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農民起義對中國歷史有何推動意義
我來發表下我的粗見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點:
一,每當農民起義爆發時,一般處於社會動盪期,要麼政權不穩定,貪官污吏橫行,要麼發生大的災禍,旱災或者水災,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爆發,是對當政者的一種沖擊,給群眾以新的希望。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階級屬性,決定了他們很難獨自推翻當時的政府,即使成功,也難免功虧一簣。歷史上大的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即因此。
二,成功的農民起義領袖在奪取政權後,因為自身出生阡陌,勢必會重視農業生產,關心農民生活。因此,也會對社會穩定,國家繁榮起到推動作用。(重點參考朱元璋)
三,失敗的農民起義,會對當政者或者其繼承者敲響警鍾,使其重視農民的力量。進而也可以促進社會進步。(重點參考唐太宗。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哦!)
『貳』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有什麼局限性特別是對國家、民族宏觀說急
在中國古代,農民是最為安分的一個群體,他們知識較少,生活安定而少變化。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他們是不會起來反叛的。何為萬不得已之時?是為其生存都保障不了之時。因此,農民起義中的大部分人,是為了生存而戰。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補給方式是掠奪,他們的作戰方式是流竄,他們很容易被招撫。他們缺乏知識,亦缺乏儒家之類可作為政治藍圖的東西,於是往往沒有一個堅定的政治綱領和指導戰略。這些局限性使他們難以真正發展壯大,即便壯大起來,仍然可能如無頭蒼蠅,難覓方向。他們攜帶著農民的習性,重視實利,而非長遠利益,亦難有高尚情懷,難免充滿自私自利的氣息。這一切都阻止了他們的發展壯大,使其難以走向成功。
以上說的是農民起義軍在打天下中的局限性。看中國歷史,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建立天下政權。農民起義軍的領導階層,胸懷、知識與戰略的缺乏是其失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再進一步說,農民起義勢力在治理地方乃至治理天下中也處於劣勢。劉邦當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他善用人才,處理的相對比較好。而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則多不善於此。甚至明朝創立者朱元璋,亦不可說善於執政。朱元璋當上皇帝後,走上了極度加強專制集權的道路,大肆誅殺功臣,廢除丞相制度,個人非常勤政,又設更為嚴密恐怖的特務機構,力圖將更多的權力集中於皇帝。這種種舉措,事實上阻礙了經濟、文化的進步,也為明中後葉動亂埋下伏筆[ 此觀點可參見《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朱子彥著。]。而其餘眾多農民起義軍的失敗,也與其治理地方的能力差分不開。
再進一步說,農民起義的破壞性巨大,對文明的進步往往有阻滯作用。在打天下過程中,農民起義破壞性大,這緣於他們的動機——求生存,求財富。特別在起義初期,他們為生存不擇手段,掠奪是常事,肆意殺戮也不罕見。這些都對社會經濟與文化造成巨大破壞。而當其得到領地建立政權乃至統一天下之後,往往仍不能引領文明的進步。為何呢?其領導階層多出於平民階層,甚至是最為窮苦的民眾,由於客觀原因,他們往往缺乏知識,並且對士大夫階層多持仇視輕蔑態度。而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傳承者和引領者正是士大夫階層。農民起義者執政後,往往不能真正尊重士大夫,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多有禁錮舉措。
『叄』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卻少有成功,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或者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社會的基礎。
論及農民起義,一般的評價只有兩條:其一是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每一次農民起義都打擊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其二就是農民起義由於農民自身的階級局限性,產生不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也沒有先進政黨的領導,因而註定失敗。
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清朝的覆滅,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的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他們失敗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但是通常都有著幾個共同的特徵。
『肆』 關於中國古代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一次農民大起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起義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繼起的起義軍最終推翻了秦的統治。
農民軍打擊了地主階級,推動了社會的前進,開辟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武裝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道路。
陳勝、吳廣起義
指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戰國末年,經過多年的兼並戰爭,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被統一的秦王朝所取代。但是,秦始皇在兼並六國後,沒有重視與民休息,穩定社會,恢復經濟。還在兼並戰爭過程中,他就讓人圖寫六國的宮殿建築式樣,在咸陽仿造,數達二三百所,又興建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和豪華的驪山陵墓。其他如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南越用兵等,雖對鞏固全國統一有積極作用,但因曠日持久地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使廣大農民無暇從事生產,社會經濟生活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饋,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的局面。與此同時,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數十萬、上百萬。而原東方六國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更為深重。在秦始皇統治的晚年,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發生,六國貴族殘餘勢力也乘機進行反秦活動,秦始皇於二十九年(前218)東游,途經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時,遭刺客狙擊。三十六年,隕石墮於東郡,又有人在石上鐫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以進行反秦宣傳。
秦始皇病死沙丘後,秦二世胡亥即位,他任用趙高,復作阿房宮,盡徵材士五萬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又「更為法律」,厲行督責,用法更為刻深。以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不少秦始皇的舊臣和秦宗室,由於趙高的誣陷被殺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日益尖銳。至二世末年,形成了「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的社會危機。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徵發閭左九百人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陳勝(?~前208)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佣耕。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貧苦農民。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利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計策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鼓動戍卒說:「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
起義軍迅速攻下蘄縣(今安徽宿縣南)。陳勝派葛嬰率兵東進,同時以主力攻佔銍(今安徽宿縣西南)。酇(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東)、柘(今河南柘城北)等縣。廣大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踴躍參加起義隊伍。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已擁有步兵數萬,騎兵千餘,車六七百輛。陳勝召集當地三老豪傑商議大計,魏國名士張耳、陳余勸他立六國之後,以爭取舊貴族的支持,陳勝不聽,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
張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全國范圍內反秦斗爭的高漲,各地百姓久苦於秦政,紛紛殺秦長吏,響應陳勝。特別是楚國舊境,數千人為聚的不可勝數。驪山刑徒英布與番陽令吳芮聯兵數千人起義。東陽少年殺掉縣令,推舉陳嬰為長,隊伍迅速發展到兩萬人。秦嘉、朱雞石等人起兵包圍郯城。當過秦泗水亭長的劉邦(見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殺掉沛令,迅速組成一支二三千人的武裝。與此同時,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也紛紛起兵反秦。如齊國貴族後裔田儋擊殺狄令,自立為齊王,楚國貴族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也襲殺會稽守殷通。項梁自立為會稽守,以項羽為裨將,很快聚集了一支八千人的子弟兵。其他如原楚國的貴族房君蔡賜,孔丘的八世孫孔鮒等,也投奔張楚政權。
吳廣率領起義軍圍攻滎陽不下,陳勝另派周文為將軍西擊秦。周文的隊伍在進軍咸陽途中,不斷擴大,到達函谷關時,已有兵車千輛,戰士幾十萬,起義軍進抵距咸陽百來里的戲(今陝西臨潼東北),秦二世慌忙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驪山墓的數十萬刑徒和奴隸編成軍隊迎戰。起義軍由於缺乏戰斗經驗,又孤軍深入,接連受挫,周文自殺。
隨著反秦斗爭的開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陳勝滋長了驕傲情緒,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聽陳勝節制,甚至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如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丞相。陳勝命他率兵入關支援周文,他卻抗命而派韓廣略取燕地。韓廣在燕地舊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周市至魏地,立魏國舊貴族寧陵君咎為魏王。圍攻滎陽的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竟假借陳勝之命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的全軍覆滅。
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後,傾全力向陳縣猛撲。陳勝親自督軍應戰,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判徒庄賈殺害。陳勝部將呂臣率領蒼頭軍,隨即兩度收復陳縣,並處死庄賈。
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使農民起義遭受暫時的挫折,但各地起義軍仍繼續進行斗爭。陳勝部將召平,假借陳勝名義,封項梁為上柱國,命其領兵西向擊秦。項梁率軍渡過江、淮時,先後與陳嬰以及英布、蒲將軍率領的起義軍匯合,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項梁得到陳勝犧牲的消息後,召集各路義軍將領在薛縣會商,並接受謀士范增建議,立楚國之後為王,以資號召。隨即在民間找得為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名心的立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於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又派劉邦、項羽攻下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劉邦、項羽在濮陽、定陶、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接連打敗秦軍,斬秦三川守李由。項梁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驕傲輕敵,被章邯偷襲以至犧牲。劉邦、項羽和呂臣引兵退守彭城(今江蘇徐州)和碭(今安徽碭山南)。
章邯破項梁軍後,又移兵擊趙。命王離、涉間率兵包圍鉅鹿。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師救趙。宋義到達安陽後,宴飲高會,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建議迅速進兵,遭到拒絕,於是殺死宋義,被楚懷王任命為上將軍。他隨即派遣英布、蒲將軍領兵兩萬先行救趙。隨後命全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糧,以示必勝無退的決心。起義軍經過九次激戰,大敗秦軍,殺蘇角、虜王離。之後,蒲將軍和項羽又在漳南和污水上再破秦軍。章邯見大勢已去,又怕被趙高陷害,遂率餘眾投降。
在項羽率師救趙的同時,楚懷王又命劉邦率領所部西行入關,攻打咸陽。當時秦軍主力已開赴趙地,西缐空虛,劉邦的軍隊得以順利進展。他採納陳恢的建議,實行招降政策,秦朝的地方官吏紛紛歸順。因此,劉邦迅速攻下武關,直趨關中。秦二世三年八月,趙高脅迫胡亥自殺,立子嬰為秦王。子嬰謀殺趙高,派兵距守嶢關。劉邦繞過嶢關,大敗秦軍於藍田。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的軍隊進抵灞上,秦王子嬰奉皇帝符璽投降,秦朝滅亡。
由陳勝、吳廣發動的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的偉大力量。陳勝和吳廣雖在起義不久即先後犧牲,但秦朝的滅亡是和他們首倡起義的功績分不開的。
『伍』 歷史上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原因令人感到很遺憾,究竟是為什麼呢
起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時機合適、所處位置有利、領導者和追隨者目標一致上下團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人和是決定性因素,思想決定行動,農民起義能否取得成功是看起義集團思想是否適合時代。
農民階級的思想特點是自私自滿,缺乏長遠計劃。當起義取得一點成功,開始思考老婆孩子熱炕頭,開始考慮爭取個人利益,當起義面對低潮,開始逃避,甚至背叛,缺乏革命的堅定性。任何一個階級的革命不會輕易取得成功,當中會有無數挫折,農民起義也是如此。農民階級的思想局限性決定了農民起義無法做到內部團結一致頂住壓力,面對困難退卻逃避一鬨而散,缺乏長遠規劃,很容易失敗。
『陸』 怎樣看待農民起義
古代農民起義的功過是非 《史記》之《陳涉世家》記敘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經過。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司馬遷把他列入了「世家」,是對他對暴秦首先發難的充分肯定。按司馬遷的觀點,只有對全國政局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傳記才可以稱為「世家」,足見陳勝和他領導的農民起義對中國歷史所產生的影響和所起的作用。 陳勝少時頗重義氣,曾對佣耕者說「苟富貴,勿相忘。」當佣者問之「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只能喟然長嘆「嗟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說明他從小便有舉大計之志向。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當局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剛好遇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如期到達,按秦律當斬首,陳勝、吳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起義。二人商量:「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在逃跑是死,起義也是死的情況下,他們決定選擇為國家大事而死這條道路,且「天下苦秦久矣」,決定了這次農民起義已不可避免。 他們利用秦二世和秦始皇長子扶蘇之間的矛盾,分析「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以聚眾,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呼鳴曰「大楚興,陳勝王」,為自己起義稱王正視聽。然後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徒屬皆曰:「敬受命」,至此拉開了起義的序幕。在攻克大澤鄉後,所向披靡,又連克數城。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也,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從文中提及「天下苦秦久矣」,「伐無道,誅暴秦」及「苦秦吏者」等句中可以看出,陳勝起義是官逼民反的結果,故這場農民革命運動爆發具有必然性。繼陳勝吳廣之後,劉邦、項羽又舉兵滅秦,終於推翻秦王朝。 秦皇能一統六國固然功不可沒,強大無比,但秦王朝僅27年,二王而已,這說明暴政終將不得長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個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秦朝而言,與趙高指鹿為馬,殘害忠良,實行暴政有直接關系,再加上暴政不得人心,民間積怨,物極必反,滅亡是順理成章的事。關於這一點,《六國論》和《過秦論》已有詳盡描寫,當然,也有持不同觀點者。學術上的問題提倡討論,這是很正常的事。 到了漢代,統治者為了吸取秦滅亡的教訓,保江山社稷不至於喪失,也實行了不少寬松政策,如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等,可以說,歷代統治者都實行了類似政策。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知道不要過分剝削人民這個道理,且民本思想十分突出,故出現空前盛世。關於對農民起義的看法,也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除了持肯定態度的以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民起義是對生產力的破壞,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學術上提倡百花齊放。持不同觀點的人,自然有他的論據和道理。 我們說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再說說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那就是發生在近代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在最高潮時已經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在1862年,被曾國藩分兵三路大舉進攻。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同年七月,天京失陷,宣告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堅持斗爭14年,勢力波及18個省,先後奪取城市六百多座,為什麼還以失敗告終呢?簡言之,客觀上由於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狼狽為奸,聯合絞殺。主觀上是因為天平天國嚴重腐敗,貪圖享受;統治者取妻納妾,大興土木;脫離群眾,等級制度森嚴;統治集團分裂,楊韋事變導致太平軍一蹶不振。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這裡面有許多歷史經驗值得總結,同時也有很多歷史教訓值得吸取。
求採納
『柒』 高分懸賞,大家進來談談對農民起義的看法~
傳統的意識形態理論認為,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農民起義,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當新時期教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遭到批判以後,又有人認為,在每一次大的農民起義之後,人口總是大大減少,社會經濟也大大下降,新王朝建立時社會往往倒退到上一個王朝建立時的狀態(王朝循環),所以農民起義不但沒有推動歷史進步,而且對社會發展具有「反動作用」。
其實,這兩種極端的觀點都經不起嚴格分析。對第一種觀點,我們可以用西歐歷史與中國歷史的對比來反駁。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次數和規模要遠遠超過西歐,假如農民起義真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那麼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就應當超過西歐才對。但事實上,從明清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卻大大落後於西歐。因此,所謂「農民起義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論調,與事實並不符合。第二種觀點要能夠成立,就需要證明,假如沒有農民起義,當時的社會就不會出現人口毀滅和生產下降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農民起義的根源是人地矛盾危機,而直接引發農民起義的,則往往是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如果在自然災害的打擊下,窮人仍然待在家中坐以餓斃(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同樣是沒有活路的,所以,人口毀滅和生產下降並不是「農民起義」所「引起」。從積極意義看,起義農民到處搶掠富人,用非法手段獲取生存資料,實際上通過使用暴力使生存資料「存量」進行了一次重新分配,形成了短期「平衡」,也許緩解了天災對人口的毀滅作用。筆者以為,說農民起義具有反動作用,是沒有搞清社會運行原理中的因果關系。
歷史經濟學排除價值判斷,推崇實證研究,不評價人物的好壞,不判斷事件的進步和反動。站在歷史經濟學的觀點看,起義農民的內在動機,只不過是一般動物都具有的求生本能。當他們無法生存時,參加起義就是他們最為合理的「選擇」。歷史就是這樣運行的,它也只能夠這樣運行。從這一角度說,評價農民起義的作用沒有意義。
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始動力是人們改善自身處境的追求。但一個社會能否發展進步,還取決於它所處的客觀環境條件。中華文明前期的繁榮進步和後期的落後挨打,都可以用這一基本原理予以說明。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也只是農民群體在特定客觀環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站在歷史學的角度看,農民起義是王朝循環的中間環節。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看,它既未促進社會進步,也未阻礙社會發展。
『捌』 如何正確看待農民起義
究竟應當如何看待農民起義
—與毛志成同志商榷
孟廣林
讀罷《北京觀察》2001年第6期所刊載的《中國古今匪患溯源—兼談「打黑除惡」》一文(以下簡稱毛文),大有如鯁在喉而須一吐為快之感。我認為,毛文對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基本估價是錯誤的,茲就此淺陳管見,以求教於毛志成同志與學界方家。
毛文將中國古代的起義農民通通斥之為「匪」,這實在是匪夷所思!這樣的污稱,對我們來說固然「似曾相識」,但那卻只能在封建正統史著中與封建統治者的口吻中才能找到。而今,當代作家竟然也對這樣的污稱予以完全認同並作了極致的闡發,能不讓人吃驚而惶惶然嗎?
將歷史上的起義農民污稱為「匪」,進而徹底否定農民起義的合理性,無疑是一種十分情緒化的偏激之論。在毛文看來,宋代的梁山泊好漢不事生產,專在「殺富濟貧」的幌子下劫掠謀生,甚至濫殺無辜,那不是「土匪」又是什麼呢?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李自成等既不事生產,沒有建立基本的稅收制度,又鼓勵民眾「不納糧」,只得靠「殺富」來建立政權,最終成為短命的「匪集團」。而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靠迷信欺騙起家,建「國」後則荒淫無道,自相殘殺。故「正常人稱之為『洪匪』,絕對有據」。
毛文的這些見解表面看來似乎有理有據,但如果仔細分析,實在是經不起辯駁的。所謂的「匪」,一般來說是指那些肆意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人。但究竟哪些人是「匪」,則是由不同的歷史尺度來評判的。按照封建正統的史學觀點,起義農民「殺富濟貧」的舉動破壞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與財產制度,踐踏了神聖的綱常倫理,當然是「盜賊」,是「匪」,應當大加譴責與鎮壓。然而,在農民自己看來,甚至在封建社會的一些進步哲人看來,這種反抗封建壓迫剝削的舉動,卻是理所當然的。
封建社會的農民為何要鋌而走險呢?又為何要「殺富」、「劫掠」呢?。征諸史籍就不難發現,農民起義的發生,說文縐一些是階級矛盾的必然產物,說白了就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難道不是這樣嗎?封建王朝的苛賦重稅與豪富之家的敲剝,常常使手足胼胝的農民,終日勞作田野卻難享溫飽;而土地兼並與天災、戰亂,更使得他們或以草木充飢,甚至「易子而食」;或離鄉背井,輾轉溝壑。萬般無奈之下,最終只得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當一個王朝用非理性的措施對農民進行超常的榨取時,當一個社會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畸形狀態時,農民起義也就在所難免了。那些平時安分守貧、規規矩矩、受難蒙冤時慣於要求賢君清官為自己作主的草芥小民,之所以冒死抗爭,是因為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去掙得一條活路。從根本上講,他們是為了活命而斗爭,也就是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生存權」而戰,這是無可厚非的行為。對此,既無衣食之憂而又不斷地享受著現代文明成果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與權利去對他們的正當行為大加譴責呢?
對農民為「生存權」而抗爭的肯定,當然不是毛文所說的那樣是「貶低了正常人、推崇匪人」。毛文所說的「正常人」,大概就是封建史書中所說的那種「順民」、「良民」。他們之所以被認為「正常」,就是因為他們既能老老實實地為統治者提供粟米絹帛、器皿與財貨以事上,又能安貧守份而甘願接受敲剝乃至餓死也不反抗。但這樣的「正常人」其實是不存在的。這里不妨進行一下換位思考,也就是將自己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自我體悟。如果我是唐人筆下的「賣炭翁」、「採桑女」,尚且能飢寒交迫地活下去,尚可作到「正常」,但如果在飢寒交迫的困境中面臨著家破人亡的絕路,能「正常」得起來嗎?「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自古以來是天經地義的。其實,不僅是農民這樣看,就連毛文所推崇的中國古代的儒家也常常這樣看。在儒家的視野中,常常是那些貪暴的統治者而不是民眾才是「匪」「盜」。故他們有的主張「誅暴君」,有的鼓吹「天人感應」說,並由此而主張「湯武革命」,按照天意來實行改朝換代。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唐甄甚至直言,「自周秦以來,凡帝王皆賊也」。在他們看來,正是因為殘暴的統治者的敲剝,才使得廣大百姓過不上「正常」的生活。在此情況下,百姓對暴政的的反抗,恰恰是「正常」的行為。而在毛文看來,無論壓迫剝削多麼苛重,你老百姓就應當心安理得地去承受,就應當勒緊褲帶地去「無私奉獻」,並為此死而無悔,死而無怨!你要反抗,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就是「匪」。按照這樣的邏輯,孫中山在從事反清活動中常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那樣做不就是為被清朝統治者所剿滅的「發逆」、「發匪」招魂嗎?。按照這樣的邏輯,潤土、祥林嫂那樣的人才是值得稱道的 「正常人」,魯迅先生大可不必對之「哀其不幸」,更不應該「怒其不爭」,那樣做不就是「敬窮」嗎?不就是渴求「正常人」去造反為「匪」嗎?
究竟應當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呢?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看來,農民階級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承擔者與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正是他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為古代文明的積淀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正是他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才使得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不斷得到調節,推動了社會歷史的演進發展。如果沒有秦末農民大起義,就不會有漢朝的「文、景之治」,如果沒有隋末農民大起義,就不會有唐朝的「貞觀之治」。唐太宗對隋、唐鼎革的大變動曾深有感悟:「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從這些現象中,難道我們還體會不出農民起義的意義嗎?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作為小生產者與小私有者的農民階級。自有其難以克服的階級局限性。他們視野狹隘,目光短淺,在斗爭中常常顯示出散漫性與盲目性,也不可能設計出新的斗爭綱領與社會藍圖。他們的反抗,不可避免地要呈現出無序的狀態,並往往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因此,我們對農民起義的積極意義及其某些消極面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切不可以偏概全,抹殺歷史。
建國後,我們對農民起義的評價曾經一度誤入泥潭。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理論的干擾下,農民起義不僅被作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來加以重點「研究」,而且其意義也隨之被任意加以拔高或誇大,到了「文革」時期,則更是將農民起義領袖加以革命化與美化。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在清算「以階級斗爭為綱」理論的流毒、批判封建傳統的同時,則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採取了非歷史主義的態度,對農民起義多予以貶低、醜化與否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取向,實際上都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今天,如果一味地從社會現代化建設與現代文明的要求去醜化農民起義,甚至將農民起義與「文革」造反 、黑惡勢力橫行等現象聯系起來,那就更難免流於荒謬了。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在考量與分析歷史問題時,應當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南,堅持歷史主義的正確態度。而用直覺的靈感、情緒化的筆調去「戲說」歷史,那就只能是歪曲歷史了。
『玖』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對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的評價,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史學界幾乎眾口一詞地對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每一次農民起義或使封建王朝改朝換代,或使王朝的統治政策有所調整,總之,農民起義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在史學界湧起了一股新的潮流,認為農民起義最大的成果也只不過是改朝換代,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而且每一次過後都是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倒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因而農民起義沒有什麼積極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史學界幾乎沒有人再關注農民起義,關於農民起義的研究淡出了史學研究的視野。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指出:元末的農民起義「盡管他們的起義形式毫無新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偉大和在歷史上的地位,在史書上,將永遠的紀錄著: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第一個舉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統治的大旗。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而且,他通過細致地描寫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心路歷程,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這是一個真實版本的逼上樑山,也是那封建時代貧苦農民的唯一選擇。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誰願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時,那些農民被迫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去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直至它的滅亡。
這是他們的宿命。
所以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也許不是那麼厚道,他們也許有著自己的各種打算,但他們確實別無選擇。」
筆者認為,當年明月通過分析元末農民起義得出的這個結論,是非常中肯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誠然,由於中國農民的局限性,他們起義的目的,只希望有一個好皇帝,能夠改變他們當時的生活困境,歷史並沒有賦予他們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使命。至於每一次農民起義都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傷害,這是不可避免,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拾』 如何看待我過歷代農民起義的功過
古代農民起義的功過是非 《史記》之《陳涉世家》記敘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經過。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司馬遷把他列入了「世家」,是對他對暴秦首先發難的充分肯定。按司馬遷的觀點,只有對全國政局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傳記才可以稱為「世家」,足見陳勝和他領導的農民起義對中國歷史所產生的影響和所起的作用。 陳勝少時頗重義氣,曾對佣耕者說「苟富貴,勿相忘。」當佣者問之「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只能喟然長嘆「嗟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說明他從小便有舉大計之志向。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當局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剛好遇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如期到達,按秦律當斬首,陳勝、吳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起義。二人商量:「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在逃跑是死,起義也是死的情況下,他們決定選擇為國家大事而死這條道路,且「天下苦秦久矣」,決定了這次農民起義已不可避免。 他們利用秦二世和秦始皇長子扶蘇之間的矛盾,分析「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以聚眾,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呼鳴曰「大楚興,陳勝王」,為自己起義稱王正視聽。然後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徒屬皆曰:「敬受命」,至此拉開了起義的序幕。在攻克大澤鄉後,所向披靡,又連克數城。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也,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從文中提及「天下苦秦久矣」,「伐無道,誅暴秦」及「苦秦吏者」等句中可以看出,陳勝起義是官逼民反的結果,故這場農民革命運動爆發具有必然性。繼陳勝吳廣之後,劉邦、項羽又舉兵滅秦,終於推翻秦王朝。 秦皇能一統六國固然功不可沒,強大無比,但秦王朝僅27年,二王而已,這說明暴政終將不得長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個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秦朝而言,與趙高指鹿為馬,殘害忠良,實行暴政有直接關系,再加上暴政不得人心,民間積怨,物極必反,滅亡是順理成章的事。關於這一點,《六國論》和《過秦論》已有詳盡描寫,當然,也有持不同觀點者。學術上的問題提倡討論,這是很正常的事。 到了漢代,統治者為了吸取秦滅亡的教訓,保江山社稷不至於喪失,也實行了不少寬松政策,如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等,可以說,歷代統治者都實行了類似政策。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知道不要過分剝削人民這個道理,且民本思想十分突出,故出現空前盛世。關於對農民起義的看法,也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除了持肯定態度的以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民起義是對生產力的破壞,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學術上提倡百花齊放。持不同觀點的人,自然有他的論據和道理。 我們說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再說說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那就是發生在近代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在最高潮時已經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在1862年,被曾國藩分兵三路大舉進攻。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同年七月,天京失陷,宣告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堅持斗爭14年,勢力波及18個省,先後奪取城市六百多座,為什麼還以失敗告終呢?簡言之,客觀上由於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狼狽為奸,聯合絞殺。主觀上是因為天平天國嚴重腐敗,貪圖享受;統治者取妻納妾,大興土木;脫離群眾,等級制度森嚴;統治集團分裂,楊韋事變導致太平軍一蹶不振。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這裡面有許多歷史經驗值得總結,同時也有很多歷史教訓值得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