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潮州府有多久歷史

潮州府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18 07:44:27

1. 潮州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隋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目前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如今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2. 潮州府(古潮州)所轄各縣有哪些

在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設揭陽戍,揭陽戍轄區含今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梅州四個地級市與陸豐縣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轄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等五縣的縣域。揭陽戍以地處於揭嶺之陽定名。

3. 潮州地方史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狹義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4. 潮州被稱為府城是什麼時候到現在有幾年了

根據網路:潮州府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元朝潮州路改潮州府置。
潮州府這個名稱,到現在有接近650了。府城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潮州老市區。

5. 潮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西湖漁筏、金山古松、韓祠橡木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6. 潮州的歷史

潮州北靠梅州,南瀕南海,東鄰漳州,西接揭陽,總面積高達3146平方千米,如今已是廣東省東部門戶城市。潮州最早開始發展是在隋朝的時候,當時作為經略台灣的始發地並沒有太大的名氣,直到唐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潮州作為當時海邊重要門戶和對台的通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大的貨物中轉站點,很多人開始生活在這里。

韓愈就不一樣,他無論到哪裡都要想方設法為老百姓干一些大事,在潮州只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到嶺南,除此之外還驅趕鱷魚、解放奴婢、興修水利、興學育才,為當地人辦了不少有利於發展的事情。之後被潮人奉為神,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

7. 清朝以前潮州府管九個縣(一府管九縣)包括哪些地方

即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及(澄海縣轄地)汕頭埠和南澳島。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二個「潮州」概念, 廣義潮州即歷史上所說的潮州,包括現在潮州(地級)市、汕頭(地級)市、揭陽(地級)市。狹義潮州即目前潮州(地級)市,現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8. 潮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歷史了

9. 潮州府的潮州府(古潮州)所轄各縣

後改名潮安縣,包括現在的潮州市的潮安區、湘橋區,縣治與府治同城,即現在的潮州古城。
海陽縣古為閩越地,「海陽」一詞出現於公元前1115-1091年,古之海陽縣其實也是一個方國,國名就是海陽國。此處「方國」不是正式的國家政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在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設揭陽戍,揭陽戍轄區含今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梅州四個地級市與陸豐縣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轄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等五縣的縣域。揭陽戍以地處於揭嶺之陽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雲:「揭陽山在縣西北150里,秦名揭嶺。」《潮州志》載:揭陽山在揭陽縣城兩北48公里,東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豐順陸河境,形勢岩嶠,縣之主山也,或以此為揭陽嶺。這是韓江流域設立地方行政區之始。
西漢初,漢朝為削弱閩越、南越兩個藩國,令閩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國。南海國國王(即南武侯,名織)由西漢中央直接任命,名義上下屬東越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南海國首都應在廣東,因為其實南海國境相當於原秦揭陽戍境。
西漢初,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海陽縣治在今潮州),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陽縣設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南海郡東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含今增城、東莞、深圳及以東的粵東地區。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銷揭陽縣,設立海陽縣,隸東官郡,縣治在今潮州。
海陽縣分置(從義招到澄海)
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州)。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惡溪上游5個「流民營」為基礎,古海陽縣北部析置了義招縣(今大埔)。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
南朝梁設置東揚州,後來又更名為瀛州。
隋開皇十年(590年)全國廢郡設州,初義安郡地屬循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鄉置揭陽縣,治[阝留]隍,歸屬潮州。紹興三年撤銷。海陽縣永寧鄉,今揭陽榕城及以東地方;海陽縣延德鄉,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包括潮安縣庵埠鎮;海陽縣崇義鄉,今揭西大洋、五經富、金和、塔頭、鳳江及揭東霖磐、玉湖,包括豐順縣湯坑等。
宋紹興十年(1140年),重新設立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陽縣置饒平縣、大埔縣、澄海縣。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陽縣北部永寧鄉豐政都,合揭陽縣崇義鄉藍田都、大埔縣光德鄉清遠都,三縣之邊鄉僻都設置豐順縣,豐順縣是從海陽縣分出的最後一個縣,縣治初駐原海陽縣地豐政都,故名豐順縣。
民國元年(1912),因與山東省海陽縣(今山東省海陽市)同名,更名為潮安縣。
解放初定名潮安縣(潮州市),1958年11月,劃饒平縣鳳凰鎮、大山鎮歸屬潮安縣。1991年原省轄市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舊潮州城與郊區分治,郊區另設潮安縣,縣城設在楓溪鎮,同年九月縣城遷至縣域南部的庵埠鎮。
2013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州市潮安區。 潮陽縣境內於新石器時代已有部落聚居。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縣於海之北,稱潮陽,屬義安郡。唐永徽元年(650)並入海陽縣;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設臨崑山。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決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郡、州幾度更易,潮陽縣都系潮州屬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明代屬潮州府。清代屬潮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2年(1933)劃出兩英圩及河浦寮等18個鄉村置南山移墾委員會(民國24年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潮陽縣先後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7月汕頭地區與汕頭市合並,潮陽縣屬汕頭市。1985年,全縣政區分為2鎮24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12漁業隊。1986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陽縣撤區置鎮建制,全縣設25個鎮。
1993年4月9日撤縣設為潮陽市。
2003年撤市設為汕頭市潮陽區 揭陽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 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後,於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l991」84號文)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
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古稱潮州三陽。 饒平縣,得名於「饒永不瘠,平永不亂」。
商末西周時期,饒平境內已有部落聚居,創造「浮濱型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饒平為百越地。
秦漢時期屬南海郡揭陽縣。
晉時屬義安郡海陽縣。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從海陽縣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稱元歌)、灤州、清遠、太平鄉的宣化、信寧及懷德鄉的隆眼城、蘇灣、秋溪等三鄉八都置饒平縣,縣治為饒城(今三饒鎮),總人口92921人,隸屬潮州府。
建國後至1991年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地區、汕頭市管轄。1991年12月至今歸潮州市管轄。
南澳島:據南澳象山1993的出土的細石器考證,早在8千年前島上就有人類生活。西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南澳始入版圖,歸南海郡揭陽縣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詔設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總兵。雍正十年(1732年)設南澳廳。民國元年(1912年)7月改南澳廳為南澳縣。1914年10月,全縣原由廣東、福建分治劃歸廣東省管轄。1927年,縣城從深澳移至隆澳(後宅)。1950年2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澳。6月,南澳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14年10月,南澳島原由廣東、福建分治劃歸廣東省管轄,並劃入饒平縣管轄。 惠來縣古為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的揭陽、博羅兩縣轄地。晉咸和六年(331)從南海郡分出地域設立東官郡,在今惠來縣西部地區設置海寧縣,隸屬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又從東官郡折置義安郡(郡治為今潮州市),轄海寧、海陽、潮陽、綏安、義招等縣。海寧縣歷經宋、齊、梁、陳、隋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並入潮陽縣。五代、宋、元分屬潮陽、海豐兩縣管轄。明嘉靖三年(1524),從潮陽縣折出大坭、酉頭、惠來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東隴、後溪洋等7村),從海豐縣折出龍溪都(今隆江鎮總鋪洋以西區域),合置惠來縣。因縣治設於惠來都,故名。
民國時期,惠來縣曾為潮梅、潮汕的轄縣。1949年5月20日,惠來縣全境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該年8月1日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1958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撤消惠來縣建制,原惠來縣區域分並於普寧、潮陽縣,1961年恢復惠來縣建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汕、粵東、汕頭行政區管轄。1983年,地方機構改革後,實行市管縣,惠來隸屬汕頭市。1992年,原汕頭地區,分設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惠來歸屬揭陽市至今。全縣現設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全縣鄉鎮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552個自然村。 大埔縣屬山區縣,「地無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稱,這里是清代 從福建汀州府、江西贛州府等地遷來的客家人結廬聚居的密集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饒平縣的清遠等2都置縣,改名「大埔」。據清乾隆年間通進士楊贊烈《邑名音義考》釋:「邑曷為大埔名。蓋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單俗字。字書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塊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其意是以江河兩岸沖積的壩地和山地、旱地之廣取名。
大埔歷史悠久,已先後發現多處屬於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和商墓群,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縣志載:遠自夏商周3代,大埔為揚州南裔地,秦漢時屬揭陽。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立義招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義招縣為萬川縣。義招、萬川縣治均設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萬川並入海陽縣(今潮安)。此後,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海陽縣光德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饒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的清遠等2都置縣,改名「大埔」。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1949年解放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 1958年撤豐順縣,劃潭江、黃金、[阝留]隍、大龍華等4個公社歸大埔縣;1960年復設豐順縣,上述四個公社歸還豐順。明重置大埔縣時縣城駐茶陽,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鎮五虎山麓,隸屬梅州地區,1988年劃屬梅州市。 普寧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縣,初始縣衙暫寄於潮陽貴嶼民宅;萬曆十四年(1586年)縣治遷於洪陽。
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定縣城於流沙。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的地域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總兵俞大猷統官兵6萬,與入侵的2萬名倭寇於戎水神山溝(今軍埠)展開血戰。此役殺死和俘倭寇1100多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暫寄於潮陽縣貴嶼民舍。
萬曆三年(1575)知縣劉鈍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
萬曆十年(1582)苦寧縣洋烏、戎水兩都劃歸潮陽縣轄。
萬曆三十八年(1610)冬,知縣阮以臨主修《普寧縣志略》,無刻印,今存抄本。是年,阮以臨在縣城東郊築新堰,堤上植柳,後人稱為阮堤。
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晚、張十一等數百人佔領普寧城郊村寨,知縣朱統鎙率兵出戰,朱統鎙戰死,官兵退入城固守。
順治五年(1648)黃鼎集結貴山都後山村李芳等眾夜襲普寧城,清首任知縣周一元逃跑。黃鼎等占據普寧城3年。
順治十二年(1655)九月九日,鄭成功部將蘇茂、林文燦串兵抵普寧,將城垣拆除,並拆卸官署、學宮的瓦木運往揭陽城固防。
順治十四年(1657)泗竹埔村塾師呂東陽倡建陂溝水陂,辦13鄉引水工程。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派部將劉斌占據普寧城。先後委顏國祥、穆登醴為普寧知縣,至康熙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復歸清廷統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八月,東華嶼寨總陳振仙、陳振玉在洪山頂古寺聚眾舉事,知縣汪溶日請潮州府兵鎮壓,寺被毀。是年,知縣汪鎔日主修《普寧縣志》,出木刻本,今佚。
雍正十年(1732)六月,廣東巡撫楊文乾奉旨批文,將潮陽縣戎水都170村、貴山都西半部93村、洋烏都尾段45村劃歸普寧縣轄。
乾隆七年(1742)知縣蕭麟趾倡建培風塔。
乾隆十年(1745)知縣蕭麟趾重修《普寧縣志》,分10卷,84目。今存1934年再版鉛印本。
嘉慶十七年(1812)七月十六日,窖尾村莊阿親以白蓮救名義於鐵山聚眾舉事,白布大旗書「順天王」三字,後庄阿親為清軍所殺。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林則徐抱病奉旨往廣西赴任,行次普寧,二十二日在普寧城文昌閣病逝。
咸豐四年(1854)三月,大長隴村陳娘康於石港山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二十二日農軍攻潮陽縣城西門,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於潮陽縣大布鄉同清兵開戰,殺死惠州協副將膺保、舵浦巡檢司巡檢章坤,潮州知府吳均敗入潮陽城。五月十二日,農軍攻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游擊辛鼎甲。六月,協助許阿梅農軍圍攻普寧縣城。五月,北山村許阿梅為首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農軍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
同治九年(1870)潮州鎮總兵方耀奉檄清辦積案,追究陳娘康農軍殺官陷城事,大長隴村被毀。
同治十年(1871)潮州鎮總兵方耀燒毀馬院橋村,驅散村民,奪地為自已建府第「德安里」。
光緒十五年(1889)賴煥辰纂《普寧縣志》續稿,未印行,今存抄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縣學改辦高等小學堂。縣設立學務公所,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學務公所改為勸學所。
光緒三十二年(1906)縣人方瑞鱗、黃緒虞、方次石、方念祖等赴日本留學。
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一日(陽歷11月11日),辛亥革命後,革命軍光復潮汕,任趙絛雲為普寧縣民政長。 遠古時澄海是一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大部分地方處在海域中,後來逐漸沖積浮聚成陸。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的,揭陽縣。晉時屬東官郡的海陽縣。隋、唐時屬潮州(又稱義安郡)的義安縣(海陽縣)。朱宣和三年(1121年)後,澄地分屬於潮州轄下的海陽和揭陽兩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後,澄地分屬於潮州府轄下的海陽.揭陽和饒平3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澄海縣,隸屬於潮州府。澄海縣轄原海陽縣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都,原揭陽縣的鴕江、鱷浦、蓬洲都,以及原饒平縣的蘇灣都共7個都。縣名取」澄靖海氛」之意。治所設於下外莆都的辟望村(即今澄城鎮)。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為根絕閩粵沿海人民與鄭成功反清力量的聯系,施行靖邊海禁政策,強迫沿海人民內徒50里稱為「遷界」又俗稱「斥地」)。澄海縣全境皆被列入「遷界」的范圍,先遷去上外莆、中外甫、下外莆和鴕江、鱷浦、蓬洲共6個都,後又再遷去蘇灣都,澄海縣建制撤銷,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復澄海縣建制,仍歸屬潮州府管轄。
民國時期澄海縣的上屬機構名稱時常變兔先稱潮州安撫使、潮州軍務督辦、潮梅鎮守使,後稱東江行政委員公署和第五區(後又稱第六、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等。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10月24日成立澄海縣人民政府。1955年3月14日起,根據《憲法》規定,澄海縣人民政府改為澄海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縣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659年1月24日,澄海縣建制撤銷(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縣地並入汕頭市郊,這是澄海第二次撤銷縣建制。是年11月13日澄海恢復建制(1960年9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復稱澄海縣人民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縣軍事管制委員會;翌年4月5日成立澄海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21日,撤銷澄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澄海縣人民政府。
1994年4月18,經國務院批淮,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縣級),澄海縣人民政府改稱澄海市人民政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澄海上屬機構先後有:新中國成立後屬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1949年12月3日起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1950年2月10日起屬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1日起屬潮汕區專員公署;1951年7月年屬粵東辦事處1952年.11月4日起屬粵東行署;1956年11月16日起屬汕頭專員公署;1967年3月22日起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16日起屬汕頭專區(後改稱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1日起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實行市管縣,澄海縣歸汕頭管轄;1994年4月18日起,澄海撤縣設市,澄海市由汕頭市代管。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豐順縣境內設立了揭陽戍,西漢初改為揭陽縣。東晉義熙九年 (413) 廢揭陽縣,並在今潮州境內設義安郡海陽縣。唐朝開元年間,在潮陽郡海陽縣境內有永寧鄉(即後來的豐政都)、光德鄉、崇義鄉(即後來的藍田都)。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於豐順境內復設揭陽縣,史稱「復舊縣治」,可見秦設揭陽戍確在豐順境內。《讀史方輿紀要》載:「揭陽故城,在縣西北,揭嶺之南。漢置縣,以揭嶺為名。」可知古揭陽戍在後來的揭陽的西北,據考證,大約在豐順馬山鄉一帶。…至南宋紹興年間,將揭陽縣城遷於今揭陽榕城, 從此直至清朝豐順境內才再有縣制。豐政都、清遠都、藍田都的地域,相當於現在的豐順縣。從秦設揭陽戍算起,豐順縣有行政建制的歷史至今已超過2200年。現縣域主要為清朝從潮州府各縣析地而置。
豐順縣南北各地在1912年以前,基本屬潮州府(除建橋鎮外),其中:
1.源出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今留隍鎮、豐良鎮、龍崗鎮、黃金鎮、徑門鎮、大龍華鎮、潘田鎮。
2.源出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白芒社:今潭江鎮、砂田鎮、小勝鎮。
3.源出潮州府揭陽縣藍田都:今湯坑鎮、湯南鎮、湯西鎮、北斗鎮、埔寨鎮、八鄉山等鎮。「註:八鄉山原屬潮州府揭陽縣,不屬嘉應州長樂縣(今梅州市五華縣)。」

10. 潮州古城在什麼地方擁有多少年歷史

每次談及廣東,很多人第一想法,就認為這里是一座特別發達的城市,但是卻不知道這里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古鎮。但是,一些外地人對廣東不了解,覺得在古代的時候,其實這里特別的荒涼是比較貧窮的地方。實際上作為省會的廣州市,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發展史,不過因為自身的發展速度比較迅猛,現在多數地方都已經感覺不到古城的味道了,很多地方給我們的感覺是現代化,如今的廣州,能夠稱得上古城的也就是「潮州市」。

很多人在旅遊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些知名的景點,其實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古城。因為古城比較低調一些,所以有一些人沒有來玩過。其實,我們不妨在節假日的時候,帶上相機、帶上家人,來這里拍攝一些美美的照片,你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感很濃,而且拍出來的照片也是特別的唯美。所以,對於這座古城有很多人非常的熱愛,總是會來遊玩。朋友,對於這座古城你有什麼印象嗎?有來這里玩過嗎?

旅遊地點: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

閱讀全文

與潮州府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