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有哪些
①採用辯證唯物主義,全面的觀點,採用生產力標准和實踐標准;
②把歷史人物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
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客觀公正,一分為二的方法等。
⑵ 如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
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辯證評價歷史人物:
一、主要看歷史人物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二、將歷史人物的活動分功和過分別評述,並綜合指出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三、 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不同歷史時期,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
⑶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如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⑷ 用辯證否定的原理說明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我們應該在歷史當中去評價歷史。
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是發展的環節。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應該看到歷史人物身上的精華和合理成分可取之處。又應該看到他處於一定時代的局限性。加以發展。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我們要既肯定又否定及客服又保留對歷史人物,我們要取他思想上的精華。棄其糟粕。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⑸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首先,我認為要做到盡量客觀,必須摒除待評價事物或人物與自身的利害關系,也即你說了實話不會對你造成任何負面影響。當然這一點在評價政治人物時很難做到,但凡一個沒有脫離社會的人,都具備階級屬性,存在階級立場的條件下,客觀幾乎不存在。不要受到某一思想或某一言論的洗腦。思維模式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你多年受到某一思想熏陶時,你考慮問題的方式總是會圍繞著這一模式進行展開,自然而然地,你做出的評價便是思維灌輸者的評價,更談不上客觀。跳出自我角色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排除那些得道高人的原因,因為這並不簡單。
對於這個動態過程來說,的確急不得什麼,到一定時候甚至不那麼看重評價了,天地不仁,君子不仁,無論是大人物還是草民眾生,都只能在有限的時空環境下做一個箭在弦上火上眉毛的決策。
⑹ 評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注意把握哪五個方面
評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注意把握五個方面:
一、全面性。即評價時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二、主流行。應抓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主要方面進行評價。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上。
三、歷史性。一定要把歷史事件和歷史階段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用歷史的眼光去看,而絕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現實。
四、階段性。由於歷史階段的不同,同一歷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結果也會不同,評價也就會有差異甚至相反。
五、史論結合。必須以史實為依據,脫離史實的空洞的評價只能泛泛而談。史論結合是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⑺ 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深刻影響,如何辯證地理解和評價個人作用
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1、傑出的人物因其智慧和人格因素而對社會進程產生影響,但這些功能只是歷史過程中的偶然現象,只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個體原因。
他們用自己的才能,雖然也可以改變特定歷史事件的面貌或後果,但畢竟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制約和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必然會誇大個人的作用,進而否定或扭曲歷史發展的規律。
2、歷史人物角色的性質,取決於他們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意願所做的思想和行為。
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歷史人物才能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歷史人物越多,他們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的積極作用就越大,他們的影響也就越長。
(7)如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
1、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與方法的自覺遵循
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對待歷史和歷史問題上,我們黨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認識發展的需要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歷史,有助於透過歷史表象把握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於通過歷史過程中的基本矛盾運動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的客觀依據,有助於依據歷史經驗來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走向。
⑻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有哪些試著以這些原則評價一個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1500字左右)
一、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4、主流性原則: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5、適度性原則: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級性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從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8)如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人物: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光輝的名字棗孫中山、黃興。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黃興是革命實幹家。他倆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長沙起義失敗後,黃興於1904年底到日本避難。 次年7月,孫中山為發動革命,亦從海外來到日本。經老友宮崎寅藏的介紹,次日,孫中山就趕到黃興寓所。黃興把孫中山領到一個名叫鳳樂園的中國餐館,短暫寒暄之後,他們就轉入革命的話題。
將近兩個小時孫黃兩人既不吃菜,又不飲酒,推心置腹地談話。最後,他們舉杯慶賀他們的愉快會晤。不久,他們共同主持了中國同盟會的正式成立,並分別被推舉為同盟會的總理和協理。
1910年6月,黃興為躲避日警搜捕,隱居在橫濱的福住旅館。中旬,孫中山從夏威夷來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國輪船剛剛靠岸,冒著危險前來迎接他的黃興就跳上船去和孫中山緊緊地握手,一直護送到孫中山下榻的旅館。兩人久別重逢;卻很少談論私事,話題很快轉入對革命形勢的討論。
他們對各種重要問題變換了意見,並對未來的若干方針大計取得了一致看法。孫中山還在美國華僑中為黃興回國發動革命募集了不少資金。
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分散的革命小團體聯合起來,形成了反清革命的統一力量。但由於它只是各革命團體的聯盟,組織得還很鬆散,各個組織間的意見也不大一致。出於偏狹的個人成見,總是竭力攻擊孫中山,詆毀孫中山在同盟會中的領導威望,嚴重損害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
1907年間,屬於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借口,鼓動一部分人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
黃興堅決反對,他從海外來信勸告這些同志說:孫總理德高望重,是我們的領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請不要搞出這些名堂來影響團結,而應當全心全意地擁護孫先生。在黃興的勸告下,一場風波才平息下去。
⑼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9)如何辯證評價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