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如何處理中日關系

歷史如何處理中日關系

發布時間:2022-04-25 03:15:23

A. 結合歷史說說中日關系該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涉及全球經濟政治的一個問題。從長遠看,中日必有一戰,因為伴隨著雙方矛盾的加深,不可能因為在經濟貿易往來而淡化,解決矛盾的辦法只有通過武力;從歷史來看,中國古代史上不乏欺負日本的案例,比如隋煬帝遠征日本,連成吉思汗也去操過日本,雖然沒有實質性進展,但卻是事實;後期日本甲午中日戰爭或者侵華戰爭,跟先前中國欺負日本一樣,都是強權下的產物,無論誰對誰錯,都給雙方留下了陰影和民族仇恨;從局部看,局部戰爭的爆發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再過一段時間,雙方的任何一方強大了,戰爭就會起來,源頭可以是任何原因。目前雙方的經濟實力旗鼓相當,政治對比,中國和美日聯盟也是旗鼓相當,短期內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從整體看,中國在區域經濟應該學習歐盟,加大對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從經濟上完勝區域國家,由經濟合作慢慢過渡到政治合作,如果中國能夠長治久安,再一次的民族融合已不是夢想,未來或許沒有大和民族,或許沒有漢族,真正實現孔子理論中的「大同社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還是堅信在那之前,中日必有一戰,或經濟、或政治之戰或民族文化融合之戰。

B. 如何對待中日歷史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C. 如何歷史的看待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D.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中日是重要近鄰。

1972年9月29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雙方於北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23日,雙方於日本東京互換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此後,雙方先後於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上述四個政治文件構成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總體不斷發展,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近年雙邊高層交往

2014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4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亞非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日本各界3000人訪華團同中方共同舉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2015年11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2016年7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蒙古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6年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7年5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

2017年7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2017年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7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正式訪問日本。

2018年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

2018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9年4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首相特使、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

2019年6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出席日本天皇德仁即位慶典並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

2019年12月23日至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華出席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

2020年9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日本首相菅義偉通電話。

以上內容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日本的關系

E. 初二歷史:如何正確對待中日關系

曰本民族性格就是狹隘陰暗的,對於歷史,就算我們有君子之風原諒他們。他們也不會相信的,畢竟,他們做過的事情,他們心裡明白。況且他們壓根『亡我之心始終不滅'.,對他們不要浪費心神思考用什麼方法了。國.家一直提倡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但這點決策者心裡明白的很,也跟我們普通民眾一樣的。那都是為了顧全大局的口號,假如我們民眾真的跟曰本人打得火熱的話,決策者又會想辦法製造磨擦了。

F. 回顧歷史,如何看待今日之中日關系

回顧歷史我們必須要牢記幾點:
1、一定要保持國家的穩定和強盛,這是任何事情的出發點。
2、防治在亞洲出現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是沖突爆發,要集結全力給對手以打擊,保持地區和平。
3、督促日本反省歷史,回歸到中國的亞洲秩序來。

G. 初中歷史:如何看待中日關系(不要太長)

中國應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鞏固和發展友好關系,提高綜合國力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日本應該反省一,甜的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停止美化侵略的錯誤言行用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人。
應該多進行經濟文化間的交流減小暴力沖突。

H. 歷史小論文: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中日關系

我們最常說的是日本在古代非常仰慕中國的文化,而從明朝開始雖然倭寇沒有停止對東南沿海的騷擾,但總體來說,日本還是對中國出於一種畢恭畢敬的態度。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迅速發展,之後開始垂涎朝鮮和中國,到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日本徹底成為瓜分中國列強之一。而日本一直沒有放棄這種策略,一直以大陸政策為基礎,逐步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直到中日戰爭的爆發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徹底失敗。

這種被刻意粉飾過的歷史事件,其邏輯和說法看似無懈可擊,一直被我們深信不疑。但直到我與友人一次交流,徹底對這段歷史產生懷疑。

平心而論,拋開一切民族大義之言,日本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其強大能力甚至不亞於猶太民族。舉個例子,日本這樣一個資源缺乏,市場狹窄的國家,在經歷明治維新之後,竟然一躍成為世界列強(考慮到中國經歷辛亥革命後的差強人意,明治維新的成功,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命題)。另外,在日本二戰戰敗後,雖然有美國的扶持,但還是迅速地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難望其項背)。

就是這樣一個民族,是否能這樣簡單地去看待其在近代史上與中國的關系呢?就是只有所謂野心,吞並與侵略嗎

I. 怎麼正確對待歷史上的中日問題與現實中的中日關系!

歷史只能用來記住和吸取教訓,不適合用來處理現在的中日關系。現在的國家關系,說白了就是利益關系,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友好

J. 歷史中日關系中國在歷史上和日本的關系是怎麼變化

中日關系簡單概括如下:

  1.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使者,中日政府間開始正式來往。日本在文化、宗教上向隋唐學習。

  2. 元朝時期:日本對於蒙元政權要求臣服的國書不予理會,兩國爆發戰爭。

  3. 明朝時期:明初兩國間貿易頻繁,隨著明朝頒布禁海令,兩國直接貿易中斷。而後民間主要通過澳門的葡萄牙商人進行中轉貿易;

  4. 鴉片戰爭後:鴉片戰爭後日本深受打擊,認為連中國都敗於西方列強,日本只有變革維新否則絕無出路。隨後日本走上了去除中華思想,全盤西化的道路;

  5. 甲午戰爭後:日本戰勝後,中日關系首次逆轉,蔑視中國的思想開始蔓延。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政治體制、軍事、法律、醫學等西學(因為兩國都用漢字);

  6. 二戰時期:全面戰爭狀態,兩國關系決裂;

  7. 二戰結束後:由於國共內戰及意識形態等問題,兩國斷交;

  8. 1972年後:中日恢復國交,日本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兩國蜜月期;

  9. 1990年代:蘇聯解體、國內領導人換代等因素導致中日關系逐步冷淡;

  10. 2000年代:領海糾紛導致中日關系跌入最低谷;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處理中日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