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國滅齊國 詳細情況
公元前221年,在秦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戰略攻勢下,在五國相繼被秦滅亡之後,初為春秋五霸之首,繼為戰國七雄之冠,立國長達845年的東方大國--齊國滅亡了。齊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訓是慘痛的。雖然以我們今天的歷史觀點事看,統一是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齊國曾一度稱「東帝」,與秦分庭抗禮,政治經濟文化在列國中均占優勢,是有條件統一全國的。蘇軾在《六國論》中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時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齊國不是因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五國既滅,齊亦不免矣。」事災上也確實如他所說。
一、齊國衰亡的過程
齊國自太公封齊立國以來,尊賢上功發展經濟,便利農桑漁鹽,建立國本,後經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後,威王、宣王勵精圖治,再振大國雄風,在戰國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說齊宣王「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為了完成這一歷史重任,齊宣王進一步擴大了稷下學宮,經常躬聽有識之士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廣泛招賢納士,選賢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驚人的膽略伐魏,破燕,合縱抗秦,聯合韓、魏以攻楚,齊國的王業得到快速發展。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為齊國閔王。閔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餘烈,以兼並諸侯,統一天下為追求,以兼聽廣納,勵精圖治為要務,故齊國保持了強於天下的地位。他扶韓制楚,攻燕滅宋,合縱抗秦,使當時通過商鞅變法而崛起的強秦閉關多年「不敢窺兵於山東」。《史記·田完敬仲世家》記載:齊閔王三十六年,秦國派使者魏冉到齊國,傳秦王旨意,尊齊閔王為「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的齊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大,齊閔王正猶豫不決,恰好這時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見到齊閔王。齊閔王就問他:「好啊,先生來了,我正有一個問題問您呢?秦國派魏冉讓我稱帝,您以為這事如何?」蘇代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請求,但不要准備真的稱帝。為什麼呢?秦國稱帝,天下會很安在地接受,大王如果稱帝,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況且讓出帝號,以博取好的名聲,有好處沒有壞處。秦昭王稱帝,天下人厭惡他,大王您不稱帝,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是大的好處。試想天下兩帝,大王以為各國尊齊呢還是尊秦呢?閔王說:「尊秦」。蘇代又說:「如果大王放棄帝號,天下人愛齊呢,還是愛秦呢?」「閔王說:「當然是愛齊而憎秦了。」蘇代又說:「兩帝立約伐趙與伐桀宋,哪一個更有利?」閔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蘇代又說:「與秦共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放棄帝號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有好處,所以我勸大王放棄帝號來收取天下的信任。願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在蘇代的分析勸說下,齊閔王放棄了「東帝」稱號。當時如果閔王能夠沿此思路繼續發揚威王、宣王遺風,積極進取,兼聽廣納,勵精圖治,保持好與五國的關系,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是有望得以實現的。
然而晚年的齊閔王,驕暴、好色、好樂、窮兵黷武,不聽諫言。《鹽鐵論·論儒》說他:「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 《戰國策·齊策六》則記載了齊閔王不聽諫言而殺死諫臣的事情:「齊負郭之民有孤�者,正議閔王,斬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可見,威、宣時代所形成的懸賞納諫、尊士貴士的良好政風,被閔王破壞殆盡。
晚年的齊閔王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國家破敗而百姓不堪。《大事記》雲:「齊之伐宋也,蘇代實啟之。秦之救宋也,蘇代復止之。代為燕反間,驕其君,勞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說燕曰:『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余兵五千乘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齊閔王因誅士拒諫,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國說客蘇代的陰謀離間之下,中計敗國,使齊國國弊民竭,而這一切的結果,也導致了齊閔王自己的鼓裡殺身之禍,拉開齊國衰亡史的序幕。
齊閔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攻齊,敗齊師於濟西。閔王逃到衛國,衛國國君很客氣地收留他,但閔王仍然以「東帝」自居,擺架子。衛國人也就不再優待閔王,於是他再逃鄒國、魯國,兩國都不收留他;最後逃到莒,終於被楚將淖齒殺死於鼓裡。樂毅大軍長驅直入臨淄,將泱泱大國之都六七百年來所積蓄的財寶珠玉劫掠一空,攻佔齊國七十餘城。戰亂之中,閔王的兒子法章化裝成僕人躲進莒太史敫家中,與太史敫的女兒私訂終身。戰亂過去,莒地和齊國逃亡的大臣們商議立新君,到處尋找閔王的兒子,法章於是自己承認了是閔王之子,眾臣於是共立法章為齊襄王。襄王即位後,即封太史敫女為王後,王後生建。
襄王於公元前265年卒,其子建立為最後一代齊王,史稱齊王建。齊王建懦弱無能,胸無大志,一切國家大事悉決於君王後,君王後聽政掌權,慎微謹小,勉強維持局面,《戰國策·齊策》:「君王後事秦謹,與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餘年不受兵。」鮑彪在注釋中說:「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而齊國也樂得暫時安寧,因此齊國事秦謹慎,這只是沒有明白秦國的計策而矣。」至於說齊「與諸侯信」恐怕未必然是這樣。《史記》說秦國當時日夜攻打三晉,燕、楚、五國各自相救,因此齊國四十餘年不受兵燹之災,這倒是實情。如果齊國真與諸侯信,怎麼能不助五國呢?
秦國採取遠交近攻政策,先攻韓魏。秦相范睢對秦王說:「我們說齊國的君王後素稱賢能,我要試探她一下。」於是命令使臣帶了玉連環給齊國,並且說如果有人能解開此至連環,秦王願意甘拜下風。君王後知道秦王是在試探她,使拿了金錘在手,照玉連環一錘打去,玉連環頓時斷碎。君王後對秦使者說:「回去告訴秦王,老婦已把玉連環解開了。」范睢知齊君王後也是女中豪傑,於是與齊國結盟。
齊君王後死,王建更是沒了主心骨,聽任貪財好色,昏庸糊塗的相國後勝擺布。後勝是君王後的弟弟,由於君王後的威望和影響,齊王建對後勝過分地依賴,可謂言聽計從。秦國看到了齊國的這種局面,派人行反間之計,用大量金帛賄賂後勝,後勝接受賄賂,秘密與秦國往,派使者入秦,後來再讓這使者誇說秦國如何強大,多麼願意接待齊王去訪問。後勝常常為秦國侵滅各國開脫,當時秦大將王賁攻魏,魏王假派人與齊結好,共抗強秦。但後勝由於受了秦國賄賂,於是勸齊王建:不要答應與魏的聯合,不要惹惱了秦國,以免引火燒身。膽小怕事的齊王建聽信後勝的話,果然沒有答應魏國的請求。王賁很快消滅了魏國,立為三川郡。
齊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趙、齊與楚出兵相救,但趙國無糧可繼,向齊國借糧,齊國沒有答應借給他,可見這次與楚救趙也是做做樣子而已,結果長平一役,趙軍大敗,秦將王翦坑殺趙國降率40萬人。秦國不斷進攻韓、魏、趙、燕、楚等五國,齊國不但不救助五國,秦每滅一國,齊還派人到秦國表示祝賀。王建十六年,秦國滅掉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齊國在昏君王建、奸臣後勝統治下,也沒有任何的表示,這與當年齊國先君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時代形成了多麼巨大的反差!秦國為了瓦解齊國,派人給後勝送了大批金銀財物,後勝就派了很多人到秦國的客卿,這些人接受了秦國的賄賂,都為秦國的利益說話。
齊王建二十八年,齊王建要入秦國朝拜、雍門司馬問道:「扶立君主,為了國家還是為了君主本人?」王建說:「為國家」。雍門司馬說:「為國家而立君主,君主為什麼拋開國家而去朝拜秦王呢?」王建只好還車返回齊宮。即墨大夫聽說雍門司馬勸止住了王建去秦,於是進諫說:「齊國地方數千里,戰士數百萬。韓、趙、魏的官員多不願降秦,他們聚集在阿、鄄之間,大王可以招收他們並給他們配百萬之眾,使之收復三晉故地。這樣,臨晉這個關就可以收入。鄢郢的官吏不肯降秦,他們聚集在城南之下。大王可以招收他們,並給他們配以百萬之眾,使之收復楚國故地。這樣武關可以收入。這樣,齊國的威強可以再立,而虎狼之秦可以消滅。拋棄南面稱王的尊嚴而甘心西面事秦,我想大王是不會這樣做的。」但是齊王建不聽,終於入秦,秦王在咸陽置酒招待齊王建。
齊王建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齊王建三十八年(公元前228年),秦滅了趙國。齊王建三十九年,秦國破燕,燕王逃亡到陳。四十一年秦滅楚。四十三年,秦王拜王翦的兒子王賁為大將,兵渡鴨綠江,圍平壤城,虜燕王喜,滅燕國。接著移師西進攻代國,代王嘉自殺。代王是承趙氏統緒和守趙氏宗祀的唯一宗嗣,代王嘉自殺國除。
王賁滅趙之後,飛書報捷至咸陽,秦王賜王賁手令說:將軍一出兵,就盪平了燕、代兩國、橫掃兩千餘里,與你父親王翦將軍的功勞,不相上下。但是從燕到齊,是回師的順路,齊在、秦國的一統江山就象人缺一條臂膀。願將軍奮其餘威,一鼓滅齊。王賁於是揮師南下,取燕山,望河間一路南下。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擊齊,齊王建由於聽相國後勝之言,相信齊秦交好,秦國不會滅齊,等到聽說五國全部被消滅時,心中恐慌,才開始發兵守西界,防止秦兵侵襲。但是想不到王賁大軍從北方順勢南下,兵過吳橋,直犯濟南。齊國自王建即位,四十多年,不受兵戈,軍事戰略全無,士兵久不操練,全無戰斗防守能力。王賁虎狼之師由歷下取淄川,直達齊都臨淄。所過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齊王建聽後勝之言,只得束手投降,全城百姓雖怒,但也無人敢出來爭斗。王賁兵不血刃,兩個月之間,全部佔領了齊國領士,秦王聞捷大喜,傳令說:齊王建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現在將士拚命征戰。齊國被我消滅,本應把齊國君王全部折首,姑念王建四十年來對秦的恭順,免王建死罪,可與妻子遷往共城,每天供應一斗粟,讓他活命。後勝誤國,就地處斬。」王賁接命令斬了後勝,這個貪賄誤國的奸臣,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戰國策·齊策》中《齊王建入朝於秦》記載:秦使陳馳,引誘齊王建到秦國去,並答應給他五百里的封地。齊王建不聽即墨大夫興兵抗秦的勸告,而聽信陳馳的話,於是西入秦,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間,飢餓而死。
被遷共城的齊王建,住處偏僻,只有茅屋數間,四圍松樹森森、無人居住,王建上下也帶了幾十口人,只靠斗粟不能吃飽,於夜間又飢又冷,聽四周松濤陣陣,更感凄涼。想當初為齊王可等富貴,悔不該聽信後勝之言,成了亡國賤俘,受此飢寒,生死難料。不數日鬱郁而死,從人俱逃。齊地人聽說王建被俘寒餓而死,編了一首歌唱道:
松樹啊,相樹啊!
飢餓時不能當飯!
誰使齊王建到了這種地步啊!
可嘆的是他自己用的人不賢!
二、齊國衰亡的原因探析
本來有條件統一六國,建立一統帝國的齊國,在最後一代國君齊王建的昏庸和姦臣後勝的貪賄諂媚之中滅亡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由誰來統一中國,齊國為什麼從春秋五霸之首,戰功七雄之冠的泱泱大國被強秦所滅,是應該從各方面探討其歷史原因和教訓的。
《淮南子·泰族訓》雲:「齊王建有三過人之巧,而身虜於秦者,不知賢也。」這說明前人早已從政治上探討齊國滅亡的原因了:較為直接的近因就是齊王建不任用賢人,又昏庸無能,一味聽從奸臣賓客的詭言詐計,所以造成了齊國政治上兩方面的失敗:一是對外迎合了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破壞了合從亡盟,失去了其他諸侯國的支持,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機會;二是離間了君臣關系,渙散了內部的戰鬥力,使堡壘從內部不攻自破。更為間接的遠因則是齊國自閔王晚年,自己破壞了歷代先君的尊賢尚功、兼聽廣納的優良傳統,驕暴好色好樂,窮兵黷武,致使國貧民弊,賢士外流,使國家從政治、經濟上強大而迅速跌入谷低。襄王嫉賢妒能,使破燕復齊,功蓋千古且忠勇剛直的安平君田單無法安於齊國,不得不避禍趙國。西襄王死,王建立、君王後掌國事,也缺乏遠見卓識和振興齊國的膽略,所謂「事秦謹,與諸侯信」實際上是一種苟求自保的錯誤政策,為王建的先降後亡埋下了禍根。
其次,前人還從軍事上探索了齊國滅亡的原因:「後勝相齊……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在列國紛爭的時代,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保障,不修守戰之備,不助五國抗秦,無疑是齊國最終滅亡的軍事方面的原因。
再作進一步的探討,我們還會發現,決定政治、軍事因素的根本在於文化觀念的差異。
(一)齊俗尚侈西秦作尚朴。
《漢書·地理志》記載:「太公以齊地負海澙鹵,少五穀向人民寡,乃勸其女工之業,通漁鹽之剩面人物輻輳。後四十年,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綉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齊國在創業之初,由於自然條件限制、生產不發達、民風尚為儉朴,後來隨著生產力日益發展,齊國成為「泱泱大國」,奢侈浮靡之風,漸及全國,這個奢侈之風的源頭,可能就是「身在陪臣而取三歸」的管仲。《列子·楊朱》篇中說:「管仲之相齊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在管仲的推波助瀾下,齊國的奢侈之風一步步升級,到戰國時期,奢侈之風,愈演愈烈,在民間也有了廣泛的市場。張儀說齊王時說:「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而《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狗、六博、踏鞠者。」由此可見當時的齊國到處彌漫著一派玩物喪志,不思征戰的風習了,這種民風直接影響到國防的安全,直接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齊國國君「不修守戰之備」、老百姓則完全喪失戰斗性,當秦國大軍壓境時,就出現了「民莫敢格者」的結果。
而秦國的情況與之相反。據《苟子·強國》載:「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因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力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朴,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孫卿子所見到的秦風民俗,質朴清雅,穿著從容有常無奇裝異服。這樣的民風就會使「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就會使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 (同上)。這樣,也就會使老百姓形成「修習備戰,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出·地理志》)的風習。朱熹說「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 (《詩集傳·秦風》注)這就無疑會大大增強秦國的兵員素質和在戰場上的戰鬥力。齊、秦風俗民習對其在統一中戰鬥力的不同影響於此可略見。
(二)齊人貪利與秦人好功。
齊人立國之初,太公首封,治齊以尊賢上功為尚,對齊國的立國施治起了重大的作用,也形成了尊賢上功的優良傳統。但到中後期,由於經濟發達,奢侈之風的影響,又加上地處中原東陲,不諸侯各國互相攻伐的形勢下。「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齊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齊人的重功傳統逐漸被趨利所代替,並向私利和唯利發展。其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勝過了對軍功的嚮往。朝野上大形成一種追名逐利之風。「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荀子·強國》),而賣國求利之徒直接斷送齊國的命運。後勝受金誤齊,齊不貸粟於趙使趙敗亡都說明了這一點。
而秦人重軍功,上耕戰,立法度,修戰備已成共識,本來秦地處西陲其風俗就有濃厚的戎狄特點,「其人不讓,皆有斗心。」 「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思。」 (《呂氏春秋·高義篇》)是其特點。特別是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之後,更是「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秦國統治者用軍功,物利鼓勵人民作戰生產的辦法,激勵了秦人勇敢殺敵的熱情,使秦軍成為當時作戰最勇敢,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使秦國在戰國末期那樣列國紛爭的局面中,具有了取勝的優勢。
(三)齊貴黃老、陰陽之學與秦重法制。
黃老之學崛起於齊威王、宣王時期的稷下。最初它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宣稱田齊是黃帝的胤胃,為正名分作為維護田齊統治的思想武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提出「因道全法」的思想,指出「道」是「無根無基、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的靜因之道,宣揚效法天地,因任自然作為至高准則。這種學說對戰國後期當時處於列國紛爭。一切效勝於戰場的社會環境中的齊國,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是渙散民心,衰敗士氣的毒劑,直接影響到齊國地綜合國力維護。
在戰國後期齊國還有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說。它講求「五法始終」、「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茲。」(《史記·封禪書》)鄒衍之語,多為「怪迂之變,」是些「閎大不徑」的話,距現實較遠,使人們往往難於推誠置信。同時,他的「五德始終」之說,把朝代交替,統一的成功,看成上天的安排。這在當時,群雄競戰、列國紛爭的形勢下,實際上是渙散了齊國的軍心和民心,對齊國的統一事業是大有其害的。黃老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更直接的是大量神仙方士的產生給齊國社會造成的影響,「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方士,」 (《鹽鐵論·散不足》),大量迂怪、阿諛之徒的產生和國人都放下鋤頭,不事農桑,專務空談神仙之風,使齊國在群雄爭霸中,從思想上自我解除了武裝。
而秦國的社會思想卻呈現另一種景象:他們君王專制、中央集權、重勢尚刑。在思想上主張排斥百家,實行文化專制,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表現出強烈的輪倫理,重實利的傾向。這種倡專制,重法術、尚功利、提倡嚴刑峻法的思想,在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在那種軍事勝負壓倒一切的情勢下,無疑是一種極合時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地加強了思想的統一,步調的一致,大大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力。
基於上述分析,在公元前221年秦國先滅掉韓魏燕趙等五國之後,再來攻打孤立無援的齊國,齊國又是朝無賢臣,野無精兵,人心渙散,就只有先降後已的結局了。
Ⅱ 蘇秦滅齊國的原因是什麼
替燕國報仇。
齊國曾在齊宣王時短暫滅了燕國,蘇秦作為燕國間諜,所以為了替燕國報仇想方設法滅齊。
Ⅲ 歷史上的蘇秦是怎樣死的
蘇秦是被人刺殺而死的。
蘇秦私通燕易王的母親,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被殺,就提議前去齊國以提高燕國地位,燕易王同意。於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齊宣王任用他為客卿。
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順,大興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則是搞垮齊國,從而使燕國獲利。
燕易王去世,燕噲繼位。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
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 齊王照計行事,蘇秦死後,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被泄露出來。
人物生平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與張儀同出自鬼穀子門下,跟隨鬼穀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後游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
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
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Ⅳ 蘇秦是合縱抗秦的,後來是怎麼變成反間滅齊的
說到合縱連橫,那麼大家肯定不會放過兩個人,那就是張儀蘇秦。張儀提倡連橫,蘇秦提倡合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更是將張儀和蘇秦這兩個人放到了同一個時代(現在已經證實蘇秦出現的時代比張儀出現的時代晚),使得這兩人的故事性大大增加。
於是,在燕昭王的慫恿下,燕、韓、魏、趙、秦五國伐齊,幾乎滅亡了齊國。而蘇秦的間諜活動也完美地完成了。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Ⅳ 大秦帝國蘇秦史上最強無間道滅齊,他到底是為了什麼
實力懸殊,戰局動亂,孝公、衛鞅等更認識到護法的重要,決定全面鋪開變法,推行法令,且新軍與新都城也要加緊建設。魏軍戰況頻頻傳來,齊國出兵救趙,卻行軍怪異,衛鞅與孝公均不明其意,但衛鞅篤信齊國定有後招,因其軍師正是龐涓所懼怕的孫臏。
Ⅵ 戰國時期 秦滅六國的順序及時間
戰國時期秦滅六國的順序及時間:並韓滅趙(秦始皇十八年);滅魏(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滅楚(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秦王政二十五年);滅齊(秦始皇二十六年)。
1、並韓滅趙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
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代,代滅,公子嘉自殺(或說被遷西戎)。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2、滅魏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3、滅楚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系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4、滅燕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前227年。
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5、滅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准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松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
(6)歷史蘇秦如何滅齊擴展閱讀:
1、意義: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2、評價: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Ⅶ 蘇秦是如何改變戰國的歷史走向的
一 頭懸梁錐刺股讓青年蘇秦擺脫了貧困
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刻苦努力,奮發向上。這個目標或是愛情的激勵,或是世事的諷刺,或者許許多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挫折……
蘇秦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一個平民的窮困階層一越成為六國的相國,身佩六國相印,相當威風。而在此之前,蘇秦只是鬼穀子一個普普通通的徒弟,長相普通,才華普通,跟他同為師兄弟的幾個人早已成名,而他很久以後依然不為人所知。
在他的師兄們展露頭角以後,他才開始嘗試出山求取功名,但初次便出師不利。他向周王游說自己的雄心壯志,治國大略,遭到周王的拒絕,然後游說秦國,依然遭到拒絕。在六國走了一圈,竟然沒有一個君主識得自己的大才。
蘇秦回到家以後,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正眼看自己一眼,嫂嫂甚至連飯都不做給他吃了,都怪他:這么大個人了,連份工作都找不到。
如果換做其他人,或許就開始家暴了吧,在外面不行就在窩里斗,總能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吧。但蘇秦沒有,此刻的蘇秦有著清醒的頭腦,他深刻分析了自己這一路的經歷:如果是一個君王不接受自己,說明這個君王不識才,可是現在天下各國君王都不識得自己的才華,那就絕不是君王的問題,而是自己確實沒有才華。所以我應該更加發奮讓自己擁有才華,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
經此分析,蘇秦也顧不得嫂嫂母親的輕視了,他開始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發奮讀書,學習縱橫之術,分析世界格局。
他每天早早起床,晚上很晚才睡去,為了不讓自己犯困,他就用繩子掛在大樑上,下面打一個圈套住自己的脖子,只要自己犯困,頭低下來,就立馬碰到繩子,把自己勒醒;甚至在深夜的時候,實在堅持不住了,他還會拿錐子扎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清醒。
蘇秦這一年的付出就相當於過去所有付出的總和。而他的奮發努力也為他帶來了後來事業的成功。
二 佩戴六國相印,蘇秦走向人生巔峰
經過一年刻苦奮斗,蘇秦再次踏入江湖,開始攪弄風雲。此時的蘇秦遠不是一年前的蘇秦了。他的說辭不再那麼淺顯乏味,而是字字珠璣,都能夠擊中君王的心坎兒。
他首先到了當時弱小的燕國,但是燕侯等了一年才見了他。蘇秦向燕侯游說:你知道燕國為什麼不受侵犯嗎?那是因為燕國的南面有趙國。如果秦國想攻打燕國就必須穿越千里,而趙國攻打燕國,不出半個月就能攻佔燕國的都城,所以說對百里內的憂患不重視反而憂慮千里之外的敵人,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策略。所以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與其他各國聯合抵抗強秦,這樣燕國就不會有危險了。燕侯一聽覺得有理,就給了蘇秦錢財前往趙國,並且把燕國的相國之位給了他。蘇秦便依此前往趙、韓、魏游說結盟。
最後來到齊國:對齊宣王說:齊國四面皆有天險,土地縱橫兩千里,軍隊幾十萬,為什麼要討好秦國呢?齊秦相距甚遠,秦國是不可能輕易攻打齊國的,齊國應該與趙國結盟,六國結為聯盟互為救援。
最終成功說服六國君王結盟,自己身帶六國相印出征秦國,這對一個曾經的平民來說無疑是無上的榮耀。
而在蘇秦之前,齊秦是當時的兩個強國,在秦國連橫的國策下,秦國准備與齊國結盟,共同伐趙。這對趙國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結果蘇秦讓當時的齊閔王斷絕了與秦的結盟,轉而與趙結盟。世界格局由此改變,齊秦結盟伐趙轉變為齊結趙伐秦攻宋。這一巨變直接導致了某些國家由強到弱直到消失。強秦自此也不敢窺視山東六國,各個國家相安無事多年。
三 滅齊,卻是蘇秦的終生之志。
每個人都有陽光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作為縱橫家的蘇秦也不例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的欺騙手段不亞於他的師兄張儀。蘇秦在忙著六國合縱的同時,還在幫齊國侵略當時最富庶但是地盤最小的宋國,並且不讓其他六國知道,此舉表面上看是在幫助齊國擴大地盤,實則在消耗齊國國力。
此時的蘇秦實則是六國的無冕之王,以他的口舌,稍用手段就可以讓其他五國矛頭指向另一國。齊國就成了這樣一個冤死鬼。
齊國竭力攻宋,並且順利的拿下宋國,防禦在函谷關外的其他五國立馬就不幹了。我們在此辛苦防禦,你卻偷偷去吃肥肉,首先不服的就是趙國。再由蘇秦從中撥弄是非,很快就引發了五國伐齊的局面,此時的齊國國弊民竭,根本無力反抗。齊國自此一蹶不振。
然而蘇秦並未看到齊國的滅亡,被齊王發覺,被處以車裂之刑。蘇秦的一生就此結束,但撥動了戰國歷史的走向,乃是大才之人。
蘇秦沒有善終,究其原因在其選擇的人生道路,他能左右各國君王的決定,同時也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在他選擇這條坎坷充滿艱險的道路時,或許,或許他就已經為自己設想好了結局。故事剛剛開始,他就已經料到了自己的結局,只不過不知道何時會到來。
Ⅷ 蘇秦為什麼要滅齊國呢
燕易王剛剛即位,就爆出蘇秦和燕易王之母有染的緋聞,或許真有其事,或許是政敵的故意中傷。
讓人意外的是,燕易王不僅沒有懲罰蘇秦,反而對他更加優待。蘇秦十分忐忑,請求出使齊國,認為自己對燕國毫無作用,去齊國可以搞破壞活動。
《史記》有記載,「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必重。」於是,齊國的厄運來臨了。
可以說,蘇秦的成功起源於燕國的賞識,得益於六國合縱抗秦的平台。因此,蘇秦滅齊國就很容易理解,一是為了報答燕國,二是個人恩怨。
蘇秦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六國合縱的基礎上,齊國卻破壞聯盟,這無疑是打掉蘇秦的飯碗。
(參考文獻:《史記》)
Ⅸ 蘇秦為什麼要滅齊國
蘇秦之所以想要滅掉齊國,是因為他想要報答燕王的知遇之恩。
當年燕國差點因為齊國遭到滅國之災,此後燕王為一雪前恥,韜光養晦,而蘇秦就是他安插在齊國的卧底,也是蘇秦從中挑撥策劃,成功讓五國聯合伐齊。
主要成就
合縱思想
合縱論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後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系」(華夏文明圈內諸國)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
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並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並的策略。蘇秦提出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通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Ⅹ 大秦帝國之崛起蘇秦為什麼滅齊
蘇秦在歷史上,與張儀齊名,一個合縱,一個連橫,更為戲劇化的是,蘇秦與張儀居然還是同門師兄弟,同是鬼穀子的徒弟。
不過蘇秦的合縱謀略並非無懈可擊,最後秦國通過盟齊攻魏,成功化解了蘇秦的合縱之謀,後來蘇秦投靠燕國。
而蘇秦之所以會選擇間齊這條路,與燕國有直接的關系。下面老貓就和大家說一說,齊國和燕國到底有什麼血海深仇?
燕王噲想要把自己的位置,禪讓給別人,思來想去,想去思來,那就禪讓給燕國的丞相吧,於是這就出了問題,燕王想把王位禪讓給大臣,這立即引發了燕國內亂,沒辦法,為了平定國內戰亂,只好求救兵,求齊國來幫助自己,但卻沒想到,齊國虎狼之國,竟趁著這個機會,發兵侵略燕國,燒殺搶掠,差點沒滅亡了燕國,於是燕國和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
在這之後,蘇秦就來到了燕國,當時的燕王為燕昭王,非常有抱負,平生什麼都不相干,就是想要報復齊國,於是,他便和蘇秦商量好,派遣他去齊國,作為燕國間者,暗地裡行滅齊之事。
這就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所描繪的劇情,基本上符合史實,但關於蘇秦為何會死心塌地的去齊國當間者的原因,卻有些戲劇化處理,真實的歷史上,蘇秦之所以會答應去間齊,是因為私生活問題。
蘇秦這個人的私生活不太檢點,與燕王的母親私通,後來事發,燕王不但沒責罰蘇秦,反倒是以禮相待,這讓蘇秦非常惶恐,為了避禍,或者說報恩,蘇秦主動要求去齊國當間者。
蘇秦來到齊國,勸諫齊王大興土木,以消耗齊國國力,後來又慫恿齊國攻打宋國,被其他諸國記恨,共同起兵伐齊,蘇秦的間齊之策終於得逞,齊國差一點亡國。
在齊國亡國之前,蘇秦曾被刺客刺殺,齊王依舊對他信任有加,而蘇秦則建議齊國把他自己五馬分屍,並且說他是燕國間者,這樣刺客就會自己跳出來,真相大白。
齊王按照蘇秦方法,果然揪出了刺客,並且當場誅殺,不過在蘇秦死之後,他真實的身份也馬上就暴露了,原來他真的是燕國間者,所作所為,全都是為了滅掉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