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培養社會歷史感和責任感

如何培養社會歷史感和責任感

發布時間:2022-04-25 00:56:25

① 怎麼做好社會責任感教育

責任感也稱責任心,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義務的一種復雜情感的體驗。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對社會有所奉獻的意識。培養中學生責任感培養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學生應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呢?
一、從學習中培養「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求知責任感
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意即學習貴在勤奮刻苦,沒有止境地學習。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學習需要全神貫注,拋開一切無聊的想法,讓自己沉醉在學海中,主動去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學習沒有真正的強者與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與追求。
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行各業需要品學兼優的人才,作為跨世紀的新人,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從現在起就必須樹立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出色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這是責任感具體表現。有了這種責任感,學生學習就會有動力,學習就會有目標。
二、在勤儉節約中培養艱苦奮斗的責任感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與時俱進的中學生,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從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適的環境里。但是,我們卻應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情懷,懷著對時代的責任感,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把勤儉自覺落實到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共同為創造節約型社會而努力。比如,不開無人燈、無人電腦、無人電視,用完水後及時關掉水龍頭等等,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培養勤儉節約中培養艱苦奮斗的責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擔任重任的人。
三、從平時的言行舉止和待人接物中培養講禮貌、講文明的責任感
在平時的談話中,要注意場合,使用禮貌用語,態度友善,接受或遞送物品是要起立並用雙手。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的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上、下課時要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更要學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人,甚至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只要他需要關愛,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幫助他。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對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舉止文明,不罵人,不打架,不賭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要正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確位置,嚴格要求自己。承擔起自己的每一份責任,為生活畫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樂園。
四、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中培養熱愛勞動的責任感

② 如何培養責任感

如何提高責任心

杭州萊福特企業策劃有限公司 總經理 郭力文

一、責任心的概念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社會和自然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一個人的責任心表現與他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密切相關。它不僅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響到一個人學習與智力開發,同時,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人的一生是與人的責任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從幼兒時期起,在家裡按父母要求去做,進幼兒園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小學生上學學習,回家幫助家長做家務,參加了工作,完成領導分配的工作……都是培養一個人責任心的開始。它的訓練起點,首先是在人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承擔起了一種社會責任。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歷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要從良好習慣的養成做起。從小培養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恆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心的范圍日益擴大,責任心的含義也就更加深刻。一個人高度的責任心表現在: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而且這種責任心不但體現在工作和學習上,也表現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說准時、誠實、信用……

責任不論大小,都屬於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的范圍。責任無論對人或對社會都是一種庄嚴的承諾。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盡責的人,不能兌現自己承諾的人,就談不上對別人的守信誠實和在過錯面前勇於承擔責任;更談不上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未來負責。

二、不負責任的表形

然而,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責任意識普遍比較薄弱的現象,不容忽視:學習馬虎,做事不認真,生活草率,不負責任,過分關注自我,心中無他人,不為他人著想,做事不計後果等等。

嚴格地說,極少數人的犯罪、殺人越貨,無數的車輛事故、安全事故,甚至自殺自傷……都是不負責任的結果。

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

1、道德價值觀的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道德責任心的培養不夠,沒有意識到責任心的重要,沒有自發自動地提高責任心的自覺性。

2、家庭教育以子女為主,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以"我"為中心,習慣於把責任都推給父母,推給他人,久而久之,勢必淡化他對自己、對學習、對家庭對社會所應負的責任。

3、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諸如黨內的腐敗現象、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上一些人損人利己的行為、言行不一等現象的存在,無形之中受到影響,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混亂。三、責任心鑄成的分析

1、主體性原則

人的責任心是由對責任的認識、對責任的體驗、負責任的行為等因素構成,它是主體意識的表現,主體意識越強,責任心也會隨之越強。在責任心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個人是主體,只有個人有提高責任心的要求,自己才會主動去培養、鍛煉、有意識地加強責任心,積極承擔工作、承擔責任、主動實踐,敢於負責,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滲透性原則

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養,是一個人的生存之本,從某種意義上說,良好的習慣與責任心的培養就構成了主宰、支撐整個生命的成長、獲取幸福人生的決定因素。倘若缺失了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長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和限制。由此可見,人的生命的完整性,決定了人的行為習慣與責任心培養的統攝性。而這種具有統攝性狀態的教育,又必然是通過滲透的方式而並非依賴於獨立時空而開展的。習慣的養成教育、責任心的培養與健康人格的教育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現象,它無時無處不在,浸入到家庭、學校生活、工作過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現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責任心的培養應當滲透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3、實踐性原則

人的責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務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它會隨著實踐活動的變化而變化,擴展而擴展;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通過生活、學習、社會實踐中一次次行為訓練、一次次強化而逐漸養成、穩定下來的。光憑說教,,是不能養成任何責任心的。因此,我們要從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抓起,對小事的責任心是對大事責任心的基礎,抓緊小事不放鬆,日積月累,養成做事負責任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總會有反復,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責任心的支撐。責任心以認識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靠意志來維持,通過行為來體現。一個人具有對己對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心,良好的行為才可能穩定持久,進而形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

四、培養責任心的方法

1、 加強自我責任心:認真負責地工作、學習、鍛煉,即包括自身的工作、學習、鍛煉,也包括在社會、實踐中的學習鍛煉,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事業合作,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2、加強工作責任心: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提升敬業精神、工作態度、團結協作、誠信守諾、認真學習、忠於職守等六大要素。

3、加強他人責任心:心中有他人,對他人負責。是領導,要對員工負責,對朋友負責,對合作夥伴負責,對生意對象負責,對公司負責;是員工,要對同事負責,對朋友、對同學、對網友負責,對領導負責,對公司負責。

4、加強社會責任心:講公德、守規則,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紀,對社會負責,愛護環境,保護自然,對人類生存各種條件負責。

5、加強家庭責任心:要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對家庭負責。是家長,要對孩子負責,負責孩子的生活,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負責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是子女,要對長輩負責,要潔身自好,要努力學習,要尊重和孝順長輩,要關心和愛護老人,要盡職盡守。

以上方法只是啟發和引導個人自覺加強責任心,作為公司或者社會對每個人加強責任心也要採取應對措施:

1、嚴肅法律法規,懲罰和約束沒有責任心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員;

2、形成社會輿論,樹立榜樣和偶像,塑造責任心的氛圍,提升每個人的責任心。

3、公司或單位建立嚴格的績效考核辦法,把責任心和個人的利益掛鉤。對有高度責任心的員工給予獎勵,對不負責任的員工給予懲處。

五、我們如何提高責任心

1、自問:我對自己負責任嗎?我對公司負責任嗎?我對工作負責任嗎?我對他人負責任嗎?我對社會負責任嗎?我對家庭負責任嗎?

2、自律:隨時隨地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度責任心的人。

3、自糾:一旦發生了不負責任的事情,要及時糾正,決不能文過飾非,自己原諒自己,再造一次不負責任。

③ 怎樣培養社會責任感

1、理論引導

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擔負的使命,明確身上的責任,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

2、實踐養成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既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能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意在實踐中為社會、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社會實踐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環境熏陶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積極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涵: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

為此,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容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學生頭腦,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④ 什麼是社會責任感如何加強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裡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具體點說就是社會並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主要路徑

1、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教育,而在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教育也應該作為其主要途徑。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策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感道德建設。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從細節入手,讓孩子初步認識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家長還應該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公民社會責任感。

2、其次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發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從幼兒園、義務教育一直到學業結束,學生在學校不僅要接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還應該接受完整的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校、教師應該以提高公民素質為目標。

從思想道德、責任意識、法律意識、集體意識、社會屬性等角度對學生開展教育,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後,能夠成為一個符合和諧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

3、再次是社會教育。社會是一所學校,它對於公民的教育是實用且有效的,學校雖然也會針對公民社會責任感進行教學培養,但是其教學內容相較於社會實踐則顯得沒有說服力。

學生在進入社會後,會接受社會的洗禮,並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國家的發展階段,並面臨多元化社會價值理念對公民社會責任感的沖擊,進而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公民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

(4)如何培養社會歷史感和責任感擴展閱讀

公民社會責任感相對薄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在政治領域,官僚主義仍然存在,個別地方官員將國家公器作為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通過權錢交易破壞市場的公平性。近年來落馬的貪腐官員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

此外,政績工程、懶政庸政等現象的存在也破壞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在經濟領域,經濟利潤最大化成了許多企業經營發展的「金科玉律」,在市場競爭中,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的產品充斥其中,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文化領域,資本的大量湧入摧垮了一些文藝工作者的人文情懷,大量抄襲、盜版的作品充斥市場,使得精品文化資源越來越少;

在思想道德領域,部分公民個人誠信意識薄弱,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崇洋媚外等價值觀成為其指導思想、行為主導,從而造成了公民道德素質的滑坡。

⑤ 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針對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狀,高校應完善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機制體制,遵循「知、情、意、行」的品德形成規律,積極引導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堅定為社會服務的信念,並在社會實踐中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

理論引導

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擔負的使命,明確身上的責任,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由於大學生已經具有獨立思維能力,在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理性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作用,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為前提,逐漸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在引導大學生明確社會角色定位和歷史使命的基礎上,加強對他們人生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力求讓他們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奉獻意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大學生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把個人理想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准確把握上,勇敢肩負起國家使命和時代賦予的重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讓學生銘記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屈辱和艱苦奮斗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樹立憂患意識,學會擔當責任。此外,高校開設的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專業課程都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教育課」,教師都要結合自己課程的特點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如介紹本學科代表人物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人生價值等。

實踐養成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既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能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意在實踐中為社會、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社會實踐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知行轉化勢在必行。高校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首先,在實踐中夯實責任,培養團隊意識和責任心。其次,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奉獻精神,引導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忱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再其次,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法治思維,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正確履行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最後,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培養大學生對人民群眾的情感,為他們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情感基礎。

環境熏陶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積極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一是學校黨政管理部門要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使命意識,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以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規范管理和服務,真正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二是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履行社會義務。三是所有教師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帶動和感染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個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示範引導作用,只有全體教師都樹立起對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才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四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校園文化建設,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角落,並且使這種社會責任感教育活動納入「常態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社會責任感的感染教育。

⑥ 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

責任感也稱責任心,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義務的一種復雜情感的體驗。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對社會有所奉獻的意識。培養中學生責任感培養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學生應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呢?
一、從學習中培養「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求知責任感
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意即學習貴在勤奮刻苦,沒有止境地學習。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學習需要全神貫注,拋開一切無聊的想法,讓自己沉醉在學海中,主動去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學習沒有真正的強者與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與追求。
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行各業需要品學兼優的人才,作為跨世紀的新人,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從現在起就必須樹立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出色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這是責任感具體表現。有了這種責任感,學生學習就會有動力,學習就會有目標。
二、在勤儉節約中培養艱苦奮斗的責任感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與時俱進的中學生,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從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適的環境里。但是,我們卻應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情懷,懷著對時代的責任感,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把勤儉自覺落實到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共同為創造節約型社會而努力。比如,不開無人燈、無人電腦、無人電視,用完水後及時關掉水龍頭等等,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培養勤儉節約中培養艱苦奮斗的責任感,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擔任重任的人。
三、從平時的言行舉止和待人接物中培養講禮貌、講文明的責任感
在平時的談話中,要注意場合,使用禮貌用語,態度友善,接受或遞送物品是要起立並用雙手。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的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上、下課時要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更要學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人,甚至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只要他需要關愛,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幫助他。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對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舉止文明,不罵人,不打架,不賭博,不涉及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要正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找准自己的正確位置,嚴格要求自己。承擔起自己的每一份責任,為生活畫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樂園。
四、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中培養熱愛勞動的責任感
家務勞動是可以給學生帶來責任感的生活實踐。學會應該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從而懂得體貼父母,更加熱愛勞動,力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事主動做,不會做的學著做,確保每天放學回家後15分鍾的家務勞動時間。做飯、燒菜、洗衣服、打掃房間各盡其能。學生分享了勞動的成果,體驗了勞動的快樂,內心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便會越發增強。
五、獨立完成某件事情,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主人翁責任意識
責任常體現了他人對你的信任。只有敢於並有能力承擔責任,才有可能獲得自由的空間。因此,言而有信,自己答應了別人,就要全力以赴盡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願意,也必須這樣去做。對於自己獨立行為的結果,應該敢做敢當,不要逃避責任,要勇於承擔後果甚至懲罰。在學習生活中,主動撿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紙屑;不小心傷害到別人,感到內疚並勇敢承擔責任,認真學習,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都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表現。做人必須要有責任感。我們在這里生活和學習,不僅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還要對關愛我們,為我們嘔心瀝血的爸爸媽媽和老師負責。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還要學會對國家,對社會負責。那麼,就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學生!
六、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義務勞動,在實踐中加深對勞動成果的認識,體會到奉獻的樂趣,從而樹立幫助他人,服務
社會的責任感中學生年齡小,力量單簿,但是可以為社會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為貧困兒童獻上一份愛心,宣傳環保知識,法律知識,扶助老弱病殘等。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和義務勞動進一步了解社會,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上網了解國內外大事,感受蓬勃發展的生活,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關心祖國的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心身邊的實際問題,並積極為解決這些問題獻計獻策,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學生敢勇於承擔責任,嬴得別人的信任,增強自己的信心,能促進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在履行責任中增長才幹,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贊譽。人們只有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

⑦ 如何培養的責任感

1、重視生活中的細節小事。
習慣成自然,當你把責任變成一種習慣時,做事認真負責也就逐漸融入到你的生活中,而不需要他人監督才可以去做。當一個人主動去工作的時候,他就不會感覺到麻煩與勞累。
2、拒絕依賴別人。
有些人習慣在工作中依賴別人,本來應該自己做好的事卻處處抱怨他人。比如銷售業績差就怪產品不好;和同事關系不融洽就怪同事不熱情;沒找到好工作怪朋友不給幫忙,事實上,這種抱怨對我們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應該查找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逐步培養我們的責任感。
3、將企業興亡看成是自己的責任。

⑧ 怎樣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擔負的使命,明確身上的責任,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由於大學生已經具有獨立思維能力,在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理性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作用,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為前提,逐漸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在引導大學生明確社會角色定位和歷史使命的基礎上,加強對他們人生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力求讓他們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奉獻意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大學生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把個人理想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准確把握上,勇敢肩負起國家使命和時代賦予的重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讓學生銘記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屈辱和艱苦奮斗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樹立憂患意識,學會擔當責任。此外,高校開設的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專業課程都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教育課」,教師都要結合自己課程的特點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如介紹本學科代表人物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人生價值等。

⑨ 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歷史責任感

對於不同的時代,歷史使命感也不同,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更好的服務使自己的責任感。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平時好好學習理論,把責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識。
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⑩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10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對於不同的時代,歷史使命感也不同,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更好的服務使自己的責任感。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平時好好學習理論,把責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社會歷史感和責任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