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媽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神話,歷史有多久
媽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
又載:宣和五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沖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這些足證明了歷史中確有其人。南唐清源軍(含今莆田)莆田縣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媽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親莆田人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生的異常奇特,也就倍加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喚她為默娘,人們尊稱為林默娘。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立志終生行善濟人,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大家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不斷為鄉親排難解紛,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世人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Ⅱ 湄洲島的歷史文化
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 」一詞最早是在1987年莆田舉行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上由上海師范大學林金文教授率先提出並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據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 ……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 媽祖信仰最初僅限於湄洲區域,後逐漸傳播至外。媽祖文化包含了從媽祖信仰到從信仰而產生的一系列派生文化和派生文明。王秀文認為:媽祖文化包含媽祖文化的道德內涵、信仰內涵和多學科文化內涵。 媽祖信仰內涵主要包括媽祖的各種信仰活動和信仰習俗;媽祖文化的多學科內涵是指媽祖文化所包含的涉及各學科的文化內容,如由媽祖信仰形成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口傳文學等,涉及歷史、文學、藝術、民俗、宗教、建築等各個方面。 媽祖信仰歷經千年不衰並成為一種世界性的信仰正是由於媽祖文化所蘊含的媽祖精神的存在。
媽祖傳說
媽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相傳,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逝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終生未嫁。她生前蘭心慧質,聰明好學,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16歲踩浪渡海,懂醫術,識氣象,通航海,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化升天。人們敬仰她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為了紀念她,當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尊她為海神靈女、龍女、神女等。宋徽宗時封媽祖為「順濟夫人」,這是朝廷對媽祖的首次褒封。以後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後」、「天上聖母」等尊號。站在湄洲祖廟山巔,秀峰奇石、幽洞靜林襯托下的湄洲祖廟巍峨壯觀;那巍然屹立的媽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一尊永恆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徵。媽祖精魂,古今中外無處不在。
媽祖信仰
湄洲媽祖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明成祖聖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每逢媽祖誕辰,更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台同胞組成進香團來島上是謁祖進香。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范圍廣至東亞及東南亞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後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後廟。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經文
關於天後娘娘的經文,有一種叫做「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傳至明代後期出現的經文。又明永樂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記」里的經文是「太上老君說天妃經文」。近代南洋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經文是「三字經」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間在南洋另行創建的經文。從許從宮廟留下有關媽祖經文內容來看,經文多敘述媽祖生平事跡或神明法力,較少有嚴格的意義。只在祭禮中進行一種誦念的過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簽支詩句
民間俗謂「跨進廟門兩件事,燒香抽簽問心事。」實際中國民間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許多傳說信仰而成」。(李亦園《人類的視野》)抽簽仍是民間信仰的一個古老的成分。莆田許多媽祖廟都有保存簽詩(59支),從簽支詩文可分為五類:(1)出門、行人、書信;(2)風水、擇居、墳地、遷居;(3)婚姻、壽誕、生子、興旺;(4)前途、祿位、求財、富貴、生意、訴訟;(5)探病、禍災、病情、神明等等,均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碰到。
奇特祭品
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用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涵江霞徐新宮祭祀媽祖時,要掛天文圖,造船圖,排海螺殼。忠門港里祖祠祀時,要安放帆船模型。這些奇怪的祭品,都與海有關,所以說祭拜媽祖,實際上也是祭海。
龍舟掛聖母旗
端午節,莆田經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全國劃龍船以紀念屈原的節日。莆田製作的龍舟上,必須插著掛有「天上聖母」的旗子,船上必須安放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旗號和神像劃龍舟,既可驅邪,又可保護龍舟平安,以免發生意外。
裝點燭山
媽祖元宵節晚上,不論是大宮小廟,都要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後宮的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製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夾,以便插燭之用。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鳳花燭,點燃後插上,於是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在海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點燃的位置,待龍燭燒到剰下一、二寸時,將火熄滅後帶回家中繼續點燃燒完,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慣例自農歷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媽祖元宵節卻延到農歷正二十九。據說元宵時民間多用九龍燈游戲,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的元宵節定為下正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統一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祖元宵在月底習俗的由來。
泛槎掛席
莆地漁船出海,常在桅桿上掛一帆式草席,以保順風。據說此俗也是來自媽祖。《天後顯聖錄》有載:天後欲渡江海,適逢舟中不備篷槳,船夫因風濤洶涌,不敢出行。天後說:「沒有關系,可用草席代替它」。於是叫人把草席掛在桅桿的末端,帆掛起後船駛出海,既快速又平穩,有如海鷗的浮影。後來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聖母」三角旗以為代替,這是古代掛席改變而來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農歷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復,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遊食品。
香袋辟邪
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制,2寸見方。正面紅色,中綉太極八卦,四角落空隙處,綉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綉紅花一朵,並在三分之一處,加一塊紅色蓋帷,上綉「天上聖母」4字,袋內能藏符咒升香灰,於正面邊緣處扎一扣眼,以便穿線戴掛。
懸掛菖蒲
端午節時,舊時莆田人習慣在門上懸掛菖蒲,以為辟邪。這一民俗與各地雖有相同之處,但莆人懸掛菖蒲卻與媽祖治病救人的傳說有關聯。據《天後顯聖錄》載: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縣官全家病危,役吏告縣官以湄嶼媽祖法力廣大,縣官齋戒親往請教,天後念其素稱仁慈,代為仟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愈。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登門拜謝。自此媽祖名聞全國。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辟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當地民俗。
聖杯問卜
莆田民間隔迷信,常用一對木製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對俗名「聖杯」,以此問卜。莆田民間傳說,有一位鑄鼎(即燒飯用的鍋)工人來到湄洲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鑄鼎工人以為不吉祥,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 ,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鑄鼎工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燒紅的鐵砂回家,卻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候的媽祖,而且後來也就是用這對手所冷卻鐵砂所形成的「聖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用木或竹製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發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梳成發髻,再梳左右鬢發。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發型更好看。據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式的,後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發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半截紅褲
湄洲島的大數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式。《天後顯聖錄》載: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這些記載說明媽祖著服朱衣,故湄洲島婦女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誕辰禁捕
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後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後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後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涌,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後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後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涌,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後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Ⅲ 莆田湄洲媽祖歷史由來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生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日臻雄偉。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媽祖祖廟分靈出去的。 湄洲祖廟是湄洲媽祖廟的俗稱、尊稱,是全世界媽祖信眾心中的聖地。湄洲祖廟位於台灣海峽西中部湄洲,隸屬福建省莆田市。距莆田市區東南方40多公里處,從文甲碼頭乘輪渡20分鍾便可到達;東距烏丘島(烏丘原本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現為台灣省金門縣管轄)二十海浬。湄洲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祗。 除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外,寧波慶安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Ⅳ 湄洲島簡介
湄洲島(莆仙語:Bí-ciu-dô̤) 是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位處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 是媽祖的成神地。湄洲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3.8萬,年均氣溫21℃,海岸線長30.4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台灣省台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 全鎮包括烏丘都使用莆田話,其南為莆田烏丘鄉。 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湄洲祖廟、「東方夏威夷」 、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1998年湄洲島被辟為 福建省對外開放旅遊經濟區,1992年設立國家旅遊度假區,2012年被列入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湄洲島自古屬於福建莆田,在台灣海峽西岸中部,交通部確定的全國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的湄洲灣港的北部。南北長約9.6公里,東西寬約1.3公里,全島南北縱向狹長,形如娥眉,故稱湄洲。全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3.8萬,海岸線綿延30.4公里。
湄洲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是莆田市第二大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魂牽夢縈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望採納
Ⅳ 福建莆田有多少年歷史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緣特徵:東臨大海,近有湄洲島、南日島相依,遠有台灣島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脈使莆田與周邊地區形成多重屏障,陸域為福州與泉州交接處的過渡地帶。莆田於唐代肇始發祥,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開發初期就呈現許多優勢:一是遠離兵燹。唐宋兩朝,中原烽火連天;這里卻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對穩定,兩宋經濟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宋代成為莆田歷史上文化最輝煌鼎盛時期,它留下的文化積淀為明清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二是由於地形阻隔,莆田發祥前是個封閉地區,當中原漢人帶來他們用聰明智慧創造的華夏文化時,莆田便以拿來主義的辦法,把其運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後來居上的態勢;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開發後,各種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開放的心態給予接納。這就促進了莆田文化的成熟與發展。正由於有這多種因素,使莆田從宋代起就被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一千多年來,隨歷史演進,營就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具體表現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選拔封建社會主體的進士考試中,鍾靈毓秀的莆仙兩縣考中2370多名進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獲狀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進入宰相官階的14人,當過尚書30多人,侍郎30多人,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僅為政壇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壇的高手。唐黃滔「閩中文章初祖」的稱譽,宋蔡襄的政德,鄭樵的史字,劉克庄的文學,林光朝的理學,還有鄭僑的清正,陳文龍的忠貞,江春霖的剛直,王於浩的無畏……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功績彪炳史冊,浩氣振興中華。
二、文物豐厚。莆田市擁有國家級文物4處、省級文物22處、市縣兩級文物387處。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剎幾十處,廣化寺、梅峰寺、龜山寺、三會寺、圓通寺、龍華寺、湄洲祖廟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幾十處:廣化寺釋迦文佛塔、東岩山石塔、鳳山無塵塔、龍華雙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壩多處:木蘭溪、泗華陂、延壽陂,還有建築古樵樓等古遺址、摩崖石刻等,豐富多彩。 三、著述浩瀚。莆田人歷代著述卷幀浩繁,據不完全統計,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有書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媽祖文化。媽祖出生於莆田沿海農村,生前除惡扶正,濟世救人,逝世後人們仍信仰她,把她作為神來崇拜。隨歷史演化,媽祖信仰演繹為媽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媽祖信徒2億多人,媽祖廟2500多座,幾乎凡有華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媽祖及其廟宇。尤為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媽祖文化尋根熱,媽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全島有一百多座媽祖廟組團來湄洲謁祖,媽祖文化架築民間文化交流橋梁,搭台唱經濟戲,莆田市外貿企業中,台資佔40%。
鑒於莆田「文獻名邦」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1994年,市社科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發起召開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吳建華為組長的籌備領導小組,著手開展各項申報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Ⅵ 湄洲島是不是名勝古跡
不算名勝古跡,名勝可以,古跡好像就牽強附會了些。算風景名勝,宗教聖地
Ⅶ 莆田湄洲島一共有多少個景點要多久才能玩完
島上有融碧海、金沙、綠林、海岩、奇石、廟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20多處,如果景點想要全部玩完的話應該要2天的時間,可以去島上住一晚,看看夜景
Ⅷ 莆田湄洲媽祖歷史是怎麼樣的很悠久嗎
媽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裡已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望著再生一個兒子,便天天向觀音菩薩禱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鄰居們看見有一道紅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紅光照得周圍的岩石都發了紅,就在此時,懷胎十月的母親產下了一個女嬰,因為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給她取名林墨。
林墨在小的時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聰明伶俐,讀書不但過目能夠背誦,而且能夠理解文字的意思。由於父親是當時海上的巡檢司,所以她博覽群書,特別是有關海洋氣象方面知識的書,並且一有機會就隨父親出海,漸漸地學會、掌握了水性,觀測天氣。每當她預測出海上氣候的變化,就告誡出海的鄉親避凶就吉,還經常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難的漁船和商船。
因為林墨一生的行善濟世,所以歷史上流傳了許多她的神話傳說。在她 16歲時,因為法力神通,能預知未來,還能乘著席子渡海,因而被人們稱為「神女」。一天,林墨的父親和哥哥駛船出海,遇到了狂風惡浪,在家織布的林墨突然閉上眼睛,一手拿著棱,一手扶著杼,腳踏著機軸,拚命掙扎扶持,惟恐有失,這時她母親正好看見,誤認為女兒睡著了,便把她叫醒。林墨被驚醒失手,稜子掉在了地上,然後她睜開眼睛失聲痛哭,說父親已被我救起,哥哥卻墜入海里了。
不久後,她的父親回到家,將海上遇難的情形告訴給家人,結果和林墨所說的如出一致,為了安慰父母,林墨又孤身一人架船出海尋找哥哥的遺體。因為這海上救親的事件,林墨又被人們稱為 「孝女」。 林墨在28歲的時候為搶救海難而英勇獻身。林墨逝世後,航海的人紛紛傳說常常看見一位紅衣女子在海上救人脫險。
據說在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出使朝鮮,誰知船在東海時遇到了風險,在這臨危之際,忽然看見船桅頂上發出了一道道紅光,而後風浪平息,轉危為安。使者感到非常的奇怪,便問部下到底是什麼神靈顯聖搭救,恰好船上有一位莆田人,他說明了這是湄洲神女顯靈相救。後來這為使者回到朝廷復命時就奏明皇帝,下詔頒賜 「順濟」的廟額,這時媽祖的神跡才第一次由民間傳到了朝廷
宋朝時期,朝廷褒封林墨為 「靈惠夫人」,後陸續加封了12次,由「夫人」至「聖妃」,元明朝晉封「天妃」,清康熙統一台灣後,再加封為「天後」,到清末時封號累加了64次,並被尊稱為「天上聖母」。
隨著封號的加爵,信仰媽祖的人越來越多,媽祖宮廟也不斷的重修、擴大,由原來民間奉祀的小廟到後來的大規模重修、擴建,並發展到了現在的規模。我們湄洲媽祖廟也由此奠定了成為世界三千多座媽祖廟的祖廟,受到各地信徒的膜拜。
Ⅸ 湄洲島建築地點的歷史背景
我認為你這個問題最好查閱一下當地的歷史資料,就能夠知道它的歷史背景到底是什麼?
Ⅹ 莆田湄洲島一般玩個幾天啊怎麼玩啊
如果只去湄洲島一天就足夠了。。不過要早點去。我們那時候班級組織。6點出發啊。。。玩到下午4點回來。。。九里湖也是一天就夠了。。。所以總共兩天
住宿啊,酒店其實還是有的。。。不過我主要是在莆田念書,所以沒有住酒店額。。。這兩個地方離市區都是有一定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