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歷史朝代歸類(重要人物)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贏政稱始皇。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㈡ 初中歷史中重要的人物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 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父親從小重視他的文化教育,家庭教師就是名聲顯赫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在年僅20歲就繼承了王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華盛頓 在北美獨立戰爭中,華盛頓籌集物資,指揮作戰,表現了卓越的組織才能。華盛頓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建立了不朽功勛。他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對於鞏固北美十三州的團結,共同打敗英國殖民軍和建立美利堅合眾國,都起了積極的作用。華盛頓不僅在獨立戰爭的烽火中統率大陸軍取得了反英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他開創了總統任期最多兩屆的先例——排除總統終身制。 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馳騁戰場,歷盡艱險,為祖國的自由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兩者都是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的遠航開始於明,目的之一是對外宣示實力,發展同各國的關系;之二是贈送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的善意;之三是進行貿易活動,以中國的手工業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 成就在於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 影響,有利於世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發展海外貿易,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完善中國古代航海技術。 鄭和與哥倫布 哥倫布的遠航開始於1492年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目的是開辟通向東方的新航線,進行貿易。為西班牙尋找更多的殖民地, 並掠奪財富 正:成就在於發現了美洲大陸 。刺激了西方的航海熱情 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反:哥倫布及以後的所謂探險者們帶給美洲土著文明以毀滅性的影響,導致各美洲土著文明只留存在人們的想像中。給原本平靜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曹操 曹操最大的優點是他有著豁達的胸襟 在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聲"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三次大笑展現他對挫折的樂觀態度. 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於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被劉備孫權擊敗後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後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於詩歌,以詩抒發報負。今存詩20餘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還有就是曹操的軍事才能不可被抹殺 功過難定秦始皇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姓贏名政(公元前259—210),22歲正式主持朝政,先後解決了以嫪毐為代表的後黨勢力和以呂不韋為首的相黨勢力,確立了自己的權力基礎,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將,先後攻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 這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國王順應歷史潮流,因勢利導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晚年的秦始皇在歷史上留下了幾筆抹不掉的印跡。他相信他的權威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到泰山封禪。五次巡遊名山大川,修建萬里長城,營造上林苑、阿房宮等巨大建築,為了強化專制地位,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連年用兵,大興土木營造秦陵,以「焚書坑儒」的力式解決異端,坑殺460多個儒生,使中國封建社會民族文化蒙受了一場空前劫難。 秦始皇指望通過符應、方術、求仙人得不死之葯,為此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結果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台,他臨死前,丞相李斯曾匯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對陵園的規模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前後只有15年時間。
㈢ 七,八年級歷史人物歸納
秦 始 皇
(公元而259年~公元前210年)
中國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10年在位。他以武力統一中國,並進行了一些根本性的改革。自此,這些改革措施成為中國在文化上保持統一的重要因素。
周朝開始衰敗,中國處於諸侯割據的局面。
諸侯間戰爭不斷,小的諸侯國不斷被吞並。秦國是當時勢力較強的諸侯國之一,位於中國的西部。秦國的統治者採用法家思想實行變革。秦始皇出生時,它已成為諸侯國中的第一大強國。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那一年,他才13歲。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親政,他厲兵襪馬,出兵攻擊他國。公元前 221年,秦滅掉了最後一個諸侯國家,諸侯割據稱雄的時代結束,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得以建立。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意為「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避免出現周朝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立即實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廢止舊制。他把全國分成36個郡縣,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隨時可以調動。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職,平衡文武百官。大小官吏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他還將舊貴族遷至首府咸陽,以利於監管。
除此以外,秦始皇還進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他修馳道、通水陸、通險阻,並按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貨幣及車寬,規定隸書為全國統一的文字。 秦始皇的對外政策也是強有力的。為了防止外族人侵,他下令把分散在北部邊界上的城牆連起來,形成一道巨大的高牆,這就是今天的萬里長城。修築長城及對外征戰,使得搖投賦稅增加,百姓民不聊生。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此時, 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斗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後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范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准。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復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1.易服裝: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2.講漢語: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 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3.改漢性,定門第等級。孝文帝下詔,將鮮卑人原有的姓氏改為漢姓。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貴族的門第高下,並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通過這種政治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在一起,以鞏固統治。
5.改籍貫: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目的:進一步學習和採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貴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 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鑒,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復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志。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系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里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 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州革命政府大元帥。他是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 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滿清。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稱他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至此,中國國民黨不再設立總理這一職務,以紀念和無限緬懷國父孫中山。
㈣ 列舉初中歷史重要人名(至少30個)謝啦,重賞!
1.林則徐:1839年虎門銷煙,是名族英雄;
2.道光帝:在鴉片戰爭時期,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
3.左宗棠:從俄國人手裡收復新疆,是洋務運動的代表;
4.鄧世昌:中午甲日戰爭黃海大戰壯烈犧牲;
5.李鴻章:洋務運動代表,創辦江南製造總局;
6.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1851年發起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7.曾國潘:洋務運動地方代表,創辦安慶內軍械所;
8.張之洞:洋務運動地方代表,創辦漢陽鐵廠;
9.康有為:資產階級維新派;
10.梁啟超:資產階級維新派;
11.譚嗣同:資產階級維新派;
12.慈禧太後: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派李鴻章與日本談判,發動戊戌政變;
13.陳獨秀:新文化運動代表;
14.李大釗:新文化運動代表;
15.胡適:新文化運動代表;
16.魯迅:新文化運動代表;
17.孫中山:歷史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
18.董必武:參加中共一大;
19.李達:參加中共一大;
20.周恩來:創建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
21.朱德:領導南昌起義;
22.賀龍:領導南昌起義;
23.張學良:西安事變;
24.劉伯承: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25.鄧小平: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26.黃繼光:是抗美援朝的一位戰斗英雄;
27.焦裕祿:黨的好乾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模範人物;
28.鄧稼先:兩彈元勛;
29.林彪:指揮解放戰爭;
30.傅作義:北平和平解放;
31.蔣介石:創立黃埔軍校擔任校長;
32.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抗美援朝中擔任重要幹部。
㈤ 誰能幫我整理下初中歷史人物,對他們做點簡略評價
1: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曹正暄,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注有:《出師表》。
3: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第16任總統(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4: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書法家,詩人。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要多少??
㈥ 司馬遷寫的史記開初中記載的人物按等級分為幾大類包括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 是 五帝,夏,殷,周 ,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㈦ 將下列歷史人物按不同身份分類
畫家:吳道子和尚:玄奘皇帝(國王):楊堅、楊廣、李世民、雲南王、松贊干布大臣:杜如晦、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