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如何評論司馬懿

歷史如何評論司馬懿

發布時間:2022-04-24 14:17:07

㈠ 現在很多人喜歡的司馬懿,在古代史料為什麼評價不高

古代評價一個大臣,一般都會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價。由於司馬懿及其後代篡奪了曹魏的江山,並且在攛掇的過程中,有過血腥的殺戮,甚至還殺掉了曹魏的皇帝。因此,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更別說喜歡他崇拜他了。

不過,隨著現在我們對歷史研究的深入,道德已經不是評價一個古人的唯一尺度。而且就算只是用道德來評價,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標准,也已經不是古代封建道德那一套。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司馬懿實際上本身也很無辜,他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有他主動的成分,也有他被逼的成分。司馬懿的身上,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諸葛亮畫像)

三、條理。

我們說,司馬懿是被各方力量逼迫而奪位的。

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完全對。實際上,司馬懿雖然有被逼迫的成分,但也有他主動謀劃,提前謀劃的成分。如果司馬懿沒有提前謀劃,他想要奪權,其實是不容易的。

㈡ 司馬懿和曹操同為篡權之臣,歷史對司馬懿的評價低於曹操嗎

司空的王凌心向曹氏,與楚王曹彪密謀起兵伐司馬氏,可惜失敗被擒。司馬懿夷其三族,殺楚王並借機把魏之宗族王公全部拘捕,囚禁在鄴城,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往來,也不許大臣與之結交。

公元254年,曹芳不滿司馬氏的欺壓,暗中聯絡大將夏侯玄密謀發動政變,可惜,計劃泄露,夏侯玄被誅,皇帝曹芳被廢。

公元260年,皇帝曹髦常憂慮被廢受辱,打算先發制人,可惜失敗,被司馬昭手下,賈充和成濟刺殺,由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可不是曹氏得漢獻帝禪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曹魏天下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司馬氏完全就是侵奪曹魏的勝利果實,然而在掌控大權之後,大肆屠戮魏氏宗族,並行弒帝之舉,這肆無忌憚地嘴臉就太難看了,史書絕對不會給其好的評價的。

㈢ 請客觀評價司馬懿是個怎樣的皇帝呢

司馬懿是一個治國有方、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司馬懿不僅謀害了很多曹操時期的大臣,而且也殺害了很多跟隨自己的人。但是司馬懿對於整個國家治理非常好,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

㈣ 歷史上是怎麼評價司馬懿的他是一個什麼性格

一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後,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若說司 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先看司馬懿生平,本為曹魏帝國守護的方面。
以軍事而言,攘外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安內有盈旬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毌丘儉及諸葛誕合稱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家所平定,不過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
內政方面,供應補給,使前線無後顧之憂,曹丕還認為「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的司馬懿有當年劉邦的蕭何之風,比較起蜀漢向有糧盡退兵的傳統,曹魏軍事占盡優勢的其中原因之一,後勤保持不斷的功勞,首當其沖。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槽渠,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結果灌溉良田廣達數千頃,國家因此得到充實。
時間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過七十又四,剛好多司馬懿一歲。而司馬懿光是從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學椽起算,至嘉平元年發動誅殺曹爽止,獻身曹家長達四十一年,成就可歸納成「出將入相」。人生七十古來稀,若是司馬懿七十歲就死去,就沒有後來的誅殺曹爽之事,因此司馬懿安內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該如何評價。
次看曹爽對魏主曹芳的忠誠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與郭太後同住。曹爽先是遷太後回永寧宮,分割郭太後與曹芳相隔兩地。一方面又擅權獨斷,除了廣布黨羽,還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無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廣納諸妾,連曹叡的後宮佳麗都不放過,又使用皇家專屬的技術員、樂隊、還有武裝禁兵,身為臣屬卻用君王節度,僭越之心,儼然以皇帝自居。雖然曹芳不是曹叡的親生兒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師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還是魏國皇帝之尊,曹爽忝為輔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馬懿討伐曹爽正好是清君側,為魏國盡心而忠心耿耿。司馬懿固然是晉朝的先驅者,但同時也是曹魏的守護者,陟罰臧否理應公平,而有好有壞當中,雖然有奪權唾棄等壞事,但何吝在其守護曹魏的攘外安內中,給點鼓掌肯定?

㈤ 歷史上的司馬懿,如何評論他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㈥ 歷史上如何評價司馬懿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懿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等贊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73] ,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㈦ 歷史上對於司馬懿的評價有哪些

歷代評價

㈧ 歷史上對司馬懿評價

史書評價: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譯文:從小就有奇特的節操,聰明多謀略,學識廣博,傾心儒教。

《三國志》: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譯文:所以相國司馬懿,輔助魏室,實習忠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給他寄託的責任。司馬懿努力盡心竭力,保全節操,以華夏安寧為重任。又因為齊王聰明,沒有穢惡之行,於是殷勤努力盡忠來輔佐他,而使天下人有所依靠。

(8)歷史如何評論司馬懿擴展閱讀

司馬懿的政治影響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對魏國建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名臣大將。是曹操子孫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對魏國政治穩定發展,是相當重要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

對興修水利,官家屯田,發展魏國經濟,對增強國力獻智獻策 ,做出具大貢獻。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曹氏腐敗勢力是沉重打擊,說他要毀滅親手建立魏國是點過分的,不論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工作,還是率軍打仗取得勝利,還是得曹操祖孫三代的重用。

㈨ 歷史上的名人都是怎樣評價司馬懿的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沖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評論司馬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