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在歷史上各民族如何實現融合

在歷史上各民族如何實現融合

發布時間:2022-04-23 12:44:50

❶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謝謝

民族融合的途徑:

(一)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系與民族融合

經濟關系是民族間的基本關系和必然聯系,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游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不同的經濟類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般而言,農耕民族以種植業為主,兼養家畜,經濟穩定,基本上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嚮往游牧民族優質的畜產品。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為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相對單一,需要與農耕民族進行頻繁的交換,換取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以補生活之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兩大河中下游發達的農耕經濟,一直對周邊地區各族群起著凝聚和核心的作用,產生出很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這種農業文明蘊藏的力量,使許多進入漢區農業社會里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漢族之中。

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是多層面、多途徑的。總體而觀,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官方層,如移民實邊和屯墾、「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第二個層次除了跨地區的民間貿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無論在任何時期,即使在分裂和戰爭年代,在這兩個層面上互通有無的經濟聯系,也未曾中斷過。這是漢族與各民族人民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各族間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經濟基礎。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與民族融合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從來沒有停止過。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自漢以後,儒、釋、道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或半游半牧民族的「胡」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盪交匯,在沖突中走向融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滲透,提供了寬松融洽的氣氛。宋遼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文化又在震盪迭起的歷史巨變中,經受了進一步的鍛造。明清,中華文化系統內再次出現各民族文化整合的高潮。就這樣,經過悠悠數千年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多源匯聚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大一統思想成為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民族融合的基礎,中原文化與「四夷」文化的交融,是實現民族融合的途徑。

考察中國古代史,雖然不乏征戰、分裂的歷史真實,雖然封建統治者多有「夷夏之別」的觀念和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桎梏,然而,「華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一直是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大一統思想萌芽、發展於先秦,在秦漢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實現,經魏晉南北朝的正統之爭,逐步實現南北文化思想的認同。之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至清發展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這種思想體系,表現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繫上就是「華夷一統」、「華夷一家」、「夷夏一家」,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和」、「合」精神,具體又通過「懷柔」、「羈糜」等對邊疆民族政策得到實踐。它的推行,有利於沖破民族畛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❷ 中國古代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是怎樣逐漸融合的

夏商周時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最初是雜居,華夏民族按方位將其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犬戎、山戎、鬼戎等,當這些游牧民族逐漸開始侵吞華夏族的領土和財產時,驅逐游牧民族便成了華夏民族的首要任務。

1、暴力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2、和平方式: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後,學習農耕民族的文化,因而被農耕民族所同化。如:族際通婚、民族遷徙雜居等。

(2)在歷史上各民族如何實現融合擴展閱讀:

其實游牧民族相對農耕民族有一項巨大的優勢,在於文明的傳播融合上,農耕文明事實上是綁定在土地上的,雖然原創能力強,能夠創造出燦爛的文化,但地域格局的限制,族群之間卻是孤立,缺乏交流的;游牧卻與此相反,原創能力弱,但游盪於廣大的草原,可以從不同的農耕文明之間學習。

也就是說游牧民族事實上可能是「文明」很先進的,因為它可以通過『借鑒』不同文明之間的精華得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比如這一點很厲害的閃米特系,通過征服古埃及,蘇美爾,將這些燦爛的文明精華吸收,出現了古巴比倫,猶太文明,後期吸收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文明的精華,公元7世紀又創造了更適合游牧民族的燦爛的伊斯蘭文明。

❸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主要有哪些途徑有哪個重要階段

(一)華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並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並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並、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局部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台。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須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順應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模仿漢政權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實行了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為漢姓,改胡服為漢服,提倡胡漢聯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遷都洛陽,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這大大加速了胡漢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漢以來,就有不少華夏或漢族大批進入蠻族區、西南夷及嶺南地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為了逃避戰亂和苛重的稅役,或遷往河西隴右,或隨晉室南遷而偏居江左,甚至在傳統的蠻、俚、僚、爨等族聚居區,也能看到他們的蹤跡。與此同時,豫州蠻、荊、雍州蠻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調內地,成為南朝的編戶齊民。通過這種雙向的、對流式的遷徙雜居,以及不間斷的武力征伐、聯姻結盟和左郡左縣的設置等多種渠道,南方地區漢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漢化現象也日漸普遍。

(三)遼宋夏金元時期

自五代十國以後,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大混亂之後的大統一的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亦即主要在邊疆進行。二是在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對峙、紛爭、沖突與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由於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別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元的空前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宋的北部,遼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

建立遼的契丹源於鮮卑。它是在東滅渤海,頻繁征伐回鶻、新羅、吐蕃、黨項、室韋、沙陀、烏古等民族和不斷向南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向南發展,遼治下的漢人日益增多,在與中原的沖突和交融之中,縮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

西夏為黨項族所建,而黨項族又是以黨項羌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區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發展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西夏建國後,勢力迅速擴大,相繼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時轄今寧夏、陝北、甘肅西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為我國西北部的開發、統一與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源於黑水靺鞨,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滅遼亡宋建立了金。金滅遼,承繼了遼文化,直接與漢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過程中,金把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遷出故地,散居契丹、漢人地區。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統治下的青藏高原諸部族,大理國統治下的烏蠻、白蠻等民族,南僚蠻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彼此間的融合以及與宋的交融。

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元代統治者將女真人、漢人、契丹人同列為第三等級,政治待遇相同,這在客觀上消除了女真人與漢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漢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漢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一個重要時期。較之前代,這時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實現了滿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大融合。早在清軍入關,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同時,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這樣,在多民族長期的雜居相處中,滿族因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漸壯大。同時,也有部分成員分離出去,融入其他民族。這種血緣的交流,既有利於滿漢之間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間的關系。

其次,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發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系。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斗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❹ 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怎樣進行的

北魏:①民族遷徙: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
②聯合斗爭: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從而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的環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沒有間斷)
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大融合。
*特點:時間長 民族多 范圍廣
改革的背景
公元439年,北魏孝文帝統一黃河流域後,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互相影響,民族融合的趨勢增強。
元朝:
元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割局面。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各族人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民族差異逐漸縮小。
表現:唐宋時期,有一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居住。13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他們和漢、蒙、畏兀兒(僅維吾爾)等族長期居住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❺ 中國古代民族融合過程。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後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二、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源與流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後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於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

(一)漢民族的多源多流歷史悠久的漢民族,自古及今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為融合眾多民族漫漫演變而成。它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又由夏、商、周三族融合而形成的。再往前推,夏、商、周也都大多出自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到了秦代,國家的統一,消除了華夏族各支系間彼此隔離的狀態,形成了華夏族共同的地域、語言、文化和經濟生活,加強了華夏族與內遷的蠻夷戎狄的融合。所以,漢代學者把秦治下的華夏族人稱為「秦人」。

❻ 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途徑有哪些

1、政權之間的和好及各民族間的友好往來:中原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好,促進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無論在大一統時期還是在封建國家的分裂割據時期,都存在著民族間的友好往來,這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
2、戰爭: 頻繁的戰爭在客觀上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民族融合。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統治者彼此攻戰,在攻戰中,各族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向著民族融合發展。
3、民族遷徙:如魏晉以後,一些少數民族大批內遷,他們和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等等,各民族相互雜居、通婚,差異逐漸消失,加強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
4、少數民族首領的改革:如北魏、 遼、西夏、金等政權的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都學習了先進的漢文化,利用漢族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為各民族的融合創造了條件。

註:民族融合是指不同的民族之間通過長期的交流、學習,漸漸地融為一體(民族特徵不再明顯、民族差別逐步縮小),最後形成一個新的民族!

❼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
1、互補互惠的民族間經濟往來,促進民族融合。
2、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交融、認同,促進民族融合。
3、各民族遷徙與雜居、聚居,促進民族融合。
4、民族間的通婚,最明顯的是和親,促進民族融合。
5、戰爭後的大一統,讓民族漸漸融合在一起。

❽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主要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6)和親懷柔政策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追問: 那麼請問新時期我國加強 民族團結 有何現實意義 回答: 1.加強 民族團結 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這是全國人民的願望也是我國事業必定要取得勝利的基本保障。 2.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把我國建設稱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 社會主義國家 ,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3.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把各族 人民的意志 集中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聰明才智發揮出來,同心同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維護少數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也是我國每個公民責任和一項基本義務。

❾ 民族大融合的事例

①春秋時期,在少數民族襲擾中原和中原各諸侯王國的斗爭中,華夏族加強了與其他各族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華夏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②自東漢三國以後的五胡十六國,隨著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同時,由於戰亂、災害等各種因素,北方人民也紛紛遷徙到江南各地。客觀上促進了華夏各民族之的融合。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④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

⑤宋元時期,由於多個民族政權並立的存在,農耕與游牧文化,漢族與少數民族在相互征戰與和議中碰撞、融合。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

民族交融的特點:

范圍逐漸變廣,程度逐漸變深,主體多元發展。

❿ 民族融合是什麼意思晉朝的民族融合是如何進行的

民族融合是通過優待政策,招撫和籠絡其他民族,更改姓氏,大規模遷徙,經濟文化交流等方式,使得民族與民族之間共存。晉朝進行民族融合,是通過民族遷徙,政府移民,經濟交流,推行改革政策等方式進行的。

晉朝的民族融合即促使了漢族和各族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晉朝的滅亡。由於統治腐朽,導致民族矛盾越來越嚴重,使得內遷的游牧民族對晉朝統治的不滿加劇,對晉朝的政權虎視眈眈。晉朝民主融合這一觀點雖好,但是晉朝的政權管理和民族統治不當,加快了這一朝代的滅亡。

閱讀全文

與在歷史上各民族如何實現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