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教好初一歷史
你好,同行,呵呵
以下建議可供你參考參考哦
歷史對於剛從小學升上初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陌生的學科,雖然學生都沒有接觸過歷史課,但是奇怪的是絕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女生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是一門枯燥無聊的課程。因此,作為初一的歷史老師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愛好,明確的告訴學生歷史並不枯燥,相反它是那麼的有趣而神秘。有鑒於此,第一堂歷史導入課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和對那個將要給他們教授歷史的老師留下一個深刻而正面的第一印象呢?這就要求將要開展初一歷史教學的各位老師務必精心設計好第一堂歷史課。大部分人都會對那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而又新奇的事實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最能夠抓住人心的法寶。所以我們在進行教書設計的時候就不放從激發學生的好奇型入手,例如我在設計第一堂歷史課講解什麼是歷史的時候,涉及到了人的誕生和人如何記載歷史的這兩個問題。在介紹人的誕生的時候,我將平時收集到的西方上帝造人的故事,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埃及關於人是由太陽的淚水變成的故事,中國女媧補天的故事等,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聽,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在介紹人們是如何記載歷史的時候,我以設問的形式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想像在原始社會和古代的條件下,如果是他們將會如何記載歷史?顯然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很快就投入到角色當中,大膽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不但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習的興趣。興趣一旦建立起來了,就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興趣雖然初步地建立了起來,但是要使這種興趣能夠保持下去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必須不斷地給學生加以刺激。要想學生真正地愛上學習歷史,老師必須認真上好每一堂歷史,盡量使學生喜歡上你的每一堂課。要想學生喜歡你的課堂的就要弄明白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課。學生會喜歡什麼的歷史課呢?其實我們都曾經當過學生,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呢?首先我不要整一堂課都在講理論的老師,我希望能在課堂上聽到新鮮有趣的故事。是的,學生特別是剛從小學升上初中的學生都不喜歡長篇大論的枯燥說教,學生喜歡故事,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不妨根據你所講的課文收集幾個有趣的故事,藉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內容。但是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注意我們所准備的那些故事只是我們課堂內容的配料,千萬不要主次顛倒,使歷史課堂淪為純粹的故事會。學生除了希望聽故事外,還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並且都非常喜歡表現自己。所以我們可以改變以往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例如在設計《三國鼎立》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這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都比較的熟悉,課文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講也不難掌握,所以我決定把這一課設計成生本教學模式。具體做法如下;首先教師根據教材結合課程標准將課文的內容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承擔自己喜歡的學習專題,然後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材料並製作課件。准備工作完成後,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通過課件向其他同學展現自學成果,老師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補充相關知識點。這個講學設計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講學理念,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個人能力,更最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的愛好。教學模式千變萬化,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也不是一種不變的。所以作為一名歷史老師,要想抓住學生的心,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學習歷史需要興趣,但學習歷史並不能僅僅為了興趣。歷史作為統考科目之一,學生將要面臨考試壓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還是要把落實教學目標作為課堂的首要任務。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必須找准重難點,避免知識點的過於分散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爭取在一堂課里把最重要的知識點講透講明,強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另外還要落實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過關,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煙」,考試的題目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得題目都是從基礎知識點演化而成的。所以老師要平時要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過關,幫助學生打好能力提高的基礎。中考是一場選拔性的考試,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練練提高型的題目,並做好解題技巧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將來的考試中能夠脫穎而出。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歷史學習是學生以後學習歷史的基礎。作為一名初一的歷史老師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邁好這關鍵的一步,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不斷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B. 怎樣才能講好初中歷史課本
首先,上課要拋開教案,對所講內容瞭然於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試想一個老師,連自己所講內容都不熟悉,講兩句還要看一下教案,或乾脆照本宣科,講了半天,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講的是什麽,又如何讓學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顧埋頭讀教案或課本,哪裡還顧得上學生的反應?至於和學生的目光交流、師生間的互動等等,就更談不上了.前蘇聯學者斯卡特金說過:「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實踐證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學內容,講課時能否拋開教案,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
那麽如何才能做到上課拋開教案呢?這就需要老師對所教內容爛熟於心、融會貫通,需要精心備課和長年累月的不懈積累.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口若懸河、妙趣橫生的時候,不要憑空羨慕,要知道這位老師在背後不知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備課,就要深入鑽研教材和教輔資料.我認為每本教材,至少應准備兩套教輔資料,博採眾長.在寫教案時,不宜將上課所講的每句話都寫出來,因為一是容易造成教學語言書面化,比較死板,另外,這樣做備課時間也不夠用,即使夠用,也太辛苦.而且實踐證明,把所有時間都忙在寫教案上,沒有時間在腦子里回顧整理,上課仍然難以脫離教案,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備課認真仔細,但備課本上我只寫個提綱要點,具體詳細的內容則記在心裡.而且課備完了,我總要自己再回憶一遍,有時甚至掐一下時間,進而做出適當的調整.
在備課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背課本和教參,完全照書上的去講.這樣做,盡管講授的知識准確無誤,但是你講的內容和課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而且會使老師給學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做課本、教參的傳聲筒,而應在對課本、教參的內容准確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加工處理,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表述出來,並開動腦筋,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知識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等,這樣就把「物理反應」變成了「化學反應」,使講授的內容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在運用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另外,對高中生而言,僅教給他們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教給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樣就把歷史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成為一把開啟心智之門的鑰匙.
要把課本、教參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還要注意對自己語言的錘煉,要力求語言口語化,簡潔、准確、生動、幽默,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要做到這點很難,不僅備課時要下功夫,而且平時就要注重對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一個平時說話就有聲有色、風趣幽默的人當然比一個不善言辭、語言貧乏呆板的人更容易當好一名教師.
另外,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因為即使一個很好的說書人,也不可能把情節平淡的故事講好.而歷史教科書由於受篇幅所限,文字簡單概括,不足以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應選擇一些典型生動的材料進行補充,使整個歷史教學血肉豐滿,使描述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使敘述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如臨其境.這就需要我們歷史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看書、讀報、上網、看電視,總之要利用一切機會,多多收集歷史資料,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我工作十三年來,平時不管在哪,只要遇到與我歷史教學相關的、有益的內容,我都趕快製成小卡片,收集起來,日久天長,我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越來越豐富,我在歷史教學中越來越兵精糧足,游刃有餘,不愁「難為無米之炊」.但在教學中,因為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進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師補充進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精挑細選,選取最能解釋說明課本內容的、最生動有趣的典型材料,語言務必精煉,力求用最少的話表達更多的內容.
再有,老師上課時應當說標準的普通話,不宜帶口頭禪,而且語言應抑揚頓挫,把握住節奏,高低快慢、輕重疾徐富於變化,要講出美感.板書書寫力求工整美觀,要善於從評書、戲劇、電影、朗誦、音樂、書畫等其它藝術形式中汲取養料,為我所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設施的不斷改善,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能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且信息量大,課堂效率高.我們應當積極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使它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但我認為也不能過分依賴電化教學,它畢竟只是我們教學的手段、工具,而整個教學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解、與學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還需要我們老師來完成,老師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主體.
總之,要上好歷史課,做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質,甚至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當我們滿足了、自以為是的時候,就是我們止步不前、徘徊不進的時候,所以說「能追無盡景,始是不凡人」,對歷史教學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說永無止境.
C. 怎樣上好歷史課
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兩種,一是興趣動機,二是責任動機。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十一二歲的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如此看來,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興趣動機占首要位置。所以歷史課上得是否生動有趣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那麼,如何才能使歷史課上得更生動有趣呢?作為七年級的歷史教師,我覺得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激發學生興趣。一、教案中體現趣味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也一樣,無論多麼有經驗的教師,要上好課,課前都要認真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歷史課上得生動有趣,在編寫教案時,一是要大量閱讀有關資料,篩選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和最大的一部叢書,為加深學生印象,在備課時,可搜集「解縉巧答皇帝問」的故事和「紀曉嵐巧諷和砷」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有趣,學生聽起來很感興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本來很難記、也很枯燥的東西。二是要用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手法,即編順口溜、游戲活動等表現所講內容。例如:在講「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課文內容多,不好記憶,我就和學生一起編了順口溜:「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財轉運使。中央設禁軍,強干而弱枝。」類似的,如講到「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我也和同學一起編了順口溜:「廢丞相,權力歸六部。置廠衛,鎮壓與監視。用八股,束縛讀書人。廢行省,地方設三司。」這樣課文重點內容通過編順口溜很輕松的記住了。三是要精心設計板書。課文內容重點、關鍵一目瞭然,過目成誦。彩色粉筆標明重點引人注目,強化記憶。所有這些,都要在備課時認真准備、設計好,上課時才能做到揮灑自如,順手拈來。二、教法中貫穿趣味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1、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東漢邊疆各族」這一節課時,可先講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又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可讓學生來講一些有關三國的故事,因同學們對三國的故事聽得比較多,有的同學甚至還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後,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後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最終是怎樣結束的,為什麼會結束的」。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得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2、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 「杯酒釋兵權」這一內容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看課文、回答: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就把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通過師生編順口溜的方法把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為:「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前面提到,略)」那麼整節課學生學得既有興趣,又學得輕松愉快。三、學法中充滿趣味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在講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好歷史的方法。例如:教會學生如何編順口溜;教會學生如何將枯燥的歷史時間、歷史人名、歷史事件變成生動有趣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將繁雜的內容精簡成簡要的內容來記憶;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歷史問題等等。這樣,學生學起歷史來,就再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上歷史課成為了一種享受。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學法是目的。總之,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樂教樂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D. 請問新手初中歷史老師應該如何備課啊如何說課最好是給我一個模板。
先自我介紹。。。
問些小問題(如:前一秒是不是歷史啊?我們為什麼學歷史?)
等學生講完,你補充一下。
接下來和你的學生聊聊,最後留點時間給他們看一段關於歷史的視頻(推薦易中天,馬未都的)。自己控制好時間,還留下時間的話,給他們講講有趣的歷史故事
E. 初中歷史探究學習教學設計有哪些步驟及要注意的問題
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重基礎,強化對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初中歷史測試題雖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但畢竟仍注重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所以課堂上要敢於給學生留時間,強化歷史基本知識的記憶。能力立意,不是不要記憶知識,該記的還要記,而且要記牢,只是不要一味地死記硬背就好。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能力。
2、處理好「導、學、講、練、測」之間的關系。首先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重視學生學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老師的導和必要的講解,該講還要講,而且要講到位,不能走極端。
3、在教學目標上,不必每課時都一味追求「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時目標不同於課程目標,一定要精當,備課時首先要明確,本節課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目標不必一味求全。
4、在教學中,「課本、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要有機結合。課本是最好的資源,不要完全拋開課本去另搞一套。同時也要積極開發課外資源,設計好導學案,適當利用好教學課件。
5、現今的初中歷史測試題更加突出學科人文特點和時代性,更加突出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初高中銜接。因此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對比與聯系(包括聯系現實熱點),注重指導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扎實改革,注重實效,多媒體使用應適當,不搞花架子。
6、在著力培養優秀生的同時,要搞好中等生優化、學困生幫扶,爭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F. 初中歷史怎麼教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教學受課時設制的限制,教師只注重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那麼多的內容灌輸下去,只注重研究如何改進教法,而不注重研究學法指導,以至於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依賴的思想,老師講什麼,我們就記什麼、學什麼。這樣,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辛苦。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狀況依然存在。這種狀況帶來的結果,即便是有時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終究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個性化的、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 「教,是為了不教。」這應成為歷史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本文想從初中歷史學法指導這一角度來談談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平時備課中在備教法時也要備學法。 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學生怎麼去掌握?怎麼去靈活運用?這不是教法所能解決的,而必須是學法所要解決的。何況學生具有多樣個性,思維方式又具有淺顯性,一個班的學生又與另一個班的學生不同,這是我們老師在備課中必須注意到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那還要研究學法,研究怎麼去進行學法指導。就歷史學科而言,它是一門極富有思維性的學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或者不了解歷史學科特點的人所說的「是純粹記憶性的學科」。因此在備課中,對教學中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等內容,不僅要備「是什麼?」,而且要備「為什麼?」,更要備怎麼讓學生去理解它,遇到同樣問題時學生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即要充分考慮到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二、平時教學中對歷史學科學法指導要有針對性。 備課之後,就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但由於歷史學科課時設制較少,而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要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有時間開展學法指導,因為畢竟在學法指導時,要消耗一定的時間。歷史學科的學法指導,應包括如:怎麼去閱讀教材和資料,從中搜集有效信息;怎麼去區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內因和外因;怎麼去把握歷史事件前因後果;怎麼去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怎麼去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在一節課上都去指導,整節課的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就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既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教會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長此以往下去,學生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學會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科的能力將會大幅度地提高。古人雲:「授人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三、充分利用輔導課或評講試卷時,重點進行學法指導。 上述這些時間,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時間。千萬不要把它用來補教學進度或用來對對答案。如:在輔導課上,可就下堂課要講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看,教他們怎麼去看書,怎麼去發現問題,怎麼去解決問題,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試著讓學生去「教」學生,你來做一回學生。這是體現主體性教學、傳授學習方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方法。評講試卷時,進行學法指導尤其重要,僅告訴學生答案,最多是起到讓學生記憶的效果,一旦題目稍作一點變化,學生不會做的,仍然不會做。因此這時就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讓他們知道:所有這些答案均是有出處的,可以從教材中找到或從所學的知識中分析得到。長期這樣進行下去,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歷史學科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教師也就用不作整天為課務重、課時緊煩惱,真正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學法指導,不論在哪一門學科教學中,都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要從實際教學出發,注重學法的指導。
G. 初中歷史怎麼教
我是歷史考生,可能對的有所幫助。
跟教科書走(對於一些中考算總分的地方,進度稍微加快,好有時間練習、復習),反正怎麼考怎麼交,每節課讓學生做好筆記、劃好重點(如果開卷)
相關的可以參考上海空中課堂
望採納
H. 如何教好初中歷史
可以學習下我中學時歷史老師的教學方式:
1、歷史對於許多孩子(特別是女生)來講,是很枯燥的,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盡量簡化自己的語言,對於許多歷史事件的講述要通俗易懂,繞來繞去沒人會喜歡,不如直接說明白。
2、上課時,在講述某歷史事件時,最好帶入一些相關故事,語言生動有趣點,這樣,學生的視野就不僅僅限定在課本上,又有趣又有益。而且有的時候,可以刻意的讓學生們去討論或者辯論,在討論和辯論中讓他們去理解,這種方法也不會枯燥。
3、刻意去灌輸歷史科目的重要性,曾經我們老師就這樣,總會去說明歷史科目多重要,什麼就算不學這門專業,學好了以後在人前人後都會顯得很博學- -!以至於我越來越重視這門科目。
4、客觀,一定要客觀,許多歷史人物、事件一定要客觀的去講解,我大學之中曾有個政治老師,就因為講課時,帶上主觀情緒諷刺國共合作,嘲諷GCD,不僅在學生中反響極大,他自己也被開除了。。。。。
I.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轉載)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這個大背景,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我們說這種方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做了規定。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從實踐層面看,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