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做歷史論點題

如何做歷史論點題

發布時間:2022-04-25 06:39:32

⑴ 歷史觀點題該怎麼答

歷史題得站在當時環境的客觀角度去分析,最好就一個觀點。在什麼背景下發生故事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一統華夏合,管理不當得權天下分,社會動盪不安 陳勝吳廣是被逼的,改朝換代是思想與統治階級的利益與百姓矛盾不行了。順應時代而生是王道。

⑵ 初中歷史談觀點的題怎麼做(相當於舉例論證,但誰有那種歸納總結的事例或知識點)

時期加人物。另外寫事跡,最後寫一下該人物給整個歷史的發展帶來的影響。
比如請談談你對秦始皇統一全國的認識?
參考答案:戰國末期,秦王嬴政用十年時間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為同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秦始皇建立起了我國古代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創立一系列制度,如皇帝制、中央集權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⑶ 初中歷史材料論述題怎麼提煉觀點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
(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實事求是」,就想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既要分析其積極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極影響。既要分析其內部情況,也要分析其外部環境。

⑷ 歷史論述題怎麼寫

做歷史論述題比其他的都簡單,從背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歷史意義。這是個套路,沒啥說的,還有就是要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要有正反兩面,特別涉及評價時要小心。
1、選擇觀點,從題目提供的觀點中選出自己認為可以有力論證的觀點。
2、遴選史實,從所學的知識中搜尋和遴選可以例證觀點的史實。
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

⑸ 歷史論文題怎麼答

認識:該試題分值固定、屬於開放性試題。它的開放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材料開放、問題開放、答案開放、學生的思維開放。

解題技巧指導:

步驟一:看問題、明要求、確定對象

步驟二:細讀材料提煉觀點

在提煉觀點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並要用專業術語表述。

步驟三:組織答案(要求段落化、要點化但不主張序號化)

在組織答案時要分三段:第一段觀點部分。在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兩步,第一步用專業語言寫出你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觀點,第二步亮明你選擇的觀點,表述時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論結合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運用史實來論證你選擇的觀點,盡量要做到史論結合。

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第三段:評論部分。

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相關的歷史史觀以及歷史發展的趨勢等來論證。)

⑹ 歷史做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做題技巧
1、文字材料型選擇題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是新情境試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判斷,論證或者評價,解答此類試題一般的人要求是:
(1) 讀懂材料的核心思想。這是解答此類試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中國古代史的選擇題一般採取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不解其意,而造成錯答。
(2)對號入座。任何試題都是對所學知識的考查,這就要求將試題中的材料與所學的知識「掛鉤」在此基礎上進行解答。
(3)對照設問。它的意思也就是明確試題的問題,根據問題尋找材料中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判斷。
例題:《春秋左傳》中有一段關於宗法制的記載:「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均以德,德均以卜」這段記載說明了什麼(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齡大小來確定繼承人 B春秋時期只能靠占卜來解決繼承問題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辦法 D賢德是宗法制確立繼承人的首要依據
2、圖片材料型選擇題
該類試題主要以李世圖片、照片或繪畫等為載體,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片、分析李世問題的能力
(1)審圖:必須弄清楚審圖的三要素:人物、器物和文字
(2)審註:「注」對圖起到補充性和解釋性的作用,很多是試題設計者為降低試題的難度或者保證答案的唯一性而加註的,對於解答試題起到關鍵作用
(3)審設問:設問是圖片題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不同的設問決定了不同的答題方向
(4)在認真審圖的基礎上,建立與教材知識的鏈接,左後確定答案。
3、概念性選擇題
概念性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麗水概念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再認識和理解闡釋能力。此類題題干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有「內容是」「標志是」「特點是」「准確的理解是」等。解答概念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背景法。歷史概念有其客觀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麼」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選項就要被淘汰。比如,題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選項的闡釋卻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明顯排除
(3)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麼時間空間內存在,在什麼范圍內適用」
(4)理論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辯證關系原理,階級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例題:《春秋繁露》記載「古之造文者,三畫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而連其中,通其道也,謂之王」材料體現()
A天人感應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陰陽五行學說 D封建等級思想
4、評價性選擇題
此類題側重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於「是什麼」而著眼於「為什麼」
(1) 堅持正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如國際主義的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民族團結的立場、社會進步的立場、改革探索、勇於創新的立場。
(2)堅持正確的標准。要堅持生產力標准和時間標准,即一切歷史活動凡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
(3)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題:歐洲中世紀穀物的收成通常是播種量的三四倍,最好的收成也不過六倍。從「雲夢竹簡」的材料來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穀物的收獲量就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古代中國片農業相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基於小農經濟的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的使用和推廣 D黃河長江流域適宜農業發展
5、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就是考察歷史事件或歷史顯現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在高考選擇題中最為常見。解答因果關系型選擇題的基本法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根據時間順序判斷:時間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時間在後才有可能是「果」
(20運用基本原理判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時因,社會意識是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
(3)限定詞法。即要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能夠正確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國內影響和世界影響、政治影響和經濟文化影響。
例題:《資治通鑒》記載了唐代宰相劉禕(yi)之的名言「不經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何名為敕」這體現了()
A唐代政治民主的進步性 B決策中樞的分權制衡性
C統治之道貴在外儒內法 D君主專制政令不夠通達
6、組合型選擇題
組合型選擇題是近年高考歷史選擇題中常見的題型。這類題型四個備選題枝是由多個小選項排列組合而成,這類題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強等特點,每年的高考選擇題中,該類試題是選擇題中得分率較低的一種。
排除法是准確判斷組合型歷史選擇題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體有戲、以下幾種方法:
(1)排「錯」法:就是從題目提供的選肢中直接排除錯誤選肢,只要能夠確定組合肢中的一個錯誤選項就可以把凡是有該組合肢的備選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2)排「正」法:即在眾多的選肢中,確認一個或幾個正確選肢,從而在四個備選組合肢中排除不含有正確備選項的組合肢。
(3)排「異」法。即排除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無緣的選肢
(4)存同辨異法:在經過上述三種排除法之後扔不能得到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可以將剩下的備選題肢中相同的小選項保留下來,不同的選項再進行辨析。
(5)自相矛盾排除法:備選的選肢存在表述相互矛盾的,排除組合肢中同時含有相互矛盾的選肢,最後判斷兩個矛盾選肢進行作答。
7、表格材料型選擇題
表格材料型選擇題是運用計量史學研究成果的產物,也是學生從定量分析道定性分析的過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1)解答這類選擇題,對圖片表格要「三看」:一看錶格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錶格反映的問題所在,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錶格的關鍵信息,明確內涵外延。
(2)選項要「二思」:一思每一個備選項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排除不符合圖片所反映的史實。二思是不是符合題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總之,要將材料圖表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例題:《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對中國古代城市化率的變化情況有如下統計:
朝代
戰國
西漢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請指出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市坊界限被打破3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發展4商業發展的推動
A12 B24 C 14 D 23
8、否定性選擇題
否定性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唱出現的人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無」「沒有」「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此類題的主要解法有:
(1)排除法,通過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2)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
(3)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和見解,直接確定不符合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北宋著名學者李覯曾經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墜於地。凡所以修身正心,養生送死,舉無其柄。。。。當是時也,釋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雲雲」對此段材料里歐接錯誤的是()
A材料揭示了儒學復興的某種背景 B材料將儒佛對比,對佛學甚是推崇
C該材料反對儒學的倫理說教,陳義甚高D材料顯示學者思考探索,試圖改造儒學
9、最佳選擇題
此類題型在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題干與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其他選項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在題干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如「根本」「最突出的」「主要」「直接」等。
(1)排除法:排除表述存在錯誤的選項、表述不夠嚴密的選項和與題干沒有必然聯系的選項
(2)比較分析法:即分析比較選項與題乾的關系,選取對於題干來說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更具有根本性的選項。注意不能入選的選項常有以下幾種毛病:以偏概全,范圍過大,過於間接。等
(3)基本理論分析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i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如主觀與客觀、量變與質變、主次矛盾、共性與個性,發展觀等進行比較分析,確定答案
(4)聯系歷史背景分析法: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選項。錯誤選項常范圍過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10、排序式選擇題
排序式選擇題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將一些歷史事件、現象或按時間或按空間方位,或按因果關系等加以排列選出正確答案,解題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意見史實,然後找出選項中以這一史實的序號為首的選項,即可用直選法選出正確答案
(2)尾端判斷法:原理與上面相似
(3)兩者比較法:在眾多史實中能夠判斷兩個或者三個事件先後順序,可以根據他們先後順序排除選項,以減少判斷難度。
11、比較性選擇題
比較性選擇題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進行比較分析的選擇題。比較性選擇題在題干中一般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之處」「相似之處」「最大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區別」等詞語出現。解答此類選擇題主要分四個步驟:
(1)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要求,注意題干考查角度,看題干考查的是二者間的聯系還是區別。
(2)聯,聯系材料中的相關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知識,並進行對比。
(3)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的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角度。
(4)查,審查備選項,只是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後入選。
例題:1859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在中國修建鐵路的建議:「為全國 之脈絡,通則無病焉」1874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鐵路的建議:「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二者的直接影響()
A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於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 D方便了中國百姓日常出行

⑺ 歷史觀點題怎麼做

主觀題:
審題是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審題就是審閱推敲試題的含意,從題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題目的內容和要求,從而判斷試題的類型、確定答題的中心和選擇答題的材料。如何審題,概括地說就是細心閱讀、認真理解、開拓思路、反復推敲、組織要點。具體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審題型:目前高考主觀題主要有敘述、分析、比較、論證、評價題等類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歷史試題的不同類型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是取得較好成績的前提。例如:「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中國國內政局和遠東國際局勢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這是一道敘述分析類型的主觀題。重點考查甲午戰爭的背景和影響。要求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響。審題時必須明白,試題的要求是敘述加分析。這樣,抓住了重點才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2、審范圍:這是審題的重要環節。所謂范圍是指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論述時應涉及的論點、論據和知識。換言之,就是要審清試題的具體要求,找到答題的廣度和深度,否則便容易畫虎不成反成犬。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此題從原因上分析有遠因、有近因、有根源;從時間上分析從1919年到1939年;從內容上分析有這樣幾個層次:一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二是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三是1929年-193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及其影響;四是英、法、美、對德、意、日的綏靖政策;五是歐洲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

3、審重點:所謂審重點就是分析試題的設問指向。試題所問的方式、角度、側重點不同,回答的重點也應不同。例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和「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前者的重點在於回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出現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這種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圍繞著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引起戰爭危機等。後者的重點在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後果等。

4、審字詞;就是從語法修飾的角度注意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試題的中心詞,然後再找出哪些是修辭或補充中心詞的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特別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時間概念、地域范圍、程度高低、數量多少的帶限制性的關鍵詞。例如:「結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起義,分別說明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這一問題。這是個論述題,要求以具體的史實論述人民群眾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結合」就是要用具體事實,即三次起義的時間、原因、經過、結果來論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義分開說明。審題要冷靜、細致,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梳理知識,抓住要點,然後精心作答,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

分析題:
一、認真閱讀

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而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如今年高考題(江蘇卷)第27題第一問的回答就可以通過章節附註來聯想。材料一選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建國前夕1949年9月召開的。據此我們就能准確而輕而易舉地答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確立的時間。

至於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繫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學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後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系。

史料後的題目做完後,進行第三遍閱讀。這次仍是通讀史料,檢查一下有沒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內容,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一次閱讀是拾遺補闕。

二、仔細審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理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有理解清楚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回答,不至於答非所問。如今年高考題(江蘇卷)第28題。問題是這樣的:

1.根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度,主張對它們採取何種政策。

2.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麼,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麼作用。

3.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出現「脫亞人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緊扣「根據材料一」回答,就不會把課本上的語句搬到試卷上。扣住「社會經濟原因」,對日本出現「脫亞人歐論」和「大陸政策」根源的分析就比較全面了。

仔細審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有幾問。其次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如時間、背景、措施、意義等去理解,還要注意有沒有字數的限制,問題之間有沒有聯系。如果遇到評價某人或某物,必須客觀。一般要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評述。另外有些題目的回答,還要考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深層次、多角度、實質性地分析。

三、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當然,影響史料分析能力的因素有許多。要想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也不是三兩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時。平常要多做一些史料分析題的訓練,熟能生巧。另外,還有待於語文閱讀水平、辨證思維能力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是大有希望的。

歷史題解題方法大全:http://www.pep.com.cn/gzls/xszx/jtjq/200910/t20091010_605669.htm
一頁一頁的看吧

⑻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⑼ 歷史材料論述題怎樣提取論點

歷史論述題分為多種類型,有傾向於敘述、分析的,也有傾向於比較、論證的,每一種題型都有自己的解答特點和要求,因此,理清各種題型之間的區別,針對性予以回答,是取得高分的關鍵。
例1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局勢造成哪些重大影響?
解析這是一道偏向於敘述分析型的論述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戰爭有關背景和影響的理解,解題重點在於敘述和分析。學生在解答此題時,需要從日本、西方列強以及清政府三個層面對戰前背景進行准確敘述,由此分析得出甲午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然後再分析其具體影響。
抓住重點。
抓重點就是明確試題提問的方式、角度及側重點,然後確定回答的重點。比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與「19世紀末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這兩道題的考查重點便有所不同,學生在回答第一題時,應重點分析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方面表現的不平衡,並分析這種失衡所造成的矛盾和沖突;而在回答第二題時,應重點分析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演化。
明確范圍。
問題的范圍可以根據題目給定的時間、空間、人物等進行確定。具體地說,就是要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准確地選擇論點和論據,把握好回答的深度和廣度,以免出現跑題或遺漏~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歷史論點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