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教科書對九一八、七七事變是怎樣認識的
各國的文化教育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因此可以推測日本教科書對這些歷史要不模糊一代過之,或者講責任推到中國軍人說是中國人挑起的戰爭,或者不知廉恥的宣傳為了大東亞共榮脫離歐美的殖民。
『貳』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日本右翼團體編寫的新中學歷史教科書)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
(1)七七事變。 (2)把七七事變的起因歸咎給中國;把事態擴大的責任也推給中國。 (3)要正視歷史,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言之有理即可) |
『叄』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哪些歷史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了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扭曲中日甲午戰爭、南京大屠殺、參拜靖國神社、並將從軍慰安婦正當化,諸如此類等等。
比如,日本把現行版本中的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歪曲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還說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
(3)日本歷史教科書如何寫七七事變擴展閱讀:
日本教科書的描述:
從甲午戰爭開始,他們就這樣描述,中國(清政府)不想失去朝鮮的朝貢,所以把日本當做敵人,日本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
在《日中戰爭》中他們這樣寫道,「西安事變」使得共產黨潛入了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了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中來,日本被迫加快了戰爭准備。
關於盧溝橋事變,他們這樣解釋道,中國軍人向日本軍隊開槍,並且到了白天還故意挑釁,槍聲不停。日本本來希望和平解決,但是隨著沖突加劇,兩國之間的戰爭全面爆發了。這一點在日本的舊版本歷史教科書裡面寫的還比較公正,舊版本承認了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前,中日戰爭爆發在後。
更加可恨的是,對於他們犯下的錯誤「南京大屠殺」,在教科書裡面僅僅一句話:「日本軍隊導致南京居民也出現了很多的死傷者」然後沒了,這就沒了,導致日本年輕人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更可恨的是,八年的侵華戰爭在日本的教科書裡面成了「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沒有提及日本曾經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除此之外,日本還無恥的宣揚自己是亞洲的恩人,之所以進軍台灣是為了幫助台灣民眾興修水利,並且多次企圖否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讓人很氣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教科書事件
『肆』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了哪些歷史
,大量教材對於南京大屠殺事件都是作平淡地幾句帶過而已,並企圖掩飾入侵後的屠城和慰安婦問題,是可恥的行為。這使我們不抗爭糾正歷史真實問題就更對不起南京市和東北三省受毒害的人民,和全國抗敵的軍民。
『伍』 日本戰史是如何記載七七事變的
日本戰史是如何記載七七事變的?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從其記載來看,蓄謀已久名符其實。實際上,不在7月7日爆發,也會在其他哪一天爆發,早晚而已。
1
隨著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並加強了遠東蘇軍的軍備,當時的日本,已是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為了加強對蘇軍戰備,早在1936年年初,就設立了以宮崎正義為首的日滿(偽滿)經濟研究會,對如何發展日本國力進行了研究,認為,「國防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是嚴重依賴外國和本身的脆弱性」、「痛感缺少進行國家總力戰的基礎」。
為此,1936年7月23日,日參謀本部向陸軍省提出「為戰備迫切期待開發產業」的要求,並提出完整的「備戰計劃方針」。於是,陸軍省向日本政府提出了《關於實施重要產業五年計劃綱要的政策大綱》,主要為,「以1941年為期限,有計劃地振興重要產業,俾得到日滿及華北重要資源可以自給;同時謀求平時國力的飛躍發展,確保指導東亞的實力。」
因此,在1937年7月7日之前,可以看出,日寇為經營當時中國東北四省和為實現華北五省自治,一直不遺其力。
2
「七七事變」爆發前,日軍主要人物在短短的二、三個月內先後到華進行了實地考察。1937年5、 6月間,時任日軍教育總監部部長的香月清司(中將,事變之後,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同年8月,任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司令並負責河北省作戰)前後一個半月在東北、華北對日軍進行了視察和實地考察;同時,日陸軍省派出軍務科長柴山兼四郎、參謀本部派出第七課長永津佐比重一同到中國進行實地調查,並聽取了當時日本駐上海大使館武官喜多誠一、中國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和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等意見。這些人回日本之後,基於對現場現實情況的判定,一致認為,「擔心華北不一定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事件要爆發。」
同年6月中、下旬後兩個星期內,在日參謀本部次長今井清率領下,日軍在東北(滿洲)進行了所謂的參謀旅行演習,現在看來,基本上可以看作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預演。當時,今井清隨員、參謀本部第三課(情報)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在東北演習完了之後,按今井清要求,以到中國旅行為名,從5月26日開始至6月18日回國的20多天時間里,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先後到天津、北平、張家口、歸綏、大同、太原、濟南、青島等地視察。而公平少佐甚至還深入到華中,至6月底方才回國。
這些人一回國,一再鼓吹中國尤其是中國軍隊是如何排日、抗日、侮日等諸如此類。這些經中國實地考察回去的公平匡武與井本熊男等,其言論與當時其國內日軍少壯派軍官想法「不謀而合」(鼓吹「對華北一擊」)。早在「七七事變」前,當時的日本東京,曾私下流傳「七夕之夜華北將重演柳條湖一樣的事件」。
3
當時,日寇駐中國華北現地軍「磨刀霍霍」情況。
1、駐豐台日軍5月至6月以中隊、大隊為單位「不分晝夜」地進行演習。2、駐日軍司令部隨時對駐豐台日軍進行檢閱。3、日駐軍旅團長、聯隊長及副官經常去該地一帶檢查。4、6月至7月上旬,舉行了由日軍駐北北平及豐台部隊多數幹部參加的在盧溝橋城北面實施的演習。
關於「七七事變」當時日軍戰斗詳報有如下記述。「第八中隊(屬駐豐台第三大隊管轄)7月7日午後7時30分(晚上)開始夜間演習。演習內容為:1、「利用黃昏接近敵主要陣地,2、黎明沖鋒。」部隊從龍王廟附近向東面太瓦窯進行演習,該中隊長令在龍王廟後進行。因知過夜間龍王廟附近配備有中國士兵,所以向東面進行演習。但在演習中,該中隊於午後10時40分突遭從龍王廟附近中國軍隊既設陣地發出的數發子彈的射擊。於是,中隊長立即中止演習,吹起集合號。正在這時,又從盧溝橋城牆方向射來十數發子彈。這時中隊長把中隊集結在太瓦窯西面碉堡附近,查明缺少一名士兵。於是一方面准備應戰,一方面派傳令兵急向豐台大隊長報告。大隊長於午夜稍前在豐台宿舍接到第八中隊報告,決定立即出動,一面命令緊急集合,一面向聯隊長報告。」
「聯隊長於7月7日零點左右突然接到第三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關於事件的概要和豐台駐屯部隊決定馬上出動的電話報告,當即表示同意,並命令一木大隊長馬上去現地布置准備戰斗。然後叫出盧溝橋城內的營長進行交涉。7月8日午前2時,聯隊長派副聯隊長森田徹中佐到現場調查,並令其要求中國方面負責人進行道歉。同時,派步兵一個中隊、機槍一個小隊與冀察方面調停委員同時進入盧溝橋東門內,第三大隊的主力則集結於盧溝橋火車站西南方附近,做好隨可開始戰斗的姿態。」
7月8日午前4時,在現場調查的副聯隊長森田中佐命令正在通州露營演習的第一大隊立即到一文字山,「命令該部迅速在北平東郊朝陽門外射擊場附近集結,然後向豐台進發。」同時,「聯隊長在午前4時余接到第三大隊長的電話報告和請示,『午前8時25分聽到龍王廟方向三發槍聲、中國軍隊第二次開槍,純系敵對行為,請示應如何處理』?該聯隊長認為中國軍二次射擊純屬敵對行為,命令可開始戰斗。時間為午前4時20分。」
「第三大隊的進攻。進展一如平時演習,15分鍾後消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國軍隊,並進至永定河右岸。」
「聯隊長於(7月8日)午前9時25分下達之命令,命令森田中佐指揮出動的部隊,同時應要求盧溝橋中國軍隊撤到永定河右岸,必要時解除其武裝。」
4
11時半(7月8日),日軍代理聯隊長森田向中國駐軍第29軍提出將盧溝橋城內的中國軍隊移至永定河西岸,否則解除城內中國軍隊的武裝。面對無理要求,第29軍表示,沒有這樣的許可權。由此,談判從現地移至北平。
當時,日軍由時任參謀長的橋本主持工作,並於7月8日1時半舉行了幕僚會議,下達命令,要求在天津的日軍於8日8時作好出動准備,同時命令在南大寺演習場檢閱的旅團長河邊立即回到北平。
7月8日4時20分,日本駐軍向日本國內參謀本部和陸軍省的次長、次官報告事件發生的狀況。同時於7時30分,對駐在天津東機局的日軍 (當時在天津的日軍有駐在飛機場附近東機局兵營和靠近日軍司令部海光寺兵營)、第二患者療養班、軍病馬廠收療班等下達了准備出動命令。
8日9時10分,日駐軍向日本中央部第二次報告了一木大隊戰斗情況。
8日15時50分,日軍該旅團長河邊到達豐台現地後,立即命令該聯隊主力集結於永定河右岸,決定從明天(7月9日)拂曉開始攻擊宛平城。
5
事發之後其他日軍動態。
8日,日關東軍在很短的時間里命令其獨立混成第11旅團迅速向「滿華國境線」推進,9日晚,該旅團主力已至承德、古北口,另一部集結於山海關,而其關東軍空軍主力已集結於錦州、山海關。
8日午後,日中國駐屯軍根據之前協商,要求關東軍援助彈葯、燃料以及滿鐵工作人員和鐵路材料等。
日本國內在接到日中國駐屯軍第一次報告後,於7月9日8時50分舉行了臨時內閣會議。會上,時任陸軍省相的杉山元提出,「要繼續交涉。但目前中國軍隊的真意不明,而且自事件發生以來不法射擊不斷,是一種無信不遜的態度。尤其從第29軍的兵力和抗日態度來看,不如在此時派出適當的兵力,亦即從國內抽調三個師團派遣到現地」。
在接到中國駐屯軍第二次報告後,日軍參謀本部10日提出了如下用兵規模,並強調「不樹立這種決心,就不應派兵。」即,「1、同時動員(國內)十五個師團;2、同時發動軍需動員准備量的半數;3、作戰地區為黃河以北,根據情況包括上海方面;4、作戰期限為半年;5、戰費五十五億日元。」
11日l1時半開始到14時,日本首、外、陸、海、藏五相在首相官邸開會。杉山元提出,「為了確保中國方面實行道歉和必要的保證,必須火速以關東軍及朝鮮軍准備好的部隊增援中國駐屯軍;同時也要從國內抽調必要的部隊(五個師團,目前暫用3個師團和18個飛行中隊)迅速派往華北。」
11日15時20分,日五相會議決定,「舉國一致來處理事件」。同時決定,「本事件今後稱為事變,出兵改稱派兵」。
16時,時任首相的近衛到葉山皇室別邸拜見日本裕仁天皇,「上奏向華北派兵事。請裁決。」
18時24分,日本近衛政府發表了《關於向華北派兵的政府聲明》。
之前,已由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風見,於17時30分發表談話稱,「鑒於此次華北事件的性質,特改稱事變。」
由此,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成為了中國軍隊打響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陸』 日本至今還在歪曲「七七事變」嗎
2017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80周年紀念日,紀念先輩不屈的抗爭,更提醒你我: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日本官方歷史觀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都是別人的錯」。2015年8月日本投降70周年的「安倍談話」,處處為日本擴大侵略開脫,甚至將責任推給經濟危機。對「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盡管東京審判早已認定是日本蓄謀發動,但日本政府以及反映其意志的歷史教科書,卻稱是因日本在華權益受到威脅,日方才挑起事端。
日本官方的這種心態不僅僅反映在歷史觀上。「七七事變」8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以歷史為鑒來考察當下時,不難發現,日本政府在對待中日關系時也往往是「表面贊成,具體反對」,與中國人對「言行如一」的重視格格不入。
『柒』 日本歷史書怎麼寫侵華的
日本政府試圖在教科書中掩蓋戰爭罪行的做法始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後,日本教科書問題變本加厲,其中最受關注的當數「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歷史教科書。
這一右翼團體的教科書宣揚皇國史觀,從根本上否認了日本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的責任,「太平洋戰將爭」標榜成是為了「自存自衛」「、解放亞洲」「、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右翼色彩濃重的教科書在日本市場上銷量驚人,2001年賣出70多萬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成立於1996年,其右傾觀點受到日本政界眾多人士支持,也得到不少大企業人士、新興宗教團體支持。
日本社會存在一種「金字塔」結構:頂端部分右翼勢力在歪曲歷史,中間部分的和平人士在反對這一行徑,而構成「塔底」的大多數人則對政治和歷史並不關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日本教科書也介紹了日軍強征勞工等內容,但表述通常籠統,一帶而過;
雖然教科書介紹的內容已經很弱,但老師通常以上課時間不足為由不作詳細講解,也有老師自備講義,並不完全參照教科書。所以,日本的歷史教育應該說很薄弱,很多人對歷史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認為,歷史和他們沒有關系。
否認南京30萬大屠殺
在日本實教出版社的《日本史A》教科書中,內容通篇使用了「大屠殺」一詞,正文中將中方軍民死亡人數表述為「約20萬人」。
雖然該教科書在正文下方的注釋中註明「中方:30萬人以上」,但在隨後的括弧中卻補充稱「該事件在日本國內存在『十幾萬人』等諸多說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第一學習社出版的《日本史A》使用了「南京大虐殺」的叫法,而未使用日方「南京事件」的稱謂,但有關中方軍民的死亡人數仍被記錄為「20萬人以上」。在正文下方的注釋中,該教科書同樣列舉出「十幾萬人以上」、「4萬人左右」、「30萬人」等多種說法。
與此同時,山川出版社雖然根據近年來日方的「研究成果」,對教科書中的有關表述進行了更改,但卻認為日本此前的歷史觀是「自虐型歷史觀」。
該出版社在《日本史A》稱,有關「南京事件」中方軍民死亡人數存在從「數千人」到30萬人種種說法,但「實際情況尚不得知」。該出版社首次否認中方的觀點稱,「日本有學者認為,中方主張的30萬人死難者的說法是一種誇大」。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日本新高中歷史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是30萬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日為罪行「洗白」教科書篡改歷史
『捌』 日本歷史書是怎樣描述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他們會提一遍,但不會強調,日本官法說法是沒殺什麼人,即使有殺人,但在戰爭上發生都是可原諒的等類似這樣的話。
『玖』 日本的歷史課本是怎麼描述二戰日本侵略中國史的
將歷次戰爭責任全推給中方
《新歷史教科書》中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右翼新教科書稱:「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九·一八」事變,右翼新教科書變成:「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說的日本的步步進逼,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被刪除了。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歷史教科書》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
關於盧溝橋事變,新版教科書稱:「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侵略變借道屠殺未提及
《新歷史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
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唯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新歷史教科書》僅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對日本軍隊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的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
但是,在《新歷史教科書》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新歷史教科書》還提到,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同時,《新歷史教科書》繼續把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用與正文等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新歷史教科書》還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此次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書不提日軍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這次送審本則更進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二十一條」,這次送審本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運動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關於「九一八」事變,送審本稱:「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進逼。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送審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關於盧溝橋事變,送審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此外,新送審本繼續將8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抹殺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侵略」變「借道」 「屠殺」未提及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惟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但是在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又以稍小的字體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打折扣。
但是,在送審本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突出日本損失 鼓吹「造福」亞洲
相反,教科書對日本在戰爭中的損失則大書特書。2001年版教科書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同時,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相同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教科書同時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拾』 「七七事變」真相是什麼日本今天還在歪曲
「七七事變」真相是什麼?日本今天還在歪曲
2017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80周年紀念日,紀念先輩不屈的抗爭,更提醒你我: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日本官方歷史觀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都是別人的錯」。2015年8月日本投降70周年的「安倍談話」,處處為日本擴大侵略開脫,甚至將責任推給經濟危機。對「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盡管東京審判早已認定是日本蓄謀發動,但日本政府以及反映其意志的歷史教科書,卻稱是因日本在華權益受到威脅,日方才挑起事端。
日本官方的這種心態不僅僅反映在歷史觀上。「七七事變」8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以歷史為鑒來考察當下時,不難發現,日本政府在對待中日關系時也往往是「表面贊成,具體反對」,與中國人對「言行如一」的重視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