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關於中國古代夏朝的歷史文集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到商湯時期的。文獻與神話傳說均可。不要玄幻小說
這個很長啊!我也懶得整理了,全部貼上來吧!
夏禹之前的禪讓:
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傳說中有堯舉舜,舜舉禹,禹舉益的故事。據《墨子.尚賢上》雲:「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乾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怕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夏朝建立
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夏王朝也成了我國第一個階級王朝。
子承父位
禹在晚年的時候,各部落的首領曾推選夷人首領皋陶為禹繼承人。皋陶先死,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但禹暗地裡卻為其子啟培養勢力,當禹死後,這些有權勢的貴族紛紛起來反對伯益,擁立禹的兒子啟繼位。啟趁勢殺了伯益,奪了王位。傳統的禪讓制度從此廢除,取而代之的以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
同時,西邊的同姓諸侯有扈氏(陝西戶縣)更起兵反對。啟親領大軍討伐,大戰於甘(河南洛陽市西),剿滅了有扈氏。夏啟排除了這些干擾,鞏固了王權,正式確定了世襲制度,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為了使世襲王權為眾多的諸侯所確認,夏啟就在都城陽翟召集眾多的諸侯,舉行盛大的「鈞台之享」。表明夏王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完全確定了。
羿、浞生亂
夏啟去世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新君主繼位安於逸樂,荒淫無度不恤民命施暴政,引起百姓強烈不滿,並發生爭奪王位的變亂。
此時東夷族中力量比較強盛的有窮氏首領後羿(又稱夷羿),趁夏王朝內部發生王權之爭,占據夏都,趕走仲康,奪取了王位,號稱帝羿。
後羿稱帝後,不吸取教訓,以為自己善於射箭,便不關心民眾,不為民眾辦事,每天以田獵為樂。不久後羿被他的親信東夷族伯明氏成員寒浞危害,寒浞自立為帝,把羿的妻子也強佔了,生了澆及壹。寒浞又命令他的兒子澆滅了夏的同姓斟灌與斟尋,並追殺逃亡在外的夏帝相。結果,相被殺害,但相的妻子從牆洞逃出,躲藏在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境),生下夏帝的遺腹子少康。
夏桀亡國
夏朝最後一個國君桀,名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國君之一。履癸武力過人,,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傾宮、瑤台,又從各地搜羅美女充填後宮。桀在征伐有施氏時得了美女妹喜,回國後,晝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同時夏朝與周圍方國的矛盾也相當激烈。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東方臨近的商部落日益強大。商湯乘機發兵伐桀,公元前1600年,兩軍鳴條之戰,夏軍大敗,夏桀出逃至南巢,被湯捉位流放於亳,不久病死於此。夏朝由此滅亡。
夏朝帝王譜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啟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仲康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後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後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發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桀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於被滅亡
Ⅱ 古代皇帝的壽命都很短嗎
帝王是古代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一般人心目中,帝王住的是豪華宮殿,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其衣食住行都有很多人侍候,即使生病,也隨時有御醫為其治療,照理說他們的壽命應該比普通人要長,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據統計,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開始,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經歷了2100多年,大約有60多個王朝、400多位帝王出現在這一時期的歷史舞台上。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活到古稀之年以上的只有漢武帝劉徹、三國吳大帝孫權、梁武帝蕭衍、改唐國號為周的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9人,其餘的帝王大部分都是短命的,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封建帝王平均壽命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日夜操勞而損壽;或因宮廷斗爭而死於非命;或因縱情聲色而夭折;或因服食金丹而暴亡;或因飲食無度而誘發致命疾病……與秦以後帝王多短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古時期的帝王長壽者不少,據《史記》記載,黃帝的後代堯和舜都活到了一百多歲。為何不同時期帝王的壽命長短相差這么大呢?《黃帝內經》從養生的角度找出了其中的原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舍棄享受生活儉朴梁武帝活到86歲南北朝時期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帝王之一。他是漢朝相國蕭何的後代,生於公元464年,卒於公元549年,活了86歲。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南北分裂,戰亂頻仍,社會亂盪,朝代更迭迅速,大部分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劉裕開創的劉宋共立國59年,換了8個皇帝;蕭道成開創的齊朝只有23年,先後有7個皇帝登基。梁朝立國雖然也只有55年,但蕭衍在位的時間長達48年,如果不是晚年決策失誤,接納東魏降臣侯景導致自己餓死台城的話,他在位的時間有可能更長。在秦以後的中國歷史上,梁武帝在位時間之長,除了漢武帝和清朝的康熙、乾隆之外,沒有人能超過他。在歷代開國皇帝中,他的長壽更是絕無僅有。梁武帝出身高門,博學多才,著作等身,對儒學、佛學尤其精通。他勤於政務,「冬月四更競,即起視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他能活到86歲,主要得益於儉朴的生活作風。受佛教的影響,他從來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菜羹、粗飯,而且每天只吃一頓。他穿的是布衣,帽子三年一換,被子兩年一易。「後宮貴妃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飲酒,非宗廟祭祀,大饗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他對臣下說:「朕絕房室三十餘年,至於居處不過一床之地,雕飾之物不入於宮,受生不飲酒,不好音聲,朝中曲宴,未嘗奏樂。日常一食,昔腰腹過於十圍,今之瘦削裁二尺余,舊帶猶存。」
Ⅲ 中國招標與采購網如何登陸
打開網站之後,右上角提供賬號登錄的功能,屬於賬戶名和密碼就可以登錄了。朋友,你是需要獲取招標信息嗎?推薦你試試劍魚標訊,免費使用的,招標信息很全面。
Ⅳ 朋友們給我推介幾個學科性的讀書網,不要那些玄幻、言情之類的。謝謝
網路文庫想要什麼樣的資料啊 讀物啊基本上都有的 連題目啊 面試技巧啊 學習方法啊這些都有 你可以搜搜看 它是分類別的 很不錯 希望對你有用 ^_^
Ⅳ 歷史文化類網站
唯歷史
關注中國歷史,記錄中國歷史中的點點滴滴,收集中國歷史事件和中國歷史人物碎片,展示中國歷史上的今天,讀史使人睿智,明做人、明事理!
歷史春秋網
專注於中國古代歷史搜集與整理,是一個涵蓋中國歷史,二十四史,國學經典,中醫養生,古董收藏,古代軍事等內容的歷史網站,致力於傳承國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上的今天
查看歷史上每天發生的重大事情,增長知識,開拓眼界,提高人文素養。
歷史千年
專業的中國歷史主題網站,包含(上古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近代)的歷史名人及故事。
博創歷史網
帶您穿越古代歷史,漢朝歷史,三國歷史,唐朝歷史,清朝歷史等,領略上下五千年文化演繹,以生動的野史趣聞,快播的歷史劇情介紹,掀開塵封已久的記憶!
免費提供cctv10百家講壇MP3和視頻下載以及電子書下載和講稿發布.如:易中天品三國全集,三字經全文,易經的奧秘,紅樓夢,百家講壇易經!
浩學歷史網
關於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歷史、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主題網站,包括歷史知識、歷史圖片、文史網路知識、歷史人物傳記、古詩詞名言等。
趣歷史
國內最好的歷史網站 專注於搜集整理中國古代 近代歷史 提供各朝代皇帝皇後列表 歷史上的今天 老照片 古代歷史人物 古詩詞 成語 神話等歷史故事。
福客民俗網
福客民俗網致力於民俗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加工,傳播。
考古中國網
考古科普網站/公眾考古網站/民間文保網站-全民文保,珍惜中國!
晉祠博物館
晉祠博物館是蜚聲中外的風景名勝區。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第一批國保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青海湖網
青海湖新聞網,海南州新聞,海南州/共和/貴德/同德/貴南/興海,自治州/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黃南州/果洛州/玉樹州,青海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
古體詩
為您提供包含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曲、及其它朝代的著名詩詞、古文等翻譯和賞析,同時介紹各詩詞名家、詩人、詞人。
Ⅵ 「盧溝橋事變」又被稱為什麼事變
「盧溝橋事變」又被稱為''七七事變''
Ⅶ 推薦一個歷史方面的網站
http://www.lishichunqiu.com——歷史春秋網
http://www.hxlsw.com/————浩學歷史網
Ⅷ 中國歷史
秦王嬴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姬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ǎ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要他去刺殺秦王。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十二歲時便殺過人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就這些了。。。
Ⅸ 求中國歷史!!!!詳細細細細………………多謝!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你要什麼。你去看看《中國通史》基本就差不多了。朝代的話: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Ⅹ 求中國歷代皇帝名字以及出名大將名單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嬰
西漢
太祖高皇帝 劉邦
孝惠皇帝 劉盈
前少帝 劉恭
後少帝 劉弘
太宗孝文皇帝 劉恆
孝景皇帝 劉啟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孝昭皇帝 劉弗陵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中宗孝宣皇帝 劉詢
高宗孝元皇帝 劉奭
統宗孝成皇帝 劉驁
孝哀皇帝 劉欣
元宗孝平皇帝 劉衎
孺子嬰劉嬰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東漢
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 劉庄
肅宗孝章皇帝 劉炟
穆宗孝和皇帝 劉肇
孝殤皇帝 劉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鄉侯)劉懿
敬宗孝順皇帝 劉保
孝沖皇帝 劉炳
孝質皇帝 劉纘
威宗孝桓皇帝 劉志
孝靈皇帝 劉宏
後少帝(弘農王)劉辯
孝獻皇帝 劉協
三國魏
高祖文皇帝 曹丕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齊王 曹芳
高貴鄉公 曹髦
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三國蜀
烈祖昭烈皇帝 劉備
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三國吳
太祖大皇帝 孫權
廢皇帝(會稽王)孫亮
景皇帝 孫休
烏程侯 孫晧
西晉
世祖武皇帝 司馬炎
孝惠皇帝 司馬衷
孝懷皇帝 司馬熾
孝愍皇帝 司馬鄴
東晉
中宗元皇帝 司馬睿
肅宗明皇帝 司馬紹
顯宗成皇帝 司馬衍
康皇帝 司馬岳
孝宗穆皇帝 司馬聃
哀皇帝 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司馬奕
太宗簡文皇帝 司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馬曜
安皇帝 司馬德宗
恭皇帝 司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太祖文皇帝 劉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太宗明皇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皇帝 劉准
南朝齊
太祖高皇帝 蕭道成
世祖武皇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高宗明皇帝 蕭鸞
東昏侯(煬皇帝)蕭寶卷
和皇帝 蕭寶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太宗簡文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世祖孝元皇帝 蕭繹
閔皇帝【貞陽侯】 蕭淵明
敬皇帝 蕭方智
廢帝蕭庄
南朝陳
高祖武皇帝 陳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陳頊
後主(煬皇帝)陳叔寶
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燾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顯祖獻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肅宗孝明皇帝 元詡
殤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詳,為元詡之女)
幼主 元釗
敬宗孝庄皇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烈宗節閔皇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
北朝東魏
孝靜皇帝元善見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齊
顯祖文宣皇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北朝北周
孝閔皇帝 宇文覺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宣皇帝 宇文贇
靜皇帝 宇文闡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楊堅
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
恭皇帝 楊侑
皇泰帝 楊侗
秦王 楊浩
唐朝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唐朝部分皇帝(9張)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 武曌(武則天)
中宗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殤皇帝 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德宗 神武聖文皇帝 李適
順宗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恆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一稱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
五代後梁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溫(朱全忠、朱晃)
郢王 朱友圭
末帝朱友貞(朱友鍠、朱友瑱、朱瑱)
五代後唐
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閔皇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五代後晉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五代後漢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暠(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五代後周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恭皇帝 柴宗訓
遼朝
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億(耶律阿保機)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賢
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緒
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宋
宋太祖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太宗 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趙炅(趙匡義、趙光義)
真宗 贗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西夏
景宗武烈皇帝 李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李諒祚
惠宗康靖皇帝 李秉常
崇宗聖文皇帝 李乾順
仁宗聖德皇帝 李仁孝
桓宗昭簡皇帝 李純佑
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 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晟
熙宗 弘基纘武庄靖孝成帝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帝 完顏雍
章宗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仁孝帝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允濟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帝 完顏珣
哀宗 完顏守緒
末帝 完顏承麟
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恭宗 懿聖皇帝 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趙昰
末帝 趙昺
元朝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 孛兒只斤·窩闊台
定宗 孛兒只斤·貴由
憲宗 桓肅皇帝 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兒只斤·忽必烈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兒只斤·海山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興宗 德孝皇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孛兒只斤·和世琜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惠宗 順皇帝 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明朝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恭閔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清朝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
清朝皇帝(12張)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綿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廢帝 (非官方私謚:恭宗 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