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夷大紅袍的歷史
武夷岩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悠久的歷史。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種:如白瑞香、素心蘭、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白牡丹、金鑰匙、不知春、不見田、雀舌、老樅水仙、以及「十二金釵」(十二個名樅)等等好幾十個優良品種,以這些名樅製成的茶葉, 無論香氣、滋味、湯色,都各具風韻。
大紅袍產於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兩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動不大,更妙的是,岩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潤茶地,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
關於「大紅袍」的由來,一是說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艷紅似火,彷彿披著紅色的袍子,故名「大紅袍」。
另一說法極具傳奇色彩。相傳天心廟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考上狀元後,為感謝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紅袍披在神樹上,「大紅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關於大紅袍的傳說也不少。尼克松訪華時,毛澤東贈他四兩大紅袍,暗地裡,尼克松責怪毛澤東小氣,周恩來知道後笑著對尼克松說:「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並曉之以典故,尼克松肅然起敬。
大紅袍如此珍貴在於它的產量極少,歷代都是貢茶,至今沿襲著。現六棵茶樹,年產茶7、8兩,定額半斤送中央,餘下二、三兩交省上。一說專供用於人民大會堂福建廳,一說專供用於接待外國總統。
製作大紅袍,從看護,到採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嚴格的責任機制和嚴密的工作流程、嚴謹的時間限制。武警要參與大紅袍采、制、送全過程的監督和警衛。大紅袍,有位監護人,終年看護,不離其左右,擔負守茶、祭茶、採茶職責。採茶,必須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監護人等幾方責任人均在場,一番儀式,一番察看,一番簽字,才能採摘。屆時,武警守衛峽谷、置放雲梯;茶監護人,在武警的陪護、監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幾方人公視下,登雲梯採茶,采畢,即交武警,空手下雲梯,雲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幹人等,速離峽谷,趕到茶廠,茶研所人又在幾方監護下,炒茶制茶,茶成,當即給場省、市人,驗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護下,登專機送往北京。
2002年廣州茶博會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賣的20克「大紅袍」,被廣州著名酒樓南海漁村以18萬元的價格買走。買家稱,他們將把這20克茶葉珍藏在酒樓里,作為鎮店之寶。
而最為人所熟悉者為大紅袍,現存真正第一代大紅袍茶樹,只有六棵 ,受國家一級保護,茶葉產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買到的大紅袍真正的已經是經過十幾代的接枝,價格亦不便宜,何況市面上混淆視聽的情況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稱為大紅袍,真假難辨。第二代接枝大紅袍,市面上的價格約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於味道如何,喜惡各有不同而已! 武夷岩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製作工藝復雜,時間冗長。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關鍵的制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武夷山茶廠大多已改用機器制茶,但是其機制原理仍和傳統工藝相承、相通。
泡飲武夷岩茶大紅袍,更是講究功夫。大紅袍作為典型、傳統的武夷烏龍茶之珍品,其沖泡方法採用的是功夫茶藝,既富於文化內涵,又有觀賞藝術價值。對此,《武夷茶藝》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時,大紅袍與其他武夷岩茶一樣,「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講究岩韻」,因此要細心、靜心、投入。凡此種種,又進一步提高了大紅袍的內質,豐富了大紅袍的文化內涵。 市面上常見到的大紅袍是通過嫁接而生長的茶葉,稱為二代大紅袍,又稱小紅袍,分為若乾等級。別擔心假的,茶葉只有等級之分沒有真假之別。
武夷岩茶,香味雋永,若蘭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湯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濃厚醇和,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見苦澀,淡泡益覺清香,較出名的岩茶有所謂四大名朴:
一、大紅袍;
二、鐵羅漢;
三、白雞冠;
四、水金龜。 大紅袍:字面詮釋是大紅色的衣袍,一般用於紅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稱。最著名的是武夷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岩,品質優異。另外有與大紅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餘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種;京劇傳統劇目;同名商標如甘肅省東鄉縣名牌花椒;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等。
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貳』 武夷山大紅袍的歷史傳說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
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
。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
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
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眾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2)大紅袍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武夷大紅袍,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艷紅似火,若紅袍披樹,因此得名。大紅袍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岩茶之王。
大紅袍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其條形壯結、 勻整,色澤深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 ,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
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
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叄』 大紅袍大概有多少年的歷史
歷史傳說
一、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岩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製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潮州市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鳳凰單叢」烏龍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由於,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叢。採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不採」說,即太陽升不採,天氣熱不採,早期見其芽不壯不採,陰天不採,雨天不採。它的特徵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葯」譽。
二、「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
三、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發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裡……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嘆為神仙所賜的神茶 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鏟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四、御封貢茶:
某朝某皇後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采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後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後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制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五、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 大紅袍九龍窠採制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制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後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肆』 急!!快!!武夷山大紅袍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紅袍母樹有6棵,生長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樹齡至少已有360年。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
沒有確切的年代如果是明末清初(清1636-1912)也就380年左右
『伍』 武夷岩茶大紅袍的歷史溯源
武夷岩茶的製作可追溯到漢代。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岩茶製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製作的先河。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大紅袍的來歷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陸』 鐵觀音與大紅袍哪個歷史時間長
大紅袍明朝,鐵觀音清朝
『柒』 大紅袍歷史有多久了
傳說:
大紅袍的由來
一曰,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地縣丞於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發芽,紅艷如染。
二曰: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腹脹,腹痛不已,後經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紅袍因春芽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 ,茶樹紅艷,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另一傳說資料: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岩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大紅袍」最為名貴。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
『捌』 大紅袍茶樹的發展歷史
大紅袍茶樹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帶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給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某某號85年11月17日種)。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著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龍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裡,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
1985年l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最後於1985年I1月17日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回想當年,不知當時為什麼只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後才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里領導不知道,這不近似於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著神秘的故事。
五株大紅袍小苗在御茶園里茁壯成長著!它承擔著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內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於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比較穩定,能被大多數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處於留養時期,即休養生息,供觀賞)。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60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後,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餘年的不平凡經歷,心裡感慨萬千……茶大紅袍茶樹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岩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巢,現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壁上有朱德題刻的「大紅袍」三字,由岩縫滲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支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橢圓型,葉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貨稍厚面發脆,嫩芽略壯,顯亮,深綠帶紫。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
大紅袍屬半發酵茶,由於茶樹長在岩石間﹐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別於其它茶種﹐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其單叢加工﹐品質特優的「名叢」,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
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枝較密斜生,葉近闊橢圓形,尖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質稍厚而發脆,嫩芽略壯,顯毫,深綠帶紫。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現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樹齡已達千年。於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武夷大紅袍,屬於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名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武夷大紅袍,是中國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狀元」之稱,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稱國寶。在早春茶芽萌發時,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艷紅似火,彷彿披著紅色的袍子,這也就是大紅袍的由來。
武夷大紅袍的產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北部天心岩下天心庵之西的九龍窠。山壁上有「大紅袍」三個朱紅色大字,是朱德題刻的。該處海拔600多米,四季氣候溫和。山間溪澗飛流,雲霧繚繞。土壤都是酸性岩石風化而成。正是適合茶樹生長的好地方。
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稍稍展開,分枝比較密集,葉梢向上斜著伸展開去,葉子是寬的橢圓形,尖端稍鈍向下垂著,邊緣則往裡翻卷,葉子顏色深綠有光澤,若是新芽,則深綠帶紫,露出毛茸茸的葉毫來。
大紅袍的樹齡已有千年,是稀世珍寶。現在九龍窠絕壁上僅僅有四株,它們由岩縫中滲出的泉水滋潤,不用施肥,而生長茂盛。人們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雲梯採摘,產量極少,大約只有11兩,被視為稀世珍寶。
武夷大紅袍,屬於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後還有著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玖』 老記大紅袍到底怎麼樣,有什麼歷史
老記大紅袍很有名。「天詣大紅袍」「正紅運大紅袍」「正紅程大紅袍」「含香大紅袍」「尊品大紅袍」「印象叄仟大紅袍」「印象貳仟大紅袍」「一團和氣大紅袍」等產品,在「2011-北京春茶節」活動中,被評為質量合格、質價相符產品,是接待貴賓以及送親朋好友最佳的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