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歷史上取火的方法有哪些
1、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在上古洪荒時期,三皇之首的遂皇(即燧人氏),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方法。後來人們又用弓鑽取火,是直接用手鑽木的發展。鑽木取火,結束了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源頭。
2、金燧,即聚光取火。周代,人們發明了陽燧,又稱夫燧、金燧、火鏡,是金屬的凹面鏡或尖底杯。金燧將陽光聚集於一點,使得艾等易燃物起火。由於陽燧在天陰或夜晚無法取火,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與其他取火方式並存。
3、石燧,即敲石取火。魏晉六朝起,人們以鐵片擊石所發的火花,點燃艾或紙(稱火絨),再用片狀木頭、麻秸(稱取燈、發燭)引火。使用的石頭稱為燧石,俗名火石或打火石,是比較常見的硅質岩石,鐵器敲打容易產生火星。
4、光緒初年,一種叫火鐮的工具被普遍使用。火鐮又稱火刀,外觀為裝有鐵刃的皮包,包內有火石、火絨。使用時將火石上放置火絨些許,用鐵刃敲出火花,火絨即刻被點燃。火鐮是吸食旱煙、鴉片的必備用具之一。
5、火柴已於同治四年(1865)傳入中國,當時稱洋火或自來火。火柴,是用易燃的木材做成細梗,一端蘸以葯料成為火柴頭,擦劃包裝盒一側的刷磷面,能迅即點燃。火柴的出現令取火變得簡單方便,所以不久以後,火鏡、火石、火鐮、火褶子等物就逐漸被淘汰,最終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❷ 遠古人類是怎麼人工生火的
使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人類最早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鑽木取火」和「擊石取火」。
1、鑽木取火:
鑽木取火傳說是燧人氏發明的。他看到鳥在啄木時,摩擦產生火花,因此受到啟示,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學會了人工取火之後,更多加熱食物的方法出現,茹毛飲血的時代結束了,「烹飪」漸漸出現。
❸ 沒有打火機與火柴,古代人做飯是怎樣生火的
相信一談起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 很多人都能夠脫口而出。但是有一項比「四大發明」還要久遠,而且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的創舉,反而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視。這項舉世無雙的創舉就是「火」。
「火」 作為現實生活中大家,司空見慣的生活必備用品,它的作用與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沒有「火」人類可能,依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如果沒有「火」世界也將一片黑暗。
結 語
事實上從「鑽木取火」開始,古代人就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火」以及取火的方法。無論是「以石擊石」還是「陽燧」或「石燧」,其實都體現出了古人的進取精神。他們並未停留於「鑽木取火」的低級階段。
而是通過不斷努力與發展,將「火」以及「取火」的方式不斷改進和替代,最終發明出了更加適合人類需求的取火方法。雖然「洋火」出現之後,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取火方式,但是古人創作的「鑽木取火」,在當今社會中依然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❹ 遠古人是怎樣開始用火的
在出土的古物遺跡中,常有顯示用火的痕跡,這表明在四五十萬年以前遠古人就開始使用和控制火了。
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記錄,從出土的北京人住居中,人們發現了火的遺跡。從而知道幾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就懂得使用和管理火了。
北京人用火的證據有灰燼、炭塊、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經火燒過的骨頭,表面上出現了裂紋,甚至變得七扭八歪的,有的顏色變成了藍、綠、灰、褐和黑色。燒過的石頭也都裂開了紋,有些埋藏在灰燼中的石灰岩變成了石灰。
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確鑿,毫無疑義,而成堆的灰燼,不使火向四周蔓延,證明他們已有控制火和管理火的能力。
用火,在人類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偉大的豐碑,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社會的進程。
但在四五十萬年以前,北京人是怎樣取得火種,怎樣管理和利用火?如何使火永保不滅?所有這些問題仍然是北京人留給我們的謎。
❺ 原始人類如何生火
以下資料可以幫你:是物質燃燒產生的光和熱,是能量的一種。火是一種強烈的氧化反應,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氧化劑並存才能生火,缺一不可。火失控時,常常稱作失火或火災。
猿人是怎樣點燃文明之火的
作者:馬龍
北京市海淀區永定路56號 郵編:100039
文摘:垃圾堆中可燃物的自燃導致垃圾堆中經常緩緩冒出煙來,偶爾還會有火苗出現,然後火苗又逐漸熄滅。針對身邊出現的這種少見的奇怪現象,某些猿人基於好奇心,會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燒著火苗的垃圾堆旁邊去察看,於是,從猿到人的具有劃物種意義的一步,就這樣邁出了。後來,一個名叫燧人氏的原始人,受到垃圾堆自燃現象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堆木造火,鑽燧(木)取火」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石塊、沙土人工建造的洞穴,在其中填滿某些易於燃燒的木頭和柴草,然後將洞口表面用石塊、沙土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適當的封閉,經過一段時間,洞穴內的木頭就會緩慢的自燃起來。原始人將這種人工填滿易燃木頭的洞穴稱之為「燧」。
關鍵詞:垃圾堆;自燃;鑽燧(木)取火。
在人類的演化史上,火的使用堪稱是一個具有劃物種意義的進步,並因此導致哺乳動物綱的靈長目中人科、人屬的誕生。雖然自火的使用之後人類又繼續做出了許多重大的發明和發現,但這些重大的發明和發現只能稱之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步,而不能稱之為具有劃物種意義的進步。那麼,遠古時代的猿人是怎樣開始使用上了火的呢?
眾所周知,遠古時代的許多猿人常常生活在洞穴中,在有植物果實的季節,它們以採摘來的植物果實作為主要食物,而在植物凋零的季節,則以狩獵獲得的食物為生。由於許多猿人群體常年在洞穴中和洞穴的附近作相對固定的定居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將大量採摘來的植物和獵獲的動物攜帶回自己的洞穴中食用,同時還會攜帶回大量的用於鋪窩的柴草,其中一些不能食用的植物果實的碎殼、樹枝、樹葉,以及動物的碎骨頭、皮毛和更換下來的鋪窩柴草等生活垃圾,會被集中堆積在每個洞穴內或者洞穴外附近的某處,經過多年的積累,堆積在每個洞穴內或者洞穴外的生活垃圾就會形成一個個體積甚為可觀的大垃圾堆,這些堆積如山的大垃圾堆,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大量堆積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在室溫時進行遲緩的氧化,氧化發生的熱不易發散,使溫度逐漸升高,氧化加快,最終將會引發垃圾堆內可燃物的自燃。而由垃圾堆中動物骨殖分解出來的磷化氫,也有可能在垃圾堆上方自動燃燒發光。
垃圾堆中可燃物的自燃導致垃圾堆中經常緩緩冒出煙來,偶爾還會有火苗出現,然後火苗又逐漸熄滅。針對身邊出現的這種少見的奇怪現象,某些猿人基於好奇心,會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燒著火苗的垃圾堆旁邊去察看,於是,從猿到人的具有劃物種意義的一步,就這樣邁出了。
由於洞穴中和洞穴附近垃圾堆的反復自燃,必然導致大批猿人開始反復接觸燃燒著的火。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猿人會逐漸發現火具有溫暖身體的作用,如果向火中添加樹枝、樹葉,火苗就會加大,如果向火中扔進石塊、沙土,火苗就會變小甚至熄滅,如果垃圾堆僅僅處於冒煙狀態,扒開覆蓋的雜物,就會讓火苗燃燒起來。從此之後,每當寒冷的季節,猿人就會有意識的走近自燃的垃圾堆,設法讓垃圾堆的火處於燃燒狀態,並一邊向火中添加樹枝、樹葉,一邊利用火來取暖,由此使得猿人開始了有目的的用火,人類也從此誕生了。
遠古時代曾經堆積在每個猿人居住的洞穴外的曾經自燃過的垃圾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但是,如果自燃過的垃圾堆是在猿人居住的洞穴內,就有可能保留下當年可燃物自燃造成的灰燼層。例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就發現有很厚的灰燼層,並且其中埋有大量被火燒過的燒骨。這表明當年堆積在北京猿人洞穴中的可燃物是非常多的,所以能夠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很厚的灰燼層。考古工作者還發現灰燼層中埋有大量的被火燒過的燒骨,這有可能是垃圾堆中曾經被北京猿人遺棄進去了大量動物的骨頭。至於北京猿人是否曾經用火來燒烤食物,筆者以為,如果沒有在遠離灰燼層的地方也發現動物的燒骨,就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結論。
筆者認為,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的灰燼層,有可能是當年垃圾堆中可燃物自燃造成的,因為在洞穴中燃燒樹枝、樹葉會產生大量令人窒息的煙霧,因此,北京猿人不大可能會在洞穴深處燒烤食物或點火取暖。此外,即使由於洞穴的特殊構造允許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燒烤食物或點火取暖,洞穴中的灰燼層也不應該很厚,因為洞穴中的空間通常非常有限,北京猿人必須要陸陸續續將灰燼清理出洞穴,才能確保洞穴中有限的空間能夠被充分利用,除非該洞穴不是用來居住的,而僅僅是北京猿人用來保存火種和燒烤食物的「燧」洞。
顯然,僅僅依賴生活垃圾堆的自燃是很難保證及時得到火種的。根據我國的《淮南子·本經訓》等文獻中記載:燧人氏「鑽燧取火,教人熟食。」據此推斷,一個名叫燧人氏的原始人,受到垃圾堆自燃現象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堆木造火,鑽燧(木)取火」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人工建造的洞穴,在其中填滿某些易於燃燒的木頭和柴草,然後用石塊、沙土將洞口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適當的保溫封閉,經過一段時間,洞穴內的木頭和柴草就會緩慢的自燃起來,為了紀念燧人氏的這一偉大發明,原始人將這種由人工填滿易燃木頭和柴草、用來製造火種的洞穴稱之為「燧」。自從有了「燧」,每當原始人正在使用的火種不慎熄滅、需要新的火種時,原始人就會察看一下自己建造的一些「燧」是否已經處於自燃狀態。如果某處的「燧」處於自燃狀態,原始人就會「鑽燧(木)取火」,也就是搬開封堵著「燧」的石塊、沙土,移出外面尚未燃燒的木頭和柴草,鑽到洞穴內的木頭和柴草堆裡面尋找處於燃燒狀態的木頭和柴草,然後取出來作為火種使用。取火完畢後,再將移出的木頭和柴草放回「燧」內,將「燧」的洞口重新按一定方法封閉起來,以便日後繼續使用。
到了後來,隨著燧人氏發明的「堆木造火,鑽燧(木)取火」的方法被不斷推廣開來,原始人用火的火源開始有了相對可靠的保證,人類從此也逐漸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入了吃熟食的時代。
有學者認為,猿人是從自然界中的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了原始的火種,並因此最終學會了用火,這種假設不能說完全不成立。但是,基於原始森林中的百年老樹比比皆是,表明自然界中由雷電引發的自然火非常罕見,我們據此可以推斷,對於某個方圓幾十公里的固定區域,雷電重復引發自然火的發生幾率大約是幾十年至幾百年一次。假如猿人僅僅依賴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火種,則一旦保存的火種不慎熄滅,猿人就有可能在幾十年至幾百年間都無法得到新的火種,如此漫長的歲月斷層勢必會使猿人徹底忘掉當初是怎樣用火的。因此,猿人不大可能是依賴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火種的。而猿人洞穴內或附近的生活垃圾堆的反復自燃產生的火源,則是一個相對易於調整和控制的火源,從而可以給猿人提供一個長期學習和掌握怎樣用火的場所。
不知道是基於何種動物試驗,有人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都有怕火的本能。但筆者認為,對於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根本不了解的事物,包括猿人在內的一些智力較高的動物,出於小心謹慎的本能,有可能會試圖與其維持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接觸狀態,一般不至於立即開始害怕。例如,每個第一次見到火的小孩,並沒有被火嚇的喪魂落魄、放聲大哭,每個第一次見到火的小貓、小狗,也不會被火嚇的驚慌失措、立即轉身逃竄。如果某隻動物從來都沒有受到過火的傷害,甚至從未以任何方式接觸過火,又為何會無緣無故的害怕火呢?事實上,只有當某一事物給人或動物造成了傷害,人或動物才會害怕該事物。因此,遠古時代那些沒有接觸過火的猿人,是不應該怕火的。
❻ 古代人怎麼生火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濕櫓鑽火磨星紅。"濕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❼ 遠古時代人們通過鑽木取火,那麼火焰是如何從兩根木頭中產生出來的呢
原始人類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人們不會對獵物進行加工,也不會烹煮,所以很容易生病,壽命也很短。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吃火燒過的肉類不容易生病,天氣寒冷的時候圍著火取暖很舒適。可是從自然界中獲得火的機會並不多,人們不知道怎樣才能自己生火。於是一個叫燧人氏的人便出發尋找取火的方法。
人類從燧人氏那裡學會了點火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時間,到如今只見中國人供火神菩薩,不見供燧人氏的。
❽ 古代沒有火機和火柴,人們是如何生火的
古代人們進行生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1種就是我們常見的利用自然條件來取火,比如說一些閃電擊中一些樹木,產生大量的火焰,第2種呢就是鑽木取火了,通過不停的旋轉產生高溫,最終將周圍的東西點燃,第3種那就是利用傳說中的火摺子,這種東西可以很好的起到生活的作用。但是這些方法在現代社會看來都是非常落後的,因為我們當代社會取火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說煤氣天然氣,等等,還有打火機,這些都是非常方便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在古代那個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之下,這些古人還能夠發明出這么多生活的一些方法,實在是讓我們感到驚嘆。
一直到後來人們再次發明了火摺子,火摺子這種方法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將一些紙卷點燃之後,然後將它熄滅,並且用蓋子蓋住,當人們想再次使用的時候,只要把蓋子拉開,對著這個火芯用口吹一下,它就可以再次燃燒了。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呀,可是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來臨,這種傳統的火摺子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人發明的火柴以及打火機。
❾ 原始人類是怎樣得到火的
原始人第一次獲得火一定是個艱辛的過程,碳基生物都能被燒著,所以天生怕火,可人類卻以理性突破了天然的恐懼,在大約200多萬年前的時候就開始採集利用天然火種。
對人類用火的歷史的研究,開源於原始人活動區域附近遺留的古老炭堆,這種證據顯示原始人在200多萬年前就掌握了天然火焰的應用,我國境內發現的元謀人、非洲發現的接近這一時期的猿人,都已經掌握了天然火的應用,原因是找到了炭堆但是未在周圍找到人工生火的工具。
採集天然火到自己生火,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逐漸加深的過程,也是人類鬧容量迅速發展的時期,距今20多萬的早期智人的腦容量就已經達到了現代人類的規模,火的應用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至今人類文明仍是建立在火焰之上,農業、工業、航天,各方各面的動力來源最後都可以歸結於火或者進一步的類似火一樣可以產生高溫的方式。而火對人類文明相當重要,因此在古代人類獲得火種都被列入了神話傳說,西方有普羅米修斯,我國有祝融。
❿ 清末火柴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生火的呢
火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火,人們才可以做飯炒菜燒火。只是火柴是清朝末期才傳入到中國的,那麼在這之前人們是怎麼生火的呢?其實,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生火的工具—石火,清朝又有了火鐮,但是由於它們沒有火柴簡單實用,所以它們在火柴出現之後就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除了以上主流的取火方式,在民間也還有其他的取火方式,比如陽光取火,硫磺取火,但是由於這些方式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端,沒能夠普及起來。到了清朝末期,火柴傳入我國,人們發現火柴取火更加方便,價格也便宜,於是就都採用了火柴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