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一節好的歷史課
一節好的歷史課是什麼樣的?
我們能見到的評價標准有很多。有的面面俱到,從課前預習到課後檢測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標要求;有的突出特色,或者強調自主學習,或者強調研究學習,或者強調情境學習……。眾說紛紜,很難有統一的完美方案。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讓老師來回答,去問問學生,一個學校那麼多歷史老師,你喜歡哪個?為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就能總結出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老師該如何去做。據調查,學生喜歡歷史課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師人很幽默,長得帥;能學會思考,增長認識;能解決學習的困難等等。這些話看起來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學生眼中一堂好課的標准:引起學生興趣;贏得學生喜歡;提高學生能力;教給學生方法。做到了這幾點,一節好的歷史課就不在話下了。
一、引起學生興趣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距離學生年代比較遠,按照課本講出來往往變得很枯燥。不能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引不起學生興趣是導致學生厭惡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歷史課堂教學如果能夠合理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和歷史場景的體驗,實現歷史的「重演」,就能激起積極的學習情感,進而達到落實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目標。
我校宿春娣老師在《鴉片戰爭》一課就運用了情境創設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貿易狀況》時,她是這樣說的:
英國欲將大機器生產出的商品打入中國市場,當面對著新奇的洋貨,一個中國家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兒子:爹爹,街上賣洋布了,可好看了。
父親:好看管什麼用?結實才行。
兒子:那洋布又細又結實。
父親:光結實管什麼用,便宜才行。
兒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親:再便宜也要花錢,媽媽給你織,咱一文錢都不用花。
宿老師通過創設一個中國普通家庭關於英國輸入洋布的對話場景,生動再現了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的狀況。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了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生活體驗,彷彿就是他們自己家庭每天都會發生的關於社會問題討論的再現,一下就拉近了距離。通過這段簡短的對話,把「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受到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英國處於入超地位,不得不通過罪惡的鴉片走私來扭轉貿易逆差」的歷史結論讓學生在興趣中輕松地接受了,避免了傳統教學糾纏於「自然經濟」、「出超」、「入超」、「貿易逆差」等概念的枯燥教學。
我校欒艷老師在《太平天國》一課的講述時也運用了這樣的方法來突破難點。她是這么講的:
李富貴是個廣西桂平的農民,今年18歲。前幾年,他和同村的幾個夥伴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又跟隨太平軍參加起義。到天京的那年冬天,《天朝田畝制度》頒布了,李富貴和夥伴們十分高興。
李富貴家裡一共五口人,他是家中的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12歲的弟弟。他很想知道,按照制度規定,他們家裡可以分多少田土?
一晃收獲的季節到了,不用交租給東家了,全家都很興奮,但又聽說除了留足吃的糧食,其餘的通通要交到天國的國庫去。娘發愁了,大姐年底該出嫁了,拿什麼去辦嫁妝呢?卒長說不用愁,這些費用都由國庫統一開支。
《天朝田畝制度》頒布沒多久,大夥的高興勁兒過了,很多人開始懶散,你說這是怎麼了?
看完「研習材料」和「情景再現」後,想一想,怎麼理解李富貴一家「高興、興奮、發愁、高興勁兒過了」這些心情?
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認識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傳統講法就是引用《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資料,從太平天國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產品分配製度來說明太平天國這個改造國家方案的革命性、局限性和空想性,進而證明這個方案行不通。這種教法對於難點的突破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不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從而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欒老師發揮她文字能力強的特點,合理創設歷史情境,帶著學生像閱讀故事一樣分析一個普通太平軍戰士的心路歷程,這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李富貴「高興」是因為分到了土地,「興奮」是因為不用交租了,滿足了農民渴望得到土地,支配勞動果實的願望,證明了方案的革命性,可以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發愁」是因為除了口糧外要統統上繳國庫,姐姐的嫁妝沒法置辦,這超出了農民的願望,證明了方案的局限性;「高興勁兒過了」是因為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好處,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所以「很多人開始懶散」,證明了方案的空想性。
這種教學方法避免了生硬的說教,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太平軍戰士的心情變化,不斷解答各種心情變化帶來的疑問,進而形成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認識,在合理的歷史再現中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生興趣是一堂好的歷史課必備的條件。
二、贏得學生喜歡
通過創設情景的辦法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如何使學生把對歷史課的注意力保持下去,直至愛上歷史課呢?那就需要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歡。
老師靠個人魅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喜歡。比如擁有或瀟灑或優雅的教態,能夠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把枯燥的課本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能夠用多種手段和全面而扎實的專業知識去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等等。這些都是上好一節歷史課的重要前提。
「現實是凝固的歷史,歷史是流動的現實。」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事,但如果能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水平,做到引起學生的時代共鳴,增強學生現實的直觀感受,發揮符合學生水平基礎上的參與,更能贏得學生的真正喜歡。比如立足於本區由「大拆遷、大改造」階段轉向「大建設,大發展」階段的熱門話題來講述改革開放的歷程,運用本區作為山區、老區、礦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來結合課堂知識學習,發掘這些時代和生活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課程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等等,做到歷史與時代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歷史與研究相結合。
㈡ 如何評價一堂歷史課
歷史課只要講清楚才行
㈢ 如何評價歷史課
組織、參與聽課評課活動,目的在於考察課堂教學的信度和效度,研討課堂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怎樣去發掘、整理課堂教學價值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從課程目標和課程價值的角度,去評判一節課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方面有何獨特的價值;
(2)從橫向、縱向對比的角度,去分析評判一位教師在對教材知識內容的處理和知識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發掘上,有何獨特的價值;
(3)從課堂導入、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幾個部分的各個教學環節上,,去分析評判這些環節的設計實施是否到位、是否簡潔有效、是否有機銜接、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4)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去分析評判是否關注到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否關注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否關注到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針對了全班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要;
(5)從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次數、人數、態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在課堂上的生成性認識上,去分析評判課堂教學價值實現的深度與廣度。
在新課程中,「一堂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清晰。
教師必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需要重點講解和解決的知識點,重點培養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在每堂課上都能學有所獲。對教學難點,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准主要是看 「學生的表現,即學生能否在教師的組織下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準是看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歷史知識目標是否完整、課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師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強。
一般強調的教師基本功是:對教材熟練,講課自然;語言准確精煉而有感染力、親和力,溝通協調能力突出;板書規范,字體端正;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能力強。尤其是語言和教態是否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音量、語速要合適,語言要生動、清楚,有鼓動性。而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有親和力的教態,能讓學生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三、精心設計新課導入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攬引到我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師生同在知識的海洋中走向40分鍾的高潮。
那麼怎樣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語呢?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新穎、有趣多彩多樣的導入語。但導入語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聯系,不能牽強附會,還必須是學生易於接受或熟識的;要靈活多樣,切記千篇一律;時間不宜過長。總之,在這短短的兩三分鍾的導入語中,要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能使學生在瞬息間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一道探究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奧秘,領悟求知的真諦,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營造親切、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得到共同發展,讓彼此在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使能力得到提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應該清晰、目的性強,教學策略正確,教學內容充實,銜接自然。講解條理清晰,明白易懂。歷史教學一定要體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五、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以知識交流為目標,以情感交流為基礎,情感交流使知識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又使知識交流得到升華。
講孔子,讓學生充分認識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精神財富的哲人;講司馬遷,讓學生感悟史學家的責任感和為事業忍辱負重的悲壯;講張騫,啟發學生思考什麼叫「開拓」精神。在一堂好的歷史課上,「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通過體驗情感來熏陶情感,通過理解觀點而形成新的見解,通過探究切磋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反思而培育歷史智慧。好的歷史課,應該給學生精神享受和多種收獲,並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或採取啟發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採取回顧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或採取討論式引導學生取長補短,或採取練習式引導學生規范和強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比如,在講授《改革開放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可採用談話法、藉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教師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七、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一節好的歷史課,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不但有效,而且還要高效。通過一節課,要真正使學生能學到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學會掌握歷史知識,怎樣學習歷史知識,對學生能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
八、潛心設計課堂小結,總結、升華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基本環節之一。好的課堂小結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還可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如果新課導入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課堂小結,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後。 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課堂小結這一重要環節,這樣不但不能體現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會大打折扣。總之,課堂小結只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定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好課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舒展頭腦,煥發生命活力。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叫好的課,一定有其獨到的、體現教師個性魅力的東西:老師的個性品格、博學多識、老師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啟迪,還有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設問引導探究的技巧。不僅吸引學生喜歡這門課,而且也在影響和塑造著學生。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好課與好教師分不開,只有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對待事業的教師,才能教書育人。
當然, 「好課」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特點都具備的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極致,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那這就是一節「好課」了。
㈣ 如何評價一節課
一堂課上得好與不好,聽過課後就能有所體會,可是要真正的評價一堂課,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評價一堂課,要全面的看。不能只看到優點而不說缺點,這樣不利於老師的成長,也不能只看到缺點而不談及優點,這樣容易打擊老師的積極性。
2、評價一堂課對上課的老師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應該要持有和善友好的語調說話。不要太過強硬或是咄咄逼人。
3、課堂是教與學的聯合,所以應該要評價老師的教法,比如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教室對課堂的組織能力對活動的設計,教室主導作用等。
4、課堂的主角是學生,如果一堂課相當順利,可是學生收獲甚少,也是不能說很成功,學生學到了知識,訓練了技能也是一個評價的標准。
5、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很完美,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共同探究突破的方法,一個最重要的標准還有就是,要看重難點的確立和突破,這是一堂課的最終目的,是需要權衡的。
㈤ 如何在歷史課中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
好的課堂評價才有好的教學效果.好課堂評價會讓你的課堂更加的精彩.那麼如何在歷史課中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和認識.一、評價語言要真誠、要智慧當我們的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問題,或者的學生能從多個角度來回答問題,或者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認識,這時教師都應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到學生值得肯定和贊揚的地方.並用恰如其分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㈥ 如何評價一節歷史課
樓下這分明做廣告的。我認為來評價一一節歷史課應該從三方面入手:首先,課堂上是否帶動學生積極性,是否引人入目。第二,歷史固然精確為主,但是我認為應當適應講些野史豐富學生知識。其次,怎樣讓學生學了這堂課便能深深記住,有深刻印象。這也是重點
㈦ 歷史課對學生的評價語
好的課堂評價抄才有好的教學效果.好課堂評價會讓你的課堂更加的精彩.那麼如何在歷史課中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和認識.一、評價語言要真誠、要智慧當我們的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問題,或者的學生能從多個角度來回答問題,或者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認識,這時教師都應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到學生值得肯定和贊揚的地方.並用恰如其分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㈧ 初中歷史課如何評課
一、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依據《課標》中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全面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這「三維目標」也適用於教師的評課活動。
(2)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擔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評教材的處理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㈨ 如何評價一堂初中歷史課
看歷史老師是否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客觀的還是武斷的,武斷的判斷就給低分,因為歷史總是由勝利者寫的,並不完全真實,客觀的言論則給高分,因為加入了歷史老師自身的理解,我們學歷史的意義所在就是為了警醒。
㈩ 反思一堂歷史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第一堂歷史課的重要性,如果上得好,不僅學生佩服你,還為你以後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那提高教學質量,就不在話下;如果上不好,學生會對你不屑一顧,並會對歷史這門學科不感興趣,以後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難上加難。所以每次給初一新生上第一堂歷史課前,我都要精心准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為了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每次第一堂課下來,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實行新課改後,感受就更不一樣了。在新課改前,我備課時只注意導語新穎,知識正確,總結到位,板書巧妙就行了,很少考慮學生參與課堂,與老師的配合。實行新課改後,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