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蘇聯解體的評價
普京是這樣提綱挈領的評價的:「誰要是不為蘇聯解體而感到遺憾,他就是沒有心肝;誰要是想恢復原來模樣的蘇聯,他就是沒有頭腦。」 從普京的這段評價來看,首先,普京是不希望蘇聯解體的,或者說是為蘇聯的解體而感到心痛的。的確,在當時的世界上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只有前蘇聯。蘇聯一解體,就沒有別的國家能與美國爭雄。蘇聯的解體可以說是美國最希望的。還有,從國家的建設來說,蘇聯的解體,使原來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在經濟建設上各自為政,對原來的各個加盟共和國未必是好事。如果說在解體的當時,以上情況還不清楚明了的話,那麼,到普京任俄羅斯總統時已經十分明了了。其次,也可以看出普京並不期待蘇聯復活,而且對企圖復活的人給予了指責或者說是諷刺。普京的這種心理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是睿智的。第一,從普京的出身看,他也曾信仰過共產主義,至少表面上是。第二,原蘇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模樣,在他的腦子里的,絕非是列寧時期的,而只能是他生活時期的。他生活時期的蘇聯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恐怕我們還沒有他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時期的蘇聯,已經得不到了人民的愛戴,包括他自己。第三,普京比我們還清楚的是蘇聯解體的真實原因。蘇聯的解體,有外因,也有內因,但具有決定性因素的則是蘇共內部的腐敗。如,當時的蘇聯各級黨政機關均有特設的內部商品供應網路,領導幹部按照官職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應。手持特供證者在特供商店能買到質優價廉的、普通公民望洋興嘆的洋煙洋酒等各種高級商品。此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均有一處或者幾處別墅。位居金字塔頂端的官員在國家銀行有「敞開戶頭」——戶主可以不受限制的隨意提取款項的戶頭。第四,如果真正恢復了蘇聯,如何處置顛覆了蘇聯的這些人也是他傷腦筋的事。因為他同樣比我們更清楚,蘇聯雖然解體了,但是,前面說的能夠享受那些特殊利益的人又搖身一變,成為了俄羅斯的「新貴」。據俄羅斯國家的《消息報》報道,到1996年,前蘇聯官員出身的人,在總統周圍佔了75%。正如美國一個專門研究俄羅斯問題小組的負責人弗蘭克�6�1奇福德說的:「蘇聯共產黨是唯一的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
B. 怎樣看待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1、首先,思想方面:基督教的私下流傳和共產主義的破產。
蘇聯雖然官方遵奉馬克思,但實際上民間基督思想也非常的流行。其實,西歐共產主義的解體和基督教思想有直接關系。而共產主義思想在幾十年中被實踐證明,已經徹底的破產了。給人們帶來的只有災難。
2、社會方面,改革開放。
赫魯曉夫的改革開始,人們開始了解真實的世界。當人們對於世界有了真實地看法,就會有自己真實的思想,能夠思考真正的現實,這樣就使靠謊言維持的統治維持不下去。
3、政府方面,戈爾巴喬夫的開明政策和軍隊中沒有絕對的權威。
戈爾布喬夫掌握了最高權力,同時他又真正具有人本思想。這樣就使得蘇聯的發展減少了很大的阻力。同時,軍隊中的老軍頭都沒有了。沒有絕對的軍事強權的支持。而共產主義的統治靠的就是絕對的強權和謊言。
C. 怎樣反思蘇聯的解體
蘇聯解體已經十餘年了,但圍繞「蘇聯解體原因、教訓」的爭論在國內外學界至今仍未停息,甚至存在截然對立的觀點。這個問題的討論仍不失現實意義,特別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其後果仍在當今世界產生影響的時候。只有找到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訓,否則或者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或者是「緣木求魚」。應如何看待當前關於蘇聯解體原因的幾種流行觀點呢?
認為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蘇共嚴重脫離群眾」。這個說法沒有時間概念,容易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蘇共嚴重脫離群眾,甚至在蘇聯國旗降下之時群眾也無動於衷,「沒有一個人出來捍衛自己的國家」,這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但不能簡單說「蘇聯解體是因為蘇共脫離群眾」。這里沒有時間的概念,容易全盤否定蘇共70年歷史。
首先,多數俄羅斯民眾現在已經為當時他們對國家解體「無動於衷」的行為表示了懺悔。據俄羅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調查表明,高達70%以上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其次,籠統說「蘇共脫離群眾」不夠准確。什麼時期的蘇共脫離群眾?列寧時期,如果「蘇共脫離群眾」,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相反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失去了群眾的支持。當然也不會是斯大林時期,那時沒有蘇共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夠取得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看,當時蘇共在執政為民方面確有不少甚至是嚴重的錯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關系,但從總體上看,蘇共奉行的政策和蘇聯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蘇共真正喪失群眾支持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蘇共一系列的錯誤路線,造成國內經濟狀況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使人民喪失對蘇共的信任。最後造成國家的解體。
所以蘇聯解體的確有「蘇共脫離了群眾」的因素,但應說明這個因素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認為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識形態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這種觀點只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蘇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論創新」這也是目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同樣不能說這種觀點不對,但似乎僅僅說到問題的一個方面。在蘇共70年的思想領域內,既有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一面,也有背棄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面;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也有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往往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有時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至於什麼時期什麼傾向占上風,則要具體分析,絕非用「教條主義」一種表現就可以概括蘇共全部思想特徵,更不能把它說成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共指導思想的最明顯特徵是背叛和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蘇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總路線,修改蘇聯憲法、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最明顯的證明。這一時期當然也有「教條主義」,主要表現在戈爾巴喬夫等人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教條主義崇拜。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當然要吸收全人類的,包括資本主義國家有益的經驗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對資本主義的一切頂禮膜拜,甚至把其糟粕當成精華,後果必然是毀滅性的。
當然,我們絕不應當低估教條主義在阻礙蘇共思想創新方面的危害。由於不能始終貫徹把馬克思主義結合本國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學風,在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推進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論上的僵化問題,始終沒能有大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進一步發展。但同樣更應當清楚蘇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認為蘇共出現特權階層和幹部隊伍腐敗導致蘇聯解體。這種觀點值得重視,但對特權階層、蘇共黨內的腐敗等問題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首先應當肯定這個觀點有正確和值得重視的一面。執政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
但這個特權階層怎麼和蘇聯解體聯系起來?有些問題還應當進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麼是特權,哪些人屬於特權階層,這個特權階層有多大?現在學界一般認為蘇聯特權階層人數約為50-60萬。俄語「特權階層」這個詞,原意是「名稱匯錄」,有的譯成「官階名錄」,有的乾脆意譯為「特權階層」。但由什麼人組成?享有什麼樣的「特權」?尚未有人對此做出准確論述。
1998年筆者在訪問俄羅斯國家現代檔案館時,副館長薩哈羅夫曾親自給筆者展示了這本所謂「特權階層」的名單,裡面大體包含了一定級別的國家機關官員、大工廠負責人、著名集體農莊主席、大學校長、名教授等等。說他們有特權,是這些人工資和一般群眾拉開了一定檔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當時蘇共領導人,從安德羅波夫到戈爾巴喬夫,月工資是800盧布,而全國普通職工月平均工資約200盧布。盡管差距不大,這些領導人享有其他待遇則非用貨幣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禮品、各地的別墅等等。也必須看到這些特權對損害蘇共形象的嚴重影響。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權,哪些是必要的差別?把差別說成「特權」,可能不夠准確。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錄」的人都算成「特權階層」。
真正的「特權階層」,是指那些利用職權「以權謀私」的人。他們有多少人?占所謂「特權階層」50-60萬人的比例多大?迄今為止沒有看到這方面材料。當然,不能低估這些人在敗壞蘇共威信、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僅僅用「一粒耗子屎壞了一鍋湯」來闡明其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如果我們連「特權階層」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麼估計他們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
第二,實際上,在蘇聯社會的分配體制中,一方面確有分配不公問題,如「特權階層」,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鍋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間區別不大,甚至是腦體倒掛。1985年,工業部門中工人和技術人員平均工資之比為100∶110;農業為100∶135;建築業則倒過來,為100∶98。可以看出的確全國各個工種之間、在各種領域工作的人之間工資差別不大。
所以,對這個命題的正確解讀應當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蘇共黨內的腐敗、乃至特權階層產生這個弊端的嚴重性,它激起群眾的嚴重不滿,對蘇聯解體有著深層次影響;同時,這個特權階層到底有多少人?蘇共黨內的腐敗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分配體制中必要的「差別」與「特權」之間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資、待遇等差別當作特權。
任何事物從產生之日起,按照對立統一規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兩面。蘇共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自身某些弊端的積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教條主義、特權階層、脫離群眾……)也日益嚴重,其中每一種弊端的發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說「這些弊端是導致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則略嫌簡單。因為同時蘇共自身還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蘇聯仍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不是某個社會在某個時期存在弊端就一定滅亡,人有重病一定會死。前俄羅斯聯邦部長米哈伊諾夫堅決否認蘇聯解體是不可避免的說法。他認為,盡管當時的社會存在導致解體的因素,但同樣存在能夠消除這些因素、維護國家統一的足夠有力的機制。這里的關鍵,是看其領導人在制定大政方針時如何發揚成績、糾正時弊。
D. 蘇聯解體的教訓與啟示
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和啟示
蘇聯解體的教訓是慘痛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打擊更是沉重的,但是這並不能否認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那麼在沉痛的打擊之下,其他堅持下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吸收什麼樣的教訓呢?怎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呢?如何堅持走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呢?
簡單的說,從蘇聯解體中我們可以總結以下一些內容作為行動指南:
1. 國家統一是最高原則
1991年3月17日蘇聯就聯盟前途舉行全民公決,全蘇1.86億選民中80%以上參加了投票,投票者贊成保留蘇聯的佔76.4%。毫無疑義,蘇聯解體是違背蘇聯大多數人民意願的。蘇聯解體破壞了統一的經濟空間。解體後對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是短時間不能消除的。任何分裂行為都是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客觀規律相違背的。蘇聯解體給世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教訓就是:國家統一是最高原則。
2.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就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且一切是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體現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在貧窮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其他方面的優點也難以發揮。只有社會主義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蘇聯後期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社會主義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3. 吸收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正確的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任何經濟發展方式或者部分社會發展方式沒有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分,只有是否利於本國國情之分。蘇聯過度中央集權導致人民沒有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過度的輿論約束使人民缺乏表達想法的機會,所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缺少吸引人民的亮點,且明顯的固定模式化。
4. 遵循民族自身發展的規律,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有其客觀的規律,要經歷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要到國家和階級消亡之後民族才能消亡,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會不斷出現新的民族矛盾和問題。而且,民族矛盾和問題的長期存在,是與社會發展中其他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的,致使民族矛盾和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觀點,正確認識本國實際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民族關系發展狀況,這不僅對解決民族矛盾和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社會主義的生存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必須遵循民族和民族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認識民族矛盾和問題的長期性、普遍性和復雜性,堅持科學決策,運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確引導和妥善解決民族關系問題。
5. 健全社會民主義法制
蘇聯、東歐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沒有搞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端,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不正常,由此導致的官僚主義和破壞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黨政關繫上以黨代政,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所有這些,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西方搞和平演變的反動勢力正是看中了這一弱點,集中在"民主"問題上大做文章。他們利用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煽風點火,把"和平演變"稱為推行"民主化"。因此,社會主義必須吸取這個教訓,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6. 加強社會主義政黨的建設,增加凝聚力,走群眾路線
蘇聯、東歐劇變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關鍵時刻,執政的共產黨內部發生了分裂,黨自己改換旗幟,拱手交出政權。蘇聯共產黨從斯大林開始到80年代,始終沒能從根本上擺脫執導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左"的路線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執政後,又從"左"的極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極端,表現為全盤否定了蘇聯的歷史,終於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總危機。可見,只有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從思想上、作風上和組織上把黨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
7. 處理好國際關系,又要警惕和平演變
在對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於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外交政策的目標就是為國內建設服務、為國內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就應該始終堅持和平外交的原則。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顛復破壞,特別是利用民族問題作為干擾經濟建設、分裂國家的潛入口。
總之,蘇聯解體有著深深的必然性,令人反思。它的解體是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低谷,但是也標志著會有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時期的到來。
E. 如何認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應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政治上: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給整個蘇東地區造成思想上的極大混亂,他認為權利屬於每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哪個階級;這與無產階級專政背道而馳。「新思維」的後果是讓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失去了執政黨的地位,既而在上層建築上摧毀了社會主義制度。
經濟上:蘇聯和東歐長期只重視重工業,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並且經濟制度過於僵化,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上冷戰後期美國為整垮蘇聯,有意壓低油價和金價,而當時石油和黃金出口是蘇聯最主要的外匯來源,導致蘇聯資金短缺,不得不靠借債來維持。而這給國際投機資本創造了機會,他們大肆買進蘇聯國債,而後幾乎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拋售,導致盧布在1990年嚴重貶值,既而導致蘇聯國內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蘇聯經濟崩潰。
軍事上:在冷戰中和美國長期消耗,最終成為了國家的沉重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蘇聯的崩潰。
教訓:
1.保證國內政治穩定是頭等大事,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
2.健全國家的金融防火牆,警惕國外的金融攻擊
3.調整產業結構,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軍事力量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而不是成為國家的經濟負擔
以上是個人拙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F.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在蘇聯解體的戈爾巴喬夫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後者是根本原因。因為第一,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第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右是「左」的反動,是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於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考慮,從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考慮,重點應是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源,分析傳統體制的弊病,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
那麼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蘇共和聯盟中央壟斷權力,使共和國失去實權;各種決定權集中於聯盟中央,加盟共和國主許可權於狹小范圍;蘇維埃在政治體制中地位下降和變形,使共和國的參政議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在聯盟國家中佔有特殊地位和領導地位,事實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這種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與分權性質的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加之憲法關於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和退盟權的規定,為各加盟共和國爭取國家主權、脫離聯盟中央積累了動因,提供了法律依據。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規定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均由中央計劃決定,造成共和國失去經濟決策權;資源歸屬、企業隸屬、產品物資和財政收支高度集中於中央,共和國既無權也無力綜合發展地區經濟;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按照全國的地區專業化分工進行,造成許多共和國經濟「殖民地化」,結構單一、生產落後、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建設只有一個積極性,束縛了地方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這一切形成了共和國經濟主權要求和民族分離的歷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經濟發展的一切動因不是產生於體制內,而是來自體制外。生產的目的是完成國家計劃,體制內沒有形成滿足人民需要的運行機制;產權虛位造成體制本身缺乏內在動力,企業經營和勞動者的動力不在體制內,而來自外部動員;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排斥市場競爭,閹割了體制的效率機制,形成數量型經濟和耗費型經濟。由此產生這種體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礙科技進步,尤其不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要求,導致經濟發展粗放經營,經濟結構比例失衡,產業級次嚴重落後。這一切造成蘇聯經濟長期存在短缺性經濟危機,經過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蘇聯模式帶給人們的不是富裕的社會主義,而是危機的社會主義,並與西方發達國家形成巨大反差,這就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G. 蘇聯解體的歷史評價
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他就沒有良心;誰要是想恢復過去的蘇聯,他就沒有頭腦!
——普京
作為白兔降生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惡狼與雄獅的,不論那隻兔子有何等的智慧或思考能力…… 惡狼與雄獅或許沒有多少智慧,但是他們能瞬間咬噬住對手……我這么說,應該能清楚描述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關系了吧。
——瓦列里·博爾金(前蘇聯總統辦公廳主任,政變主謀)
H. 試論述蘇聯解體的原因、影響和歷史教訓
蘇聯本身就是境內各個國家組成的聯合體,之間互相存在著各種矛盾,加之美國勢力的干預,使得矛盾更加激化並最終導致解體。
蘇聯的解體使得自身經濟狀況更加惡化,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並使得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使得兩極格局變化成美國一家獨大,並使世界逐步走向多極化。
要警惕美國插手本國的國內事務。
I. 蘇聯為何要解體
1、嚴重的經濟危機。
2、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
3、西方勢力的影響。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1939年發動蘇芬戰爭。1941年,爆發衛國戰爭,於1945年4月30日佔領柏林,於同年5月8日消滅納粹德國。斯大林實行的重工業化使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蘇聯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冷戰格局完全形成。
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蘇聯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沿海邊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在北極圈上。摩爾曼斯克,因為有溫暖的洋流灣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極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凍結時間為每一年中的十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