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為文學創作而改變歷史的行為
對這種做法,我並沒有過多的情感想要表達,我能說的只有兩點,一個是感覺可悲,一個是感覺可恨。
❷ 文學作品和歷史史實有何關糸
文學作品以歷史為基礎進行創作,其中加入了作者的想像,可以當做歷史文學作品來看待,但不可將它當作完全的歷史史實。
❸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把一些文學作品當作歷史史實來看待
人物的感覺更加豐滿,更貼近現實生活(人們的日常生活),情節更加動人(有戲劇沖突),更加符合理想主義的色彩。
而真實的歷史,大部分是殘酷的,冷冰冰的,沒有任何美感。
其實很多時候我見過不少類似的情況,比如某台講過《用三國志批判三國演義》,這種講座沒有任何意義,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本小說,你用正史去批判小說有什麼意義?拿現在的小說來說,就好象現在有很多穿越小說,某人穿越到某個時代,做了什麼事,非要把歷史拿出來說,這個時代沒有這件事,這有什麼意義。三國演義僅僅是小說,和現在的小說功能一樣。非要分類那麼可以分為歷史類。
至於說相信他的內容,那就信唄,有什麼需要擔憂的呢?歷史上發生的已經不可改變,信與不信又有什麼關系?
最後說一點「二十四史」的內容一定是都是真的么?個人認為不一定,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下一個朝代的人寫的,中間的時間差有的也很長的,比如《史記》,怎麼確定這些都是真的(1931年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誰能清楚當時北大營中那些東北軍的感受是無奈、順從還是憤怒?再說一個,現在有各種迷團,比如李小龍怎麼死的,歷史上一定會記錄一種死法,不過一定是這種死法么),就算拿到前一個朝代的記錄,那麼前一個朝代的記錄一定是真實的么(別忘了,史官可是在朝廷任職,不寫對朝廷對皇上有利的內容,那麼他的腦袋還能保住么?),所以個人認為僅僅可以作為一個旁證,或者說佐證而已。
❹ 怎樣理解必須把文學作品放在文學歷史中去解讀
首先,不管哪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而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包含著文學歷史,換而言之作品所表達的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應,而究竟表達什麼,就必須去了解作品所處的文學歷史,這就是文史不分家的道理。比如《西廂記》,《牡丹亭》都是寫的封少女為了追求愛情對封建制度的反叛與抵制,要研究這就必須研究當時作品所處的文學時代背景,也就是文學歷史。
其次,文學作品作為作者對客觀現實的放映,因此文學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我所指的功利色彩是文學創作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的普遍的價值取向,或者又是順應或反對某一文學思潮,不同的文學思潮有著不同的文學目標,比如現實主義要求作品寫出來的都是現實的東西,不帶任何虛假。
最後,作者所出的時代背景也是研究的重要研究對象,因為作者的這些種種外因都會影響到作者所寫出來的作品,還是拿《西廂記》,來說作者王實甫生活在元代那時文人地位低下加上異族統治,文化上不是很提倡儒學對封建制度是一種沖擊因此才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❺ 你如何看待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與真實歷史的關系
哦這個我理解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以真實歷史背景為視角和主要依據,但是有又藝術加工和根據藝術需要虛擬的不真實情結和藝術升華。反過來,真實歷史和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毫無關聯,它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自然發生的既成事實,因為往往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的創造在歷史真實發生之後,也就是有時間先後性,所以前者根本不會因為該歷史題材作品而受影響。總的來說,真實歷史是不可逆轉和修改的事實和事件,而文藝作品則是可以再加工和虛構的不同體裁形式的文化產物。
❻ 如何看待歷史體裁文學作品的真實性
相互促進:文藝作品取材於真實歷史,增加了文藝作品的題材,豐富了文藝作品的內容。
真實歷史借文藝作品宣傳了自己,使得普通百姓得以了解。
相互包容:中國的考古學的一個方法是:「證經補史」證明經典文學中的真實歷史成分。經典文學中往往包含真實歷史。
區別:歷史以真為貴;文學在於生動形象。必須嚴格區分。
❼ 你如何看待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與真實歷史的關系
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其素材來源於歷史資料,但是文學作品是作者加工後的歷史,為了作者自己的某個目的所服務,不等同於真實歷史!真要算起來,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最多算作野史!
❽ 透過文學看歷史五百字作文
作文就不給你寫了,這個留給你自己吧,提供一些思路給你。
1,通過文學作品看歷史:比如說杜甫的詩歌,被稱為「史詩」,可以通過他的詩歌,比如說「三吏三別」看待安史之亂的社會變化。比如說《金瓶梅》可以看明朝中期市井生活。這是通過文學作品看歷史。
2,通過文學作品比較歷史 比如說《三國演義》,是《三國志》基礎上的虛構和演繹。
3,通過文學作品反映發現歷史問題。比如說明清筆記,可以發現一些史書沒有的內容。比如說宋朝 邵雍的筆記可以看到當時西京洛陽退休老幹部的生活。
❾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文學與歷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關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9)如何看待文學作品表達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❿ 如何看待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
對於一些紀實類文學作品,其史料價值是很高的,意義深遠;而一些演繹演化後的文學作品則只能部分作為史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