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對待歷史演義

如何對待歷史演義

發布時間:2022-04-26 01:52:29

Ⅰ 如何用批判思維評價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小說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

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小說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

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1)如何對待歷史演義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

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 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Ⅱ 明中葉後產生的歷史演義著作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中葉後產生的歷史演義,共有20餘部,從遠古至明代,幾乎每朝歷史都有通俗的演繹。吳門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序》中,概要地敘述了當時的情況:自羅貫中《三國演義》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百餘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殘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簽並架......這些歷史演義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對廣泛傳布歷史知識,起了一定的影響。

Ⅲ 以<<三國演義》為例談談你對歷史題材小說的虛與實的理解

金庸在與日本名作家池田大作對談文學中,高度評價了他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三
國演義》。金庸還透露,他曾打算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以周瑜和陸遜
為主角。但這個意圖很快就放棄了。以下是摘錄金庸談話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在中國的「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中,《三國演義》是令人十
分喜愛的作品。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沒有任何一
部小說比得上,近300年來,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或「第一奇書」。近代的文學
批評家們從純文學觀點來看,認為《紅樓夢》的價值更高,我也覺得是如此。毛澤東主
席認為《紅樓夢》有攻擊封建意識的革命意義,從階級立場來說,把《紅樓夢》提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戰功赫赫的許世友將軍,也說要研讀《紅
樓夢》。但我相信,許將軍讀了之後,對於「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那樣回腸盪氣的情景一定會老大不耐煩,必定更加欣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周公
瑾赤壁鏖兵」那樣的場面。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雖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
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它的布局和氣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極,例如劉備三顧茅廬,一步一步把主角諸葛亮從
喧天的鑼鼓聲中引出場來;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寫箭,「借東風」的寫風,一步逼一
步地扣得極緊。這一類手法,在外國小說名著中極少見到。外國小說中的主角,往往一
下子就出了場,或者是閃閃縮縮,面目模糊。

《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
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

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
,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思索的精神食糧。我小時候讀《三國》,全面站在劉備的蜀漢一
方,決不承認蜀漢居然會比東吳、晉朝先亡,為此和我大哥激烈辯論了幾個小時。大哥
沒有辦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來,指著書上清清楚楚的幾行字,證明蜀漢為
鄧艾、鍾會所滅,我才悻悻然服輸,生氣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淚。其實,鄧艾、鍾會滅
蜀和姜維被殺等情節,《三國演義》中也寫得很詳細的,但自諸葛亮在五丈原歸天,以
後的故事我就沒有心思看下去了。

我最喜歡的人物:趙雲、周瑜、陸遜在《三國演義》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我
一直覺得他遠遠勝過了關羽、張飛。他在長坂坡曹軍中七進七出,勇不可擋,比之關公
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得多,也精彩得多。同時趙雲人品很高尚,精細而有
智謀。

我其次喜歡的是馬超和呂布。當時我年紀小,只重視戰鬥力高強的戰將,對於馬超
的急躁,呂布的愚蠢和負義,這些重大的缺點沒有多加重視。這兩人在戲台上扮相英俊
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形象一經固定就很難改變。《三國》故事的說書人,以及貫穿史事與民間傳說而寫
成小說的羅貫中對蜀漢的偏袒實在是過了分。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認為
是我的同鄉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來令人信服地考證他是太原人),所以特
別偏袒他的同鄉關公。痛貶曹操,那也罷了;連東吳人物也一並貶低,在我年紀大了之
後,常常感到不服。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漢時為富春縣,
郁達夫的故鄉),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
和陸遜,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
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在史實上,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完全是周瑜的傑作,諸葛亮並無貢獻。

我有時自己空想一番「小喬初嫁了」之時周公瑾如何「雄姿英發」,如何「曲有誤
、周郎顧」,如何「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東吳大將程普說:「與周瑜
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覺的就在他的個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寫一
些江南人物與江南風光,也就怡然自得了。

陸遜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負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對他欽佩之極
。在自己腦子里玩玩「東吳主體三國演義」的文字游戲,自逞想像,已足夠過癮,真的
筆之於文,未免辛苦,亦無必要。

《三國演義》寫人物不直接敘述其內心,單憑言語動作,人物精神自出,這是戲劇
的手法。戲劇和電影只表現角色的言語及動作,但內心生活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這是
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度技巧。有些近代中國小說努力去學西洋小說,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
思想,不但讀來沉悶,人物的性格反而並不明確,這是不學習中國古典小說技法之故。

《三國演義》在民眾心中深深紮根《三國》故事成了中國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人民從其中接受道德教育與價值標准。應當像劉備、關羽那樣重視對朋友的義氣,要愛
護人民,決不可像曹操那樣忘恩負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詐毒辣的事。劉備與關羽
的道德模範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會人物都要設神
壇拜關公,決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穌、不拜如來佛。小說人物成為大眾宗教式崇拜的對
象,這是全世界任何文學作品都做不到的。

中國各地到處都有關帝廟,洛陽附近的關帝廟規模很大,當年我見到之後印象很深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關羽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個人勇力不過和張飛、趙雲、馬超差不
多,曹操部下的勇將張遼、徐晃、許褚等等大概和關羽都可打成平手。呂布當然強過他
。說到用兵打仗,關羽肯定不及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周瑜、呂蒙、陸遜、羊祜、陸
抗、趙雲。關羽受後人尊崇,全靠《三國演義》誇張了他的重義。中國民間最重視的道
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義。一部小說把一名武將捧成了神,不但由於小說的魅力,也
由於中國人傳統的性格。

《三國演義》事實上真正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滿清女真民族向明朝
進攻時,還是關外沒有什麼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會閱讀《孫子兵法》之類的艱深書
籍。他們的將領帶領軍隊,行軍打仗,方法和技術全靠從《三國演義》中學習。據說,
滿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極使用「反間計」,騙得明朝的崇禎皇帝殺了大將袁崇煥。(金庸
的小說《碧血劍》中引用過這段史實。)這計謀就是照抄《三國演義》中周瑜騙得曹操
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的計策。袁崇煥如果不死,吳三桂不會把守山海關,滿清軍隊
不可能這么容易地打進北京。

《三國演義》文言成分較多,我在小學生時代就津津有味地讀了,雖然有許多文句
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終於跳過不懂的部分,一路讀完。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清代章學誠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丙辰札記》).因此,許多人甚至把它當做真實的歷史來對待。然而,它畢竟不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作者根據一定的政治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重新塑造的歷史,是作者所創造的一個可與三國歷史對應但已經不能等同的小說藝術世界,加入了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具體說來.《三國演義》是將「忠義」為核心的道德標准和滲透民間理想的政治標准緊密結合的產物。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無論是作者所塑造的正面形象.還是反面典型.都體現出強烈的傾向性。在眾多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很少對某一個形象作絕對的褒貶評判.如褒之為「義冠古今」的道德完人關羽也有剛愎自用的人性弱點。貶之為「漢賊」的一代奸雄曹操.在作者心目中仍不失雄才大略的領袖風范。但在所有人物的描寫上.董卓是個例外。
曹操:有勇有謀,但疑心太重.
劉禪:優柔寡斷,貪圖享樂,胸無大志,沒用
張飛:有勇,但無謀
關羽:重情義,有勇,武功不錯,但太驕傲
姜維:繼承孔明,神機妙算,也有文滔武略
諸葛亮: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知天文,懂地利,識人心,實數曠古奇才

Ⅳ 如何正確看待《三國演義》

金庸在與日本名作家池田大作對談文學中,高度評價了他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三
國演義》。金庸還透露,他曾打算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以周瑜和陸遜
為主角。但這個意圖很快就放棄了。以下是摘錄金庸談話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在中國的「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中,《三國演義》是令人十
分喜愛的作品。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沒有任何一
部小說比得上,近300年來,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或「第一奇書」。近代的文學
批評家們從純文學觀點來看,認為《紅樓夢》的價值更高,我也覺得是如此。毛澤東主
席認為《紅樓夢》有攻擊封建意識的革命意義,從階級立場來說,把《紅樓夢》提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戰功赫赫的許世友將軍,也說要研讀《紅
樓夢》。但我相信,許將軍讀了之後,對於「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那樣回腸盪氣的情景一定會老大不耐煩,必定更加欣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周公
瑾赤壁鏖兵」那樣的場面。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雖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
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它的布局和氣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極,例如劉備三顧茅廬,一步一步把主角諸葛亮從
喧天的鑼鼓聲中引出場來;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寫箭,「借東風」的寫風,一步逼一
步地扣得極緊。這一類手法,在外國小說名著中極少見到。外國小說中的主角,往往一
下子就出了場,或者是閃閃縮縮,面目模糊。

《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
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

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
,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思索的精神食糧。我小時候讀《三國》,全面站在劉備的蜀漢一
方,決不承認蜀漢居然會比東吳、晉朝先亡,為此和我大哥激烈辯論了幾個小時。大哥
沒有辦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來,指著書上清清楚楚的幾行字,證明蜀漢為
鄧艾、鍾會所滅,我才悻悻然服輸,生氣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淚。其實,鄧艾、鍾會滅
蜀和姜維被殺等情節,《三國演義》中也寫得很詳細的,但自諸葛亮在五丈原歸天,以
後的故事我就沒有心思看下去了。

我最喜歡的人物:趙雲、周瑜、陸遜在《三國演義》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我
一直覺得他遠遠勝過了關羽、張飛。他在長坂坡曹軍中七進七出,勇不可擋,比之關公
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得多,也精彩得多。同時趙雲人品很高尚,精細而有
智謀。

我其次喜歡的是馬超和呂布。當時我年紀小,只重視戰鬥力高強的戰將,對於馬超
的急躁,呂布的愚蠢和負義,這些重大的缺點沒有多加重視。這兩人在戲台上扮相英俊
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形象一經固定就很難改變。《三國》故事的說書人,以及貫穿史事與民間傳說而寫
成小說的羅貫中對蜀漢的偏袒實在是過了分。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認為
是我的同鄉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來令人信服地考證他是太原人),所以特
別偏袒他的同鄉關公。痛貶曹操,那也罷了;連東吳人物也一並貶低,在我年紀大了之
後,常常感到不服。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漢時為富春縣,
郁達夫的故鄉),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
和陸遜,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
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在史實上,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完全是周瑜的傑作,諸葛亮並無貢獻。

我有時自己空想一番「小喬初嫁了」之時周公瑾如何「雄姿英發」,如何「曲有誤
、周郎顧」,如何「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東吳大將程普說:「與周瑜
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覺的就在他的個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寫一
些江南人物與江南風光,也就怡然自得了。

陸遜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負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對他欽佩之極
。在自己腦子里玩玩「東吳主體三國演義」的文字游戲,自逞想像,已足夠過癮,真的
筆之於文,未免辛苦,亦無必要。

《三國演義》寫人物不直接敘述其內心,單憑言語動作,人物精神自出,這是戲劇
的手法。戲劇和電影只表現角色的言語及動作,但內心生活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這是
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度技巧。有些近代中國小說努力去學西洋小說,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
思想,不但讀來沉悶,人物的性格反而並不明確,這是不學習中國古典小說技法之故。

《三國演義》在民眾心中深深紮根《三國》故事成了中國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人民從其中接受道德教育與價值標准。應當像劉備、關羽那樣重視對朋友的義氣,要愛
護人民,決不可像曹操那樣忘恩負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詐毒辣的事。劉備與關羽
的道德模範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會人物都要設神
壇拜關公,決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穌、不拜如來佛。小說人物成為大眾宗教式崇拜的對
象,這是全世界任何文學作品都做不到的。

中國各地到處都有關帝廟,洛陽附近的關帝廟規模很大,當年我見到之後印象很深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關羽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個人勇力不過和張飛、趙雲、馬超差不
多,曹操部下的勇將張遼、徐晃、許褚等等大概和關羽都可打成平手。呂布當然強過他
。說到用兵打仗,關羽肯定不及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周瑜、呂蒙、陸遜、羊祜、陸
抗、趙雲。關羽受後人尊崇,全靠《三國演義》誇張了他的重義。中國民間最重視的道
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義。一部小說把一名武將捧成了神,不但由於小說的魅力,也
由於中國人傳統的性格。

《三國演義》事實上真正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滿清女真民族向明朝
進攻時,還是關外沒有什麼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會閱讀《孫子兵法》之類的艱深書
籍。他們的將領帶領軍隊,行軍打仗,方法和技術全靠從《三國演義》中學習。據說,
滿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極使用「反間計」,騙得明朝的崇禎皇帝殺了大將袁崇煥。(金庸
的小說《碧血劍》中引用過這段史實。)這計謀就是照抄《三國演義》中周瑜騙得曹操
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的計策。袁崇煥如果不死,吳三桂不會把守山海關,滿清軍隊
不可能這么容易地打進北京。

《三國演義》文言成分較多,我在小學生時代就津津有味地讀了,雖然有許多文句
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終於跳過不懂的部分,一路讀完。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清代章學誠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丙辰札記》).因此,許多人甚至把它當做真實的歷史來對待。然而,它畢竟不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作者根據一定的政治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重新塑造的歷史,是作者所創造的一個可與三國歷史對應但已經不能等同的小說藝術世界,加入了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具體說來.《三國演義》是將「忠義」為核心的道德標准和滲透民間理想的政治標准緊密結合的產物。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無論是作者所塑造的正面形象.還是反面典型.都體現出強烈的傾向性。在眾多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很少對某一個形象作絕對的褒貶評判.如褒之為「義冠古今」的道德完人關羽也有剛愎自用的人性弱點。貶之為「漢賊」的一代奸雄曹操.在作者心目中仍不失雄才大略的領袖風范。但在所有人物的描寫上.董卓是個例外。
曹操:有勇有謀,但疑心太重.
劉禪:優柔寡斷,貪圖享樂,胸無大志,沒用
張飛:有勇,但無謀
關羽:重情義,有勇,武功不錯,但太驕傲
姜維:繼承孔明,神機妙算,也有文滔武略
諸葛亮: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知天文,懂地利,識人心,實數曠古奇才

Ⅳ 大家對歷史上諸葛亮以及對<三國演義>只他的看法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一、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擁劉反曹

1、 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2、 擁劉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繼承並將它熔鑄到了作品中,毛宗岡在修改時又加強了它;

3、 擁劉反曹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對暴政的意願;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統思想的反映。

二、劉備、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詐、殘忍、虛偽;雄才大略、遠見卓識;——這是一個復雜的形象,羅貫中即寫其短,也寫其長,又不影響他的傾向性。

2、 劉備: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時又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虛偽一面。

三、戰爭描寫。

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相似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勝。

不同的特點:斗爭雙方的特點不同、面臨的情況不同等,使之寫來絕不雷同。

學習內容

一、講史文學之源流

宋代說話技藝十分發達。說話的演出地點不限於勾欄瓦肆,一般村野寺廟也有演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藝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而尹常賣以說五代史見稱,二人都是講史好手。

說話人無論是否高手,都需要講稿。當時有專門編寫講稿的「書會」。書會中人既要編寫故事,就不能不具備較為深厚的文藝修養和廣博的歷史知識。說話人的稿本經過不斷潤色增刪,就有可能演變成為篇幅越來越長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錄說話四家:

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撲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其中第四家為「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戰爭之事。」說三國故事應屬於這一類。

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匯集了唐宋流傳的三國故事,特別是小說者所講「一朝一代故事」之講稿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增飾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話三國志》雖是元代產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說話人的手稿。

說話材料如何成為話本小說?大概說話人起初靠口耳相傳,不靠文本,但口耳相傳,容易忘記,故事越增飾,則內容越繁復,越不易記憶,唯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講說時遺漏。文字記錄不斷整理,則篇幅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小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會較為簡單粗糙,後來的整理增訂本可能較為繁富復雜,但刪節本卻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鈔寫流傳出去,因為由不同的藝人或文人各自潤色演繹,同一故事稍後可能出現眾多不同的版本。這里舉一兩個例子說明。現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間(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一般簡稱《三國志平話》,原作者姓名已佚,學術界認為是元代講史藝人說話的底本。這個本子現藏日本東京內閣文庫,有一百三十八頁,每頁上下兩欄,左右兩頁合起來,上面為一圖,下面為文字。說話人拿著這個本子,看圖覽字,可以口沫橫飛,隨機敷衍。這不一定是說話人的初稿,卻是一個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較為簡單粗糙的特點。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題為《三國志故事》,上圖下文,三卷,不題撰人,也屬建安書坊刻本。雖然上、中卷首行題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學術界大多認為並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書商故弄玄虛,實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間之產物。因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後一頁或二頁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頁故事,但頁碼卻連接而無中斷,明顯是書商偷工減料,為欺騙顧客而做的手腳。刪節本通常都是為了減省成本而印製的。

魯迅稱宋之說話人多高手,而不聞有著作;現存講史平話多為元人作品(1982,127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是其雛形。

總括這一小節內容:中國講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說書人尤其喜歡講史。北宋時已有霍三究以說三分著名。但三國故事的零星片段流傳甚早,於唐代已有記載。宋人致力增飾鋪張,因而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精彩。現存《全相平話三國志》是元人作品,應該是《三國志演義》的胚胎。

二、《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年代和版本

這一節「作者、版本和成書年代」提供的資料,其中涉及爭論的問題甚多,建議不要死記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長的專制帝王統治時代,很奇怪的是,中國小說和戲劇一直遭受正統文士的忽略和歧視,以致這類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現。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總是難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遺憾。我們這個課程選講的幾部巨著,其作者無一不有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說是羅貫中。有關其籍貫、生平事跡的記載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簡略。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有四說: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東原(山東東平)人,四是廬陵人。數十年來,以前兩種說法為多,但迄無定論。今人劉知漸、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東原說。從現有資料看,以東原說較為可信。

—、太原說

明佚名《錄鬼簿續編》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二、杭州說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傳記」類雲:「《水滸傳》羅貫著。貫字本中,杭州人。」

三、東原(東平)說

明庸愚子(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雲:「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王利器《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1983,240-265頁)從元代趙偕(字子永,慈溪人)《 趙寶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門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認為羅本即羅貫中。這涉及《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中唯一的好官是東平太守陳文昭,何以如此?原來慈溪縣令陳文昭向邑人趙寶峰執經請業,行弟子禮,寶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編《宋元學案》就將陳文昭也列為寶峰先生門人,於是不難解釋《水滸傳》唯一好官是陳文昭之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羅貫中分明是羅本,東平是其父母之邦。把這個好官說成是東平太守,王利器認為是「羅貫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新史料》(譚洛非編,1992,119-130頁)也從《 趙寶峰 先生集》和《宋元學案》找尋資料,認為羅貫中原來名本,字彥直,東平人。元亡後投奔居於浙江慈溪的兄長羅拱字彥威,羅拱為宋宗室後裔趙寶峰的門人,所以羅本也師事趙寶峰。貫中恐是別號。

至於羅貫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為元未明初人這說法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動亂的經歷和作家的政治抱負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有實質的影響。以下引述周邨、馮其庸、章培恆、周楞伽等人的說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書元人所見羅貫中〈水滸傳〉和王實甫〈西廂記〉》(1985,76-82頁)一文,認為「羅貫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間人。」其說可約略參考前面「講史文學之源流」一節我們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約生於 1295年前後(馮其庸、章培恆)

馮其庸《論羅貫中的時代》(1991,80-93頁),認為既然羅貫中與葛可久並提,葛是元人,羅當然也是元人。從《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算,羅貫中大約生於元貞元年(1295年)前後,死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後,大約活了八十五歲。

章培恆《關於羅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頁)堅持以書中今地名來考證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時間,他認為《三國演義》約成書於1329年前後,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

三、約生於1330年(魯迅、周楞伽)

魯迅《史略》(129頁)認為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說札記》(1981,第四期,76-82頁)同意魯迅的說法,認為羅貫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結合各家意見,大致是這樣:羅貫中東平人,原名羅本,字彥直,別號貫中,又號湖海散人。大約為元末明初時人,曾入張士誠幕府,後來隱居浙江慈溪,從事創作,明初去世。著有雜劇三種,今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又著小說六種《三國演義》、《小秦王詞話》、《隋唐志話》、《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一般相信,《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包含了羅貫中的心血。

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四說: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葉。無論如何,因為不能否定羅貫中為《三國演義》的編撰者,則寫作年代就無法跳出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成書年代必須結合羅貫中的生卒歲月來看。

一、宋以前說

周邨主張《三國演義》成書於宋或北宋以前,我們前面已引述他的說法(見本單元,第3頁)

二、元代中期說

袁世碩《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1991,94-108頁)一文認為該書用三百三十多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與宋元間的平話很近似。且引用時或言唐賢,或言宋賢,不言「元賢」,實是元人口吻;書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個別幾個筆誤外,幾乎全與元代行政區名稱相符。因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的舊地名,因此將作注的時間斷在此年,再往後延伸十幾年,基本上可以確定書成於元中期,大約是十四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他並認為羅貫中生卒年約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視為羅貫中原作。

三、明初說

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3,280-295頁)一文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碩斷書中小注年代於天歷二年(1329年)以前,認為地名情況復雜。他認為羅貫中在明初開筆,第十二卷寫作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年),全書初稿完成於1371年以後。他還認為根據《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以齒序排名,羅本處於第八位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間,生年約在1315年至1318年之間,卒年估計在1385年1388年之間。開筆時羅本貫中約五十餘歲。

四、明中葉說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1983,266-279頁)一文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寫成,而元刊《三國志平話》為新安虞氏至治年間(1321-1323)所刊五種平話之一,篇幅僅有八萬字,文筆粗糙簡陋,《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為其十倍,手法成熟,從發展過程看,必遠遠產生於平話之後。張國光因此認為,「此書的撰成,既不會是元代,也難以肯定是明初,其時當在明中葉。為此書寫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計由於蔣大器寫序後無錢刻書,過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張國光是拋開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作者來立論的,這樣就不必顧慮成書年代是否與羅貫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結合羅貫中生平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兩種說法較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種說法合理,則明中葉是開始流傳的時間。

版本

—、嘉靖本

現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各則題目唯七字。書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羅的原著,但現在懷疑者不少。

二、志傳本

現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刊刻的幾個版本,簡稱「萬曆諸本」。以劉龍田喬山堂刊本、余氏雙峰堂刊本較早。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與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較質朴。不少學者認為「志傳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三、李評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評三國志」,系萬曆後、天啟間無錫人葉畫假李卓吾之名偽作評語刊行,故又稱「偽李評本」。將嘉靖本回目每兩則並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現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等幾種。清代毛宗崗據以刪削修訂為毛評本。

四、毛本(毛評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綸、毛宗崗父子假借金聖嘆名義評改「偽李評本」,全面修訂而成。魯迅說毛氏父子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應該注意的是,李悔吾認為該書比以前的版本更強化封建正統思想,而在藝術加工方面則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這四個版本系統,總歸起來,實際只是三種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二是《三國志傳》系統,三是毛評本系統。至與「李評本」因為被毛宗崗修訂後已融入毛評本,跟毛評本應屬同一系統。目前書坊排印的本子,絕大多數是毛評本系統,不過在校勘時通常會參考嘉靖本的異文做些改動。

三、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

晉陳壽編撰《三國志》,劉宋時裴松之引書四百餘種為之注。我們知道魏晉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盛行,品評人物總須根據具體事跡;後來《世說新語》更具載不少魏晉時期各種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評人物風氣流傳一段時間,影響所及,許多人對於當時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談說過程中,一方面興趣濃厚不減,而口耳相傳之間又增添講者的主觀意見和個人色彩,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畫遂有越來越精彩的現象。

例如說兩晉南北朝記敘、描寫、歌詠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文獻有三十多種。這是現存文獻而言,實際一定不止此數。

唐代論述三國的詩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則有約八十篇。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當時出現而遺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詩文外,元雜劇以三國故事入戲的有六十多本。這更值得注意,一是當時三國故事個別片段巳發展得很成熟,才能編為戲本,二是戲比詩文流傳更廣泛,影響更大,與小說發展變作互為因果。而宋以來流傳的說三分,此時成為平話小說《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更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但原來的故事卻是零星存在的。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終組織成長篇巨著,實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這過程可說是年深月久。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志》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當然《三國演義》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國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國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獻的史料,更多的則是後世已敷演充實的(俗語「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戲劇作品,已將三國故事貫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綜論三國故事的形成經過,可以分為下述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陳壽《三國志》成書以前的記載,大部分是史料,包括歷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記錄和傳說。陳壽《三國志》錄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編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則遺留在文人筆下或民間。

第二個階段是《三國志》成書後初期,尤其是東晉、南北朝,因為去三國未遠,仍有大量文獻和民間傳說流行,但故事內容大約無可避免開始出現增添或轉變的情形。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時代文人的歌詠和說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傳說走向理趣,後者則使零星故事組合成較長的單元。

第四個階段是元劇作品。元代許多劇作家都嘗試將三國故事敷寫成情節精彩的劇本。就以呂布和貂禪的故事為例,現存的劇本有無名氏《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虎牢關三戰呂布》(殘缺),於伯淵有《白間斬呂布》。另外元南戲有《貂蟬女》(殘缺)。見微知著,可以估計元劇作家對全部三國故事發揚光大之貢獻。

第五個階段是羅貫中的成書。「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確是的論,尤其是博採各種典籍包括史注、筆記、傳說、平話、劇本、詩文等,共冶一爐,成為巨著。這當中實際上匯集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羅貫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節方面進行修改加工的無名作者,也同樣功不可沒。羅貫中可以說是後期一個集大成者。

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毛評本在書前有一篇《讀〈三國志〉法》。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賞《三國演義》的文章,包括內容和文學技巧的剖析。當中不是每一個觀點都正確,但卻是很有啟發性的,不可不讀。

主題思想

三國演義這部巨著大致上以陳壽《三國志》的歷史范圍為基礎,從文學角度再現了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八九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因為歷史大事不便隨意纂改,但其中細節卻可盡情發揮,作者在編寫時可以融入個人的主觀成分,成為思想性較明顯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處處尊劉貶曹,與陳壽《三國志》以魏晉為正統有別,歷來視此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主調,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毛評本,說「強調正統」是該書主題,應該不會錯。而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念,也與作者所處元未明初的時代背景有些關系。

五、《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並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系。《漫稿》舉了許多例子,建議翻閱原書。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塑造人物形象

由於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過去的評論家多受影響,不敢推翻其說,幾成定論。其實魯迅的看法是有偏頗的,《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屢屢如此。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四是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但是,在處理長達九十七年的歷史事件中,由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分量安排明顯並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至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些光輝事跡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但諸葛亮一死,形勢急轉直下,蜀漢開始面臨潰亡,時日無多,因而篇幅大為縮小。可見作者在結構方面,處理時間這一因素是有輕重之分的。

對魏、蜀、吳三國的描寫,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然而重點始終放在蜀、魏這邊,對吳國描寫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研究三國人物者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 魏 君臣方面。換句話說,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頗用心思的。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

《三國演義》一書,特別是毛評本,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與白話文比較,使用淺白文言文,更能夠使之與這些詩詞在語言風格上較為統一和諧。

《三國演義》一書創造了很多成語,引用或自造許多諺語,生動活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

六、《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三國演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該書是歷史小說鼻祖,後世歷史小說不少以之為典範,模仿其體制結構;二是該書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戲劇家多從中取材改編為劇本;三是後世詩文作品取以為典故,或作為詠唱題材;四是《三國演義》語言精警,能豐富後世作家之用語。

Ⅵ 歷史演義小說與歷史著作及一般小說作品有什麼異同

歷史演義小說畢竟是小說
他里邊有虛構的內容
真實性有待考察
歷史著作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歷史著作里就包括了歷史上所有的小說什麼的
我考慮你所說的歷史著作可能是說的關於《史記》什麼的吧
《史記》這種都是記載的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
他的真實性很高
一般沒有虛構的成分
除非那時候統治者規定不準寫真實的情況
要往好里寫
當然野史就很難說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我的能力有現
歷史著作一般比較接近史實
而演義多是根據史實作的再創作
歷史小說多多少少還有點歷史依據。普通小說不必。

Ⅶ 如何寫好歷史演義小說

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王朝興廢,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和美學理想的小說。
我認為寫好演義小說最關鍵的,就是要循著歷史的腳印。無論哪個朝代,你要寫的小說,一定要尊重史料,再加以演義,不能憑空臆造,這樣會給讀者造成一些誤解,也是對歷史史料的不尊重。
我想記住這一條,你就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了。
另外,你還要搞清楚你所寫的故事發生時期的文化,包括服飾、飲食、禮儀、等等方面,比如你寫宋朝的演義,就不要把明清時期的東西加進去,免得貽笑大方。
完全手打,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Ⅷ 什麼叫歷史演義和演義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你看倆題目就很明顯,歷史演義就是以歷史事件作為背景的小說演義,而後者的話則可以胡扯,不需要真實的背景

Ⅸ 讀五千年帝王歷史演義讀後感

是什麼樣的人,能歷盡艱險,將天地翻覆,並最終奪得江山;是什麼樣的人,能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將一個王朝和民族推向鼎盛;又是什麼樣的人,只為一己私慾,便將大好河山丟棄,並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中而不顧。回首歷史,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他們是怎樣影響著國家和民族,影響著過去與未來。所有這些,早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由此編成的故事向來是文學藝術及影視傳媒作品的賣點。
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多多少少都有點帝王情結,也做過相關的夢。不論他們是求知的學生,還是創業的精英;也不論他們是社會名流,還是普通百姓,都會把許多關於帝王的故事藏在心中或掛在嘴邊。其中有藉此激發雄心壯志,進而自強不息、奮勇拼搏者;也有藉此感嘆世事難料,進而看破紅塵、與世無爭者;還有藉此教育子孫、望子成龍者;而更多的人,從中得到的是觀看歷史舞台悲喜劇的樂趣,以及對是非善惡的褒貶。
我年少時便愛看歷史故事,時常替古人擔憂。記得第一次看蔡東藩所著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我便被其中歷代帝王興衰的故事所吸引,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後又通讀多遍,並常與友人談及這些歷史趣事,反復體驗這些故事帶給我們的雄奇與悲壯、智慧與陰謀、欣喜與悲慘。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從這些故事中悟出的道理與樂趣,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因生活閱歷的豐富而與日俱增。

Ⅹ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的歷史意義

元末明初出世的《三國演義》是我國較早的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羅貫中,是根據正史三國志(晉陳壽撰)改篇而成的章回小說。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像它一樣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尚產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文化交流遠播海外,《三國演義》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傳遍世界各大洲。

《三國演義》時時在計,分秒道奸,才會有後人之說,男人莫看,三國傳。一部名著,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評價,這部典範性的歷史小說,已被整個民族一代一代不斷的閱讀,各個階層共同喜愛。用心讀,你會發現他的悲美,用心品,你會吸收到營養!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待歷史演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