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怎樣粉飾歷史掩蓋屠殺罪行的
長期以來,朱元璋朱棣父子的兇殘本性和血腥殺戮史實已經被許多學者作了深入揭露和深刻批判,然而,朱氏父子偽造歷史[/url]的種種劣跡還得不到充分正視。當今的某些學者甚至還通過朱氏父子所偽造的官方「正史」,來為其黑暗暴虐統治大唱贊歌。毫無疑問,這種現象是十分可悲的。我們身為21世紀的現代公民,必須有正視[的勇氣。如果不對朱氏父子偽造歷史的種種劣跡做出最徹底的揭露和最嚴厲的批判,又怎能肅清流氓文化遺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實事求是」精神?
下面,我們就來對朱元璋朱棣父子處心積慮指使御用文人編造的所謂「正史」進行分析,一一消去籠罩在真相上的層層迷霧,讓所謂的「聖君明主」的偽飾形象徹底消腿,顯出醜陋的真形!
一、朱元璋如何掩蓋打天下與坐天下時的血腥屠殺記錄
現在許多通俗讀物和影視劇一談起朱元璋的「我的奮斗」史,就唾沫橫飛,極盡美化粉飾之能事,什麼大仁大義,懷救民於水火之心,軍隊紀律嚴明,不殺不搶,恨不得把淮西武裝集團粉飾成人民子弟兵。
這種現象究其根源,完全是來自於明史中對朱元璋所謂的「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的形象刻畫,而明史的這種不負責任的粉飾,又來自於明朝官方修撰的《明太祖實錄》。實際上,《明太祖實錄》里的史料早經過朱元璋的「欽定」,許許多多血腥屠城殺俘史實早經過處理。
流傳於湖南民間的「朱元璋血洗」的傳說,就充分反映了淮西集團武裝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大開殺戒的歷史。實際上,在專制時代通過戰爭奪取政權的過程,必定是十分血腥和殘酷的。朱元璋淮西武裝集團與陳友諒荊漢武裝集團爭斗的濃濃血腥味,從留在民間族譜中的歷史記錄就可以看出來,《厚雅田王氏譜》記:「湖以南,丁洪武殺運,掃境空虛矣!」 《攸縣羅氏族譜》記:「元季末,陳友諒據湖南,與朱元璋爭雄事敗,元璋縱兵屠戮,湘江兩岸,人煙幾絕,史稱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後,當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 《依湖鄧氏族譜》記:「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遷來血洗,系千鈞一發,綿一脈於千秋!」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明官方史料中卻充滿了千篇一律的滿紙粉飾溢美之詞,如《明太祖實錄》就堂而皇之將朱元璋得勝之後的公告當作史實:「友諒稔惡不悛,仍合余燼於癸卯七月頓兵洪都城下,予乃總率舟師親與決戰,友諒敗死,將士悉降。進攻武昌,其子理歸命。於是湖廣諸郡次第皆平,滔滔江漢遂底安流,總總黎元克全生樂,布告中外咸使聞知……」還極力掩蓋湖南掃境空虛的真相,大勢宣揚「上命給米賑之,召其父老復撫慰之,待友諒父母以禮,民大悅。於是漢沔荊岳郡縣相繼降」這樣的美麗神話。
如果說「朱元璋血洗湖南」這段歷史尚有可能是淮西武裝集團將士所為,那麼朱元璋曾在掃平張士誠武裝集團的時候公然指使屠殺俘虜的歷史則一目瞭然。明人王世貞《弇山堂別集》里所收錄的朱元璋詔令就清楚地反映了這一史實。朱元璋當時奉韓林兒為主,用龍鳳年號。他在龍鳳十二年(即至正二十六年)三月所下的一道令旨完全是元代白話,語義淺顯,連今人都很容易看懂——「當城破之日,將頭目、軍人一概殺了,倒無可論。擄了妻子,撥將精漢來我這里,陪了衣糧,又費關防,養不住。」很明顯,老朱這道令旨的意思是把張士誠守軍「一概殺了」,他生怕「養不住」
他在龍鳳十二年十一月所下一道令旨也很通俗易懂——「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軍中獲寇軍及頭目人等六萬余眾。然而俘獲甚眾,難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軍中將張軍精銳勇猛的留一二萬,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軍中暗地去除了當,不必解來。」六萬多俘虜只能「精銳勇猛的留一二萬」,其他人不必解來,這是多麼兇殘的殺俘手段。世人都知白起項羽屠殺戰俘,卻不知這位朱皇帝殺俘手段遠遠超過古人。唐乾寧二年十一月,朱溫曾在鉅野(今山東巨野)之南大敗朱瑄部,俘虜3000 餘人,傍晚打掃戰場時,忽然狂風暴起,沙塵沸涌。朱溫借故說:「此乃殺人未足耳!」於是下令把俘虜全部殺死。然而朱元璋殺俘手段比朱溫這位本家更是高明,掩飾得也更為巧妙。他在《明太祖實錄》中以大量的言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仁義道德的千古明君,厚顏之程度恐怕張士誠地下有知也要咂舌不已,如「上既撫定寧越,欲遂取浙東,未下諸郡,集諸將諭之曰:仁義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雖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每聞諸將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殺人輒喜不自勝,蓋師旅之行勢如烈火,火烈則人必避之,故鳥不萃鷹鸇之林,獸不入網羅之野,民必歸於寬厚之政,為將者能以不殺為心,非惟國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為之子孫者亦必昌盛。爾等從吾言,則事不難就,大功可成矣」,又如「今惟浙西姑蘇諸郡未下,故命卿等討之,卿等宜戒飭士卒,毋肆虜掠,毋妄殺戮,毋發丘壟,毋毀廬舍」,再如「天地以生物為心,帝王以不殺為德。自三代以下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皆承天運奮武威以定亂,行仁義以安人,惟秦不然,坑趙降卒十萬,古今非之,雖能混一,享國不長,天道昭然矣。朕每遣將出師,必加訓諭降者撫之,抗者誅之,故凡其來降大小咸授以職,保其父母妻子
不僅屠殺白姓、戰俘種種真相被掩蓋,就連謀殺劉福通這樣大人物的歷史,都可以在官方檔案中恣意篡改!《明太祖實錄》對劉福通之死是這樣描述的:「癸酉,張士誠將呂珍攻劉福通等於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勢日蹙,以安豐來附,至是為珍所殺。」然而劉福通果真是死在安豐,被張士誠部將幹掉的嗎?
近代以來許多學者都對劉福通之死作了考證,如任崇岳《韓林兒劉福通死難考辨》,李海萍陳頻的《劉福通之死考辨》,都一致認為劉之死是死於瓜步沉舟,即被朱元璋謀殺。《中國通史》對劉福通的死因描述是:「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今南京),途經瓜步,廖永忠將他們沉入水中溺死。」
打天下時血腥殺戮倒還情有可原,畢竟自古未聞不殺而能取天下者!然而朱元璋坐了天下後反而變本加厲,更以血腥屠殺來維護自己的極端獨夫政治。胡藍之獄、空印案、郭桓案,四次有計劃的謀殺;再加上持續十三年(洪武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之久的文字獄,洪武一朝被殺者達十幾萬人,「文臣亦多冤死,帝亦太忍矣哉!」對於這種非正常的殺戮,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學生周敬心上書:「大戮官民,不分藏否。其中豈無忠臣烈士善人君子?於茲見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這完全是駭人聽聞的人口滅絕。「村墟斷炊煙,隴上無行人」,這是當時詩人筆下對大案開殺的慘狀描寫。明代史家談遷評價說:「而當時死徙遍天下,一空印,一盜糧,禍至溢矣。」連朝鮮國王也對朱元璋的屠殺十分震驚,評論說:「忌英雄及功臣,指為藍黨、胡黨,皆殺之,無乃不可乎!」
朱元璋對自己的殘暴獨夫政治卻毫無自知之明,認為是「宋元以寬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並在御制大誥序里為自己屠殺找借口說:「抑前代污染而有此歟。然況由人心不古致使而然。」
在《明太祖實錄》里,幫閑的御用文人們則用朱元璋的「金口玉言」掩蓋了胡藍大獄牽連的無辜者,僅對這兩位主角的「不軌」作了介紹:「朕自即位以來,累命儒臣歷考舊章,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喪祭之儀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為條格,俾知上下之分。而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謀為不軌,僭用黃羅帳幔,飾以金龍鳳文邇者;逆賊藍玉越禮犯分,床帳護膝皆飾金龍,又鑄金爵以為飲器,家奴至於數百,馬坊廊房悉用九五間數,而蘇州府民顧常亦用金造酒器飾以珠玉寶石,僭亂如此殺身亡家……」對郭桓案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戶部侍郎郭桓坐盜官糧誅」。
實際上,朱元璋殺人有時根本就是臨時起意,想殺就殺,毫無徵兆可言,如中書右丞相汪廣洋已開始是被貶斥流放至海南,然而朱元璋後又突起殺機,下詔書賜死。而《明太祖實錄》則巧妙粉飾為:「廣洋得所賜書,益慚懼,遂自縊卒。」於是將老汪的被殺變成了畏罪自殺。
朱元璋的兇殘本性於洪武三十年七月在國子監對學生們的一段訓話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南雍志》里記載了這段標准元代白話口語的訓話:「恁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宋訥做祭酒呵,學規好生嚴肅……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學事,他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反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今後學規嚴謹,若有無稽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帖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很明顯,這正是朱元璋的標准口語。老朱老而彌堅,在訓話中恐嚇學生,如果違反學規,全家發配充軍去「煙瘴地面」,如果寫帖子提意見,不僅要臨遲處***也要抄沒,發配去「煙瘴地面」。然而在《明太祖實錄》里,老朱的殘暴個性盪然無存,居然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關心教育愛護莘莘學子的慈父,高瞻遠矚,語重心長:「太學育才之地,朝廷厚廩祿、廣學舍、延致師儒,以教諸生,期於有成,為國家用。近者師道不立,學規廢弛,諸生惰業,至有不通文理,不精書筭,不諳吏事,甚者抗拒師長,違越禮法,甚非育材養賢之道也。向者已令條陳學規,俾師生遵守,爾等宜申明之。」
從偽造歷史這一點來看,朱元璋的「不要臉」,真真達到了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因為他徹底把「不要臉」三字落到實處,竟然偽造出一張假臉來示人以慈眉善目。那張假的「慈眉善目」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那張真的「奇骨貫頂」則懸於南京明孝陵享殿內。當今中學歷史課本上的插圖朱元璋像即為後者。
連臉都不要,其人留下的歷史有多少可信度自然不言而喻…
最令人不齒的是,朱棣為了抹黑自己的政治對手大哥朱標和侄兒朱允炆,居然示意手下文人在《奉天靖難記》里連篇累牘的偽造歷史,用謊言把自己的親哥哥,親侄兒塑造成兩個魔鬼。
《奉天靖難記》是怎樣刻畫朱棣大哥朱標形象的呢?——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常於宮中行呪詛,忽有聲震響,燈燭盡滅,略無所懼。又擅募勇士三千,東宮執兵衛。
原本忠厚老實,為老師宋濂求情不惜以投水來勸阻朱元璋的朱標在朱棣御用文人的誣蔑下居然成了一個喪心病狂用巫蠱之術詛咒生父的惡棍,連上天示警也毫不畏懼,而且還擅募兵士企圖發動兵變逼宮。俗話說「長兄如父」,雖說政治無情,但朱棣如此對待自己一個死去的長兄,行徑也太卑鄙,太有失他那個時代的人倫禮教。
《奉天靖難記》又是如何刻畫朱棣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形象的呢?——時諸王坐廢,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齣,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綉。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葯,葯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
寫建文帝的這一段實在可以入《笑林廣記》了。朱允炆又不是個弱智,沒事去燒朱元璋馬大腳的畫像幹嘛?身為一國之君殺了幾頭羊也成了大罪。**後宮倒也罷了,竟然還成了一個「**狂」,成天發泄「**」,世間還有比這更荒唐無稽的事么?對建文帝的誣蔑只能說這已經超出常人的理智范圍已達歇斯底里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或許,這正是朱棣對自己侄兒的病態畸形仇恨心理真實流露的側面反映。實際上,當年朱允炆被朱元璋正式宣布為皇位繼承人後,朱棣有一次見到朱允炆,竟然手撫其背戲謔道:「不意兒乃有今日!」也許是當年的嫉妒和仇恨心理壓抑得太久,朱棣只有在《奉天靖難記》里縱情釋放出來。
偽造歷史抹黑朱標朱允炆還不算,《奉天靖難記》竟然還把朱允炆的那幫忠臣也全都變成了奸惡無恥毫無氣節的軟骨頭——時有執方孝孺來獻,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今日使幼君自焚者,皆汝輩所為也,汝死有餘辜。」方孝孺稽首折哀乞憐,遂命收之。」
同樣的筆法還見於《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丁丑,執奸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咸伏其辜,磔戮於市。」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種「秉筆直書」的操守和氣節,《正氣歌》中曾言道「在齊太史筆」,弘揚的就是齊國太史直書齊國大夫崔杼弒君的精神。然而朱棣要摧毀的正是這種「秉筆直書」的操守和氣節,如葉惠仲,「永樂元年,坐直書『靖難』事,族誅」。
事實上,朱棣對歷史動手腳還不止是在「靖難」前後。從永樂十二年起,至永樂十九年止,朱棣因為寵妃權氏之死前後殺戮宮女逾三千。 然而這一後宮大屠殺慘劇,在《太宗實錄》里卻沒有一點蹤跡。後人之所以能得知,僅僅由於當時宮中有個名叫金黑的朝鮮籍奶媽,她在朱棣死後,得返朝鮮,將全部經過對朝鮮國王做了匯報,然後載於《李朝實錄》
朱元璋朱棣父子一面大搞血腥殘暴統治,一面偽造歷史,貶斥真善美,弘揚假惡丑,可嘆不僅是明朝的士風,甚至連中國的歷史、社會和人性,也不得不為他們的卑劣行徑,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認為,「洪武、永樂之間」為「世道升降之會」,也是世道人心發生大面積傾頹和扭曲的時代。他這種看法,不能不說是很有建設性,很發人深省的。
因此,後人完全有理由懷疑,朱元璋朱棣父子這輩子究竟還有哪些見不得人的暴行已經石沉大海,被明朝官方史志抹殺得一干二凈!
胡適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吳思則對胡適的這句針鋒相對說道:「被打扮的歷史沒有好下場。」 事實上,朱元璋朱棣父子在歷史上大動手腳、大拆爛污,使得後人要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去思考去補救去洗刷去清掃去還債。說白了,就是要為其「擦屁股」。 倘若今人對於所謂的「明代正史」仍不做具體歷史分析,仍然還是繼續「瞞和騙」的矇混與曖昧,這無異於放棄中國自古以來的「秉筆直書」與「實事求是」精神,無異於放棄對中國社會未來走向的負責精神!14,14-->
② 歷史上朱元璋的樣貌真的很醜嗎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名人。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然而,每個人都知道的不僅僅是他睿智的神武,還有他明顯的特徵——醜陋的外表。朱元璋的臉不僅很長,下巴也向外突出。他整張臉看起來都是彎彎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鞋拔子臉」。
然而,當我們來到紫禁城的歷史博物館時,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個大廳里有皇帝的畫像。而且這些畫像都是宮廷畫師畫的,應該是最正宗的。從這里收藏的畫像可以看出,朱元璋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臉像穿鞋用具」,而是朝氣蓬勃,不僅不醜,而且長得好看。
那麼朱元璋到底長什麼樣呢?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
有人認為,清人故意畫丑畫像,醜化開國皇帝,表達對他的不滿;還有人認為朱元璋長得丑,故宮藏著的所謂他的「真實寫照」,其實是宮廷畫師為了討好他而故意畫的。
③ 朱元璋的歷史形象是怎樣變差的
不少現代人把朱元璋形象的「醜化」歸結為清朝官方所為,尤其將矛頭對准了「禁書修書」的乾隆帝
但事實上,從明仁宗洪熙朝開始,朱元璋的歷史形象就已經出現了每況愈下的趨勢。
在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的形象無疑是俊偉光鮮的。明朝的官修史書《明太祖實錄》就稱贊他是五帝之後,帶有聖人基因。明初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在《洪武聖政記》等私人著述中吹噓他德行高尚,功績震古絕今。
而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朱棣又進一步將這種個人崇拜推向了高潮。在永樂朝成書的《天潢玉牒》中,不但羅列了朱元璋禮賢下士、勤奮好學、徐懷納言等優秀品質。還記錄了大量有關朱元璋的神異事件,試圖利用「天命所歸」的暗示,把朱元璋的個人形象「神格化」。
除了極力美化朱元璋外,《天潢玉牒》還特地把朱棣的生母說成了馬皇後。這種與史實不符的記載,反映出該書濃烈的政治傾向。
洪武朝對朱元璋的各類溢美之詞尚可理解,畢竟他終結了元末亂世,創造了和平的局面,國計民生都因此得以復甦。再加上朱元璋喜好嚴刑峻法,大搞政治迫害,文人出於避禍的心理,也不敢妄談國事。
④ 你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朱元璋
家都知道歷史學界有這么一句話,就是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而已。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出身可能是最低賤的皇帝了吧。朱元璋年幼之時給地主家放牛,可是他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後世名人大家都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甚高。清代史學家趙翼稱贊說,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清朝的順治皇帝曾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朝的康熙皇帝曾親自到朱元璋墓前祭拜,並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還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⑤ 如何看待朱元璋的歷史功過
最得意:開創大明基業 最失意:太子朱標早逝 最不幸:幼年經歷悲慘 最痛心:馬皇後病逝 最擅長:剛猛治國 提到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太祖像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學者吳晗為其作傳,甚至毛澤東也曾親自對這部傳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那麼,是什麼引起了人們對朱元璋的興趣?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身上,豪 氣和匪氣並存,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但不論如何,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存 在,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龍天子」 貧苦身世。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慘的。 元朝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明祖陵縣 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座破舊的二郎廟中。他的父母沒有土地,是靠租種別人田地為生的佃 農。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上面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取名重八,後來改名元璋,字國 瑞。朱元璋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只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裡 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 孩子回了娘家,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卻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 ,家裡一粒米都沒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 了和尚。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只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游四方。直 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覺寺。雲游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 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然而經過這幾年雲游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 生閱歷大為豐富。 走向巔峰。朱元璋的悲苦經歷在當時社會中有相當的典型性,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 無情壓榨,使得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形成了歷史上著 名的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所以稱為紅巾軍,是因為起義者頭裹紅巾。當時紅巾軍主要有劉福 通、芝麻李、徐壽輝等數支隊伍,各自為戰。 朱元璋雖然身在寺廟中,但他顯然是六根未凈,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興起的農民起義浪潮中 太祖稱帝前的吳王府(今南京瞻園)。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由於皇覺寺被毀,又有友人來信相邀,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 ,投奔了紅巾軍的郭子興部,成了郭子興的親兵。他膽大機敏,作戰勇敢,在紅巾軍中很快 就嶄露頭角,逐漸升遷。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他,使他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 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馬,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加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團。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攻下金陵(元代稱集慶),作為穩固的根據地。他躊躇滿志地 對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 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就改集慶為應天府。 當時的形勢依然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布袋和尚」 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起義軍推舉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被推舉只是因為相貌好,並沒有才 干,不久陳友諒控制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 林兒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冊封,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 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將陳友諒視為最大的威脅,因此制定了先擊陳友諒的作戰方針。陳友諒本來是個漁家 子弟,身高體壯,練就一身好武藝,又略通文墨,曾在縣衙作貼書。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 投奔到了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後來取代了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陳友諒自恃兵多 將廣,直撲金陵而來。大敵當前,有人建議出降,有人提議奔踞鍾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 奔者可斬也」,軍心始安。同時,他派胡大海騷擾陳友諒的後方,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舊 識的關系詐降,誘敵深入。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歸,朱元璋乘勢奪 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於鄱陽湖展開生死大戰。戰斗十分激烈 ,長達36天,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至正二十四 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設百官司署,李善長、徐達為左右相國。 徐達像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控制著南達紹興、北抵徐州 、西距濠州、潁州等地,這也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只是他庸碌無為,安逸自居,沒有更 大的野心。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他竟然無動於衷,坐視朱元璋不斷壯大,由此又 可見朱元璋當年以陳友諒為勁敵而後攻張士誠的決策是正確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 ,朱元璋命徐達為將,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20萬,直 搗張士誠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為策應。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張 士誠束手被擒,後於金陵自縊身亡。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將朱亮祖攻取台州、溫州。十一月,部將湯和下慶元(今浙江 寧波),方國珍逃入海中,不久為廖永忠所敗。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 月,湯和與廖永忠擒獲陳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楊璟等人攻取廣東、廣西。在平定東南之時,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將北征蒙古,山東、河南隨即而下,馮 勝也攻克了潼關。 在轟轟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 常遇春像個當初的放牛娃、小沙彌終於躍上了權力的巔峰。這里順帶提一下,朱元璋為何選 定國號為大明呢?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在這部武俠小說中,明教與元 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 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系? 按照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原稱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 唐延載元年(694)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的教義是二宗三際,即 他們認為統治世界的明暗兩種力量,為明暗二宗;明暗兩種力量相互斗爭,經過初際、中際 、後際三個階南京徐達墓段,為三際。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惡和欲。在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 明暗相互對立;中際階段,暗占據優勢地位,這時明王出世,經過斗爭將黑暗趕走;後際階 段,明暗各歸本位。明教對於那些受到壓迫和剝削的人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因為明教主張迎 接明王出世,改變現狀,相信不久以後人們會過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困農民間進行傳教,准備武裝起義。當時明教的彭 瑩玉,在淮西傳教,宣揚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備。至元四年(1338),彭瑩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縣)率眾五千餘人起事,雖遭鎮壓失敗,但此後各地起 義不斷,而彭瑩玉也在堅持斗爭。河北韓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領袖,廣招信徒,醞釀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發農民15萬修黃河。韓山童派人預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個一 隻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字樣。石人挖出後,人心不穩。韓 山童認為時機成熟,聯系劉福通等人准備起事,推舉韓山童為明王。事情泄露,韓山童被殺 ,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力戰突圍,後攻取潁州等地。各地聞風而動,接連 起義,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高潮。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建立龍鳳政權。朱元璋所 在的郭子興部,在郭子興死後其子郭天敘受劉福通節制,所以朱元璋其實是小明王的部將。 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時落水,就這樣 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認為,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是承繼小明王而來,「國號大明,承林兒小明號也」,據說這是 劉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不是出於淮西彭瑩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屬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自然順理成章,而且這樣還意味著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會上再也不應出現其他的明王了,這也有助於穩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詞彙,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聖。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不久,為防止秘密教會危害自己的統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蓮教、彌勒教、明教等。 《太祖實錄》所載北伐滅元戰略確立國號後,朱元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洪武元年五月,他 視察開封,部署北伐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七月,元順帝北遁。徐達勢如破竹,八月佔領元朝 國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結束,歷史進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時代。隨即徐達平定山西 ,次年收復陝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南北夾擊四川的夏政權明玉珍 ,於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幾次招降雲南未得,於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藍玉、沐 英征討,親自製定進軍路線。平定雲南後,朱元璋留沐英世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洪武二 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藍玉擊敗納哈出,逐步統一了東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 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成功秘訣。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到他在金陵稱帝,用了17年的時間。在當時所處的年 代,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諸多政權,然而 卻是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統帝業。是什麼因素讓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實現了天壤之別的巨 大飛躍?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堅毅果決的性格魅力。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 堅強剛毅的性格,雲游僧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他投奔郭子興 沒有太祖像 多久,因為英勇機敏,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並被郭子興賞識,將養女馬氏嫁給他,由此在義 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當彭大、趙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鳩占鵲巢,矛盾加劇,郭子興被趙君 用囚禁時,郭子興的部將,甚至他的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正是朱元 璋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系,勸說彭大出兵 ,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當時他參軍剛剛六個月。這種臨危不亂、果敢機智的素質,是他超 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終成大業的重要原因。後來,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 ,逐漸被排擠,有時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不過,這對於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算 什麼,他在忍耐中等待機會。不久,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郭子興不得不請朱元璋幫助他謀 劃統籌。在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隊伍。短短3年間,朱元璋就從普通一兵搖身 一變成為擁兵10萬的大元帥。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他先後網羅了馮勝、陶安、劉基、 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他還經常與這些人一起討論,談古論今,分 析時勢,請他們幫助出謀劃策。通過與儒士的交往討論,朱元璋的個人素質得到了提升,眼 界更加開闊,對他最終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幫助。朱元璋勤奮好學,在打仗的間隙也不忘記讀 書學習。這個習慣在立國後也沒有改變,特意命人在奉天門建文淵閣,收藏經史子集,設置 若干名大學士,自己經常抽空去那裡,「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 他特別喜 南京李文忠墓歡讀史書,尤其留意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常引以為戒。經過多年的自學,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玄化自 然」。朱元璋對此也頗為自詡,「我起草野,未嘗師授,然讀書成文,渙然理順,豈非天生 耶?」天生恐怕未必,不過與他的後天努力是分不開的。在讀《尚書》時,他發現各家注釋 不同,特意命宿儒訂正,著有《御注洪範》,這可以算作是他的學術成果。 其次,朱元璋善於網羅人才,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為他奪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勛。 他手下的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人都是他的同鄉, 對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朱元璋注重「文武相資」,認為開創帝業好似構築大廈,武臣似 「斧斤」,剪伐砍削;文臣如「黝堊(yǒu è)」,藻繪粉飾,二者偏廢則難以有成。 因此,他很重視招攬儒士,聽取他們的建議。正是在陶安、馮勝的建議下,朱元璋攻取金陵 ,東征西討,成就帝王之業。攻取徽州後,他親自上門拜訪朱升,得到「高築牆,廣積糧, 緩稱王」的建議,並堅決加以執行,因此能夠在群雄先後稱帝時韜光養晦,保全實力,逐步 發展壯大。
⑥ 為何朱元璋如此醜陋
朱元璋的畫像之所以很醜,有幾個原因:1、民間對朱元璋評價惡劣;2、兒子朱棣不喜歡這個偏心的老爸,有意或放任民間畫師醜化他;3、知識分子群體厭惡他,便醜化他。
其實他本人並沒有畫像那麼的難看,是經過民間醜化的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在兩宋之前,歷代帝王長相皆無認知。被傳是唐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卷》里的13位帝王,也大都屬於寫意作品,除非畫家賦予的細節特徵,帝王面貌也大抵相同。兩宋帝王,已有宮廷畫師據實畫像,但寫意的成分依然濃厚。蒙元帝王,沿襲宋式風格。明清兩代,帝王畫像的寫實性就很強了,尤其清代康熙以降,先有擅長寫實風格的西洋油畫宮廷畫師,後來又有照相技術傳入。帝王長的什麼樣,現代人已經一目瞭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特例,由於其出身草莽,自小顛沛流離,且又當過和尚,即位後且殘殺功臣,其長相如何在民間有多重版本,可以說是歷代帝王中畫像最多的一位。甚至有傳說他曾召集三名畫師為其畫像,前兩位據實畫像的畫師都為其所殺,因為他們畫的形神相似誇大了朱元璋的缺陷而被殺。第三位只是在形似的輪廓上刻意美化才博得朱元璋歡心。
民間傳說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別說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畫師據實畫出面貌上的缺陷,這是人性使然。另一方面,由於朱元璋生於社會底層,和民間接觸較多,民間傳說他的一些外貌特徵—如額頭和太陽穴隆起、顴骨突出、寬闊的下巴要比上顎長出好幾分、大鼻子、粗眉毛、金魚眼、滿臉麻子等外貌特徵也極有可能是實際情況。何況,《明史.太祖本紀》描述朱元璋的長相時說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四個字雖是溢美之辭,後四個字卻也是隱晦描述朱元璋長得奇怪。試想,頭頂一塊「奇骨」不是很奇怪嗎?
筆者查找許多資料,發現正史和民間流傳有朱元璋的十六福畫像,其中面貌慈祥穿著朝服右上角正楷書金「大明太祖高皇帝」的當屬正史和宮廷所藏,另一幅民間流傳頗廣的是身著紅袍、頭扎黑色逍遙巾,畫像上方是一行隸書「明太祖真像」,此像突出民間傳說的闊長寬廣的大嘴巴子,形容十分誇張。而其它十四張圖像則均以這張為藍本,極力誇張、醜化朱元璋,有些甚至比例不當地在其臉上畫上斑點,以突出民間傳說的「三十六顆紅麻子」。這些圖像線條粗陋,有的服飾冠帶不合明朝規制,顯然是民間藝人的信手塗鴉之作。
筆者以為,真正的朱元璋畫像既不像宮廷藏本畫得那麼慈祥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間版本將其描繪的那麼丑惡和不堪。真正的朱元璋長相極有可能是面貌一般但有些特徵較為獨特,譬如大嘴巴(現代人也有不少,俗稱「地包天」)等讓人印象深刻。民間畫像只不過誇大這一特徵而已,就像現代人的漫畫化。筆者並非胡亂猜測,而有邏輯理性可依。
首先,外國史學專家的客觀評價。在美國學者牟復禮和英國學者崔瑞德編寫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中,他們雖然體認民間傳說的「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但也覺得朱元璋「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質量」。其實說朱元璋的氣質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劍橋插圖中國史》中,美國學者伊蓓蕾(Patricia Buckley Ebrey)則明顯對民間醜化朱元璋的那些畫像表達了質疑,她認為民間流傳的那些畫像是基於畫師的故意醜化,認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樣英俊」。
其次,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建文帝外,其它十四位均為成祖朱棣之後。從故宮所藏歷代明朝皇帝的長相看,從成祖到崇禎皇帝面貌大抵相若,而他們和宮藏的朱元璋像也都有幾分相像。從明朝世系相傳的面貌特徵看,宮藏的朱元璋畫像還是有幾分可信的。
有趣的是,在前些年出版的中小學歷史課本上,也大都選擷朱元璋畫像的民間版本而忽略宮廷藏本。這或許是階級分析法歷史觀在現實中的體現,即對古代帝王首先抱持批判的眼光。但是這樣的畫像也會造成訛誤傳流廣泛,以至於醜化朱元璋的那張畫像會被後人篤定以為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雖然封建皇帝長得什麼樣是小事,但明晰歷史事實,釐定評判歷史人物的客觀態度確是大事。因為在我們的歷史觀中,向來有臉譜化的傾向,譬如孔子是聖人是至聖先師的時候,孔子畫像是凜然威儀的,而當將孔子視作「開歷史倒車」的罪人時,孔子的形象又是猥瑣不堪的。這種傾向在「文革」時期連劉少奇、鄧小平這樣的共和國領袖也逃脫不了被刻意醜化的羞辱。
俱往矣。還是還原朱元璋的本來面目為好,即在人們無法定奪朱元璋真相的時候,最好將朱元璋的宮廷畫像和民間畫像一並展示出來,讓民眾自己判斷。這一點,明孝陵做到了。作為國民教育根本的歷史教材上更當如此。
朱元璋為保證儲君順利接位,朱姓江山萬世永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一,誅殺功臣宿將。他興起「胡藍之獄」等大案,鏟除了大批開國功臣。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濫殺,而有的是與整頓吏治和反貪腐相結合。對於朱元璋的做法,太子朱標有不同的意見。史載:太子諫曰:「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於地,命太子持而進,太子難之。帝曰:「汝弗能執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太子頓首曰:「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其二,分封諸子為王,「屏藩王室」。在朱元璋看來,自己的子孫是值得信任的,可以付之兵權,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封宗室25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擁有護衛軍隊,少者有3000人,多者至19000人,駐守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軍權更大,如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後來的歷史證明,此舉不僅未能起到「屏藩王室」的作用,而且在他去世後,很快就引發了燕王朱棣起兵奪位的「靖難之役」。
其三,加強君主權力,廢除丞相制。1380年,朱元璋誅殺左丞相胡惟庸及其黨徒後,罷中書省,廢丞相制,把中書省的權力分散到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主管一方面事務。每部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直接秉承皇帝意旨辦事。並下令:「「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處以極刑。」
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早死,其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1399年)為建文元年,史稱建文帝。他雖然順利繼位,但僅過四年,其叔父,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便奪取了皇位。
盡管如此,明朝仍然立國276年,共傳16位帝王。
參考:http://..com/question/403441384.html
⑦ 誰能夠對朱元璋的歷史貢獻作出正確的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御史台為督察院,實行衛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並文等少數幾個外,其餘全部被殺。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以至於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於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漢高祖劉邦的評論
劉邦憑借一支只有百餘人的隊伍起家,最後擊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政治對手,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其間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由敗轉勝的漫長的道路。這條成功的道路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寧鬥智,不能鬥力」,從而改變了秦漢之際的歷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戰爭就是爭民心,爭人才,爭後勤,爭策略……不是只憑借勇力就能解決問題的。
漢光武帝劉秀評論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布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⑧ 歷史上評價朱元璋丑,是因為審美不同還是真的丑
朱元璋是我國最後一個漢民族的封建王朝的開創者,他也是唯一一個從乞丐到皇帝的人,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在他當上皇帝,統一天下的時候,他本人也勵精圖治,為明朝殫精竭慮,進行過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等。他與馬皇後的感情也讓人十分感動,他與馬皇後相敬如賓,非常尊重彼此。但是有很多人都說朱元璋很醜,是因為時代的審美不同,還是因為朱元璋本人就很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