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歷史: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項羽,真的是大英雄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西楚霸王項羽,那就是:一個平庸的帥才。
首先,來說他的帥才。
他的「帥」主要體現在長相上:他天生就一雙大而黑的重瞳子,有一張清秀英俊的臉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良好氣質,這樣相貌堂堂,玉樹臨風的人物自然受人歡迎和喜愛。
他的「才」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力氣大、本領強。可以說論勇猛,楚漢時期的勇士們無人能掠其纓。二是講仁義、守厚道。項羽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從不屑玩陰謀詭計,人品好,威信高。三是對事業專注、對愛情專一。項羽對於自己的遠大理想堅持到底,哪怕再多艱難險阻,也從不輕易放棄。同時,他是愛情專一的典範,不花心,不放盪,一生只鍾情於虞姬一個女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愛情。四是雷厲風行、果敢果斷。決定的事從不優柔寡斷,擁有良好的執行力,果敢自身篤行,刀山火海也無所畏懼。同時,凡事能處變不驚,能做到泰山壓頂而神色不變。這一點很難人可貴。五是嚴以修身、嚴以律己。他是狠抓作風的踐行者,在訓練時要求嚴重,紀律嚴明,打造了一支作風強悍的特種部隊。在生活中,對士兵們相當關心,士兵們生病時,項羽親自去看望,噓寒問暖,送葯問湯,視士兵們如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這是挺讓人感動的,也是士兵們誓死為他賣命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來說他的平庸。
他的「平」主要體現在虛偽上:項羽疑心重,能和士兵們同風雨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比如說將士們因為立了戰功,要進行分封時,項羽卻拿著將印捨不得給他們,生怕他們的權力大了,地位高了,自己的形象就矮了,魅力就低了。結果這種玩印不授之後的後果是,將士們對他這樣的主子寒了心,一些能人異士紛紛選擇了跳槽。這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久是韓信的憤而投奔劉邦。還有,范增對項羽最忠心,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之高,然而,項羽卻對他沒有百分之百信任,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疑和防」的作風。鴻門宴不聽范增之言,固然有他人性的弱點作崇所致,但同時,也有「叛逆」的思想作怪所致。項羽對待任何人都有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排斥心理,如此虛偽之人,自然讓別人無法靠近,這也成了他的致命弱點。
2. 如何評價項羽呢
一句話總結:盛開在暴虐枝頭的溫柔!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項羽英勇善戰,性格豪放剛強,秉性正直,愛護士卒;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沒有政治頭腦;文化水平低,缺乏歷史知識;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親;沒有自知之明,不能取長補短。性格還有點殘暴。
3. 歷史人物對項羽的評價
一、陳平評價項羽:
1、原文: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譯文
項羽的為人,恭敬仁愛,節操清廉的士人的好多歸順的。至於論功行賞封爵食邑,很偏心,士也因此不附,項羽不能相信別人,他所信任的,不是族親就是妻子的兄弟,雖然有奇才也不能用,所以我才離開楚國。
二、韓信評價項羽
1、原文
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2、譯文
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項王勇猛無敵,一千人頁打不過他;但不能任用賢能,這就是匹夫之勇。
項王帶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別人生了病,把自己的十五分給別人;別人立了功,當封的人,絕對會封,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三、劉邦評價項羽
1、原話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譯文
項羽用范曾卻不用(意思是項羽不能知人善用),這就是被我打敗的原因。
四、蘇軾評價項羽
1、原文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2、譯文
項羽只有忍耐不住,因此百戰百勝卻輕易出兵。
五、朱元璋評價項羽
1、原文
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2、譯文
項羽在南面稱王,仁義不施,而自己誇耀功勞。高祖知道他這樣,恭順,待他寬仁,最後打敗了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4. 項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項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項羽,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姬姓 ,項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縣人。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
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復立楚王後,冊封魯公。項梁陣亡後,援救趙王趙歇。破釜沉舟,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贏得巨鹿之戰。率軍攻破關中,舉辦鴻門宴,火燒秦王宮,殺死秦王嬴子嬰。
分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此後,與漢王劉邦爭奪天下,史稱「楚漢之爭「。自恃武力,剛愎自用,弒殺楚義帝,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漢五年,兵敗於垓下,發生「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4)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擴展閱讀:
司馬遷《史記》: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城,故姓項氏。據唐朝《元和姓纂》和《大宋重修廣韻》記載項羽為周朝分封同宗的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項國後代,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滅後以國名為族姓。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
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5. 如何評價項羽這個人物
英雄從茫茫人海中,莽莽塵土中走來,他昂首走過,留下的是或深或淺的腳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後人不斷的景仰與溢美之詞!
縱觀歷史,英雄萬千,風流無數,但誰有他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邁,誰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誰有他的錚錚鐵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我,喜歡他不久,卻又是那麼深,那麼深……。
他彷彿就是生而為英雄的。他的氣魄,他的性情,他的行為,無不顯露著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說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顯現著他的大志嗎?果斷斬宋義,不正是他識時機而為嗎?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嗎?不肯過江東,他只為一個愧字,夠仁義。他那錚錚鐵骨下,卻有柔情萬千,「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個威懾天下的英雄在窮途末路之時,最痛惜的莫過於愛馬美人,他的豪情萬丈,他的柔情萬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別姬,不正是這段悲壯歷史中一段感人傷情嗎?
烏江自刎,中原一敗勢難回,很多人認為這是英雄人生的敗筆,一代風雲人物落得如此下場。
可,又有誰曾想過,項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詮釋了英雄的真諦。這一刎,留下了無法挽回的遺憾,卻更是英雄氣質的升華!
他的氣魄,他的率性,他的寧死不回頭,讓古今多少人為之傾倒啊!這樣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歷史上又有幾個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後還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渾圓,很大,很大,落一地絢爛……
英雄倒下的是軀體,前進的是靈魂,中斷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靈魂!
英雄,永恆不滅的靈魂!
6. 你怎樣評價項羽呢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我國古代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贊譽。該如何評價項羽呢?
一、他氣蓋一世,勇猛無敵。項羽稱霸時間雖短,但他的英雄氣概卻震撼千古。他久經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戰,豪氣蓋世,叱吒風雲,贏得「戰神」之譽。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幾乎全是以少勝多。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當然,項羽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他行為殘暴,坑殺降卒,火燒咸陽;他任人唯親,氣量狹窄,缺乏遠見;他出生貴族,孤傲自負,剛愎自用;這些都導致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霸業,連同他自己生命,只為後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別姬》。誠然,項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因此在「成王敗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同情。
7. 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但是正史中對項羽的評價是怎樣的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傑,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則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項羽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是坦然直率,而劉邦的性格特點是狡猾誣賴。從另一方面看,項羽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劉邦比較虛心、豁達,善於採納別人意見;在政治斗爭上項羽非常幼稚,特別在鴻門宴上更是如此,對於一個敵將的放肆行為視而不見,更呼其為「壯士」且「賜之卮酒,賜之彘肩」相比之下,劉邦在政治斗爭中老練,在宴會上不動聲色,全力取得項羽的諒解;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比較殘暴,劉邦比他仁慈;項羽是軍事人才,善鬥力,彭城大戰,帶三萬人把劉邦打敗,而劉邦善鬥智。
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後來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
8. 誰能分析《史記》中項羽的人物形象
項羽一生氣宇軒昂,躊躇滿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業,但由於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為是,認識上的偏差,作戰謀略上的失誤,血氣方剛而智謀不夠,最終只能是走投無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項羽本紀》一文中自始至終都曾做過生動傳神的描寫。如寫項羽年少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但他卻自有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 要學對付萬人的本領。
他的一番話就體現體現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來使自己有足夠的閱歷來對付戰亂中的各種情況。後來,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學兵法,但「又不竟學」,半途而廢。
(8)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擴展閱讀
《史記》里的本紀,本以各代帝王為中心,敘述各朝代的興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項羽雖沒有成功帝業,但因為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在秦漢鼎革之際的一段時間里,他發政令、稱霸王,權同帝業,所以司馬遷列項羽於本紀。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現了對項羽的尊重。
9. 如何評價項羽這個歷史人物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做為男人,他努力了,雖然失敗,但至少他用自己的肩膀抗起了應該承擔的責任,他的死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一個真的男人的選擇。
10. 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什麼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人物之一,也是歷代詩人們吟詠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在詩中,他們從多方面描繪了項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有四種觀點影響比較大。
第一種,是「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觀點,來自唐代最優秀的詠史詩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詠史詩,更是獨辟蹊徑,常常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他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詠項羽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不渡烏江,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倘若他能回到江東,再整旗鼓,回來後與劉邦再決雌雄,勝敗尚未可知。
項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後世推崇,而烏江自刎,是項羽主觀的選擇,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其實不會身死,這就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唏噓和假設:假如項羽沒有自刎,劉邦還能坐穩皇位嗎?
杜牧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第二種,是「中原一敗勢難回」
這一觀點,來自於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給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雖然項羽用兵如神,但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是嚮往和平與安定,而不是永無休止的戰爭,於是,他在開篇便指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兵疲」!
的確,經過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漢之爭四年。其餘詳情可直接查看藍色標記的「頭條網路」內容)的混戰,士兵們已經疲勞到了極點,沒有人願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當時的社會大勢,劉邦的統一,只是順勢而為,項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勢,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劉邦實力大增,項羽已經無力回天了。
其實詠項羽的詩歌和觀點,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的,應該是杜牧的那首,或許也正因為人們太喜歡項羽了,所以總期望有奇跡能夠發生,所以才願意相信「卷土重來未可知」,但於我而言:
在政治軍事上,我反而覺得王安石說得更對一些,戰爭不可能是主旋律,當時的社會和人們,苦於戰爭久矣,急需穩定的發展和休養,既然劉邦已經贏了,百姓們也不願意再有戰爭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實,很難逆轉。
從項羽的人格方面講,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噓,其人格也有獨特的魅力,作為歷史中的風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