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用歷史知識看待今天的問題
歷史是一面鏡子,有很多現在的問題,在歷史上是有史可查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B. 從歷史角度分析問題。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C. 怎麼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相信誰也不能說自己可以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本身身處歷史長河中,那麼渺小。只能說,多看歷史,多讀歷史,多研究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用一個跟寬廣的角度看待問題,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博大的胸懷。你積累的多了,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你看待問題的眼光就在悄悄改變···
D. 什麼叫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回答多一點
就是要用全面、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問題。
所謂全面的眼光,是指既要看到問題本身,更要看到問題的本質、主流和趨勢。如何認識和把握問題的本質、主流和趨勢?這要跳出問題本身,不能單就問題談問題,要把現階段的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來分析,找出其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
所謂歷史的眼光,是指要把問題放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中來分析。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都是一定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每個時代的問題,不同時代則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些問題會貫穿於不同的時代,但其表現形式和側重點也會有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問題本身和產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所謂發展的眼光,是指要把問題放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來分析。問題是一定時代和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我們面臨的問題必然帶有一定歷史時期的性質和特點。要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用改革的思路、發展的辦法去認識、去解決。
E. 如何用歷史唯物觀點解決現實問題
(一)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
(二)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不應將它歸入歷史唯物主義原有的范疇。
(三) 科學發展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學科在新時期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一次重大機遇,也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中國化的一次關鍵性的機遇。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佳出場路徑。
那麼,為什麼必須將科學發展觀納入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呢?
因為,從研究對象來看,科學發展觀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它是以人類社會某一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歷史進程時期,社會系統的發展現象、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社會歷史哲學,社會發展問題,都遵循於或者受制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諸如人類社會發展是自然歷史進程,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社會意識、社會形態劃分,社會進步,等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必須建構於上述哲學概念的基礎之上。科學發展觀,雖然包含了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思想,但其理論主題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現有的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都無法從基礎理論的高度全面駕馭科學發展觀,都無法擔當使命。因此,若忽視甚至反對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體系考察科學發展觀,必將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維,缺乏理論思維。
但是,科學發展觀不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現有體系中的一個小問題或分支問題,不能簡單插入現有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不能簡單當成一個局部問題,一個原有體系的具體應用問題。這是因為,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受時代的局限性,沒有經歷過科學發展觀的現實社會模型,沒有面對過社會主義穩定發展時期的種種現象、矛盾和問題。若簡單將科學發展插入原有理論體系中,既違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也是對理論研究工作的不負責任。其次,馬克思主義在其誕生之後的150多年裡,既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成功地指導了世界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踐,同時150多年來社會巨變,在科學技術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都涌現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預見到的一些新知識、新現象和新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歷史觀中的發展問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五個統籌」,生態、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適當引入當代的一些新學科、交叉學科和新理論,進行全面創新,綜合探索。因此,僅僅是原來理論的基礎上小修小補,是不可取的;與其小修小補,不如大膽獨立出來。
科學發展觀內涵極其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領域:
1、深刻的哲學問題、歷史問題、經濟問題;
2、政策問題、政績問題、社會問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諸要素的協調發展;
3、科技第一生產力、高科技、全球化、網路社會、能源、生態環境、生物工程問題,等等。
科學發展觀體系既具有很強的思辯性、邏輯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體的現實性和應用價值,它帶有某些當今時代其他哲學概念和哲學課題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科學發展觀很容易同當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響力的學術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學發展觀的研究,要著眼於大思路,要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框架內做大、做實。
如果運作成功,理論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歷史唯物主義學科體系創新的歷史性機會,努力將新編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說新時期的歷史唯物主義,發展成涵蓋原有唯物史觀和科學發展觀這兩大學科子系統。綜上所述,以科學發展觀為契機,有可能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佳突破口,並將深刻影響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格局。
F. 什麼叫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回答多一點。
簡單說,歷史是過往事件的總和。歷史的眼光則是歷史性地看待事物與事件。歷史的眼光是總結性地看待過去以及預見性地看待未來,其中間則是選擇性地評價現在。歷史事件環環相扣,即使小如亞瑪遜河一隻蝴蝶搧動翅膀,也會導致大洋彼岸的一場風暴。研究過去的事,可以明白今日的處境,不尊重歷史,對今日的事永遠不可能有正確的認知。如果以歷史眼光看今日處境,人人都應歡呼雀躍,慶幸活在二十一世紀。很可惜,二十一世紀的抑鬱症和失眠病比任何一個世代都多。因為人只和身邊的人比:為什麼他有我沒有?卻不懂和古人相比:為什麼我有的,古人沒有?所以讀史不但為著知興替,更知道我今日為何活在此時此地。歷史長河,不是包袱,而是莫大祝福。
G. 中學生怎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請老師講解謝謝!
很簡單。
唯物,就是把一切發生的事情看做是歷史的必然,是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而自然發生的,不是某個人神機妙算。
歷史,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設身處地地按照當時的條件來考慮。
例如,祖沖之發現了圓周率。有人就說,有什麼了不起,現在的學生都知道圓周率,祖沖之真笨。
這里看問題就要看,一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祖沖之的發現是很了不起的,現在計算圓周率當然簡單了,可當時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所以祖沖之不會比初中生差,甚至更偉大。這就是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了。
二是,圓周率的發現,不是因為祖沖之的聰明,而是科學技術經過一代代人的積累,到了祖沖之這個朝代,已經具備發現圓周率的條件。如果不是祖沖之,可能是張沖之、李沖之發現。可以說,那一代的人具備了發現圓周率的必然條件,而祖沖之則是這批人中偶然因素。
H. 如何培養學生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
I. 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
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對於一個事件,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但注意在評價歷史事件時,要首先判斷這件事對歷史、對社會所產生的主流作用,即主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要去強調其主流的一面。還有的歷史事件,其作用主要是消極的,但在客觀上有進步作用,也需要指出來。
J. 什麼叫從歷史角度回答問題
從歷史角度,就是需要綜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後世(當然也是指歷史)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一個事物或事件,是需要客觀的去了解事物或事件的本質,從而根據接下來的發展結果來判斷事物或事件的影響.在分析這類問題的時候,不能摻雜個人主觀情感和想法,這樣會影響分析結果的.
相對的,從現實角度,就是對我們今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