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淺談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說題

淺談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說題

發布時間:2022-04-25 18:59:02

⑴ 淺談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點擊下載附件 望江縣太慈中學 孫國江摘要:歷史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求教師更新觀念,用好教材,創設民主課堂,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習激情。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果新教材民主課堂學生參與度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評價機制都有了新的變化。作為歷史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是實施新理念的關鍵,搞好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就能有效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 在傳統教學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主要是由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乏,教學效率極其低下。而教學效率低下又是由於傳統的分數為主要標準的評價制度的影響。導致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以分數為中心,採取一些違背教學規律的作法,如滿堂灌、超綱授課等。只注重短期效應,忽視學生終身發展和能力培養。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是教師如何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關注有效課堂。所謂教學有效性就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規律,以最優的速度和效率促進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不要簡單地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問題,而是要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資源,教學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藝術地利用這一資源,使師生之間發生實質性的互動,這是實現教學增值,也是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保證。」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決於實施者的理念和教學藝術,筆者通過二年的新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更新觀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艱難的,一個長期從事傳統教學的教師所形成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要加強理論學習,以積極的態度去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但有時會在不經意之間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問題。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覺是新穎、圖文並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體系,對知識進行了重組,以專題化方式出現,似乎教材變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學實踐中卻感覺到新教材存在諸多問題,不好用。轉念一想,新教材是許多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材,這樣的編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發現,其實是自己的觀念上的問題,對新教材的理解是膚淺的。因為自己的「教材觀」有問題,是「教教材」的傳統觀念在作怪。通過進一步學習,與同行交流等方式,我發現新教材有許多亮點,尤其是有利於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用好新教材,實現三維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前提。1、用好「歷史縱橫」和「模塊鏈接」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以歷史事件發生、發展來編排的模式,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有較好的知識儲備,但由於學生差異較大,對大部分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如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選修課本,要求學生將教材全部准備在手頭上。「歷史縱橫」模塊大多生動、形象,有利於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模塊鏈接」能有效補充歷史知識及歷史背景,有助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識。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①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可參見必修③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這樣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臘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展前可安排學生自學「學史之窗」和「模塊鏈接」擴展知識面,補充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史料,就會提升教學效果。2、用好圖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圖文並茂,處理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將會是對教材簡單重復,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升。編者的用意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學習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解釋。因此,要求教師要有較高駕馭能力:一是史料的選擇,大部分可來自課本,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自行選擇一部分,有機整合;二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從易到難,從低到高。史料運用得當。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良好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用好「學習延伸」 「學習延伸」模塊的設置,是對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測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探究學習能力、查閱資料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習慣。這一模塊對學生要求較高,由於學生個體差異,要靈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安排在課後進行。 二、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群體將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學生就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教法。1、材料學習法。 材料學習法是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求證歷史的方法,並形成有嘗試的歷史認識。如: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說明觀點;針對不同材料的證據,就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選取某一主題,羅列來源不同的材料,讓學生整理歸納,並且解釋其中的差異,進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結論。由於材料學習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發現——分析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學習的特徵,體現了研究性學習實質的要求。2、討論法。 討論法主要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型的問題,一般採用分組討論。學生結合課內外所接觸的史實,通過分組討論,匯總,使其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通過分組討論,形成一個小組綜合意見,既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學習激情,還有利於對某一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3、辯論法。 辯論法主要適用於一些思辨性較強,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結論,目前史學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歷史問題。如上選修④第一單元第1課,《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小結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辯論秦始皇的功過問題。在教授第二單元第1課儒家《創始人孔子》一課時,可以舉行一個辯論會,辯一辯孔子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還是兼而有之?通過辯論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以及從中感悟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結論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4、比較法。 比較法教學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比較一些相似的或相異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學會靈活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授《開辟新航路》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的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異同,尤其是對中西社會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維新時,比較中國戊戌變法與其異同。通過比較法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運用一定的歷史觀點去解決紛繁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5、講授法。 講授法是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新課程教學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於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思維能力難以達到的問題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教學方法也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歷史知識,教學能力和水平上的優勢,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解決問題。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外,有講敘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圖表法等。若能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民主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習興趣。1、創設民主課堂環境。 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教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課堂教學有效性體現在教師能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2、教學目標設置要具有層次和符合學生實際。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和方向,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由於學生發展的差異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客觀存在。既要讓大部分學生吃飽,又要讓一部分學生吃好,這就要求教師在關注「平均水平」的同時,兼顧優秀學生和後進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有所獲,學能提高。3、提高學生參與度。 有專家指出:「考察教學效率標准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在教學中,老師積極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著名教育家魏書生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跟學生共同商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想提高學生參與度,要求教師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多開展如討論、辯論,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想、有所問、有所講、有所作、有所學、有所獲。4、採用啟發式教學。 課堂教學發展打破了沉悶的課堂氛圍,課堂變得熱鬧起來。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中講「道而弗牽,開而弗達」,強調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啟發式教學關鍵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要有循序漸進的引導作用,一步步開戶學生智慧的大門,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帶著愉悅而奮進的心情一步步邁入知識的殿堂,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資料:《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指導意見(試行)》

⑵ 如何開展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科技的成果逐漸的走進大家的生活,逐漸的走進教學課堂,教育模式也在逐一改變。我國的教育制度一直不夠完善,大部分的學校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處於應試教育的階段,尤其體現在高中教學方面,教師上課的內容大多數圍繞著高考的內容,課堂乏味枯燥,模式單一,特別是高中歷史這種事實性的學科上,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只需要背背記記就足以應付考試,上課沒有積極性,甚至會出現里心理上厭煩歷史,但是由於高考的分數,還是硬著頭皮勉強學習歷史的現象,從而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們要積極的主動的探索新的實際的教學模式,響應時代的潮流和順應課改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識,享受課堂,愛上課堂,做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策略
現如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名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新課改的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中心、單純的講授知識等等單一枯燥的教師方式已然不適合也不能滿足現如今的教學需求和教學效果,所以教師也要結合學科的內容和客觀事實探索出適合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必修性的學科,有著認識歷史、中華名族精神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其特點,從自身班級的學習情況出發,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事實出發,以課堂學習為中心,探索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 創建情景式引導性的教學課堂
情景式的教學即充分利用形象和實際知識點相結合,盡量創造出經典的教學場景、知識場景和歷史場景,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糅合成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有型的具體的物體或者形象來表示出抽象的歷史史實,也可以通過具體的場景觀看和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把涉及到的知識點掌握住,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和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講課時也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要一味的採用灌輸性學習,應當採用引導性的方式誘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教師採用引導式學習方式時,可以先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然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或者語句,讓學生在自己的想像中還原歷史情景,不僅能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也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說出這一歷史的背景和大概過程,然後給學生分鍾思考和想像當時的歷史情形,過了幾分鍾後就會發現學生變得積極參加課堂,並且非常認真的聽課,就是因為教師採用引導性的教學,讓學生深感其受,就會對課堂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參與度自然就高,隨之,教師的課堂質量就會升高。
二、參與式的歷史課堂
傳統的歷史課堂是以教師為主,並不在意學生的接受情況和課堂問題,這種方式就會導致學生和教師課堂氣氛不活躍,課堂效果不佳,自然課堂效率底下。而新課標明確指出「以人為本」,意思為在課堂不僅要以學生的需求和參與為主,也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歷史素養為主,為國家教出綜合性的人才。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來探究歷史問題和史實,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到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團結合作的意識。其實,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讓學生討論教師設計好的問題,注意小組配合,課堂發言,教師在旁指導、評價即可。例如,教師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可以先進行講解歷史知識,背景等等,讓學生大概了解歷史過程,接著讓同學討論本節課最重要的問題,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八個人,自主討論問題,可藉助書本和課外歷史書,教師在旁邊引導,最後每個組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表意見,教師和學生一起評論,也可以採用評分制度,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活躍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深刻的映像,鞏固學生歷史知識,促進班級團結。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21世紀,科技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也豐富了大家的視野。現如今,我國的大部分教室都引進了多媒體的教學,教師也要積極作用多媒體的優勢,去除傳統的教學手段:粉筆、板書的單一的乏味的手段,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畢竟,有的歷史事實比較特殊,就算教師採用引導性和合作性的教學,學生畢竟年齡比較小,不能體會到那時的歷史氣息。這時,教師就要學會使用現代科技多媒體來讓學生感受事實感受歷史。再者,有的學校經費有限,並不是所有的教室都有多媒體,教師也可以查找些當時圖片,歷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多角度多層次向學生體現出歷史史實,激發出學生的想像力。當然,更好的方法是教師可以把課本的幾節相關的內容做成專題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的查找資料,這樣就更加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培養成綜合素質的學生。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時,沒有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氛圍,學生是感受不到當時的歷史性的革命的,這時,教師就要從網上提前找好下好有關此類的視頻,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理解革命是怎麼爆發的,為什麼爆發,也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人民的需求,給學生留下深刻映像,促進教師課堂進行的順利性和高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當然,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還有很多:合作性策略、問題式策略等等,教師在作用的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班級的學習情況和學生接受的意見,再者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運用一定的正確的教學方式,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點,掌握更多的歷史史實。教師也可以自主探究一節課上採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歷史教學,最好的是把幾種方式糅合在一起,更加新穎獨特的方法來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到做人的方法、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⑶ 怎樣寫高中歷史說課搞

高中歷史說課稿模板:《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說教材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第六課,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本課的學習是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額起源」一課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也為下節課「啟蒙運動」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在第二單元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深入學習了解西方人文主義內涵及其發展的關鍵,這兩大運動影響深遠,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課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學情是設計教法的依據之一,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高二學生對於歷史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於他們除了仍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的名字及主要作品。

2.理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背景與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來提煉觀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比分析、課堂討論形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比較文藝復興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品味;通過對馬丁·路德事跡的講述,體會其敢於創新,不畏強權的精神品格。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主要人物的作品及其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興起的原因。

【難點】

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情景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採用播放圖片的方式對本課進行導入

展示圖片:中世紀《寶座上的聖母》圖和16世紀義大利拉斐爾作品《草地上的聖母》圖。請學生從人物表情、背景、畫面風格等角度對這兩幅圖畫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不同點,然後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其中的變化是「人性的解放」。然後提問: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變化?人性的解放又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進入教學過程的第二個步驟,新課講授。

【設計意圖】採用圖片對比分析的方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通過對兩幅畫風迥異的聖母圖的對比欣賞,初步感受到了人文主義的魅力,由此順利進入本課的第一目教學。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節,我充分利用本課涉及歷史人物及成就眾多的特點,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參與度,我採用了大量的圖片輔助教學,並適時播放相關視頻,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認識,寓教於樂,提高課堂效率。

(一)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

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1—2分鍾左右的義大利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義大利文明古都的魅力及威尼斯、佛羅倫薩城市的繁榮。然後告知學生早在14世紀,義大利就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孕育地,引導學生在結合教材P27頁地內容和視頻材料的基礎上回答「義大利為什麼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這一問題,我會從經濟、政治、地理位置方面進行提示,讓學生概括總結自己的觀點。

資本主義的萌芽必然給社會帶來很多的影響,我會採用講述法向學生介紹當時中世紀的黑暗,從而讓學生發現新興資產階級和宗教神學之間存在的矛盾以及他們為維護自己利益而採取的反抗——文藝復興運動由此開始。

這樣就進入第二目文藝復興的教學了。

(二)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在第一目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當時義大利的政治經濟環境有所了解。因此在本目中側重從文化角度分析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27頁第2段的內容,並通過展示義大利地圖和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等圖片來提示學生,請同學們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後總結出文藝復興的背景,我會用板書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助於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一個歷史現象,有助於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 「文藝復興的內容」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將採用表格歸納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了解教材後,完成一張表格,指出重點掌握「文學三傑」,對「美術三傑」和其他方面了解即可。

在文藝復興的內容方面,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由於人文主義精神的抽象性,學生難於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我會通過播放—講解法對《神曲》、《十日談》、《歌集》三部作品進行詳細介紹和分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批判教會腐敗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完成表格,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內涵。

【設計意圖】用表格的形式可以使學習內容簡潔化,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掌握學習重點。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培養學生歸納觀點的綜合能力。

在學生全面了解文藝復興的北京和內容後,教師向學生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倡導者的階級屬性和主張分別是什麼?」通過對此問題的回答,可以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得出「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從而解決了「文藝復興的實質」這一教學難點。

3.文藝復興的影響

老師請同學們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並結合PPT課件中出示的資料,思考文藝復興的影響。教師適時的從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給予提示。最後由學生自主回答教師板書補充。

(三)宗教改革

教師利用學思之窗:「談談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麼態度」提問學生來引入第三目宗教改革的教學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回答說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對宗教抱有和解的態度,體現出妥協性,因此這就為16世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1.宗教改革爆發的原因

通過文藝復興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背景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師補充的材料說出宗教改革爆發的原因,指導學生區分出「教會兜售贖罪券」只是導火索,不是根本原因。

《九十五條論綱》包含著馬丁路德的主要觀點,也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會通過知識擴展讓學生對《九十五條論綱》有所了解,讓學生思考重要條目的意思,總結出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等主要觀點,我會用提綱式板書馬丁·路德的觀點,清晰明了的展示宗教改革的內容,便於學生記憶。

2.宗教改革的擴展

根據課標的要求,對於宗教改革的擴展,學生了解各國的基本情況即可,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

3.宗教改革的影響

教師出示一些對於宗教改革評價的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能容,思考宗教改革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補充即可。

環節三:鞏固提高

因為課文對於新教中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描述較少,所以我會出示一些關於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宗教改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別。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鍛煉學生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積極性。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用課堂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按照「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部分,分別從原因、內容及影響等方面進行回顧。

最後我設置了探究思考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這一題目聯系了整節課的知識點,可以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加以整合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直觀、清晰、系統,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閱讀全文

與淺談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說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