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的形象: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兩重性,既勇於進取,又貪圖享受。他說:「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這種永不滿足、不斷追求、努力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一生,貫穿著批判現實精神和辨證精神。他與惡的化身靡非斯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種辨證哲學的體現。
㈡ 浮士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的典型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㈢ 《浮士德》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3)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畢竟是中世紀的書齋里走出來的,他身上仍有明顯的舊的痕跡。他的性格充滿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兩種精神寓於我的心胸」,一個「執著塵世」,「沉溺於愛欲之中」;一個則要「超離凡塵」,「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飛升」。
向崇高的境界飛升無疑是他主導的方面,但他那「沉溺於愛欲」,亦即貪圖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與宮廷同流合污,去干鎮壓起義的勾當。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習氣的一面。正是存在著這一面,那善良、純潔的葛麗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犧牲品。
浮士德身上的這些陰暗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固有缺點,預示著這個階級必然走向反面,而與勞動人民尖銳對立。
《浮士德》全書有個主題音響:追求。這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萊辛就說過:人的可貴不在於擁有真理,而在於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的體現者。
他不局限於從書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去改造世界,這是一種為腐朽的封建社會里所沒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氣質。他一生的精神發展經受一番脫胎換骨的歷程。他追求過知識,追求過愛情和情慾,追求過美,他為了有所作為不惜與封建統治者妥協,造成了悲劇的結局。但每一次失敗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為他沒有放棄追求。
最後終於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個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個失敗者,但在整體世界中他卻是個勝利者。書中告訴人們:前進的東西總是要勝利的,不過它是以無數悲劇為代價的。
㈣ 《浮士德》五個階段及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五個階段及意義:
第一階段:知識悲劇,描寫浮士德的雙重活動。
通過浮士德從精神到肉體復活,深刻而細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徵,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封建意識形態,反映了這個時期開始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悶。
第二階段:愛情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
少女瑪甘淚是歌德精心塑造的形象,是一個要求個性解放的柔弱的犧牲者,瑪甘淚的悲劇十一處追求個性自由和幸福愛情的時代精神和傳統道德之間的尖銳沖突造成的悲劇,悲劇表現了浮士德既渴望精神自由也追求官能享樂的矛盾,表達了浮士德既想獲得愛情,又想擺脫慾望的痛苦抉擇。
第三階段:政治悲劇,描寫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通過這幕戲,歌德展示了整個德國封建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腐朽和資本主義世界金錢勢力的泛濫,表達了通過思想啟蒙為德國尋求出路的願望。
第四階段:美的悲劇,描寫浮士德對美的追求。
這是歌德對社會改革途徑的一種探索,但是由於脫離社會現實,以審美啟蒙變革社會的理想終究破滅。但古典的美促進民族文化的建立,起到教育人民的思想啟蒙作用。
第五階段:事業悲劇,描寫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實現。
表達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但浮士德事業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礎之上,同時浮士德事業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掠奪性。
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同時又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
(1)他不斷的追求知識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
(2)浮士德又有貪圖享受、安於現狀的一面,這就構成了浮士德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在這樣「靈與肉」,「善與惡」的辯證發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3)這個巨人形象還是一個時刻變化的形象:最初的時候,人的庸俗性還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隨著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誘下的一次次失敗與悔悟,浮士德終於擺脫了舊的自我,在為征服自然和為人類造福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他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動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他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動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4)浮士德這個形象是當時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徵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濃縮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體驗。
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這一形象揭示出人類自身存在的追求和發展必須通過現實的社會生活才能進行,並得以實現的真理。
㈤ 談談浮士德的形象及意義
人物介紹
浮士德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他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斗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形象和意義
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掙拖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肯定人的作用,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行動、在於作出有益於社會的實踐。
詩劇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的堅定信念: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礙,但最終會找到人生的真理,為實現崇高的目標而奮斗;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沖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
㈥ 歌德《浮士德》的思想意義是什麼,以及浮士德是怎樣的形象
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個深居學術象牙塔中,終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對即將朽壞的身軀,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喪,他覺得他的人生彷佛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學問,卻對人生體驗品嚐太淺,卻對知識有說不出的厭倦。
(6)如何理解浮士德形象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
㈦ 浮士德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浮士德》精神的內涵,強烈地體現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過他尋求真理的五個階段的生活歷程而進行展示的。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描寫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形象。他擺脫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有強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滿現實社會,要為「人類」創造一個「真美」的世界。第二階段主要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開始了對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劇的沖突是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第三階段描寫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遷就退避。他在封建宮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敗。仍然盡心竭力為這個腐朽的王朝服務,實際上說明,為封建王朝服務不可能有所建樹,於是他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階段,描寫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復活於現代。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就這樣宣告破滅了。最後階段描寫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浮士德》的勇於實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進步性和深刻的進步意義。
象徵意義:《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花費了60多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全書長達一萬兩千餘行詩句,分上下兩部;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而在民間傳說的長期流傳和歐洲作家的反復加工過程中,浮士德這一形象凝結沉澱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歐洲和德國民族廣袤深厚大社會心理,其內核是對「歷史之謎」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國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他對自己生命本真和意義的自我意識,也就表現為分裂已是:至於型、情慾與理性、人性與神性都處於劇烈的搏鬥與奮爭中,對意識的分裂和二元化的體驗使他充滿了苦惱:「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浮士德的靈魂雖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誘下淪落,但是他卻沒有完全淪落,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斗爭與矛盾,這也就是善與惡、靈與肉的不斷斗爭與沖突。 他帶有歌德的自傳色彩,這個人物的身上也融合進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徵,而且這部作品誕生和貫穿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或多或少的帶有那個特定時期的時代特徵和共性。18、19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文化凸現,封建主義走向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一個新舊交替的轉換時期,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都正處在一個重新建構的重要時期,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的因子就在不斷的斗爭與撕裂狀態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於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局就象徵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浮士德那種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於探索的精神。這就是人性中的一種積極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為人類追求意識的體現者而出現的。但是,為了凸現他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歌德運用了辯證法的論證,浮士德這種對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過對錯誤的不斷否定來實現的。而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又是善與惡的矛盾統一體,有著靈與肉,理想與現實實踐的沖突,追求的古典美與現代社會現實的不協調性,因而由於人格中的弱點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誘而屢犯錯誤,屢陷迷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完全墮落,完全淪落,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斗爭中,這善與惡這兩種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與占據控制心靈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長不斷變化,導致了他的行為的不斷變換與痛苦抉擇。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而最終,絕對完美的善,卻是在上帝手中,要透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這是獲救的真義。浮士德沒有忘記自己的恪守的原則和他人性的本真內在本性,使得他有著戰勝誘惑的力量,去惡向善,排除欲的干擾,最後在理想國的實現下攀升進靈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靈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帶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帶領下進入天堂。這也就代表著善良最終仍然戰勝了邪惡與醜陋。浮士德在帶領群眾改造自然,興建海邊樂園的壯舉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後結論,也領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他的熱愛自由,積極進取,努力創造,樂觀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盡管曾經因為被引誘而犯錯,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惡向善的人,憐憫並接納他們。而且他的一生的奮斗也證明了上帝的話,人在努力時盡管難免迷誤,但是會返歸正道,由迷混不清進入澄明之境。正如在《歌德談話錄》中說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道德也是從上帝那裡來的。
㈧ 歌德小說《浮士德》中浮士德有什麼意義
歌德創作的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
㈨ 何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五個悲劇有怎樣的思想內涵他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開始就相信像浮士德這樣好高騖遠,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獲得人間最大的快樂」,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滿足其心腸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終必將導致墮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重視實踐的積極入世精神。走出書齋是他實踐意識的朦朧覺醒。 總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容主要有三點: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 「浮士德」思想內涵: 詩劇《浮士德》是由兩個賭賽和五種追求構成的。 《浮士德》精神的內涵,強烈地體現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過他尋求真理的五個階段的生活歷程而進行展示的。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描寫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形象。他擺脫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有強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滿現實社會,要為「人類」創造一個「真美」的世界。第二階段主要描寫浮士德的愛情生活,開始了對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劇的沖突是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第三階段描寫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遷就退避。他在封建宮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敗。仍然盡心竭力為這個腐朽的王朝服務,實際上說明,為封建王朝服務不可能有所建樹,於是他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階段,描寫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復活於現代。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就這樣宣告破滅了。最後階段描寫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總之,《浮士德》的勇於實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進步性和深刻的進步意義。 象徵意義:《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花費了60多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全書長達一萬兩千餘行詩句,分上下兩部;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而在民間傳說的長期流傳和歐洲作家的反復加工過程中,浮士德這一形象凝結沉澱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歐洲和德國民族廣袤深厚大社會心理,其內核是對「歷史之謎」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國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他對自己生命本真和意義的自我意識,也就表現為分裂已是:至於型、情慾與理性、人性與神性都處於劇烈的搏鬥與奮爭中,對意識的分裂和二元化的體驗使他充滿了苦惱:「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浮士德的靈魂雖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誘下淪落,但是他卻沒有完全淪落,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斗爭與矛盾,這也就是善與惡、靈與肉的不斷斗爭與沖突。 《浮士德》帶有歌德的自傳色彩,這個人物的身上也融合進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徵,而且這部作品誕生和貫穿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或多或少的帶有那個特定時期的時代特徵和共性。18、19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文化凸現,封建主義走向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一個新舊交替的轉換時期,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都正處在一個重新建構的重要時期,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的因子就在不斷的斗爭與撕裂狀態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於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局就象徵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浮士德那種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於探索的精神。這就是人性中的一種積極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為人類追求意識的體現者而出現的。但是,為了凸現他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歌德運用了辯證法的論證,浮士德這種對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過對錯誤的不斷否定來實現的。而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又是善與惡的矛盾統一體,有著靈與肉,理想與現實實踐的沖突,追求的古典美與現代社會現實的不協調性,因而由於人格中的弱點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誘而屢犯錯誤,屢陷迷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完全墮落,完全淪落,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斗爭中,這善與惡這兩種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與占據控制心靈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長不斷變化,導致了他的行為的不斷變換與痛苦抉擇。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而最終,絕對完美的善,卻是在上帝手中,要透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這是獲救的真義。浮士德沒有忘記自己的恪守的原則和他人性的本真內在本性,使得他有著戰勝誘惑的力量,去惡向善,排除欲的干擾,最後在理想國的實現下攀升進靈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靈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帶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帶領下進入天堂。這也就代表著善良最終仍然戰勝了邪惡與醜陋。 浮士德在帶領群眾改造自然,興建海邊樂園的壯舉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後結論,也領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他的熱愛自由,積極進取,努力創造,樂觀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盡管曾經因為被引誘而犯錯,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惡向善的人,憐憫並接納他們。而且他的一生的奮斗也證明了上帝的話,人在努力時盡管難免迷誤,但是會返歸正道,由迷混不清進入澄明之境。 正如在《歌德談話錄》中說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道德也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它不是人類沉思的產物,而是天生的內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類生來就有的,但是在少數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靈里大道很高的水準,這些人通過偉大事業或為大學說顯現他們的神聖天性,然後以這種天性所展示的美贏得人們的熱愛,強有力的因達人們敬重和效法。」「對道德的美與善的價值的知覺可以通過經驗和智慧獲得,因為丑惡已經證明自身是個人和集體幸福的破壞者,而高尚正直則是產生和鞏固個人和集體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為教義,作為一種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傳播開來。」 《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一場中是在瑪干淚接連遭遇誤殺母親,哥哥被殺,自己瘋癲,私生子被自己溺死而被判死刑,囚在牢獄這樣的背景中進行的,但是盡管最初浮士德受到魔鬼的誘惑而赴宴,而且他對群魔夜會上放縱無度的淫慾有所追求,但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經過了靈與肉的沖突,善與惡的斗爭,慾望與道德的矛盾,喚醒了他對春天的感應,從溪流中諦聽到「親切的愛的呻吟」,在群魔亂舞中爆發對瑪干淚的思念和不安。而在明白了她的處境之後,就憤怒的指斥梅菲斯特「我為了這個唯一的姑娘的苦難就覺得痛徹骨髓,而你卻無動於衷地對千萬人的命運獰笑!」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的道德里是善良的,有良知的,但是在魔鬼的作用下卻往往是不容樂觀的。後來還有出於對情敵的妒嫉,使得帕里斯的精靈爆炸;為佔有海倫,他用武力驅逐她的丈夫;為創建海邊王國,他以人為畜,死人無數,最後導致了不願遷居的老夫婦的死亡,盡管他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永恆的愛」和「崇高的靈的境界」和實現「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著自由的國民」的社會理想。彩虹般的人生中本來就存在著人類感情的多層面結構這種」多聲」現象,正如俄國著名作家格林卡在其《札記》中所說:「生活中一切都是對位的,也即互相矛盾的。」而歌德也發現自己作為藝術家,他是一個泛神論者;作為自然研究家,他是多神論者;作為有道德的人,他傾向於相信一種神性的人格。這樣對於浮士德的這種矛盾性格的塑造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種善惡沖突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帶上了時代的色彩和意義,價值觀念的尚未成熟,多種價值取向共存,沒落的封建勢力與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力量的斗爭與沖突等等,這些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浮士德的屍體最後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們抬向了天國,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獲得了勝利,這就要歸功於他的樂觀向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理性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勝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小世界到社會,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資產階級的勝利。正如歌德所說的「他不是讓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讓人在內在的法則中看到心靈生活的統一性,這種法則把這種統一性的各個生活瞬間結合在一起,好似結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這讓我們對付使得這個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摧殘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內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認識和體會。我們不禁要說:「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爾是美的畫家,莫扎特是美的音樂家。」
㈩ 浮士德這個人物的典型意義是什麼
浮士德形象表現出的這種「靈」與「肉」的矛盾,非常鮮明地體現了普通人所具有的兩重性特徵,可見,浮士德首先是普通人類的代表。但是,浮士德在賭賽中取勝,以及靈魂的得救,主要是由於他的不竭奮斗的精神。這種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勇於探索的精神,就是所謂的浮士德精神。可見,浮士德又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探索者形象,歌德對浮士德人生經歷的描寫,實際上是對自文藝復興以來至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歷史的概括,因此,浮士德又是處在上升時期的歐洲資產階級優秀知識分子形象的概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給好評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