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朝怎麼變成春秋戰國
摘要 周是大國,其他的都是諸侯,要低周朝一等。周王是天子,稱萬歲,其他的齊魯晉秦等國家都是諸侯國,是王,稱千歲。
㈡ 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是如何變成東周的
其實西周東周是我們後人的叫法,是為了區分時間段。實際上不管是西周還是東周都是周王朝,只不過因為最開始周朝國都從鎬京(今陝西西安)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根據國都的變遷,後人為區分這兩個政權,所以叫做西周和東周。而春秋戰國的區分原因是因為孔子整理了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春秋》,裡面對應的時間正好是東周前半段,因此那段時間被稱為春秋,之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被稱為戰國。
而公元前475年開始就是戰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已是紛爭不斷,霸主不斷更迭,最終在春秋末年形成了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為主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並沒有使得戰爭平息,反而戰火紛飛,期間大大小小戰爭壓根數不清,因此被稱為戰國也不奇怪了。
㈢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關系
春秋、戰國和周朝的關系:周朝分為兩個時期,即西周和東周;東周分為兩部分,即春秋和戰國。
周朝時間:公元前1046到前256年。西周和東周,分界點則是在公元前770年左右。
春秋戰國,開端時間是公元前770年,結束時間自然是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3)歷史中周朝如何過度到春秋戰國的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的時間與東周時期基本上是重合,但又不完全是重合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說周朝,指的是周幽王之前的那一段時期,嚴格來說其實是西周,而東周,它的存在感已經完全被同時期的另一個名稱所掩蓋了,那就是春秋戰國。
事實上,東周基本上就等同於春秋戰國,唯一不同的就是結束的時間。前256年東周被滅,前221年戰國結束。春秋時期的開端,也就是西周和東周的分界事件,是周平王遷都。春秋就是東周的前半段,一般認為結束於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事件。
㈣ 周朝八百年天下,如何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名字由來
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
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㈤ 西周是如何變成東周的,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寵妃襃姒不喜歡笑,幽王為了逗褒姒開心,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還是不笑。周幽王採取虢石父之計策,將烽火台點燃,不久附近的諸侯紛紛趕來增援,最終卻被戲弄一場。此時褒姒看見諸侯國大軍來到鎬京城下便開懷大笑,周幽王大悅。此後便多次點燃烽火台,最終導致失信於諸侯。周幽王重用喜好拍馬屁、貪圖名利的虢石父,備受百姓詬病。後又將申後及太子廢黜引發兵變,周幽王死於亂軍之中,西周自此結束,諸侯國擁立周幽王廢太子宜臼為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結語:
申侯在討伐周幽王時,備受百姓同情和支持,因為周朝的世襲制是:“父死嫡繼,兄死弟及”,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廢長立幼,只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申侯滅西周,沒有受到世人的唾罵,反而覺得申侯攻打西周是處於道義。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付出慘痛的代價,失信於諸侯最終惹來殺身之禍,我們如今教科書上的“狼來了”的故事,其素材源自於“烽火戲諸侯”。
我覺得“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根本原因,採用分封制最大的弊端會導致諸侯國實力變強大,從而取而代之。到了西周末年,諸侯的崛起導致王權衰弱,是西周滅亡主要原因之一。
㈥ 歷史演變:周朝時代怎麼演變成為春秋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加入到七國爭雄的行列,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春秋和戰國是兩個不同的時間。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
首先不是整個周朝歷史都叫春秋戰國,只是東周。這一時期得名於《春秋》一書,這是魯國史官撰寫,孔子修訂的儒家典籍,一部按年季月日記錄,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記錄的編年史書。你可以把這個名字理解為「《春秋》所記錄編撰的歷史時期」,簡單易懂。
㈦ 歷史的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有什麼關系
東周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7)歷史中周朝如何過度到春秋戰國的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的文化發展:
1、教育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2、思想
春秋戰國之交,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
3、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系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系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各種藝術蓬勃發展,有聲有色。
㈧ 周朝是怎樣熬到戰國末期的呢
在後世將周滅殷商這一段歷史編撰的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都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子牙便在渭水邊釣魚,就等候有緣的明君能請他出山,以賢德聞名的周文王姬昌就上鉤了。他誠心地帶著一乾子弟隨從去邀請姜子牙出山,去西周輔佐他成就一番霸業。姜子牙為了試驗這位君王的誠意,便直接坐在車上要求周文王親自給他拉車,否則就此作罷。
這周圍的人當場就不幹了,你不過一個謀士,雖說體諒你上了年紀,可也輪不上堂堂大王為你拉車。但周文王卻不在意這些,直接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埋頭就拉。雖說有帝王之尊的周文王生活也是相當滋潤,但也確實沒疏忽鍛煉身體,拉著姜子牙,一口氣就走了八百步。當他正打算停下來休息一下再繼續的時候,姜子牙下車發話了:一切都是天意,文王走了八百步,周朝興盛八百年!隨後他便跟隨周文王回到西周,輔佐文王、武王開創了周朝。
因此,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裡,在東周時期,各國各自為營,互相吞並,但都沒人染指周天子的地盤。
各國都互相盯著對方犯錯,以此作借口來舉兵,此為名正言順,各國的互相牽制是分封制的結果,各國不敢染指周天子的地盤,怕落人把柄,是宗法制的結果。周朝能夠堅持到末期,正是依仗這兩種制度。
㈨ 春秋時期從什麼事件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周朝又有什麼關系
春秋時期從什麼事件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周朝又有什麼關系?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西周,東周,春秋,戰國都是史學家根據歷史特性來區分的,以便我們能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演進。西周和東周的歷史特徵;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共計791年。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洛邑。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病逝,東周滅亡。除了都城遷移這一因素外,西周向東周的過渡中,發生了以下變化。政治形式。西周時期周天子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統領諸侯國,象徵著絕對的權威。東周時期,周天子統攝諸侯權威大不如以前。政治局面,由統一走向分裂:西周時期周天子地位高大,周王朝秩序良好,各諸侯國之間相安無事。
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雖多,但在分封制下,基本受周天子的約束。而東周平王遷都以後,王畿的范圍不大,只相當於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這時候的周天子不僅管轄的范圍縮小,還要依附一些實力強勁的諸侯。東周的諸侯國見王室衰微,起了爭雄稱霸之心。東周時期,鐵器和牛耕開始出現,這種新的耕作方式的出現,使得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甚至超過了東周王室,這也支撐起了諸侯們爭霸的野心。東周時期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戰國,是因為孔子編撰史書春秋而得名,戰國是因為各諸侯國連年混戰而得名。總體說來,西周的諸侯國並沒有大規模的割據戰爭,所以東周才會被稱為春秋戰國。
㈩ 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期間內,為什麼要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段
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時間之所以分為春秋戰國,主要是還從這段時間的歷史意義上說起。
從制度層次上分析,眾所周知的是,夏到周,中國的社會是有奴隸制主導的,而在秦朝的時候,中國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制度,所以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這段時間屬於中國制度的關鍵時期。
春秋戰國的劃分是為了體現周朝滅亡到秦朝建立之間的這段時間的過渡意義,從制度、軍事、經濟上各個層次,春秋與戰國有很大的區別,由於三個層次變化了,春秋與戰國形成的文明也不一樣了,所以雖然只在周朝滅亡過後的那麼幾百年裡的那兩段時間還是要被區別的,所以分出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