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獨秀在中國歷史上起著怎樣的作用
摘 要: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民國以來,尤其是到五四運動、大革命和抗戰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無人不曉的歷史風雲人物,並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國一位有重要影響而十分復雜的歷史人物,又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雖然是紅極一時的名流,卻也是人生坎坷、命運多舛的悲劇人物。他的一生處在舊中國專制統治、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熱之中,個人的經歷充滿著驚險,受到的不幸遭遇和待遇,更是在整個近代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他的歷史功績是巨大的,也是無法磨滅的。然而由於受到所處時代的局限,他在執行國民大革命的錯誤決策以及後來的「托派」問題上也有不可推卸的個人責任。那麼對於這樣一位對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又有著種種是非的歷史人物,我們該如何進行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對此,我們認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無論是表彰,還是責難,都必須直面歷史真實,釐清界限,清楚是非。因此,本文是從陳獨秀的歷史功績和過錯兩方面進行闡述,理性的對其一生作簡要、客觀的評價。
一、 偉大歷史功績
由於陳獨秀的歷史經歷奇特、顯赫、曲折、跌宕,長期以來社會上對他的毀譽紛呈,褒貶不一,但誰也不能否定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正是他的卓越貢獻,所以人們至今都沒有忘記他,歷史也永遠的把他載入了史冊。
對此,陳獨秀傳記的一位作者指出:「如果把一個人與時代聯系起來的話,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起到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可稱為『辛亥革命時期』,代表人物是孫中山。那麼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起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可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代表人物就是陳獨秀。」[1]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見識的新觀點。
從陳獨秀的歷史業績來看,主要體現在其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的領袖作用以及建黨上的地位和在大革命之前的領導工作上。
他所創辦的《新青年》影響了幾代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鼓舞了永遠的後來者。陳獨秀曾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說:民主和科學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動力」,「若舟車之有兩輪焉。」[2]他正是高舉著這兩面大旗,領導了歷史和時代的潮流,啟蒙了一代熱血青年。這本雜志被當時的青年譽為「青年界之良師益友」、「青年界之明星」,可見《新青年》雜志及陳獨秀在青年中影響之深,連毛澤東也稱其為「自己的楷模」[3]
郭沫若也說:「對於封建社會舊文化的抨擊,梁任公、章行嚴輩所不曾做到乃至不敢做到的,到了《新青年》時代才毅然決然的下了青年全體的總動員令。」[4]
作為一位「開天闢地」的新文化運動的最早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偉人,被譽為「學界重鎮」[5],可以說5000年以來前無古人,毛澤東也贊他為「思想界的明星」[6]。他的許多著作中的精華,更是祖國文化精神的珍貴遺產和寶藏。
五四運動在他的影響和培育下,為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准備了思想條件和幹部條件,這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和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一件大事。他和李大釗一起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如今還在帶領中國人民為建設現代化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披荊斬棘。毛澤東說過:「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7]這個評價是符合當時實際的。
毛澤東還說:「陳獨秀給我的影響超過了其他任何人」,「在我一生的關鍵時刻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他和李大釗等把當時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集合起來……,創造了黨,有功勞,將來我們修中國歷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8]
著名的陳獨秀研究專家任建樹也說:「陳獨秀一生的思想演變,不啻是一部近百年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縮寫。他的革命經歷大體上同中國民主革命的歷程同步前進,並相互影響。縱觀他的一生,兩件大事應該大書特書:一是提倡科學與民主;二是創建中國共產黨。這兩件事已經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必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確實,五四時期的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不僅點燃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功績將永留史冊。
二、主要錯誤
1、大革命中的錯誤
陳獨秀先生從叱吒風雲、光耀輝煌,再到罷黝離黨、曲折跌宕,其一生命運的突然轉折就起因於大革命失敗。
過去在共產國際的支配下,一直把大革命失敗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但是時至今日,歷史已翻過了好多頁,我們也應當撥開歷史迷霧,冷靜客觀的來審視當時的歷史和陳獨秀的命運。
大革命時期黨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共產國際右中有左,左中有右,操縱一切。第五屆黨代會之後,臨時中央已把陳獨秀排除在外。對此,陳獨秀說過「叫我如何領導?」並曾提出辭職。隨後在共產國際羅明納茲的操縱下,「八七」會議又對他缺席批判,加以罷默。陳獨秀毫不諱言,他作為總書記,也受國際組織紀律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執行了共產國際的指令,有「左」也有右的錯誤,願承擔責任;但在共產國際支配下把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他至死一直不服,並為此兩次拒絕到莫斯科。
陳獨秀說:「中國革命過去的失敗,客觀上原因是次要的,主要是黨的機會主義錯誤」,「當時中央負責同志尤其是我,都應該公開的勇敢承認過去這種政策毫無疑義是徹頭徹尾的錯了」,「幼稚的中國黨領導機關是要負責任的」。[9] 陳獨秀在承認和承擔錯誤的同時,還把犯錯誤的原因總結為,是「忠實的執行國際機會主義的政策」。[10] 因為當時的中共中央只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蘇聯在遙控,身為總書記的陳獨秀雖然持不同意見,並在事實上有過抵觸,但為了大局也只能是服從而保留自己的意見。「1926年上半年中共對國民黨新老右派的三次『妥協退讓』,完全是由共產國際、蘇聯及其在中國的指導者維經斯基、布勃諾夫、鮑羅廷等錯誤造成的,他們對這三次『妥協退讓』乃至其後中國大革命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如果說陳獨秀在這三次『妥協退讓』中也有責任的話,那也只負次要的責任。」[11]而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定論」,是「源於共產國際的需要和指示」,是「斯大林操縱下的共產國際,及共產國際操縱下的中共為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而定下了『右傾投降主義』的結論,歷史在沒有道義的情況下記下了同歷史事實不符合的結果」。[12]
毛澤東也表示:「大革命中,我們黨犯過右傾錯誤;十年內戰,八年抗戰時期,我們黨又犯過三次『左』傾和抗戰初期一次右傾錯誤,都是來自第三國際。」[13]
現在,隨著俄羅斯檔案新材料的開放和利用,史學界對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的責任進行深入探討後得出的結論是:大革命失敗的主要責任在共產國際和斯大林,陳獨秀只不過是受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錯誤領導,只能承擔執行錯誤路線的次要責任。對此,有人統計過,1923—1927年蘇共中央政治局專門討論中國共產黨問題的會議122次,作出了738個決定。平均兩天半一個決議,事無巨細地遙控指揮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中共的很多重大事情,如與國民黨合作、對中山艦事件與整理黨務案的處理等,都得聽命於莫斯科。等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出於本國利益考慮,把一切責任推向陳獨秀,把一切錯誤也推給陳獨秀。
既然如此,則過去在很大程度上因陳獨秀長期受到批判而延續下來的關於「大革命失敗」的錯誤認識,隨著今天對陳獨秀功過是非的正確評價,也應該矯正過來,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即不能將大革命失敗的主要責任歸於陳獨秀,作為中共中央的領袖,即便要負部分歷史責任,也只能是相應的執行錯誤決策中的連帶責任。
2、加入托派(托洛茨基主義派的簡稱)的錯誤
這是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陳獨秀犯錯誤的第二個主要原因。他參加「托派」,與黨發生分歧,干擾了黨的革命斗爭,並被開除出黨,「然而他與黨的爭論,仍是革命陣營內部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路線和方法上的分歧。」[14]即使後來他被捕關在國民黨監獄里,也沒有在國民黨的威脅、利誘面前屈服過。
事實上陳獨秀本人也是反對分裂和破壞黨的,當他看到托派的主張不利於抗戰,與自己的抗戰救國的願望相悖時,竟對托派給以嚴厲批評,出獄後斷然拒絕了與托派的聯系,並申明與其「各奔前程」。[15]
歷史也已經向我們證明,他並不是「反革命」、「漢奸」、「叛徒」。過去強加給他的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已經被黨的文件和歷史資料一一否定了。
三、簡要評價
歷史已經過去,當再次回顧先烈走過的路時,我們確實需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進行理性的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我們無需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苛求那個時代的人。畢竟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既是中國革命極其復雜的時期,又是中國共產黨的幼年時期,而他作為黨幼年時期的領袖,自然就註定了他免不了要受到所處時代的局限。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把一代領袖當作神,更沒有必要從反面神化他,我們應該把他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去看待,不誇大、不貶低,還他一個真正的面貌。這樣才能更客觀更公正地評價陳獨秀這位重要黨史人物。
就其貢獻而言,五四運動前後至大革命時期的陳獨秀,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倡導了民主和科學的新思潮;作為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是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引導時代前進的。不論是倡導新文化運動,還是傳播馬列主義,乃至創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僅從這一點來說,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驅,偉大的啟蒙運動者,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乃至20世紀的精神領袖等光環和榮耀形容都不為過。郭德宏也在《略論陳獨秀的歷史地位》中說他有七大歷史貢獻,五大傑出成就,一個傑出表率。這些都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然而,由於受歷史條件、共產國際、黨以及自身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他和全黨對革命形勢的認識也存在不足的一面。作為那個復雜歷史時期的領袖人物,他沒能超越共產國際和聯共中央對中國的國情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所以在共產國際的控制下,不善於玩政治的陳獨秀就難免會發生某些失誤。
但是,人們卻一直習慣於一筆抹殺陳獨秀前期的巨大歷史功績,而無限誇大他後期的重大錯誤,把陳獨秀粉作是右傾機會主義、取消主義、甚至托洛茨基主義代名詞。很明顯,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周恩來也說:「『陳獨秀創黨有功。』我想,對於這樣光輝時代的總司令和創造了黨有功的人物,即使他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及開除黨後搞了托陳取消派,也應該全面研究」。
而廖蓋隆的結論是:「總觀陳獨秀的一生,他的歷史功績是主要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任建樹先生也認為,「作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之一,陳獨秀的功績是偉大的,而他所犯的錯誤與之相比是微小的,歷史終究會發展到給陳獨秀樹銅像予以紀念。」
縱觀陳獨秀的一生,可以說,都是為國家民族奔波奮斗的一生,是大公無私的一生,其歷史功績是巨大的。所以,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陳獨秀理所當然地應該佔有一定的地位。然而,我們在充分肯定陳獨秀早期的歷史功績的同時,還必須指出,由於各種復雜原因,陳獨秀在大革命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也有一些不可推卸的個人責任和錯誤。但是,陳獨秀的功就是功,過就是過,既不能用他早期的功勞去掩飾其後期的錯誤,也不要以他後期的錯誤去否定其早期的功勞。對於陳獨秀早期的歷史作用,應予充分地肯定,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因此,我們可用評價毛澤東的功過的立場來評價陳獨秀,雖然犯有錯誤,但相比其功勞,錯誤是次要的,功勞是第一的。我們應當宣傳他的歷史功績,確認他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永遠紀念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高舉陳獨秀最先舉起的民主、科學、社會主義三面旗幟前進,把社會主義建立在民主和科學的基礎上.為民主、科學和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的勝利而奮斗。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一個客觀真實的陳獨秀一定會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2. 陳獨秀的簡介及其評價
陳獨秀的評價:一、陳獨秀精神是民主的精神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之所以能在中國思想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喚醒了一代中國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新青年》於辛亥革命遭到失敗,復辟帝制逆流猖獗之時,針對中國社會愚昧、落後的狀況,高舉起了民主大旗,即德先生(Democracy),啟發國民的民主主義覺悟,向封建專制主義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陳獨秀創立的中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也正是在他的民主精神的引領下,對內打倒了軍閥,對外趕走了帝國主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陳獨秀是民主的鬥士,是民主精神的領袖,民主或 「德先生」是和陳獨秀的名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陳獨秀把民主稱為「人類進步之唯一的偉大指標」 ,他對民主的執著和領悟,對前蘇聯社會主義最早的反思以及中國社會主義最早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也不由得讓我們驚嘆他那超前的眼光。1936年3月,陳獨秀發表《無產階級與民主主義》,指出「最淺薄的見解,莫如把民主主義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民主主義乃是人類社會進步之一種動力」,「史大林不懂得這一點,拋棄了民主主義,代之於官僚主義,才至把黨,把各級蘇維埃,把職工會,把整個無產階級政權,糟蹋得簡直比考茨基所語言的還要醜陋」。
二、陳獨秀精神是科學的精神
新青年》在力倡民主的同時,提出的另一個口號就是科學。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民權並重」。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而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客觀事物。科學的對立面是主觀臆斷,迷信盲從,愚昧無知,簡言之就是蒙昧。
魯迅先生指出:「現在有一班好講鬼話的人,最恨科學,因為科學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許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講鬼論的人的對頭。」又說:「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只有這鬼話的對頭科學,——不是皮毛的真正科學。」
正如陳獨秀在《新青年》中明確宣告的那樣: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疑是正確的,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在中國***的歷史上,「德先生」、「賽先生」不僅是革命的武器,也是自身建設的法寶。回顧黨的歷史,只有在堅持民主和科學精神的時候,黨的革命事業才能免入歧途,黨史上無論是「左」還是「右」的嚴重錯誤,都是偏離了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所致。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對中國未來社會的進一步改造,同樣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的雙翼和兩輪。
三、陳獨秀精神是愛國主義的精神
祝彥先生在《尊重歷史,尊重陳獨秀》一文中指出,「首先我們必須肯定並褒揚陳獨秀一貫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並舉例說明了陳獨秀一生的愛國精神,足以服眾:
1897年,18歲的陳獨秀就以飽蘸愛國熱情的筆墨撰寫了《揚子江籌防芻議》、《揚子江形勢論略》兩篇論文。《揚子江形勢論略》全文7000餘字,從國防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他對加強長江沿線防務重要性的觀點。這是中國的大門已被打開,中國正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民族危亡時刻, 18歲的陳獨秀撰寫的一篇充滿了愛國熱忱的論文,希望清政府能夠意識到危機四伏的現狀,加強長江國防。
1903年,沙俄拒不撤出中國東北,陳獨秀在安慶發起成立了安徽愛國會,並召集安徽愛國人士在安慶藏書樓舉行拒俄大會。陳獨秀在大會上發表演說,呼籲「我國之人有一人不與俄死戰皆非丈夫」!憤於中國人「只爭生死,不爭榮辱,但求偷生苟活於世上,滅國為奴皆甘心受之」。
令人敬佩的是,陳獨秀始終把愛國主義擺在首位,並不計較個人得失和恩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獨秀一走出了國民黨監獄,即投入到火熱的抗日斗爭中去。為了同仇敵愾,陳獨秀毅然表示支持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抗日。他深明大義地說:「蔣介石殺了我許多同志,還殺我兩個兒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現在大敵當前,國共二次合作,既然是國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對他就是了。」這些話說得很誠懇也很感人,體現了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的博大胸懷!
陳獨秀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有他深刻的理性思考的,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對炎黃子孫具有永遠的警醒意義。陳獨秀說:「我們中國,家族的制度,在各國之中預算完備的了,所以中國人最重的是家,家家有家譜、有族長、有戶尊、有房長、有祠堂……個個人一生的希望,不外成家立業,討老婆,生兒子,發財,做官這幾件事。」至於「國家何物,政治何事」,一概不知。如果與他們談到國家之事,總認為有皇帝官府作主,與老百姓無關,不知道「國亡家破,四字相連,若國大亂,家何能保」的道理。
為此,陳獨秀提出了每一個愛國者都必須遵守的「五字格言」,力求國民性質得以改善——
(一)「曰勤」:必須以勤勉改變「吾華惰民」之習慣,從經濟學的生產三要素看,「故人力應視為最重大之生產要素」,所以「一社會之人力至者,其社會之經濟力必強」,否則,「人力廢而產業衰,產業衰而國力隳」!
(二)「曰儉」:如果每個人貪食漁色,奢侈成癮,必然「墮落人格」。倘若國家奢侈成風,必然「國力虛耗」。所以,陳獨秀大力提倡勤勞節儉,主張「人人節衣省食,以為國民興產殖業之其金」。
(三)「曰廉」:陳獨秀對那些強取橫奪,貪占國家或個人錢財的贓官貪吏,歷來都是恨之入骨。由於貪官當政,大小官員貪得無厭,形成貪風四起,貪額暴漲的局面,所以他主張反貪倡廉,懲貪獎廉。如果貪官不除,「有何愛國之可言!」
(四)「曰潔」:我華人「外觀之污穢」太甚,「其內心之不潔,尤令人言之恐怖」。陳獨秀極為厭惡這等「卑鄙齷齪之國民性」。所以,他提倡全社會既要搞好公共衛生,也要改善個人的心理衛生,真正做到凡我「愛國志士,宜使身心俱潔」。
(五)「曰誠」:無論是「人而無信」,還是「政府無信」,都很可惡,對國對民都很有害。所以,人要言而有信,國要取信於民。
四、陳獨秀精神是真實的馬克思主義精神
首先,南陳北李,陳獨秀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引進者和倡導者,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的陣地。毛澤東說過:陳獨秀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方面,相當於俄國的普列漢諾夫。
其次,陳獨秀創立了中國***,並作為黨的前五屆領導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實踐者。對於陳獨秀所犯的錯誤,唐寶林先生在《歷史研究》發表的《重評共產國際指導中國大革命的路線》一文,依據俄羅斯解密的前蘇聯檔案,揭示出1923~1927年的中國大革命完全是在聯共政治局和共產國際直接指導下進行的。大革命失敗後,斯大林又搞文過飾非,把責任推到陳獨秀為首的***中央頭上。
再次,面對國際共運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斯大林主義,陳獨秀又是中國最早懷疑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並進行反思的人,是最早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大革命失敗後,為了探索中國革命,他又建立了「中國***左派反對派」,成了中國「托派」的領袖。「托派」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派系,托派的基本主張之一就是「黨內要有民主」,「托派」的主張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種探索,俄國已經給托洛茨基平了反。
第四,陳獨秀是馬克思主義的殉道者。正因為陳獨秀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早傳播、探索和實踐者,特別是後來,他成為了中國「托派」的領袖,使陳獨秀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偉大同時又是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長期以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殉道者。
因此,陳獨秀精神是真實的馬克思主義精神,而不是假的馬克思主義精神,更不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精神,他的不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精闢論述,至今對我們仍起著警鍾的作用。正如郭德宏先生在《陳獨秀評議》一文中所指出:有的人說陳獨秀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顧事實,睜著眼睛說瞎話,難道陳獨秀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都是別人寫的嗎?他根據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做出的指導都是別人做的嗎?中國***竟然那麼沒有水平,選了一個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人當了自己最主要的領導人嗎?
五、陳獨秀精神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內在要求
1919年7月,毛澤東曾在《湘江評論》創刊號上,發表《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一文,熱情贊揚陳獨秀「為思想界的明星」,認為「陳獨秀之被捕,決不能損及陳君的毫末」。「我祝陳君萬歲!我祝陳君至堅至高精神萬歲!」1936年,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又說陳獨秀:「他對我的影響,也許超過其他任何人」。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在要求是什麼?筆者認為,無論是革命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年代,還是當今中華民族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和和諧社會的年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在要求,其基本元素就是民主的精神、科學的精神、愛國主義的精神和真實的馬克思主義精神,陳獨秀精神恰恰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內在要求基本元素的體現!
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有個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普羅米修斯名字的意思是「先知」。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苰族的後裔,是地母蓋婭與天父烏拉諾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兒子。他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創造了人類,並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當時宙斯禁止人類用火,他看到人類生活困苦,就幫人類從奧林匹斯盜取了火,因此觸怒宙斯,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同時每天派一隻鷹去吃他的肝,他每天忍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他的痛苦要持續三萬年,而他堅定地面對苦難,從來不在宙斯面前喪失勇氣。陳獨秀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郭德宏先生說陳獨秀是與孫中山、毛澤東具有同等歷史地位的偉大人物,一語驚人,一語中的。
實際上,陳獨秀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貢獻和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要大於毛澤東的,他所極力推進的「德先生」、「賽先生」,不僅震撼和引領了一代炎黃子孫,特別是中國***人,而且對未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造,仍然有著深遠的啟導意義,他的民主的、科學的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真實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的精神內核。
3. 對陳獨秀的評價
陳獨秀逝世以後,國內外對他的一生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評價。
毛澤東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七大」預備會議上,在指出陳獨秀在大革命後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以及後來搞托陳取消派「反對我們」之後說:「關於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准備了幹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後頭有一部份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我說陳獨秀在某幾點上好像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做了啟蒙運動的工作,創造了黨。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在俄國做過很好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陳獨秀則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確的言論,但是他創造了黨,有功勞。普列漢諾夫以後變成了孟什維克,陳獨秀是中國的孟什維克。……關於陳獨秀,將來修黨史的時候還是要講到他。」①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
① 《人民日報》1981年7月16日。
在其他許多人的評價中,多數的輿論都認為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偉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在這些評價中,值得提出來的是他最親近的三位托派理論家的說法:
鄭超麟在《悼陳獨秀同志》一文中說:「陳獨秀同志能夠從盧騷主義,進於雅各賓主義,進於馬克思主義,進於列寧主義托洛茨基主義。這個繁復而急劇的過程,完成於一個人的一生中,而且每個階段的轉變時候,這個人又居於主動的領導地位」。又說「從盧騷到羅伯斯庇爾和巴貝夫相隔半個世紀;從羅、巴諸人經過傅立葉到馬克思也相隔半個世紀;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托洛茨基又相隔半個世紀。但歐洲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於半個世紀之間就可以過盡了……但中國這個發展縮在一個人之身,而且相隔不到幾年……。」因此,陳獨秀「不愧為法蘭西十八世紀末葉的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的同志」,「不愧為俄羅斯二十世紀初葉的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的同志,不愧為列寧托洛茨基的同志,不愧為中國布爾什維克——列寧托洛茨基黨的領袖……第四國際中國支部曾以中國這樣一個偉大思想家和偉大人物為領袖,是足可自豪的!」①
33年以後,即1975年12月,王文元在英國某大學歷史系演講時重復並進一步發揮了這些觀點。他說:「先進國從啟蒙運動的年代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年代一般要經過幾百年(如英法),不夠先進的國家(如俄國)也經過了八、九十年,但是在落後的中國卻僅是二十年,而且是反映在、甚至實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現代中國思想的躍進清晰地反映在陳獨秀的身上。陳獨秀一身結合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給陳獨秀做一個總的評價。照我看來,陳獨秀這個人,雖然政治上是失敗的,理論上有局限,但是他不僅是現代中國最勇敢的思想家,而且是歷史上偉大的革命家之一。」②
1979年陳獨秀百歲誕辰時,另一個原托派「少數派」四大金剛之一、被海外譽為「研究陳獨秀問題專家」的樓子春說:在中國近代史上要找到一個人,「以其一生遍歷從盧騷到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變遷,那隻有陳獨秀。我們可以說,他是這個過程的一個最完整的代表人物。」③
①《國際主義者》第3期。
②雙山講述,方丈譯:《陳獨秀的生平和思想》,香港《新觀察》第6期。
③一丁(即樓子春):《陳獨秀先生百年祭》,香港 《觀察家》第26、27期。
如何來看托派的這種評價呢?陳獨秀有敏銳的政治觀察力,一種思想形成後好走極端,而且固執己見,不為人所動。他甚至故意放縱自己這種思想方法,說:「我不懂得什麼理論,我決計不顧忌偏左偏右,絕對力求偏頗,絕對厭棄中庸之道,絕對不說人雲亦雲豆腐白菜不痛不癢的話,我願意說極正確的話,也願意說極錯誤的話,絕對不願說不錯又不對的話。」①結果,他有時確能發現常人不能發現的新問題,發表驚世駭俗的見解,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樣。但不少情況下,他荒謬絕倫,迷途而不知返,造成可悲的後果。正確與錯誤、偉大與渺小、喜劇與悲劇這樣奇特地結合在一個人身上,是罕見的,這是造成人們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鄭超麟等人對陳獨秀一生的評價明顯反映出托派的偏見,如此拔高陳獨秀,目的在於抬高他們托派自己,挾獨秀以自重,歷來如此。
4. 陳獨秀的歷史貢獻及人格魅力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曾當選為中央局書記,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參加共產國際大會,陳獨秀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陳獨秀停職。1932年10月15日,陳獨秀被捕。1942年5月27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歲。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從1916年9月起改名為《新青年》。
「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群益書社應允發行由陳主編的《青年雜志》。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五四時期陳獨秀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幾乎無人不知。其一,這和他主編《新青年》有關。《新青年》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輿論陣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革命青年的向導,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其二是在他的呼喊倡導下,民主與科學成了五四運動的主要口號與運動主調,影響極其深遠。其三是他的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他對封建主義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銳,是當時的人無誰可比擬的。
正因為如此,一大批進步青年都團結在陳獨秀周圍,紛紛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一些革命青年甚至還直接與陳獨秀和《新青年》聯系,爭取支持,並仿效《新青年》在各地創社團、辦刊物,形成一股龐大的全國新文化力量。較有名的為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惲代英、林育南在武漢組織「新聲社」,出版《新聲》雜志等。他們都以陳獨秀為領袖,以《新青年》作向導。如1919年3月,惲代英等致函《新青年》說:「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裡面,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地醒悟過來,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五四時期的陳獨秀確如毛澤東後來所評價的那樣,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
創立中國共產黨
1919年秋天陳獨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漁陽里2號。春,李大釗介紹共產國際遠東局外交人民委員部遠東事務全權代表維經斯基(吳廷康)及擔任翻譯的俄籍華人楊明齋來訪,策動陳獨秀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
5. 《覺醒年代》中,該如何評價陳獨秀
《覺醒時代》中的陳獨秀是同類影視作品中最立體的,不羈、傲慢、童心,看似離經叛道,卻極具人格魅力。
《覺醒時代》中的陳獨秀無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無疑是這部劇的男一號。整個故事圍繞著他展開。
陳獨秀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覺醒時代》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陳獨秀和李大釗被列為兩大主角,這是陳獨秀第一次成為影視作品的主角。
看完這部劇,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這個人就像一個猛士,一個勇士,一個高士,甚至一個死士,可以為自己的信念付出一切。
他光明正大,一生犯錯,但沒有犯過罪。雖然他後來被開除,但他沒有像張國濤那樣背叛黨,被蔣介石利用,更不用說周佛海和他了陳公博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成了日本漢奸。
他可以坦誠相待,熱情真誠。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陳獨秀「不是搞陰謀詭計的」。
6. 歷史上怎麼評價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為中共的創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後期所犯的錯誤也不能全歸咎他,有共產國際的原因,加上中共太年輕,缺乏武裝斗爭的經驗,所以他所犯的錯誤應該是集體錯誤,不該由他一人承擔!
他兩個兒子為革命獻身,本人又曾經身陷囹圄多年,但不曾叛黨,堅定立場!是個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7. 如何評價陳獨秀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地位
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既有早年的輝煌,也有晚年的凄涼。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
陳獨秀由一位叱吒風雲的革命者、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轉而接受託洛茨基主義,後來雖然脫離托派,但最終沒有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來。這是他的人生悲劇。
在指出陳獨秀的錯誤和悲劇的時候,要看到他的錯誤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更重要的在於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他的悲劇,也有著時代條件的限制和影響。
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兩大口號是:德先生、賽先生。
1、「德先生」:即「Democracy」,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2、「賽先生」:即「Science」,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之所以能在中國思想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喚醒了一代中國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新青年》於辛亥革命遭到失敗,復辟帝制逆流猖獗之時,針對中國愚昧、落後的狀況,高舉起了民主大旗,啟發國民的民主主義覺悟,向封建專制主義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德先生和賽先生意義
「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這一口號,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
8. 高一歷史:如何評價陳獨秀的主張
在陳獨秀重新認識人民群眾的同時,仍然遺留著輕視人民群眾的思想,他咒罵「中國人簡直是一盤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懷著狹隘的個人主義,完全沒有公共心」,又說:「群眾心理都是盲目的,無論怎樣大的科學家,一旦置身群眾,便失了理性。」[18]從這種蔑視群眾的觀點出發,陳獨秀認為,「有史以來革命成功的,無一不是少數人壓服了多數人」[19],俄國十月革命也是少數人壓服多數人的運動。因此,陳獨秀反對把國家的重任放在人民群眾的肩上,認為若將國家重任「胡亂放在毫無知識,毫無能力,毫無義務心的人們肩上,豈不是民族的自殺」[20]!可見,陳獨秀盡管在五四運動之後,對人民群眾的認識有所提高,看到人民群眾,尤其是工人階級的作用,但從本質上來看,陳獨秀還是蔑視人民群眾的,這是因為他還沒有真正地了解人民群眾,特別是不了解工人階級遭受的深重的剝削和壓迫,因而要求解放的願望也是最強烈的,是一個革命最徹底的階級。 由以上不難看出,陳獨秀一方面同情人民群眾的疾苦,肯定他們的作用,鼓勵他們起來改變現狀,使自己居於治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卻又謾罵人民群眾,看不起他們的作用,因而陷入了難以自拔的矛盾境地,明顯地體現出其民眾觀的二重性。 三 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矛盾的,歷史人物的思想也往往呈現出矛盾的狀況,陳獨秀也不例外。以上我們看到,陳獨秀前期的民眾觀是二重性的,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 第一,從階級根源看,陳獨秀出身於封建剝削階級家庭,從小接受封建剝削階級思想的教育,青年時代又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的人權思想和進化論觀點,尤其是西方資產階級共和思想在他的腦海里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所以,他積極主張走資產階級共和道路。然而當時的中國社會,內憂外患,一片黑暗,民眾飢寒交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對此,陳獨秀多少能看到一點,特別是在他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之後,更能意識到這點。因此,他能夠表現出對民眾受壓迫和受剝削境遇的同情,並且去關心他們的疾苦,體現出他思想中積極的一面。但是,他的剝削階級思想並未消除,更由於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在思想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性。在生活上他是遠離人民群眾的,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也不可能懂得他們的切身需要,更不了解他們中間蘊藏著的巨大的革命潛力,他只看到封建官僚、軍閥、政客等一群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貪婪無恥、殘暴成性和奢侈浪費以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苟且偷安和軟弱無能。「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21],以為這就是中國的國民性,而廣大人民群眾也都如此,並把原本屬於封建上層社會寄生階級的惡德醜行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醜陋秉性、頑劣固疾都當成是全體國民,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的通病。「一國之民,精神上,物質上,如此退化,如此墮落」,「有何顏面,有何權利,生存於世界」[22]?可見,陳獨秀的認識是錯誤的、片面的和主觀的,這就決定了他的民眾觀是雙重的。 第二,從思想政治根源來看,這一時期,陳獨秀的腦海里明顯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既具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部分觀點,又具有資產階級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內容。兩種世界觀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同時並存,造成其民眾觀的雙重性。 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對陳獨秀的影響極為深刻,他滿腦子都是英雄偉人的觀點,因而片面強調偉人聖賢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認為「近代賢豪,當時耆宿,其感化社會之力,至為強大」;「社會失其中樞,萬事循之退化」[23]。還說,「群眾意識,每喜從同;惡德濁流,惰力甚大」,所以,「非有先覺哲人,力抗群言,獨標異見,則社會莫由進化」[24]。「社會進化,因果萬端,究以有敢與社會宣戰之偉大個人為至要。自來進化之社會,皆有此偉大個人為之中樞,為之模範也」[25]。在陳獨秀看來,近代中國日益貧弱,國不堪國,民不聊生,是由於缺乏「為之中樞,為之模範」的英雄偉人之緣故。很顯然,陳獨秀對英雄偉人是頂禮膜拜的,他不懂得改革社會單靠少數幾個英雄偉人是行不通的,必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偉大作用,才有力量同舊勢力進行斗爭,如果英雄偉人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會失去其基礎,就沒有力量。對英雄偉人的崇拜,勢必會造成對人民群眾的輕視,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陳獨秀腦海里充斥著英雄史觀的同時,他又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些觀點,從而使他的世界觀有了某些改變,才會使他對人民群眾的認識有所改變,有所提高,他才會懂得改革社會單靠少數偉人是不行的。他說:「要想改革社會,非從社會一般制度上著想不可,增加一兩個善的分子,不能夠使社會變為善良,除去一兩個惡的分子,也不能夠使社會變為不惡。」「我以為社會的力量大過於個人甚遠,社會能夠支配個人,個人不能夠支配社會」[26]。世界觀的某些改變,決定著陳獨秀民眾觀正確的一面,但是,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陳獨秀世界觀的轉變是不徹底的,因為在他正確認識和肯定人民群眾作用的同時,還在謾罵人民群眾,認為「中國人欠誠實」[27],像「一盤散沙,一堆蠢物」,這充分說明了陳獨秀輕視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並未消除,英雄史觀也並未克服,否則不會如此對待人民群眾。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陳獨秀前期民眾觀中存在著嚴重矛盾對立的兩面,其正確認識民眾的一面,雖然沒有達到一個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但已具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特別是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這是非常可貴的。陳獨秀輕視、謾罵民眾的一面,則表明他的世界觀沒有徹底改造好,所以他不能成為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也是他後來陷入右傾投降主義泥潭並主張取消主義觀點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甚至也是他後期反對全民抗戰的根源之一。當然,處在一個變革動盪的歷史時代,任何人都難免會出現矛盾的思想,我們不應該苟求於他。
9. 陳獨秀的一生該如何評價
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既有早年的輝煌,也有晚年的凄涼。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
陳獨秀由一位叱吒風雲的革命者、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轉而接受託洛茨基主義,後來雖然脫離托派,但最終沒有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來。這是他的人生悲劇。
在指出陳獨秀的錯誤和悲劇的時候,要看到他的錯誤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更重要的在於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他的悲劇,也有著時代條件的限制和影響。
陳獨秀帶來的影響
第一,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
第二,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產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
第三,陳獨秀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的陣地。《新青年》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10. 結合陳獨秀的一生評價其歷史功績和過失
對陳獨秀的評價(一)
一枝獨秀開正艷,狷介狂傲眾人羨。
政治潦倒心失意,才華鋒芒實難掩。
陳獨秀,在政局混亂的時代,卻生就一副不會鑽營圓滑的傲骨和思想先進的才骨。這也許決定了他未來在文化思想界的巨大成就和最終在政治上的鬱郁不得志。
他在思想上的先進和自由,使他在文化領域和初期的政治生涯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創辦《新青年》雜志;他是五四運動的倡導者,傳播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始人;是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然而,即使他光芒耀人如此,終由於他的狷介狂傲和固執的個性,使他命運多舛。他曾被推選為中央局書記,但是大革命中,即使他心中百般反對共產國際的指令,但卻最終執行。而在大革命失敗後,共產國際將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他,他被冠以「右傾投降主義」(後改為「右傾機會主義」)的罪名。他了解到蘇聯共產國際與自己思想的偏差,於是准備組織托派,而這一舉動和他在對中東問題的不同意見導致他被開除黨籍。但即使這樣,固執堅持的他依舊不悔。
他在看待問題時,有時的確過於偏激,摻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他認為,斯大林統治時期的蘇聯,並非社會主義國家,而是「世界列強之一。」他是深深厭惡斯大林的,但這樣說,過於偏激了。
另外,他應該及時抵制共產國際的錯誤決策,作為那時中共的最高領導,如果他真的努力去抵制,還是可以在自己的國家上採取正確的決策。
從人性的角度,他所處的混亂復雜社會背景決定他這樣一個毫無心機、沒有手段、光明磊落的人難以擔當一個新興政黨的領袖,但這卻不能淹沒他的大學者、大專家的貢獻。
(二)
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親身參與了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之間的幾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陳獨秀。
陳獨秀一生是非功過眾說紛紜,而面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我是這樣看待的。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他的功績有以下幾點:
在辛亥革命之前陳獨秀組建岳王會,借岳飛精忠報國抗擊金人的精神,宣傳鼓動革命,後來在辛亥革命過程中犧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會,可見,陳獨秀領導的岳王會對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新文化運動是陳獨秀領導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他以《新青年》為戰斗堡壘培養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國為己任的新人;他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率先向傳統封建思想的堡壘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他發動文學革命,把思想解放運動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他銳意改革北大文科,為青年學生開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被毛澤東成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的陳獨秀,通過《新青年》,以科學和民主的思想驚醒了長期束縛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於是在1919年5月4日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熱潮,這個潮流沖決了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陳獨秀同志的積極鼓動也給他帶來了下獄的噩運。
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他在黨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總路線的基本思想,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黨的隊伍也從50多人迅速發展到6萬多人,為後來的革命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其功勞是不容抹殺的。
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傳播馬克思主義雖然沒有李大釗早,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當然,陳獨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過錯誤。
陳獨秀輕蔑人民群眾的思想,反對把國家重任放到人民群眾身上,這是因為他還沒有真正地了解人民群眾,特別是不了解工人階級遭受的深重的剝削和壓迫。
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形成的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1923年,陳獨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論」,認為中國民主革命只能由資產階級領導,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產階級只有等待資本主義發展後再發動第二次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陳獨秀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在黨中央占統治地位的右傾投降主義,放棄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致使大革命慘遭失敗。
現在也有很多人認為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完全是因為共產國際的失誤決策而給他這個替罪羊戴上的,但是,我認為,也許歷史誇大了陳獨秀的錯誤,但是在他領導中共的時期發生這么大的慘劇,他這個領導人是不能夠脫得了干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