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利用圖片進行歷史教學

如何利用圖片進行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2-04-24 01:19:41

Ⅰ 怎樣從歷史照片中挖掘信息

在人教版歷史(必修2)》中有一幅名為「牛耕畫像石」的圖片,再現了東漢時期「二牛抬杠」耕作的勞動場面。這個圖片至少可以帶給我們三重信息。首先,這個圖片就是一個說明漢代出現了比耦耕更為先進的耕作方式的重要物證。其次,這個畫像石出土的地點是與中原地區相對較遠的陝西北部米脂,因而也說明「二牛抬杠」這一先進的耕作方式在當時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此外,這個雕刻在磚石上的畫像構圖完整,重點突出,人和動物的形體非常逼真,也從側面上反映了東漢時期的雕刻藝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這是反映歷史真實的一個鮮活的例子。通過對圖片的認真研究,我們對這一時期耕種技術的進步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發展到西漢後期即逐漸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

總之,圖片在歷史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命制考題的重要材料,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該進行這一主題的針對性學習,提示學生要細心揣摩和體會圖片中所蘊含的信息,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Ⅱ 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充分利用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針對初一學生現在的狀況,主要在歷史課堂採用以下的方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
首先,充分利用課堂的資源,挖掘課程資源。利用學生課本中的自由閱讀卡和手中的基礎訓練中的小故事和材料,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其次,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參考資料、圖片和視頻等資料,進行課堂多媒體資源的整合,通過課堂上展示,從而達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的目的。
最後,充分挖掘地方歷史資源,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道教和佛教時,利用濟源的王屋山、奉先觀、濟瀆廟、龍潭寺、盤谷寺、大明寺等同學們身邊的資源,從而達到拓展學生視野的目的~

Ⅲ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看這篇論文
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內容摘要】 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於課堂效果的增強,有賴藉助於多種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有賴於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歷史教學應注重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歷史實踐能力。現在,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歷史教學中,製作、開發、使用多媒體課件成為一種趨勢。相對於以往教師口頭講授並配合板書的授課方式,多媒體課件對歷史教學過程的參與體現了其自身更多的優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歷史教學質量 面向全體
電教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被引入課堂,以其科學性、先進性、生動性、直觀性等特點有效地改進了教與學的活動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一、運用電教媒體有效整合歷史教學資源,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常用的電教媒體有:影碟機、錄像、語音室、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這些電教設備為歷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模擬和想像空間,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為主動地爭取,從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運用電教媒體,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根據學生好問、好奇、愛做游戲的特點,發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緊密結合教材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習教材知識的過程中,適當地結合以往知識與當代時政,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學習效果,這時有了多媒體,可以使得圖文更加直觀,更加形象,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接受知識也自然快了許多。
例如:當學到「九一八事變」時,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現歷史,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重返歷史。將日軍的侵華陰謀、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形象鮮明地表現出來了。這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也使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南京政府的反動實質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可感性。再通過靈活多變教學方法的運用,生動、優美、富有情感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共鳴,將空洞的歷史變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激活他們的學習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生「欲罷不能」的效果。
2、利用電教媒體,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歷史知識的學習,有關重難點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教學思想、方法的發展,電教媒體突破了原有的口述、回憶等傳統教學的界限,生動形象的展示認識對象。電教媒體的某些特殊功能如:聲光同步的動畫畫面,有針對性的歷史視頻,擴大或縮小某一點,拉長或縮寫某個句子等,能調動學生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
例如在講述《戰國七雄》時,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後藉助多媒體直觀展示《商鞅》及相關資料,突出重點,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仍藉助多媒體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爭論可謂激烈,各抒己見。但大多同學的意見都集中在了商鞅的個人才能和秦王的大力支持方面,而忽略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我因勢利導,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進行了分析討論,比較歸納,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利用電教媒體,加大課堂容量
教師採用傳統的講述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講解知識點,板書佔用的時間太多,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少,因而教學效率低。電教媒體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強度,增加可見度和可聞性;還能加大信息通過容量,提高傳輸速度;更能發揮調動和啟發作用,變單純聽覺為主的學習方式為視、聽、思考結合,動腦、動手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這樣大大節省了講解和板書的時間,課堂容量加大,學生也很有興趣。比如,我在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在導入的時候,就引用了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其中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彩,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句,就把很久遠的一代代偉人和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現代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聯系起來。能讓同學們浮想聯翩:毛澤東寫詞的時候為什麼要提到秦始皇?他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他與我們的一代偉人相比,為什麼「略輸文彩」?很自然地就把學生吸引到所創設的情境當中去了,為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此以來,藉助於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既把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又很好地將相關知識有效地引入課堂,擴充了課堂知識容量,拓展了學生的眼界。
4、強化感性認識,突出歷史學習的形象性。
歷史課程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形象性和感性特徵。為了使學生更加近距離、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與歷史相關的當代時政,相關的其它歷史現象,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影像資料和網路資源,將內容所涉及到的時政圖片、時政視頻、歷史相關影視資料等,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二. 電教媒體教學體現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
傳統教學形式下的歷史課堂,使得學生接受知識存在著極大差異,造成了兩極分化現象。一些基礎弱的所謂的「後進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導致越來越差,無心去學。電教媒體的應用,使得課堂充滿了樂趣,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發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學生學起來也就有了信心,很多基礎弱的學生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可見,電教媒體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說響應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面向一切學生,使得全體學生都有所得。
多媒體課件的確在歷史教學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問題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1.圖像聲音過大,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有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量運用聲像資料,特別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動畫圖象,使得學生只是盯著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圖片,反而忽略了教材的內容和教師的講解,結果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效率,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始終處於輔助的地位,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若不能恰當運用,就會適得其反,把歷史課上成歷史圖像欣賞課。同時,多媒體的展示與教師的講解如何在內容上達到和諧的配合,是在製作、運用課件時應著重注意的問題。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程度,歷史課都不能忽視教師的語言魅力,這種最為原始朴實的手段始終應當是歷史文科教學的主體。
2.將多種多樣的想像轉化為單一的畫面,妨礙了學生想像力的發揮。
在以往沒有多媒體參與的教學中,學生完全靠教師的口頭講解與教材文字來理解知識,雖然形式單一,但其中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根據教師的表情、語氣來體會教材知識,學習中探索用歷史知識與方法解析某些歷史現象問題,這種間接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而每個學生的想像千差萬別,又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現象產生豐富多樣的理解,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方式,對學生個體的審美能力和行為個性的培養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多媒體課件將這種無形的想像轉化為有形的圖象,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學生想像力的發揮,造成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單一化,久而久之,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將會受到損害。因而,多媒體課件在配合教學時應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提高學生知識學習、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實現歷史視、聽、思考有效結合的過程中,能創設生動和諧的視聽環境,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大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將會更多的應用於課堂教學,對於歷史課堂將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將有利地促進全體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並更好地提高歷史各方面的能力,使歷史的學習真正實現「學史明智」的功效。
【參考文獻】:
1.《歷史新課程標准》; 2. 朱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 藝 《信息技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Ⅳ 如何發揮插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獨特作用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某種憧憬和追求,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情景中發生的。在教學中利用教材的插圖創設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科學、准確地把握圖畫內涵的前提下,要運用生動、精煉、直觀的語言對歷史圖畫進行細膩描繪,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述人教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時,筆者和學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關於交子究竟什麼樣,為什麼會出現,如何使用,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筆者充分利用課本關於交子的兩張圖片,和學生一道讀圖、看圖、分析圖,甚至饒有興趣地和他們分析交子圖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後,提出問題「對比北宋的交子,請你說說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和它有什麼異同?」這個問題現實感很強,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紛紛舉手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又如《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利用多媒體把整幅《清明上河圖》搬上銀幕,同時進行配音解說。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追尋著歷史的足跡,看到了宋朝汴河兩岸的風光和繁榮景象,耳邊彷彿聽到了街上小販們的叫賣聲,再配合課文中的幾幅插圖和設置的相關問題,使本課的知識點很快得到了落實。
二、簡單實用,導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利用插圖導入新課,可謂形象直觀,學生喜聞樂見。
比如,在講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首先讓學生對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畫像進行描述,接著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種畫像,同時進行說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說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須稀疏,面白細潤,身穿龍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說其臉頰狹長,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須濃密,臉上長滿了麻子,可以說五官不正,相貌醜陋。究竟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時又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權?這樣通過利用教材的插圖,簡單自然地導入了新課,誘發了學生急切了解新課內容的求知慾望。
三、巧妙設問,培養能力
觀察是識圖的首要步驟。學生對某一插圖的觀察應首先讓其明確觀察目的。明確觀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歷史教師巧妙設置問題了。而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在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中,問題的趣味性和啟發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導決定著探究能否真正展開,問題的適度性、問題的價值性決定著探究學習的效果。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半坡彩陶盆」時,就這樣設問:①這幅圖給我們哪些信息?②照圖上的信息邏輯,如果彩陶盆上有多個符號,可能會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結構房屋的圖案嗎?這樣問題一出,學生積極思考,踴躍查找書上相關內容,各個學習小組也紛紛議論、醞釀……這樣的問題設置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教師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真正體驗到了學習之樂,教師也從一味講解、講述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特點。在教學中讓學生把具有共同主題或共同表示內容的歷史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向廣度、深度發展,有利於積極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例如,講述「北宋東京城」時就把《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兩幅城市布局圖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北宋東京和唐都長安在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上的不同特點,得出宋代都城商業繁榮程度超過前代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物的思維分析能力,並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插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歷史自學能力。
比如,在講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教材有一個「動腦筋」欄目: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麼區別?而在書本第3頁又展示了「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現代人頭像」三幅插圖。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先自己看圖,然後再請學生總結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這個教學過程看似簡單,但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化難為易,突破要點
針對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尤其是抽象的知識,如果離開插圖教學,往往重點難以突出,難點不易講清。教師運用插圖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則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如在學習元朝行省制度前,筆者先出示漢唐版圖和元朝疆域圖進行比較,強調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進行有效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指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中書省和其他11個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後來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提問我們處於什麼省?從而理解「我國省級政府設立始於元朝」。
如「洋務運動為何未能使近代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是中國近代史學習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大難點,使用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洋務運動」內容中的「天津機器製造局」插圖就可形象地淺化這一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機器製造局在外觀上是中國封建傳統宮殿式建築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廠房和高大煙筒,對此教師可加以啟發,由學生思考這一建築的特點是什麼以及與洋務運動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即洋務派只不過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滿清封建主義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生在這種形象類比的輕松一笑中,深刻地認識了洋務運動的本質所在。
五、資源整合,優化復習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插圖作為考試內容中一個重要板塊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學插圖來復習歷史知識,不僅能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比如說,在復習「赤壁之戰」這一節內容時,並沒有直接問同學赤壁之戰的時間、作戰雙方、結果等等內容,而是從給學生看一張教學插圖開始的。筆者把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104頁的插圖《曹操慌忙逃走》印發給學生,請學生看圖思考:圖中曹操為什麼慌忙逃走?他當時從哪裡逃走?要逃到哪裡去?學生看圖思考後一一回答問題。這樣的提問,不但復習了知識點,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看圖、辨圖的能力。
很多時候,一幅插圖可以反映一個歷史事件或者一個知識點,而多幅相關插圖放在一起則可以反映幾個相似或相關的事件或知識點。結合運用不同歷史階段相同方面的圖,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線索或專題的理解。例如,中國近代史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辟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領海主權、內河航運權,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綜合比較地圖冊或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馬關條約》的內容可以結合此圖分析)等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的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從沿海到長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內地。總的來說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當時中國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的商品輸入一方面造成白銀外流,給中國帶來災難;另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就是誕生在最早成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區。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既有惡劣的消極作用,也有客觀上的積極作用。
六、自己動手,以圖創新
1.自製圖表,體驗歷史
新課程目標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特別提出:「初步掌握識讀和使用歷史圖表的技能」,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識別歷史地圖和各種圖片資料,學會讀懂各種歷史表格,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一些簡單歷史地圖,繪製表格,在體驗、理解、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習燦爛的宋元文化(一)時,指導學生製作《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簡表》。
通過表格繪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學會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並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圖,激發情感
每學期筆者都會利用插圖進行活動課教學。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課,學生利用網路下載各種相關的圖片,剪切、復印,自己動手歸類比較,並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字介紹,做成歷史小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高度熱情,又體現了歷史教學課堂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在動手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動,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滿好奇,不斷迸發出奇異的思維火花。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了問題,激發了更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插圖不僅是教科書的輔助材料,而且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教材。插圖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幫助學生以較感性的方式接觸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歷史信息、主動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環。

Ⅳ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

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通過展示文物圖片、文獻資料、歷史地圖、歷史現象的模擬動畫以及歷史紀錄片等多種信息,把不可再現的歷史現象,重新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簡單化、平板的形象立體豐滿化。如在講《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時,我用多媒體製作了一個圖表,用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兩個錄像片段和五幅海峽兩岸科技、體育、文藝、商業、民間交流的照片,通過准確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的「看本」,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化,使學生在學習中見其人、睹其物、聞其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極大的優化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Ⅵ 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高中歷史教學

現在中學歷史教學存在著課時緊但容量大的問題。因此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覺、主動性學習成為了重中之重。對多媒體的應用,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雖無法去經歷和體驗歷史,但可利用現有的歷史文物或歷史遺址,攝製成錄像片,拍成照片,連同歷史過程的影視實錄,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現代技術使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編輯成多媒體輔助課件。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課件,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並茂,生動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學習主動積極性。
二、豐富歷史知識點,引導自學
歷史講究「論從史出」,結論不是憑空或老師直截了當的擺出,必須通過「文說歷史」(材料),「圖說歷史」在大量真實、有效的史料、圖片中去發現歷史,得出結論。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引導學生自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習任務的不同,分別設置若干相關問題,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協作為單位,以投影出來的問題為學習目標,閱讀相關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提供的相關歷史資料,從中由淺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課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感
幫助學生弄清基本史實,還需使學生有清晰的時空感覺,才有助於學生有效的理解和記憶歷史史實。講述戰爭場面就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描述戰斗的激烈場面,同時把時間、地點,氣候等有關的情況展示出來。
四、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歷史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情感它是千百年來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培養起來的對本民族的一種深厚的情感,是一個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體現,是維系國家統一與發展的一條重要的紐帶。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更是突顯出它的優勢,因為它有很多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的豐富的素材。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更是讓它增色不少,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勝舉。
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化難為易。但是如果使用不當,或者盲目認為利用多媒體手段越多越好,往往適得其反。恰到好處得運用,才能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最佳效果。

Ⅶ 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好初中歷史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Ⅷ 如何從歷史漫畫和歷史照片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點是其研究對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構建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因而要真正的學習了解歷史,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歷史史料。 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由於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生只能把它當作一系列難以捉摸的論斷,對這些論斷的學習僅僅是記憶而已。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能被用來應付考試,不能被實際應用,因而也是沒有意義的。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因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己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閱讀障礙小,是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
一、運用史料,培養興趣以趣引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蕭何,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如講授《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目時,先介紹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它已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志願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捨生忘死,英勇作戰,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稱為最可愛的人,並成為志願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經過這樣的講授後,學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簡單經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經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顯然這一教學目標還沒有完成。 對於這一教學內容,我通過幻燈片放映介紹黃繼光、邱少雲英雄事跡的史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黃繼光七處負傷,他從傷痛中醒來,看到敵人的機槍還在吐著火舌。他用最後的力氣,撲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雲一團烈焰在他身邊燃燒起來,在邱少雲的身後就是條水溝,他只要在泥水裡打幾個滾,就可以把火撲滅。但是,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邱少雲嚴守潛伏的紀律,咬緊牙關,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這樣學生就能夠職直觀地感受英雄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我們把志願軍戰士稱為『最可愛的人』通過討論,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維深刻性。
二、運用史料,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動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口,培養學生的讀說能力;動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而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學生對漫畫作品興趣濃厚,我抓住這一契機,激發學生對漫畫等史料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冊《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中有一幅一戰後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漫畫。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爭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麼,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
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言,就是知識回位。通過對一戰結果、一戰對四國產生影響的分析、思考,歸納出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就是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是最大的債權國。
最後,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鍛煉了學生動腦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根據近年高考材料題出現的新趨勢,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數,對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
所以,單純依靠動腦、動口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求學生表述成文,動手操作。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題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卻詞不達意,概念不清,邏輯性不強。為此,基礎年級就應該規范教學要求,表述時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順、語句流暢,並加強訓練的力度。不但要動腦學習思維,而且還要動口動手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興趣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進而為高二、高三進一步的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說,就只能完全局限於課本的史料。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和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問,培養能力。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必須動腦動口動手,學會方法,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設問時,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切忌問題太難,當然也不能過於簡單,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
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1、認真閱讀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以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到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2、仔細審題 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裡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理解清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答題。
3、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要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於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並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決不能一蹴而就。

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因為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十分鍾休息過後仍不能安定下來,一些偶發事件,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學生自身對歷史不重視,還有家長的因素,因此對歷史老師來說,採用適當的精彩的導入,比如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敘述、直觀性的視頻畫面和啟發性的問題等方式給學生一些恰當的、較強的信息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斂與學習無關的思緒和活動,把興奮點轉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上,迅速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我平常上課採用的最多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一: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後,我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例二:在講《秦朝的統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課就學《秦朝的統治》。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秦的統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再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是創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經這樣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講的內容上。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三、圖片導入法
圖片導入就是上課前把相關的歷史圖片出示給學生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例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我是先出示美國的國旗,讓學生觀察圖案有特點?上面的星星的橫條各代表什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帶象徵美國獨立前的13個殖民地,50顆小星星象徵美國現在的50個州,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徵純潔,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然後設問,如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可200多年前它卻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13個殖民地是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呢?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內容,自然有著興趣。
四、故事導入法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中學生大多愛聽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有時候我就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事實證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大變革的時代》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我國有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前,擔心人們不相信,就在城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如果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五十金的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持執行。這位改革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
有時候我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許多成語故事,作為導入的材料。例如:用「一鳴驚人」導出楚莊王問鼎中原,用「紙上談兵」導入長平之戰,用「朝秦暮楚」導入「合縱與連橫」。在講到赤壁之戰時,我用成語「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導入,請學生講述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講到淝水之戰,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來導入。這些成語故事雖然為學生所熟知,但是究其來源卻大多鮮為學生所知,故利用成語導入,頗有新鮮感,而且饒有興味,可以使學生迅速地產生求知慾。
五、歌曲導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藝術手段,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歌曲或者讓學生唱歌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種導入法在課前一般由教師准備好錄音帶、音頻、視頻。如講「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課時,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師提問:「這首歌歌頌了哪一項英明政策?」學生回答:「鄧小平對外開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師可順勢導入本節的學習;在講「九·一八」事變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的呼喊激發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慾望。教師提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就可以接著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
六、影視音樂導入
影視音樂導入就是運用多媒體演示視頻、音樂,引導學生觀察、聆聽,進而提出相關的問題,切入到本課教學,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從情緒上和思想上進入到歷史的情境中。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前不久電視熱映新版三國,我想到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但是對戰役不感興趣,如何導入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我就從網上下了一些三國的圖片和三國的主題曲,把三國的圖片製成影集連續放映,並播放主題曲,學生聽著動聽的歌曲,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如痴如醉,把學生帶入到遙遠的三國時期,然後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這部電視劇中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說出你的理由。」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一個個高舉著小手要求發言。可以說這節課的導入是相當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詩歌導入法
一首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學生能齊讀,效果更佳,可以振奮精神,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的教學,我採用的是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里的內容「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進行導入,讓學生齊讀這首詞,回答:秦皇漢武指的是誰?你對他們了解多少?學生很喜歡這首詞,加深了對他們的文學熏陶,也引入了要學習的歷史知識。比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節日導入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這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導入語,在教學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樹節導入孫中山關注民生的學習;用8月1日導入「南昌起義」的學習;;用7月1日導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學習;用10月1日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學習。也可以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導入「鴉片戰爭」的學習。當然,世界歷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來導入「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用7月14日導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導入方法的認識和實踐,在運用材料設置情境的導入方式中,有用於渲染烘托氣氛,已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當然有些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總之,引之有法,引無定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創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設計導入,一定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Ⅹ 淺談怎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課本插圖

初中的歷史教材對歷史的描寫比較籠統,加之歷史課程內容的特性,容易造成學生學習過程的枯燥無味。
學生們整天面對著堆積如山的作業,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一掃原來沉悶的教學氛圍,實現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更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利用圖片進行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