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於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你都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以下是關於對劉備、曹操、孫權三人的評價。
評價孫權無非是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正是這句話使得我們看到了一個廣納善言的君主形象。可以說他起點高而不仗勢,年少成名而不驕橫。憑著自己的知人善用的本事,任命了顧雍、陸遜等人。常言道,守業學孫權。他是一個懂得權衡之術的人,表現在解了甘寧和凌統的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他有懂得培育人才為自己所用,表現在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大都督之位的無縫連接。所以,孫權是一個睿智賢明的君主,不可小覷的守業人。
② 如何評價劉備呢
劉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評價劉備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評價。接下來,從能力和人品這兩個觀點來綜合分析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劉備對盟友態度不太好。曹操收留了落魄的劉備,幫助了消滅了呂布的劉備,劉備偷襲了曹操,奪取了曹操統治的徐州。
孫權幫助劉備擊退曹操,把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佔領荊州五郡。但劉備奪取益州後,不想回到荊州,最後孫權突襲荊州兩次,把荊州五郡全部奪走。劉璋是劉備的同宗兄弟。相信劉備的仁義,讓劉備出兵了。結果,劉備虛襲益州,奪取劉璋之地。
③ 劉備的歷史評價
1、諸葛亮對劉備的評價: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2、曹操對劉備的評價: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3、趙戩對劉備的評價: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4、黃權對劉備的評價: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
5、杜甫對劉備的評價: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6、毛澤東對劉備的評價: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1、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2、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3、《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④ 貫穿整個三國歷史,怎樣評價劉備的能力
《三國演義》和三國戲中的劉備是一位"大仁大德"的主子,然而也是一具無才無智的木偶,以致民間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來的。甚至連哭他也不會,比如對付魯肅索荊州的哭,還是諸葛亮導演的。這就令人費解了:在群雄逐鹿、英才擇主而事的時代,他若真是這么個孱頭,憑什麼吸引人?智勇雙全的趙雲為何要拋棄公孫瓚而投奔他?滿腹經綸的諸葛亮為什麼會許他以驅馳?
而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謹小慎微,太注重搞平衡,不敢大膽起用豪俊人士,給蜀漢事業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他明知關羽驕矜,不是抑其狂悖,而是滿足他的虛榮心。當馬超來降時,諸葛亮也曾迎合關羽的心理,誇他絕倫逸群勝過馬超,"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助長了他的狂傲,以致後來辱罵東吳求婚使者,輕蔑部將,種下了失荊州的禍根。劉備死後諸葛亮當國相,破格選拔的文臣武將很少,落得"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沒有大批英才,蜀漢怎麼能不走向沒落呢?若拿西漢人物作比,劉備知人善任的魄力似劉邦,諸葛亮則以治理內政見長似蕭何。陳壽評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
⑤ 對歷史劉備人物的評價是怎樣的
人物性格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 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 ,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⑥ 劉備人物形象分析!!`
劉備在漢末的諸侯並起天下大亂的局面中依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霸業不論是偽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罷,劉備依舊在夾縫中鼎力與三國。
如何評價劉備,引用《三國演義》做著陳壽的評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⑦ 你如何評價劉備這個歷史人物
劉備(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東漢時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蜀漢王朝的建立者。
荊州有個名士裴潛對劉備的評價是:「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說的就是他的幫會式的精神基礎。
劉備出生於沒落的漢朝皇室世家,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論輩分是漢獻帝的族叔。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劉備集團的力量相對較弱,又無穩定的根據地,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境地。曾經一度寄居大軍閥曹操、袁紹、劉表之下。但劉備為人的品質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處均深受禮遇和尊敬。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志》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雲爾。」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為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志,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復雜的政治斗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范,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
世人也稱他「劉先主」。後來杜甫作詩說: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劉備的歷史評價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呂布:是兒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傅斡: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張輔: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⑧ 演義中的劉備仁厚而近偽,歷史上的劉備是怎樣的
其實歷史上的劉備是個心胸狹窄,略有謀略的人,從白帝城託孤就知道了,把兵權交給李嚴,行政權給諸葛亮,讓李嚴限制諸葛亮。
⑨ 三國時期的人們對劉備這個人是如何評價的
在三國時代出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人,其中既有被後世人稱贊的人,也有被人厭惡之人。引起這種症狀的疾病也是多種多樣,而在眾多的小說或者是影視劇當中,人們還是喜歡比較有領導才能的人,比如說劉備。他就是一個領導者,尤其是與關羽、張飛,三個人的情誼,更是讓很多人羨慕不已,除此之外諸葛亮也是被他所感動,所以才會給他出謀劃策。
三國
通過這些很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劉備作為一個梟雄來說,他也曾經做過很多不是君子的表現,甚至在周瑜和郭嘉對他的評價上面就可以知道,他們對劉備之所以提防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且劉備確實是一個有缺點的人,但是他也有很多的優點。而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在後世人的印象當中也是一個比較多面的,不管如何他都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梟雄,也算是讓人比較佩服的一點了。
⑩ 對劉備的評價
歷史評價
楊璟:昔據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
孫承恩:賢矣昭烈,寬厚弘毅。崎嶇立國,仗信履義。推誠任賢,肝膽孚契。顧命數詞,可訓後世。
何良臣:劍用則有術也。法有劍經,術有劍俠,故不可測。識者數十氏焉,惟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庸或有傳。此在學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王夫之:劉先主以漢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賢圖治,民用乂安,尚矣。[60]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10)如何評價劉備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劉備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求田問舍
求田問捨出自《三國志·陳登傳》,本意是指只知道購置房田產業,沒有遠大的志向。
許汜和劉備一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坐,劉表與劉備一起品論天下人。許汜說:「陳登是個江湖之士,豪橫之氣不加檢點。」劉備問劉表:「許汜君說的對不對啊?」劉表說:「要說不對,許汜君是個善士,不會說虛假的話;要說他對,陳元龍可是名重天下呀。」
劉備問許汜:「你說他豪橫,難道有什麼事例嗎?」許汜說:「我曾經遭遇戰亂路過下邳,我去見陳登。他沒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長時間不跟我說話,他自顧自地上大床睡卧,讓我這個客人睡下床。」
劉備說:「您有國士的名聲,現在天下大亂,帝主不能執政,希望您憂國忘家,有一點救世的念頭。可是您呢,整天忙著求購土地,到處詢問房產價格,說的話沒有能采為良言的,這是元龍所忌諱的做派,他憑什麼跟您說話呢?如果是當時是在下,我會自己睡在百尺樓上,讓您睡地板,怎麼會只是上下床之間呢?」
死裡逃生
據《典略》記載:張純反叛時,平原劉子平推薦劉備參軍討伐,途中遭遇敵軍被打敗,劉備佯裝假死。敵軍退散後,劉備遇上故人,一同乘車離去,逃過一劫。
髀肉復生
出自《九州春秋》。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後表示感嘆虛度光陰,想要有所作為。
據記載: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後,在荊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劉備發現自己大腿生出贅肉,由此感概而落淚。劉表見了,詢問何因,劉備回答:「我過去常常騎馬,大腿沒有贅肉。現在不再騎馬了,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時光飛逝,人即將步入垂老,卻沒能建功立業,因此感到悲傷。」
參考資料劉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