國內成長產業集團所推動,它們是主要受益者。對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及幼稚產業,卻意味著市場被外國佔領,它們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強者的政策。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佔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1)廢除穀物條例。該條例是當時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的重要立法,為保持國內糧食價格處於較高水平,用徵收滑准關稅的辦法,限制穀物進口。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該條例終於在1846年廢除,工業資產階段從中獲得降低糧價、降低工資的利益,被視為英國自由貿易的最大勝利。
(2)改革關稅制度。1842年英國進口項目共有1052個,1859年減至419個,1860年減至48個,以後又減至43個。把極復雜的關稅則加以簡化,絕大部分進口商品不予征稅,並基本上廢除出口稅。
(3)簽定自由通商條約,1860年英法通商條約以及後來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在國際上的勝利。
(4)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解散特權貿易公司,開放殖民地市場,把殖民地貿易納入自由貿易體系。法國是當時第二個工業強國,從19世紀中葉起也逐漸傾向於自由貿易。1853~1855年期間,曾降低煤、鐵、鋼材、羊毛、棉花進口稅。1860年全部取消禁止進口貨單,接著又廢除出口獎勵金,降低原料進口稅,並同一些國家簽訂旨在推進自由通商的商約。德國工業落後,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逐漸放鬆以關稅為主要工具的保護政策,出現自由貿易傾向。從1865年修改關稅法開始,1867年修改關稅同盟條約,以後又廢除出口稅及部分進口稅,降低進口稅率,關稅壁壘政策具有自由色彩,反映南方種植園主用農產品出口換回低價工業品的要求。北方勝利後,轉到保護貿易方面,不斷提高工業品進口關稅,就工業品貿易來說,美國並未出現自由貿易時代。 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徵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台,標志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志著英國衰落了,屬於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G. 簡述幾百年來國際貿易政策發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貿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人類文明就開始在中東產生。當時,世界其它地方還比較落後,處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中東就已經比較發達。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發源於中東以外,農業、城市、貿易也最早從中東開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時代進入鼎盛時期,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中東的帕提亞帝國、印度的貴霜帝國以及中國的漢王朝分別發展成為各地區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最初的「國際貿易」,更確切地說是「地區間貿易」也由此產生。當時各地區之間交換的物品主要有羅馬的亞麻布、金銀銅錫、玻璃,印度的香料寶石和中國的絲綢。其中主要的產品是絲綢,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開始,世界各文明古國均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動盪。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相繼滅亡,東西方的貿易也隨之斷斷續續,時盛時衰。
對國際貿易的第一次大推動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的勢力擴張。在中世紀以前,西歐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他們地處歐亞大陸的西端,不象中東地區那樣有機會與其它民族接近,經濟上也比較落後。然而,歐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們有比別的民族更強烈的擴張性與好戰性。為了使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們會不惜使用武力。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十字軍多次東征從穆斯林手中奪得了地中海,從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樣再一次成為歐亞大陸貿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軍東征對世界貿易的推動不僅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將西歐融入了世界。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看到了東方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物質,以至回國後仍垂涎於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時,西歐人的擴張除了為上帝服務征服異教徒之外,尋找黃金和獲取資源也成為非常強烈的動機。由於地理和資源的限制,西歐做不到自給自足,他們急迫地需要尋找新的資源和產品,從而大大推動了歐洲以及歐亞大陸的貿易發展。
到了14世紀,整個歐洲已形成了幾個主要的貿易區,包括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以布魯日等城市為中心的北海和波羅地海貿易區,包括基輔、諾甫哥羅得、車爾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爾等城市的東歐羅斯貿易區,德意志北部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漢薩貿易區,以及不列顛貿易區。這些貿易區不僅有大量的區內交易,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密切。
與此同時,亞洲也形成了幾個比較重要的貿易區,包括以中國、朝鮮和日本為主的東亞貿易區,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國的東南亞貿易區,以及以印度為主的南亞貿易區。
在13-14世紀,東西方之間通過陸路和海路也進一步發展了貿易。陸上通道主要是原來的「絲綢之路」。此時正值中國元朝時期,元帝國三次西征,疆界擴至黑海南北兩岸和波斯灣地區,打通了從中國直至歐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則主要從地中海,經紅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從波斯灣經阿拉伯海到印度。歐洲從東方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的珠寶、藍靛、葯材、地毯,以及東南亞的香料。這些商品在歐洲人的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歐洲能向東方出口的產品卻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絨和金屬製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黃金與白銀。
在15世紀前,整個國際貿易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按自願交換的原則進行。貿易在自然經濟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只是人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補充。因此,當時各國之間各洲之間的貿易還處於不連續不穩定的狀態。
2.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如果說,15世紀前的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的話,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
「地理大發現」產生於15世紀末。在此之前,歐洲城市的興起和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分工,也進一步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需要更大規模的貿易。然而,14世紀末到15世紀這段時間里,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其對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和埃及的佔領,從歐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商路幾乎中斷了。面對這一局面,歐洲國家不得不努力尋找新的貿易通道。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的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設備方面。在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歐洲已能生產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中國的火葯和指南針技術也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已能在艦船上載有火炮,還能生產羅盤儀和象限儀,繪制航海圖。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動力、通過貿易牟利的強烈慾望、開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設備與技術,歐洲人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成為自然的結果。
歐洲人最早的遠洋探險大約是在1431年。當時有一個名叫維爾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達了大西洋東北部的亞速爾群島並返回了葡萄牙。此後,通過一系列的遠洋探險,義大利人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 迦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於1497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南亞西海岸,打通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船隊在1519年經過大西洋,經南美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隨後,歐洲國家又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發現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實際上是把原來各自發展的各國聯系起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或全球貿易也由此發展起來了。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經濟從而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使歐洲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商業革命。所謂的商業革命表現為商業性質、經商技術以及商業組織方面的巨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後,各國地理與資源上的差距使得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許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商品如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並且立即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與此同時,歐洲的產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場去推銷。貿易的擴大促進了專為交換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各國不同的產品價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潤進一步推動了為牟利而進行的國際貿易。
為了適應新的大規模的貿易,歐洲建立起專門在全世界從事貿易活動的新型合股公司。這種合股公司將投資與經營的職責分開,從而有利於動員大量的甚至閑散的資本從事種種商業投機。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法國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國際貿易不再是少數商人單槍匹馬的行為,而成為一個以牟利為目的的巨大產業。
第二,地理大發現引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擴張和殖民貿易,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
從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擴張。到15世紀末,葡萄牙已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搶奪黃金、象牙和黑人奴隸。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葡萄牙又佔領了巴西,隨後由迦馬於1498年繞過好望角,佔領了非洲的南端和整個東海岸。然後,葡萄牙人又東進印度、錫蘭、馬六甲海峽,甚至佔領了中國澳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葡萄牙通過它的殖民統治,壟斷了東方貿易。他們將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鏡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魚、乳酪等運到殖民地,然後將殖民地的產品運往歐洲,牟取暴利。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黃金、象牙、鑽石、丁香、樟木,印度錫蘭的珠寶、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後的另一個殖民大國是西班牙。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先後用武力佔領了除巴西和蓋亞那之外的整個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奪美洲現有的金銀財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隸進一步開採金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居民的殺戳,造成美洲種植園勞動力短缺,於是西班牙又大量從事奴隸貿易,將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從事勞動。
在葡萄牙佔領非洲,西班牙佔領美洲後,荷蘭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也加入了殖民擴張。荷蘭主要從葡萄牙人手中爭奪殖民地。到16世紀中期,荷蘭基本上佔領了原來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西、葡兩國。為了壟斷殖民地貿易,荷蘭成立了規模巨大的「商業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這些公司依仗著政府授予的特權,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珍貴物產,然後運到歐洲以高價出售,獲得暴利。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支付龐大的軍事行政開支之後仍能分給股東20%到160%的紅利。
繼葡、西、荷之後成為殖民大國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人從16世紀末開始遠征印度,貿易中的驚人利潤強烈地刺激了英國政府與商人,從而也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中期,英國先後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佔領了從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和法國分別於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從事在亞洲的殖民貿易。法國還同時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從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奪。英國從印度大量收購香料、棉織品、絲織品以及其它貴重物產和農副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同時在北美建立奴隸制種植園專門生產煙草、大米、藍靛和棉花,為英國提供糧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隸大量來自於非洲。英國從1562年就開始販賣奴隸。1588年,英國又成立了「皇家非洲開發者貿易公司」,專門經營大量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作為奴隸的貿易。僅在1680年後的100年裡,英國運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就超過200萬。這種殖民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統計,在17世紀末,英國貿易所得利潤年平均為200萬英鎊,其中種植園貿易60萬,與非洲、遠東、歐洲的貿易60萬,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於殖民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歐殖民擴張,雖然殘酷,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當時的貿易流向基本是:(1)歐洲向美洲出口製造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傢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費品。(2)從非洲輸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隸。奴隸貿易不僅為歐洲人獲得巨額利潤用以購買美洲和亞洲的商品,也為在美洲生產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3)從美洲流向歐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開採的黃金和白銀,生產的煙草、棉花、糧食、海洋產品和糖等。(4)歐洲從亞洲及東方各國進口的主要產品仍然是香料、絲織品、茶、咖啡等。17世紀後,遠東的紡織品成為歐洲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盡管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貿易已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變成了以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但決定貿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東西。這段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

H. 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原因及特徵

發展原因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我國國際貿易的特徵
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基礎差、起步晚、發展快。長期以來,相對於工業、製造業,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基礎較差,這就必然帶來服務業在國際交流方面缺乏競爭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出口,這是我國近年才提出的戰略,服務貿易也是近年來才大規模開展,而美國及歐洲各國早在二戰後就著手發展了。但需看到,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很快。一組數字可以說明,中國的跨境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2年到2005年增長了35.5倍。其中,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近29倍,年均增長15.9%。據最新預測,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6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5%,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7的第7位;進口1290億美元,增長28.6%,進口排名也由1982第40位上升到第5位。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年均增長將達到20%以上,這也意味著服務貿易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
改善方法
一是要夯實基礎。美國服務貿易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規模最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美國本身的服務業也是全世界最強的,因此,我們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二是提高認識。服務貿易具有明顯的優勢——無污染、低能耗,能充分發揮勞動力優勢。與貨物貿易不同,服務貿易領域內的傾銷、反傾銷等貿易摩擦很少,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對於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政策引導。除了制定鼓勵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外,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業的開放意識。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相對於貨物貿易,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獨特優勢。服務貿易要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開放程度。我國旅遊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紅火,國內的旅遊賓館、星級賓館達到國際水平;伴隨著商業的開放,國內商場、超市面貌一新。開放帶來競爭,而競爭給服務業帶來了新的變化。這要求我們在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度。四是要有重點有計劃地打造一部分中國服務貿易品牌。

I. 國際貿易政策可分為幾大類

我國國際貿易政策可以分為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服務貿易自由經營,也就是說國家對貿易活動不加或少加干預,任憑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在國內外市場公平、自由的競爭。自由貿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保護貿易政策:

從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考察,對外貿易政策可歸納為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兩大類型。所謂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放寬或是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對本國進口商品不給予特權或優惠,使商品能自由進口和出口,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採取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以保護本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國外商品競爭,並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惠和補貼,以鼓勵商品出口,即獎出限入。

(9)國際貿易政策發展歷史如何和特徵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具有以下四點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增加國民福利,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延續社會再生產,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貿易

J. 什麼是國際貿易政策,它的基本形式又是什麼對外貿易政策又包含哪些內容

國際貿易政策是國家為鼓勵進出口而做出的鼓勵性措施,他的主要形式有減免稅、補貼、退稅、特殊批示、綠色通道等待
具體內容就說不清,每年國家都會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來推動某個行業的發展,往往一個政策會帶動一個行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政策發展歷史如何和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