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聊齋志異》諷刺了什麼
《聊齋志異》字里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有義來諷刺當時的世代。《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又稱《鬼傳》,是中國清代蒲松齡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6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傳說《聊齋志異》一書,為蒲松齡在路邊設一茶攤,過路之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即可免費喝茶,而他將路人所講的故事整理成冊而成。
(1)聊齋志異如何評價歷史黑暗擴展閱讀:
《聊齋》一書四百多篇短篇小說中,有刺貪刺虐的,有描寫窮苦書生和鬼、妖、仙女等的愛情故事的,
這些故事像是作者自主創作以藉此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對愛情的嚮往,然而也有一些故事僅僅是厄情節怪異而已,其情節單一,甚至只有短短十餘字,這些故事不像是作者創作而像百姓之間的傳說。
《聊齋志異》多寫人與花妖狐魅的戀愛故事,如「青鳳」、「蓮香」、「小謝」、「香玉」、「嬰寧」和「丫頭」等。
《聊齋志異》也批評科舉制度的腐敗,如「考弊司」、「王子安」、「司文郎」、「三生」等;並揭露政治和社會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織」、「紅玉」、「竇氏」、「續黃梁」等。
㈡ 聊齋志異反映什麼樣的社會,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認識
《聊齋志異》反映封建統治的黑暗,表現作者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
(2)聊齋志異如何評價歷史黑暗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此以後,文言小說就雄風難再了。《聊齋志異》之後,雖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但已難成氣候。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文言小說也因此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
這時產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說專集中,沈起鳳的《諧鐸》、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浩歌子的《螢窗異草》等是傳奇體為主的筆記小說,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齋志異》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水平都不及《聊齋志異》。
㈢ 《聊齋志異》揭露了什麼的作品
蒲松齡的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談狐說鬼的方式,揭露了封建吏治和科舉制度的不公正,表達了人民對美好愛情和生活的追求。這是文言小說在繼宋、元、明三代沉寂之後,出現的最傑出的作品。在白話小說方面,小說的理論獲得空前豐收。金聖嘆對《水滸傳》、毛宗崗對《三國演義》、張竹坡對《金瓶梅》的評點,使我國的小說美學開始形成自己的體系。長篇章回小說此時雖然沒有出現傑出之作,但英雄傳奇小說涌現出《水滸後傳》、《說岳全傳》這樣的好作品。人情小說出現了《醒世姻緣傳》以及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說,它們共同為清中葉《紅樓夢》、《儒林外史》的出現蘊積了基礎。
㈣ 《聊齋志異》是如何實現對上層的諷刺和底層的同情的
眾所周知《聊齋志異》是一部優秀的鬼怪小說,但往往都是小故事大智慧,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向我們展示了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一蟲一鳥的故事。通過這些離奇詭異的故事,串聯在時代背景之下,即向讀者展示了故事中的主線感情,又通過主線發展反映出官場以及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態。故事中最不缺的就是細節,而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蒲松齡創作的作品與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相關的,蒲松齡對於底層人民的生活印象深刻也深有體會。所以在故事中時刻都能夠看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官場的腐敗氣氛,甚至是其他泯滅人性的殘忍事件。細節往往能夠反映背景,通過那一個個人性考驗的故事,那些或圓滿或悲劇的故事,反映出當時官場的黑暗,以及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
㈤ 《聊齋志異》暴露了什麼社會現實
《聊齋志異》除了上述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譴責貪官暴吏壓迫人民的罪行外,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以及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如《司文郎》、《於去惡》、《葉生》、《賈奉雉》、《王子安》等,作品愛憎分明,生活氣息濃,思想與藝術成就也較高。
㈥ 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
《聊齋志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
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
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
有直人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斗爭意識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聊齋志異》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蒲松齡才華過人卻名落孫山,他對科場的黑暗、考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寫起來能切中要害,力透紙背。通過一些夢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
(6)聊齋志異如何評價歷史黑暗擴展閱讀:
清初詩壇盟主、朝廷顯貴王士禎為《聊齋志異》題過一首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他甚至欲以500兩黃金購《聊齋志異》手稿而不得。
蒲松齡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舉失意,潦倒落魄,「門庭之凄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但就是在「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寒冷凝冰」(《聊齋自志》)的境況里, 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寫出了驚世之作《聊齋志異》。
反過來講,作者生活優渥,錦衣玉食,香車寶馬,也許就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文章憎命達,誠哉斯言!
《聊齋志異》寫了將近500個故事,幾乎篇篇都好。它的神奇在於,不僅朝廷顯貴如王士禎者十分喜歡,一般平民讀者也都喜歡。為什麼?
首先,《聊齋志異》盡管寫了許多鬼狐怪異,但涉及的卻是廣闊現實。作者通過講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酷,且始終保持了鮮明的批判態度,有時甚至用篇末的「異史氏曰」的形式直接站出來指陳時弊,控訴「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以《促織》為例:由於皇帝愛鬥蟋蟀,地方官媚上邀寵,胥吏借端勒索,遂至「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成名因為買不起應征的蟋蟀,受盡官府的杖責,奄奄待斃。後來歷盡艱辛,捕得一頭,卻不幸被兒子不小心弄死。
於是乎,「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後來兒子魂靈化為一隻輕捷善斗的蟋蟀,獻入宮中後得到皇帝歡心,才挽救了一家被毀滅的命運。
蒲松齡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突出代表。他父親得罪富豪羊某,被其死後買通冥間的獄吏搒掠而死。
為了伸冤,他魂赴冥司告狀,從城隍到冥王,層層上告;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鋸解種種毒刑,仍不屈服;兩次被押送還陽,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為止。席方平這種「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頑強斗爭精神,反映了我國人民的不屈精神。
其二,蒲松齡揭露了科舉制度埋沒人才的罪惡。《葉生》中的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卻屢試不中,郁悶而死,最後只能讓自己的鬼魂幫助一個邑令之子考中舉人。
但蒲松齡沒有像吳敬梓那樣從根本上否定這一制度。一輩子未能考上舉人的蒲松齡到71歲才按例補了個貢生,終老之時,還不忘借了某舉人的行頭,請人畫了像。
其三,《聊齋志異》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熱烈歌頌真誠忠貞的愛情,這是讀者最為喜愛的部分。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佔了全書的大部分,《嬰寧》《蓮香》《香玉》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顧封建禮教的約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願,大膽追求心愛的人並獲得幸福的結局。
《香玉》中的黃生愛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蓮香》中的女鬼李氏熱愛桑生,後來「憤不歸墓,隨風漾泊」,終於借屍還魂,和桑生結成美滿姻緣。在《小謝》中,男女雙方更是經過一段自由接觸後,逐步發展起愛情。這在男女被禁止社交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其四,《聊齋》情節曲折跌宕,而且善用細節。忘記書中哪一篇了,寫的是一個女子最怕別人撓癢,甚至於遠遠用手指指之做撓癢狀,她都會忍俊不禁。
這樣的細節,在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宋話本中是很少見的,是《聊齋志異》對前人的超越。《聊齋志異》善用環境、心理、反襯等多種手法塑造人物,語言簡潔到不能再減一字的程度,既具有文言文的簡練典雅,又不失小說語言的生動形象,賦予文言語匯以活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如寫馮相如見紅玉自牆上來窺一段:「視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來,亦不去。固請之,乃梯而過。」生動描述了少女情竇初啟時的嬌態和馮相如的執著、熱烈的愛。
既然該書抨擊封建社會的黑暗,揭露了官場的腐敗,甚至描寫了人民的反抗,作為清朝顯貴的王士禎何以還給予高度評價呢?我想是因為那時的文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還能保持對藝術的獨立意識。
㈦ 《聊齋志異》作者想揭露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作品。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
㈧ 蒲松齡通過什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不僅僅是諷刺社會的黑暗。
,《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如《種梨》《畫皮》《嶗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
譬如:《促織》中採用「曲筆」的手法借古諷今,以及細膩的心理描寫(大喜大悲大苦大驚等)。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繳納促織,以致傾家盪產,但最後又致富的故事表示對現實的憤懣不平,寄託對受欺凌和壓迫的下層群眾的深刻同情。
㈨ 《聊齋志異》描繪了怎樣的社會現象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聊齋志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入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斗爭意識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㈩ 聊齋志異反映了哪些內容
《聊齋志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揭露了政治腐敗、豪強橫行等社會現實,描述了具有反抗精神的被壓迫者,借勇敢追求自由戀愛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反封建反禮教的精神。全書亦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多以勇敢追求自由戀愛的愛情故事表現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贊揚狐鬼與人相愛的真情;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暴,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在取材上以小見大,常借生活中的細微之事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全書使神仙狐鬼成為觀照人間官僚或某類人的文學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小說的情節曲折多變,情節安排動人心魄,真實傳達了主人公復雜的思想感情。小說結構嚴謹,情節曲折而不鬆散,細節生動逼真,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體察以及高超的語言技巧。
《聊齋志異》的作者
《聊齋志異》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蒲松齡終身屢試不第,直到古稀之年才成為貢生,享年76歲。著名的神鬼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就出自蒲松齡之手,郭沫若評價蒲松林為:「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