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可以簡單的來解釋,就是把中國社會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范疇之內。
一個建立在幾乎停滯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社會體制,一個已經明顯在體制碰撞中完全落於下風,馬上就要被摧毀的體制,沒有任何改良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在於民族文化、不在於道義、不在於愛國,而簡單的可以歸結於效率。
傳統社會體制已經無論與統治、管理效率,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的效率,文化產出效率,還是最根本的生產效率,都必然是最差的選擇,而卻依靠強大的傳統體制和對大數量小農的「效率綁架」而維持,沒有一個完全的沖擊與改變,把中國社會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內,那亡國滅種指日可待,這在歷史上又不是沒有先例。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當然有不足和消極的一面,比如革命不徹底,以至於現在中國還無法完全拜託傳統社會中的「集權體制」和「效率綁架」的影響。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⑵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經濟貧窮、落後、 政治分裂、動盪、混亂的苦難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最終又失敗了。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
⑶ 簡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
1、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4、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⑷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到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然而,辛亥革命僅僅趕跑了一個皇帝,卻沒有能夠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政治基礎,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⑸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什麼重要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⑹ 如何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性質、功勞、作用)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對中國社會政治韻進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所提出的民主共和的建國綱領和對中國社會的改造設想為後來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2)辛亥革命是一場「比較正規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效法法國大革命,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用美利堅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代替封建的王朝,並企圖用資產階級式的「平。均地權」來改革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3)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⑺ 怎樣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建立了中華民國革命政府,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打擊和粉碎了西方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囂張氣焰和美夢。為中國革命起到了先驅作用。為中國共產黨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同盟會及其領袖孫中山。這次革命的意義是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的特點
辛亥革命的特點就是革命勝利的代價很小,除了武昌起義遇到一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種迅速燎原,幾乎沒有遇到實質性的阻力。而且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名存實亡,可以說辛亥革命幾乎是一場和平的革命。
革命進行的很不徹底,很多封建官僚搖身一變成了民國政府的官員,趁機竊取革命果實,而且辛亥革命的宣傳力度有限,廣大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發生變化,在很多農村,封建勢力依然擁有很大影響力。
⑻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⑼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後,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下,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也為本次轟轟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經過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在這段偉大的歷史中,辛亥革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⑽ 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什麼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三大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之一。第一次社會變革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三次社會變革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階級斗爭把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工作內容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主要工作內容。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封建王朝歷史,結束了封建主義制度,清朝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早就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的成功徹底結束了封建主義制度。中華民族大地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辛亥革命結束了舊時代,是新時代開創的先行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必將有一頁記載這影響中華民族命運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