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近代史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論文

近代史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3 19:20:22

❶ 中國近代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論文
無論是農民階級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建立西方式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努力,都無法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對近代中國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沒有結合中國國情,因為近代對中國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國發展成為英國式的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而沒有考慮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走不通資本主義路線的,所以註定要失敗.
在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這個時期,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外過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後來又有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農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主力,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新的社會力量發展了起來;而工人階級則代替資產階級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歷史經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絕大多數人,經過實踐的教育,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關於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的確定性;認識到只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有效地發揮積極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中國這種嶄新的政黨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願。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是由於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曲折的斗爭,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從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創建,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這就為中國人民集中力量進行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歷史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武裝下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
第一節 第三黨對中國出路的反思與探索

鄧演達領導的第三黨,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是大革命失敗後出現的一個異於國共又介乎國共之間的政派。它對中國出路的探索主要體現在鄧演達發表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中國到哪裡去》等一系列文章中。

關於第三黨的具體政治主張,以下幾點應當注意:第一,第三黨的政治主張,是在總結、反思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及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形勢基礎上提出的。這從它對國民黨政府性質的分析及對中共革命活動的看法上可以看出。它認為南京國民政府已經成為「舊勢力之化身,軍閥之工具,民眾之仇敵」①,是「買辦資產階級與豪紳地主的聯合政權」。這是正確的。同時,它對中共也作了批評,認為:「共產黨以為中國現時的經濟組織已經主要的是資本主義的組織,因此它要用共產主義革命的方式去解決中國問題;……我們反對用不對症的葯方——共產主義革命——去破壞一切現存的經濟組織。……共產黨只是想利用農民威劫農民,去建立一部分的工人獨裁政權,我們卻是要……建立平民的政權。」①它不同意共產黨主張的根本理由,是通過觀察大革命的實踐,認定「共產主義革命」不適合中國革命的情況。這些批評有正確的成分,也有錯誤的成分。

第二,第三黨對中國革命的許多根本問題都進行了探討,並取得了重大成果。它認為,中國社會「還滯留在封建勢力支配階段,還是前資本主義時代。同時又因為帝國主義勢力支配著中國的緣故,使中國社會益呈復雜的狀況」②。因此,中國革命「必然的要以農工為核心,而其他一切被軍閥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成分都會圍繞在農工的周圍,構成廣大的革命群眾」,「對外負著對抗帝國主義得到民族解放的任務」,「對內要掃清中古時代的遺骸,造成新社會秩序的任務」。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的平民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者、封建軍閥地主以及依附前兩者為生的高利盤剝的、反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動力是「平民群眾」;革命的直接目標是奪取政權,「建立以工農為基礎的平民政權」;革命的方式「必然的要以武力抗爭的形式展開出來」;中國革命應分兩步走,首先建立平民政權,然後實現社會主義。

以鄧演達為首的第三黨關於中國革命根本問題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鄧接受了馬列主義暴力革命、階級斗爭學說,但又不照搬俄國革命經驗和模式,而是主張獨立自主地依照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形成了系統的「平民革命」理論。

第三,第三黨的理論的確深刻、系統和精闢,但在實踐中卻遭到挫折,有兩個原因是不容忽視的:一是關於革命的領導權問題。鄧演達把「平民革命」的領導責任託付給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第三黨),這是致命的缺陷,也是與新民主主義理論根本差異之所在。二是第三黨的探索成果還停留在理論(書面)上,尚未完全付諸實際行動,同時,在理論上也有許多缺陷。鄧演達充分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但反對在農村建立根據地,把希望寄託於具有投機性質的「策反」上。這便決定了「建立平民革命軍」的落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土地問題,鄧演達也主張實行「耕者有其田」,但卻不同意中共用強力手段解決土地的辦法。

這樣,國民革命失敗後出現了十分奇特的現象:中共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極大的盲動性,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但由於堅決搞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第三黨在探索中提出了一套系統的理論,並且很多是正確的;但由於沒有注重或沒有來得及搞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它進行的「平民革命」遭到挫折。隨著鄧演達的不幸遇難,第三黨受到極大挫折,它的一套正確的理論和主張更難付諸行動。
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勾結中國封建統治者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抗本國的封建統治的抗爭史;同時更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的探索史。這種抗爭與探索,對外以反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為旗幟;對內以反專制獨裁、爭取社會進步為核心,抗爭與探索互相交織,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地主階級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張: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一些地主階級的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其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結果:因清政府腐敗、閉關政策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而沒明顯實效
評價: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的提出使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激勵著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積極探索強國禦侮之道。由於實踐有限,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
2.地主階級洋務派
背景和主張: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統治集團在如何解決內政外交上的眾多危機時發生分歧,形成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即「師夷長技以自強」。
結果:由於外國阻撓,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力量分散等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評價:洋務運動由於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為目的,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學習西方,決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把學習西方的思想主張具體實踐化。它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並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舉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中國的近代教育;促進了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3.農民階級
背景和主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為了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通過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結果: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爭環境的緊張和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規定,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而使這一方案沒有真正實行過。
評價: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具有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性;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都是無法實施的,有空想性。
4.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這一思想的產生。主張君主立憲來救國,具體為:要求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實踐效果:從「公車上書」演化為社會政治運動到百日維新失敗,說明資本主義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其最大功績在於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識分子接受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
評價: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它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也是愛國的,因為它把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但是其思想主張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這必然導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推行維新變法主張依靠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失敗是必然的。
5.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時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限制和阻礙。
主張: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基本主張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結果: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
評價: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6.資產階級激進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維新派和革命派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軍閥政府在思想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一戰期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主張方案為「民主"「科學"。具體為: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以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失敗雖然失敗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於是爆發了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啟示三
中國資產階級沒有科學的革命理論武裝,缺乏革命政黨和武裝力量的支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導致他們不可能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由於缺少一個深入的啟蒙過程,人們不了解民主共和的精神,因而也無法建立組織嚴密、團結戰斗、堅強無比的革命政黨。他們也不敢深入地發動群眾,因而始終缺少廣大群眾的支持。辛亥革命時期和民國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敗的實踐表明,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方案不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仍需進行新的探索。
無產階級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它同時引發了各種新思潮進入中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如何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了29年的艱苦探索,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黨的十七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大踏步前進。
啟示四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這一新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革命理論的武裝下,在社會主義這一新的中國發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目標才得以真正實現。
在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中國共產黨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堅持把搶救人員放在第一位的方針,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震災中的每一位倖存者,切實反映了尊重所有生命、注重心理關懷的人文思想和仁者態度。
結語
通過學習中國近代仁人志士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國情,堅定了信念: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了國家富強做出了不朽的犧牲,使我深感肩負的重任。當代社會要求我們有開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是這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相信年輕的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通過不斷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夠肩負起歷史賦予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

❷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論文,2000字左右,謝謝

中國近代史論文2008-12-23 11:25《「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❸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歷程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是我國的屈辱史,是我國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三次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我國由屈辱挨打走向輝煌燦爛的過程。

三、社會發展

1901年,此後將近一百年內,中國再也沒有崛起過,直到二十一世紀。這段歷史,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不能因為一時的輝煌就閉門造車,盲目自大,斷送中國幾千年來的輝煌。

❹ 近代以來的中國史是如何演變的近代的中國史的演變說明什麼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 中國歷史開始進入 近代史!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中國一直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這段歷史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與封建勢力,外國殖民勢力,資本主義勢力對抗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

❺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的改良與變革 論文

我不能幫你寫,我只提供幾個思路:
1、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改良和變革都是對近代中國未來發展的探索,都是救亡圖存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
2、每次探索都以失敗告終,客觀上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和國情的制約,主觀上因為改良與變革的領導階級性質,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不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不能廣泛地發動群眾;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惟一的成功,因為它代表了最先進的階級,聯合了最廣大的群眾,擁有正確和科學的指導思想與路線。
故而,中國經過多次探索,走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❻ 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轉變,由封建社會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

(6)近代史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論文擴展閱讀: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因此而簽訂的《南京條約》,包括香港的割讓。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❼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的1500字的論文

寫作思路:以近代史作為框架,選擇其中比較知名的事件進行書寫,最後總結中國人,絕不允許「佛狸祠下,神鴉社鼓」的局面出現!正文: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束,中國的屈辱歷史也隨之開始,這,便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我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面對一堆悲慘的數據憤怒的大聲嚷嚷幾聲就算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更應該冷靜的分析這段歷史,然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可以簡單的以1919作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1919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強迫清政府同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割地,賠款,甚至連關稅都要同英國商量,曾經的天朝上國此時不得不對船堅炮利的英國言聽計從。

即便如此,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仍是貪得無厭,它們又通過南京條約副約,虎門條約攫取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以方便它們更好的在中國進行搜刮和侵略。

美國無恥的將所謂「擴大各國權益」的功勞歸功於自己,而法國則用《黃埔條約》將傳教士的墳地都搬到了中國,更可悲的是,為他們守墓的,居然還是我們中國人。

和平的日子沒過幾年,資本主義列強又開始蠢蠢欲動。

英法急欲通過「修約」來擴大他們在華的侵略范圍,而不巧的是,他們的無理要求被中國的皇帝拒絕了。

而他們,便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絕不僅僅是燒毀了一座圓明園那麼簡單。

天津條約使的他們的魔爪伸向中國內地,而北京條約則使大批中國人被當作「豬仔」販賣出國。

與此同時,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久的俄國也趁火打劫,強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國的版圖,筆者的心都不禁一顫,那是多麼巨大的數字啊!可是,那些數字,本來有很多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

在資本主義列強無恥侵略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有所覺醒,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外國侵略者的打擊以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促進作用仍不可磨滅!

在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同時,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同樣是「師夷長計」,同樣是向要富國強兵。

然而,日本成功的擺脫了被侵略的命運,而我們,卻反過來被曾經得到我們諸多恩惠的小小島國——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甲午戰敗,難過的不僅是李鴻章。

甲午戰敗,低頭自省的,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

時至今日,我們仍需以此為鑒,不斷革新政治,不斷發展科技。

只有這樣,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轍,也才能真正的,雄立於世界之林!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贊嘆前人的勇氣,在那樣一個灰暗的時代,在那樣一個連國家最高統治者都淪為別人附庸的時代,那些英雄還是堅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決心和勇氣來拯救他們所深愛的國家和人民。

沒錯,八國聯軍侵華了,辛丑條約簽訂了,義和團失敗了,辛亥革命果實也被袁世凱這個賣國賊給竊取了。

可是,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的農民在抗爭,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抗爭,中國人的意志並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們的鮮血告訴我們:中國人,絕不允許「佛狸祠下,神鴉社鼓」的局面出現!

❽ 關於中國古代、近代史論文,不要太長,500字左右就行了

中國古代史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❾ 關於中國近代史到現代的變化的作文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中國在國民洞開的急劇動盪的社會環境中,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

洋務派開辦軍事和民用工業,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後,康有為,梁啟超等掀起維新變法的浪潮。自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接踵起來的新文化

他們就像紅 岩紅岩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斗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這句話說出來是多麼容易,但現在的中國人又有多少真正 地從心裡感激,對下一代的教育是否會慢慢淡忘這曾經驚天動地的壯舉和犧牲,不讓孩子接觸血腥,紅岩里的精神是否會失傳?或只是成為小學課本上一篇機械的誦讀課文?我生怕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因為身處大學,只感覺到大學里的氛圍並不是一個澎湃激情與夢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無聊,空虛,苦悶,浮躁,整日除了學習 和逛街就無事可做,相比於革命年代的青年學生如飢似渴地獲取知識的勁頭,隨時為理想,為革命獻身的熱情,我不禁為我們這一代人汗顏。也許我的觀點是片面的,但追求時尚和刺激卻是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看著眼前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腦海里浮現的確是江姐堅毅瘦弱的藍色旗袍上鮮紅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在迎風飄揚,我究竟該何去何從?如何正確定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我在讀了三年大學還無法參透的。也許紅岩里最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精神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其具體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作為當代大學生,要身懷遠大抱負,為建設更加富強的中國和實現自我的價值而奮斗!也許信仰不再象那個年 代那麼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標卻一直牽引著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們堅持不懈,奮斗不息

閱讀全文

與近代史以來中國歷史是如何演變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