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人講的歷史課內容主要內容有哪些
其實美國的歷史課和中國的歷史課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歷史課主要講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美國的歷史課實際上是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和計劃的,甚至在很多州里,歷史課的內容可以由授課老師自行決定。因此,在美國的歷史課堂上,許多老師用絕大多數時間講述本州本地的歷史以及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課題。在一些學校里,歷史課不是一門課,而是許多與歷史相關的專題,比如非洲政治,蘇聯經濟等等,學生自選感興趣的題目。由於試卷都是老師出題,因此很多時候都是天馬行空式的,沒有標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似中國的標准化試卷。
雖然內容差異很大,但是精髓是相似的。首先是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研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其次是通過歷史問題的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容忍不同觀點的氣度。最後的灌輸一些普世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法制。
B. 推薦:美國人是怎麼學習歷史的
中國和美國,誰更有歷史?
美國人對歷史研究的態度,僅從一場普通戰役的歷史資料的收集和考證就可見端倪……
中國歷史5000年,美國歷史200多年。在歷史學者牛大勇看來,「我們(的歷史遺跡)呢,我敢說,我們沒有美國保存的多」
教學方法:沒有霸道的老師
1992年,我去了美國華盛頓威爾遜研究中心,作為職位博士進行訪學。從一開始,我就對他們的教學方法感到吃驚。
我的一個老師,叫裴宜理(ElizabethParry),研究方向是中國群眾運動史。她給我講了民國時期上海工人運動到「文革」這一段歷史。我到她那裡起先是希望學習關於這段歷史的系統知識,不料一堂課下來,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整堂課她都在講最前沿的不同流派對同一個歷史問題的不同認識,東一家,西一家,莫衷一是。而裴宜理自己似乎從課堂上消失了。
後來我漸漸發現,這是中美歷史教學的最大不同。1997年,我去了哈佛,得知哈佛校訓中引用主教曼德爾·克雷頓(MandellCreighton)的話,方才徹悟:「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問」。
哈佛大學對一年級本科生並未嚴格劃分專業,學生必須選擇6個領域的核心課程。歷史學即屬其一。哈佛大學的學生雖然必須學習歷史,但他們可以在《1850年以來的現代非洲》、《1945年-1975年的美國與越南》等約31門歷史課程中任選一門。
美國的歷史教育,是想培養出能夠自主獲取知識、挑戰知識、創造知識的人。中國不是,中國老師會盡其所能,灌輸給你最完整的知識。作為學生,你最好誦記於心。這些都是「上面」或導師整理好的體系,你就學這個,這個就會成為你以後工作和做人的基礎。
哈佛老師批閱學生論文,最好的評價是:「這個學生給我的知識比我給他的多得多」;最差的是:「這個學生沒有給我任何新的知識」。
基於此,我那裡的歷史課看來不繁重,一周一節一小時的課。但辛苦在課外。你要在這周完成的閱讀量估計在200頁以上。光讀還不行,第二周,討論開始了,人不多,20個左右,一個多小時內,每個人都要發言。如果你講的東西盡人皆知,誰會聽你的?所以,這一課,就是檢測學生在這周有沒有自己的發現。
美國老師會讓學生上台講,開始我很不習慣。講什麼呢?課本上都有的東西講來有什麼意思?那是因為,當時我還沒有開拓新知識的意識。
回北大之後,我意圖嘗試美國式的教學方式,但異常艱難。首先,學生選修課程非常多,少則10門,多則二十幾門,沒有人會為一門課花這么大心思。美國本科生,四年估計就三十多個學分,平均一學期,四門課就夠了。其次,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還習慣於老的教學模式,誰會來選我的課?所以,我現在最多隻是在細節方面作一些調整。
教材:沒有統編教材
據我所知,美國歷史教學沒有所謂「統編教材」一說。政府對學術思想和大學教育基本是不管的,自主權完全下放。
學術界似乎也沒有編寫教材的意識。有的歷史書,會標明「適合大學生閱讀」之類的提示。但是沒有任何人膽敢聲稱他的書要被全國統一採用。美國這方面是不講統一的,而是追求不同。你的書必須有旁人沒有的內容,才有出版價值。
另外,編寫學生讀物,即便非常出名,也不能為作者贏得學術名聲。能否被學術界承認,不是看教材,而是看專著。這和中國稍異。
同一歷史問題,諸多學者都有卷帙浩繁的著作。導師有權擇其一隅,備為教案。舉例子說,這門課是講美國獨立戰爭史的,那學生就會被告知,哪些書籍可以拿來學習。可能這節課老師講某本書的第二章,下節課就變成了另一本書的第三章。
我留學時,曾寄居在一個美籍華人家庭,我免費帶他們的孩子,他們讓我免費住宿。我白天帶著孩子,以為晚上可以好好讀自己的書。沒想到這孩子拉著我去泡圖書館。我才發覺,哪怕在小學,教科書的概念也是淡薄的,孩子要完成作業,還是要到圖書館。
回過頭來想,美國政府對歷史教學貌似不聞不問,實則做得很巧妙。1992年,蘇聯解體不久,獨聯體成立。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新生國家,他們的歷史都沒有被美國人專門研究過。美國政府馬上向一些大學撥款,鼓勵它們設立相應的研究所,並在這方面設立很高的獎學金,吸引生源。因為有錢,之前只是對中亞有過泛泛研究的人,這下子就真跑到亞塞拜然去了。歸國後,很可能就成了美國政府智囊團的一員。
我在哈佛時,絲毫感受不到美國政府正在宣傳它想要的東西。而是學校突然有了某個獎學金項目,鼓勵我們做這方面的研究,這些獎學金的名頭絕不會是什麼國家獎學金,而是什麼福特獎學金之類。其外在面目是純民間式的。
考試:沒有標准答案
就我所知,在美國歷史教育上,沒有所謂惟一正確的思想。多高的思想,多有威望的思想,被用了多少年的思想,都是可以被質疑、被挑戰、被改進的。
對歷史問題,他們也沒有所謂的標准答案。「要有新意見」、「切勿人雲亦雲」。這是他們評價一個優秀學人的標准之一,「統一的和標準的」是不受歡迎的。
如果說美國有政治正確的東西,最明顯就是這個詞:「民主」。但是,很少有人知曉,美國為數不少的學者對古代專制和當下的專制並非完全否定,他們不認為必須將美國式的民主鋪向全世界。
1993年,在華盛頓訪學期間,我的辦公室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距白宮只有兩百多米。某日,艾略特教授請我參加他的聚會。一開門我才知道,什麼聚會,原來是紀念會———紀念十月革命。你想,1993年是什麼時候?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正處最低潮。但是與會者卻多是美國人,個個身著紅T恤,正面印著列寧的頭像。艾略特和另一教授都是在講十月革命對人類的推動意義和列寧思想里有價值的地方。一個距離白宮這么近的地方,一個那樣的年代,居然有一群人在做那麼反體制反主流的活動,卻完全合法。
有這個背景,也就曉得,為什麼歷史考試一般是出幾個問題,沒有標准答案。
比如南北戰爭試題,在中國人看來:北方正義,廢除奴隸制,維持國家統一。這肯定是標准答案。可是你去美國南部,聽南部人講那段歷史,參觀那裡的內戰紀念館,你會發現他們站在南方一邊。我那些從南方來的同學,理解那段歷史,往往會同自己家族的遭遇聯系起來,非常感情化。但這並沒有妨礙美國的統一,關鍵看你想要什麼樣的統一,要是這種學術爭論還能使美國再次南北分裂,那太可笑了。
公共歷史教育:美國肯花心思
美國很重視對公眾的歷史教育,比我們重視多了。美國有兩個頻道:歷史頻道和傳記頻道。它們每年賠錢,也很少有廣告,每天不停播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專題片。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很喜歡看這個電視台,大概美國人也愛看吧。我們沒有這樣的電視台。我們的《百家講壇》?其一,它不是政府努力做的;其二,它只是一個節目。歷史頻道和傳記頻道可是專門的歷史教育頻道,一天播到晚。
美國歷史不長,兩百多年。但史跡遍布全國:破門、殘瓦、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開槍人的房子、戰報傳遞路線;高樓大廈之下,一幢矮小的白房子,人們會告訴你,那是當時議會的遺址。波士頓有一個著名的游覽線,游覽一遍,佛如置身事發當場,游者從孩子到老人,這豈不是一種最好的歷史教育!
我們呢,我敢說,我們沒有美國保存的多。
表面看來,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在教歷史。似乎比美國人還重視歷史。但那不是歷史,那是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我們整天呼叫要日本為二戰賠禮道歉,我就憤怒,如果當時我們把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的遺址都保護好,南京大屠殺的萬人坑,淞滬會戰被炸損的民房,慰安婦女遭到虐待的集中營……鐵證如山,日本人還有什麼好說的?
再看看日本人,他們把那些生了銹的大炮,哪怕一塊破瓦、一扇破門都保存得好好的,讓它們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他們遭侵略的證據。(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牛大勇口述)
C. 教研隨筆·聽美國中學歷史老師說怎樣上歷史
歷史是民族的集體記憶,許多國家都重視歷史教育。但文化傳統不同,教育體制不同,各國對歷史及歷史教育的理解便有很差異。身為歷史教師,對別的國家怎樣上歷史課便十分好奇,遇到能了解外國中學歷史教育教育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知道大家都有這種心思,於是策劃了中外歷史教師的教學設計交流。地點在西城教研中心,內容是雙方歷史教師就上課的內容、方式、設計思想進行交流,中方選擇了兩位歷史教師,美方請芝加哥大學附屬中學(翻譯如此說,但美國也有大學附屬中學,待考)的歷史教師介紹她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方老師先進行說課,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思路、課後反思等進行了介紹,全面細致。內容說的什麼現在已經時間久遠,大體已經記不清,記得清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把握的嫻熟,教學設計系統而連貫,行雲流水,課程目標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滴水不漏,看這樣的設計,必需佩服授課教師的匠心獨運。輪到美國老師,主講是一位女士,沒有講教學設計,卻微笑著問大家有什麼問題?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對美國中學歷史教學的各種好奇,女教師便一個又一個將大家的問題列在了黑板上,列完之後,便逐個進行解答,解答完了上課的問題就解答完了。看到大家很不解渴,女教師便說起了自己的兒子,她的兒子曾經和中國的同學討論過中美歷史課的不同,結果她兒子的回答是很簡單,在美國歷史課堂上孩子可以批評政府,對中國國情十分了解的女教師很堅決地讓孩子閉了嘴。童言無忌,不知這是不是中美歷史教育的不同?
拋開對政治議論引發的尷尬,只就雙方對歷史課程的介紹作一點簡單的分析,雙方對課程的理解實際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歷史教育側重於外在目標的達成,這個目標並非孩子自己的目標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各級教育部門設定的一個教育目標,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將這個目標落實到課堂中去。課堂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行為教學效果具有驚人的一致性,雖說發揮學生的主體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在教學設計中激發思考、激發討論等現象比比皆是,但是這樣的激發總有一種外在的目標象提線的木偶一樣制約著課堂。教學設計雖有出入,但是總體差異不大。為什麼,因為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是確實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走到一起來了,因為目標的一致性,所以我們的行為可以有差異,但是基本上還是一致的。而美國教師所介紹的課程中,我們見不到什麼外在的目標,多的是孩子的問題,圍繞某個中心話題五花八門的問題,千奇百怪的問題,荒誕不經的問題,甭管什麼問題,都是孩子思考的結果,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是孩子學習的進步,而這些孩子可能根本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大家在課堂上爭論辯難,課堂的中心在哪裡?教學重點在哪裡?教學的目標在哪裡?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問題出發,到孩子問題的解決結束。這是不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長?但是中美歷史教育的差異已經很明顯,我們關注的是課程中的歷史,他們似乎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心中的歷史,我們關注的課堂上的歷史問題來自教師的思考較多,他們課堂上的歷史問題來自孩子的疑惑較多。
我們現在提倡創新,創新的前提是什麼?是自由。無自由,不創新。課堂上對知識的追求亦是如此。自由度越大,課堂越有活力。(好事者莫可以將自由理解為亂來)自然科學如此,人文學科也是如此。
絕不是說美國的歷史教育就比咱們的教育強多少,更不可以將人家的教育模式悉數拿來,水土不服是肯定的,說不定還會惹更大的麻煩。只是同一個地球之上,為人才培養計,為民族未來的發展,他山之石,或許可以攻玉吧。
D. 美國有歷史課嘛
肯定是有的,雖然美國建國短,但是近代史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全球史,所以還是要歷史課的。正如中國中學歷史課包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美國中學歷史課也是包含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但美國中學歷史課把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地域的歷史,不同主題的歷史又劃分成了很多不同的課程。這種現象在精英私立高中更加突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歷史事件的原因,歷史事件帶來的後果是任何歷史課的最基本的要素。在這些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初級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這些基本技能包括收集證據,詮釋證據,分析概念,綜合分析。中級歷史課程使用更困難的閱讀材料,更復雜的概念,並且要求更高的理解水平。高級歷史課程則展開對歷史專題的更細致,更深刻的討論。無論在什麼水平上,美國中學歷史課的顯著特點表現在創造性寫作,批判性思維,研究性技術和多樣化課程上。
E. 在美國,歷史課怎麼上
這是要在語言的基礎上去接受和理解文化背景
可以去米高網看看全美私立高中學校庫,可以具體看看學校的入學條件,師生比,國際學生比例,課程設置(AP課程、榮譽課程、ESL課程、課外活動),SAT平均成績,大學升學情況,硬體設施,課內外活動,體育活動,還有指南和交流,可以去蘋果AppStore安裝一個「米高學校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