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制圖如何促進社會發展歷史

制圖如何促進社會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26 08:05:07

① 我國工程制圖的發展史

從出土文物中考證,我國在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前),就能繪制一些幾何圖形、花紋,具有簡單的圖示能力。
在春秋時代的一部技術著作《周禮﹒考工記》中,有畫圖工具「規、矩、繩、墨、懸、水」的記載。
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已運用設計圖 ( 有確定的繪圖比例、酷似用正投影法畫出的建築規劃平面圖 ) 來指導工程建設,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圖」在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和推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秦漢起,我國已出現圖樣的史料記載,並能根據圖樣建築宮室。宋代李誡(仲明)所著《營造法式》一書,總結了我國兩千年來的建築技術成就。全書36卷,其中有6卷是圖樣(包括平面圖、軸測圖、透視圖)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建築圖樣的巨著,圖上運用投影法表達了復雜的建築結構。這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
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促進了一些國家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法國科學家蒙日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平面圖形表示空間形體的規律,應用投影方法創建了畫法幾何學,從而奠定了圖學理論的基礎,使工程圖的表達與繪制實現了規范化。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交通、軍事等器械日趨復雜和完善,圖樣的形式和內容也日益接近現代工程圖樣。如清代程大位所著《演算法統籌》一書的插圖中,有丈量步車的裝配圖和零件圖。
制圖技術在我國雖有光輝成就,但因長期處於封建制度的統治,在理論上缺乏完整的系統的總結。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又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致使工程圖學停滯不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著名學者趙學田教授就簡明而通俗地總結了三視圖的投影規律——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1956年原機械工業部頒布了第一個部頒標准《機械制圖》,1959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了第一個國家標准《機械制圖》,隨後又頒布了國家標准《建築制圖》,使全國工程圖樣標准得到了統一,標志著我國工程圖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水平的提高,技術規定不斷修改和完善,先後於1970年、1974年、1984年、1993年修訂了國家標准《機械制圖》。並頒布了一系列《技術制圖》與《機械制圖》新標准。截止到2003年底,1985年實施的四類17項《機械制圖》國家標准中已有14項被修改替代。此外,在改進制圖工具和圖樣復制方法、研究圖學理論和編寫出版圖學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後,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計算機繪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已深入應用於相關領域,傳統的尺規作業模式也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② 工程制圖有怎樣的發展史

工程制圖發展歷史:

  1. 在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前),就能繪制一些幾何圖形、花紋,具有簡單的圖示能力。

2.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已運用設計圖 來指導工程建設,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3.自秦漢起,我國已出現圖樣的史料記載,並能根據圖樣建築宮室。宋代李誡(仲明)所著《營造法式》一書,總結了我國歷史上的建築技術成就。全書36卷,其中有6卷是圖樣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建築圖樣的巨著,圖上運用投影法表達了復雜的建築結構。這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

4.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法國科學家蒙日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平面圖形表示空間形體的規律,應用投影方法創建了畫法幾何學,從而奠定了圖學理論的基礎,使工程圖的表達與繪制實現了規范化。

5.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交通、軍事等器械日趨復雜和完善,圖樣的形式和內容也日益接近現代工程圖樣。

6.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著名學者趙學田教授就簡明而通俗地總結了三視圖的投影規律——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1956年原機械工業部頒布了第一個部頒標准《機械制圖》,隨後又頒布了國家標准《建築制圖》,使全國工程圖樣標准得到了統一,標志著我國工程圖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7.先後於1970年、1974年、1984年、1993年修訂了國家標准《機械制圖》。並頒布了一系列《技術制圖》與《機械制圖》新標准。截止到2003年底,1985年實施的四類17項《機械制圖》國家標准中已有14項被修改替代。此外,在改進制圖工具和圖樣復制方法、研究圖學理論和編寫出版圖學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8.在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後,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計算機繪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已深入應用於相關領域,傳統的尺規作業模式也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③ 地圖學發展簡史

地圖學發展簡史及現代地圖學進展的基本情況

日常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地圖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地圖最初肯定沒有現在的這么花哨和全面,那麼地圖的發展歷史怎樣呢?地圖經歷了那些階段才走到了今天的繁榮?現今的地圖製作理論和技術發展又怎樣呢?以後的發展趨勢又如何?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請閱讀本文.

本文將從四個大的階段講解地圖學發展簡史:原始地圖,古代地圖,近代地圖和現代地圖.

一、原始地圖

地圖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今天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地圖是距今約4700年左右的蘇美爾人繪制的地圖(圖1-5)。距今約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倫地圖(圖1-6),是製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繪有山脈,四個城鎮和流入海洋的河道。代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

從近代發現的太平洋海島原始部落用木柱製作的海島圖,用柳條、貝殼編綴的海道圖等,證明原始地圖僅起確定位置,辨別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圖。

在中國,據《世本八種》記載,黃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圖。有記載的最古老的地圖是夏朝的九鼎。九鼎是當時統治權利的象徵。在九鼎上除了鑄有各種圖畫外,還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圖。後來在《山海經》中,也有繪著山水、動植物及礦物的原始地圖。在周代的《周禮》一書中,至少有15處提到有關的圖籍,其中13處較明確地記述了地圖。專題圖中有全國交通圖(「司險掌九洲之圖,以周知其川林山澤之阻,而達其道路」),這是世界上記述最早的交通圖。1954年江蘇出土西周初期青銅器上的鑄刻銘文,記載周分封諸候時使用到地圖,談及《成王、武王伐商圖》與《東國圖》。這是迄今所知最早明確記載地圖的可靠文字史料。據史學家考證時間約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文物,確鑿的證明了我國記載古地圖的歷史事實。在平山縣發掘出公元前299年左右的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銅版《兆域圖》,圖上標明宮垣、墳墓所在地點、建築物各部名稱、大小、位置和詔書。這是世界上現存發現最早的平面地圖。放馬灘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板圖,反映戰國晚期秦國屬地邦縣(天水到寶雞一帶)的政區、地形和經濟,是世界上最早的實測木板圖。

這些地圖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號的概念,說明了這些時期我國地圖發展已開始從模型地圖向平面地圖過渡。

二、古代地圖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地圖成為軍事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圖篇》

指出「凡賓主者,要先審之地圖」,精闢闡述了地圖的重要性。《戰國策·趙策》中記有「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候之地,五倍於秦」,表明當時的地圖已具有按比例縮小的概念。《戰國策·燕策》中關於荊軻刺秦王,獻督亢地圖,「圖窮而匕首見」的記述,說明秦代地圖在政治上象徵著國家領土及主權。《史記》記載,蕭何先入咸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反映漢代很重視地圖。

我國發現最早以實測為基礎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圖: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地形圖內容包括自然要素(河流、山脈)和社會經濟要素(居民地、道路),這和現代地圖四大基本要素相似。山體范圍、谷地、山脈走向用合曲線表示,並以俯視和側視相結合的方法表示峰叢,近似於現在的等高線法(圖1—7)。駐軍圖用黑、紅、藍三色彩繪,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彩色地圖。城邑圖上標繪了城垣范圍、城門堡、城牆上的樓閣、城區街道、宮殿建築等。用藍色繪畫城牆上的亭閣,紅色雙線表示街坊庭院,院內紅色普染。城區街道分出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兩級,寬窄不同。宮殿、城堡等建築物均繪以象形符號,同現代城市圖比較,在形式上幾乎是一樣的。該圖是迄今我國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城市地圖。馬王堆漢墓地圖充分反映了我國彩墨繪制地圖的工藝水平,是世界史上罕見的一大發現。

對古代地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希臘著名數學、天文、地圖學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和中國晉代傑出地圖學家裴秀。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西方、東方不同的發展特點和古代地圖科學的重大成就,對後來的地圖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托勒密寫的《地理學指南》,實際上是一部地圖學論著。附帶的27幅地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集雛形。他提出了編制地圖的方法,採用了新的經緯線網,創造了兩種新的世界地圖投影;並繪制了新世界地圖。該圖在西方古代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一直被使用到16世紀。中國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了18幅《禹貢地域圖》及《地形方丈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六項制圖原則即「制圖六體」: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個即今天的比例尺、方位和距離,後三個即比較和校正不同地形引起的距離偏差。制圖六體概況了古代地圖製作的數學基礎,其倡導的計里畫方的方法,長期為中國古代編制地圖所遵循,對我國古代地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當今的計算機柵格地圖暗合了我國古代的計里畫方的制圖方法。

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3世紀左右,在西方地圖歷史上是一個漫長的黑暗時期,神學代替了科學,地圖成為宗教思想的俘虜,嚴重阻礙了地圖學的發展。地圖成為宗教思想的俘虜,當時的地圖是輾轉抄襲、粗略荒謬的作品。

盛唐傑出地圖學家、地理學家賈耽,用了17年時間編制了表示全國的《海內華夷圖》。這是繼裴秀之後我國又一偉大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詩人王維,於天寶年間在帛、壁上繪制5幅《輞川圖》,宋代刻石,明代郭漱六於公元1617年重摹刻制,表示藍田輞川王維隱居處沿途風光20景,這是現存最長的早期導游圖,現藏於陝西藍田縣文化館。唐代曾組織人力繪制京都《長安圖》。現存最大的古代城市圖,是藏於西安碑林的《長安圖》。宋元豐3年由呂大防題詞主辦,採用唐代《長安圖》、《西京新記》資料。街區用平面圖形表示,圍牆等主要建築用側視象形符號表示,和現代城市圖趨於一致。

宋代地理學家、地圖學家沈括,查閱資料、去偽存真、實地考查,以親身經歷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宋代鄭樵在《通志》一書中記有《諸路至京驛程圖》,這是我國記述最早的交通圖。

元代的朱思本經10年游歷考證,匯編了大幅面的《輿地圖》,成為明、清兩代地圖的範本;明代的羅洪先又對《輿地圖》增補修改,編成《廣輿圖》。該圖曾刊印8次,影響時間較長,范圍較大。

公元16世紀,地圖集的出現標志著地圖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明代傑出地圖學家羅洪先(公元1504~1564年)和荷蘭著名地圖學家墨卡托(公元1512~1594年),繼裴秀、托勒密之後,用地圖集的形式,分別總結了16世紀以前東、西方地圖發展成就。羅洪先在總結前人地圖的基礎上,採用畫方分幅法,以圖集形式,編制了《廣輿圖》。墨卡托用等角圓柱投影編制世界圖。在航海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一直沿用至今。他所編的地圖集。是當時歐洲地圖集發展的里程碑。

羅洪先和墨長托所編地圖集,承前啟後,對後代的地圖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延續數百年之久。

三、近代地圖

17世紀末,歐洲資本主義到了成年期,地圖科學也在迅速發展,由於對內開發,對外掠奪的需要,測量學首先發展起來。18世紀,歐洲開始大規模地實測地形圖,出現了大量精度高,內容豐富的實測地圖。19世紀初,縮編地圖、專題地圖出現。20世紀初利用飛機進行航空攝影測量成圖得到發展。地圖的精確性、內容的豐富性、地圖的品種,成圖手段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17世紀以來,各國紛紛成立測繪機構,主管國家基本地形圖的測繪。測繪地形圖,以西歐為最早。公元1730—1780年,法國的卡西尼父子測繪的法國地形圖頗負盛譽。1891年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的第五屆國際地理會議上,討論並通過了由彭克提議的,合作編制國際百萬分之一地圖的提案,並形成決議,對以後各國國際百萬分之一地圖的編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世紀以來,各種專題地圖出現。其中,德國伯爾和斯編制出版的自然地圖集等,對當時專題地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雖然我國古代歷史上出過一些著名的地圖學家和一批有很高水平的地圖作品,但是到了近代,由於外來的侵略,內部的腐敗,國勢日衰,我國地圖制圖水平比西方落後。盡管如此,我國地圖製作也取得一定進步。

我國是亞洲最早進行地圖測繪的國家。清康熙年間,開展全國大規模測量。後編成《皇輿全圖》。該圖在繪制的方法、精度、范圍和內容上,在當時都有較高水平。

明末,正是歐洲各國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西方為開拓世界市場,掠奪財富,開辟了歐亞之間的海上交通並開展傳教活動。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介紹的西方世界地圖和地圖製作技術得到中國統治者的重視,從此新制圖方法開始在中國傳播。利瑪竇對中國科技文化影響最大的是繪制世界地圖和測量經緯度。公元1684—1719年清康熙年間,中國大陸測算經緯度630個點,奠定了中國近代地圖測繪的基礎。

公元1708~1718年清康熙年間,《皇輿全覽圖》測繪完成。該圖是我國首次全國性的實測地圖,開創了我國實測經緯度地圖的先河,對近代中國地圖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公元1886年即清光緒十二年,開始了全國規模的《大清會典輿圖》省圖集編制工作,各省用了3~5年時間分別完成省域地圖集的編纂。這次圖集編繪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傳統古老的計里畫方制圖法向現代的經緯網制圖法轉變的標志。

清末地理學家魏源(公元1794~1859年)編制的《海國圖志》,完全擺脫了傳統的計里畫方制圖法,採用了經緯度控制等與現今世界地圖集相類似的地圖投影、比例尺選擇等,是中國地圖制圖史上一部世界地圖集編制開創性的工作。新中國建立後,地圖學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成立了國家測繪局;在50年代開展大規模的測繪工作;編制並不斷更新全國各省區不同比例尺系列地圖;70年代完成了全國1:5萬或1:10萬地形圖測繪任務;出版了國家及各省區地圖集;各種不同專業、不同用途的專題地圖迅猛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理論受到重視和研究。我國地圖制圖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

四、現代地圖學進展

1.現代地圖制圖技術及現代地圖

航空攝影測量制圖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古老的地面測圖技術的傳統方法,使得航空攝影測量地圖能夠代替普通測量制圖。1903年飛機問世,1910年萊特從飛機上拍攝了第一張照片,此後,德國和法國都進行了航空攝影測量的試驗和研究。不到半個世紀,航空攝影測量從根本上改變了300多年發展起來的地圖測制過程,標志著人類從高空進行測繪的新歷史階段。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進行了航空攝影測量制圖,我國1934年開始了水利工程、地籍和鐵路選線的測量制圖。新中國成立後,經20多年努力,已完成覆蓋全國的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圖制圖工作。上世紀70年代末,進行了《山西太原幅農業自然條件系列圖》和《航空遙感騰沖試驗區地圖集》的航空遙感及系列制圖試驗。

航天遙感制圖技術開創了人類從地球外空間進行全球性遙感制圖的新紀元,使得遙感地圖成為一種新的地圖品種。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發射了5顆陸地衛星,提供地表陸、海的遙感圖像和數據。遙感制圖不僅開拓了動態制圖的新領域;而且可超越自然障礙和國界限制,廣泛用於直接編制或更新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從而改變了從大比例尺地圖逐級縮小編圖的工藝程序。1984年出版的《日本列島地圖帖》和《中國地學分析圖集》,具體反映了這種發展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又取得明顯進展,遙感圖像的地面解析度進一步提高,具有立體圖像,並朝著高解析度、多波段、全天候和遙感信息國際共享以及商品化方向發展。遙感圖像處理由光學處理向數字處理方向轉變。我國1987年研究成功用於遙感圖像制圖的圖像處理系統,把我國的遙感應用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1967年,美國編繪了月球影像地形圖和地質圖,標志著人類編制星球地圖的開始。

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制圖開創了手工制圖向自動制圖轉變的新開端,使得數字地圖成為最新、最現代化的地圖品種。20世紀50年代以後,計算機技術開始應用於地圖測繪。經過英國、美國、瑞典、日本、瑞士等國家,不斷在原理、設備軟體等方面的研發,到70年代已由實驗階段發展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加拿大、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均以地形圖為基礎,建成地理信息系統,使地形圖、專題地圖和遙感信息匯集、存貯於統一的地理坐標之上,明顯提高了地圖更新、傳輸、編輯和應用領域。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及制圖軟體的不斷發展,使數字制圖展現出廣闊和潛力巨大的發展前景。我國60年代開始自動制圖試驗;70年代研製了數字化儀和自動繪圖機;80年代在城市、人口、農業、石油、地質等領域進行應用;90年代自動制圖應用領域擴大。我國計算機地圖制圖開發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出現了數字地圖、激光地圖、多媒體地圖、網路地圖、全息地圖、聲像地圖、光碟地圖等地圖新品種,充分反映了數字地圖制圖發展的日新月異。

2.現代地圖學理論

由於地圖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行為科學、藝術科學等有著交叉及關聯關系,它們的研究成果為地圖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並促進了地圖學理論研究的進展。

地圖資訊理論 地圖信息表現為圖形幾何特徵、多種彩色的總和及其相互聯系的差別,可以說地圖信息是以圖解形式表達制圖客體和其性質構成的信息。地圖資訊理論就是研究以地圖圖形表達、傳遞、貯存、轉換、處理和利用空間信息的理論。該理論有助於認識地圖的實質,並深化了對地圖信息的計量方法的研究。

地圖傳輸論 是研究地圖信息傳輸的原理,過程和方法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客觀環境——制圖者——地圖——用圖者——再認識的客觀環境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客觀環境被制圖者認知,形成知識概念,通過符號化變為地圖,用圖者通過符號識別,在頭腦中形成對客觀環境的認識。這個過程是一個地圖信息流傳輸的過程,地圖製作和使用都包括在這個傳輸過程中;地圖符號能有效傳輸地理信息,但傳輸過程中會受到「雜訊」干擾。該理論對於地圖最佳製作和地圖有效使用具有積極作用。

地圖符號學 是研究地圖符號系統的構圖基礎,感受方式及其設計使用的科學。提出了六種視覺變數:形狀、亮度、色彩、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圖符號系統的構圖基礎;四種感受方式:組合感受、選擇感受、等級感受和數量感受是制圖過程中的視覺特點,該理論對於地圖符號設計和地圖生產有較大影響。

地圖模型論 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現的客觀環境的地圖模型,並以地圖數學模型來表達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地圖是客觀世界的模擬橫型。此模型是制圖者的概念模型,並可用數學方法表達,經過抽象概括的制圖對象的空間分布結構。該理論對於深入認識地圖的實質,並對推動數字制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地圖認知論 是研究人類認知地圖獲取信息的手段,原理和過程的理論。該研究有兩項成果。一是「地圖認知環」學說,認為用圖者首先接受到圖像地圖客體,進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處理, 獲取,然後據已有知識對所獲信息進行加工,從而產生頭腦信息圖;再進一步通過對實地地理現象進行研究,最後得到所認知的地理實體,完成一輪認知環。二是「多模式感知和認知理論」,是指在虛擬地圖環境下,用多種認知手段(如視覺、聽覺)分別獲取知識,並將其加以比較和想像處理,進而形成各自的知識庫(如視覺、聽覺知識庫),最後將各知識庫融合,產生綜合知識庫。該理論對制圖手段、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使用有重要意義。

地圖感受論 是研究地圖視覺感受過程的物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方法,探討地圖是如何被用圖者有效感受的理論。研究內容有分級符號、網紋和等值灰度梯尺的視覺效果,色彩設計客觀性、視覺感受與 圖形構成的規律、特點等。該理論對於地圖設計有重要意義。

3.新世紀地圖學發展趨勢

智能化 包括地圖信息源信息獲取,地圖製作過程和地理信息表達的智能化等。

虛似化 地圖學將來表達的制圖對象不一定都是實體的客觀存在,很多內容將是虛擬的、模擬的、多維模擬式的。

功能多極化 地圖功能從表達地理客體規律特徵,擴展到知識發現、空間分析、動態顯示監測、綜合評價、預警預報等。

主客體同一化 隨著科技發展,促進地圖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地圖製作將越來越簡單,故既是地圖製作者又是地圖使用者將漸趨普遍,使主客體同一化。

全球一體化 隨著數字地球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將實現全球化的地圖無縫拼接和萬維網聯通,使地圖在表達地球和研究地球方面,都可以整體化,全球 一體化形式出現。

地圖、RS、GIS和GPS 一體化 資料庫是鏈接數字地圖、RS、GIS、GPS技術的共有基礎,隨著這些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將使其在信息科學的范疇內不斷融合並趨向一體化,為地球信息科學、數字地球的成熟發揮作用。

④ 在保持國家政權不變的情況下,如何促進社會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即是客觀歷史演進的過程有是人的價值實現的過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自於人自身,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目的。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工作。以人為本作為歷史觀,它強調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觀,它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也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關注人生活的世界急人的生存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堅持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把生產力作為推動社會前進最活躍、最革命的力量,認為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使中國社會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改革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會形態中,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部分及環節,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會發展中經常出現的、具有相當普遍性的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會改革是走向社會革命的一個步驟,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備;而在革命後,它又往往是鞏固革命成果、完善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兩種方法和手段,兩者互相補充,共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⑤ 「制圖六體」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什麼意義

三國之後,晉王朝建立,天下又出現了統一的局面。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我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

⑥ 地圖學史的發展史

17世紀以後由於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以及羅盤儀與望遠鏡結合的測繪技術發展,歐洲各國普遍開展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加上探險、考察的大力加強,促進了專題制圖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航空攝影的出現又使地形測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加速了各種專題制圖的發展。同時地圖投影、地圖概括、專題制圖、綜合制圖的理論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遙感、計算機與自動化技術的引進,遙感制圖與機助制圖技術迅速發展,不到20年時間已從實驗探索進入廣泛應用。新技術的引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導致地圖資訊理論、地圖傳輸論、地圖模型論、地圖感受論與地圖符號學等新理論的提出,不斷充實和發展著地圖學的理論體系。地圖學的發展經歷了中世紀前的產生與興起、17~19世紀的全面奠定基礎和20世紀以後的不斷飛躍等幾個大的歷史階段。地圖學的產生與發展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並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同時地圖的內容也反映各階段人類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⑦ 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具有哪些歷史意義

裴秀提出的這「制圖六體」,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完善的制圖理論。除經緯線和地圖投影外,現代地圖學上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他幾乎全提了出來。這一理論直至明清時期都是遵循的。

明代末期,義大利有經緯線的地圖傳入我國後,我國的繪圖方法才開始改變。

裴秀這一時期的地圖,是我國地圖史的中堅,追尋他地圖製作的歷程,基本可以看出明代以前我國制圖的發展過程和地圖的主要源流。

⑧ 地圖學發展歷史

地圖學史是研究地圖和地圖學的產生、歷史發展及其歷史作用的地圖學分支學科。主要根據保存下來的地圖作品、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對地圖科學內容、編制技術與表現形式的發展過程,以及地圖學理論方法的形成與發展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總結歷史規律,促進現代地圖學發展。據蘇聯學者考證,早在1萬年前即出現用線畫與符號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圖。現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27世紀蘇美爾人繪制的地圖和公元前25世紀巴比倫陶片地圖。中國已發現的最早地圖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圖」。《管子·地圖篇》最早論述了地圖對軍事決策指揮的重要性。馬王堆漢墓出土的3幅地圖說明距今2100年前中國地圖繪制已達到相當高水平。古希臘著名天文、地理與地圖學家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是最早的地圖學著作,他還創造了地圖投影方法並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了世界地圖。中國著名地圖學家裴秀所創立的「制圖六體」是關於地圖編制原理的精闢論述。唐代賈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羅洪先等歷代地圖學家都對中國地圖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現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圖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圖學家墨卡托所創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為航海圖、航空圖與宇航圖所採用。17世紀以後由於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以及羅盤儀與望遠鏡結合的測繪技術發展,歐洲各國普遍開展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加上探險、考察的大力加強,促進了專題制圖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航空攝影的出現又使地形測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加速了各種專題制圖的發展。同時地圖投影、地圖概括、專題制圖、綜合制圖的理論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遙感、計算機與自動化技術的引進,遙感制圖與機助制圖技術迅速發展,不到20年時間已從實驗探索進入廣泛應用。新技術的引進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導致地圖資訊理論、地圖傳輸論、地圖模型論、地圖感受論與地圖符號學等新理論的提出,不斷充實和發展著地圖學的理論體系。地圖學的發展經歷了中世紀前的產生與興起、17~19世紀的全面奠定基礎和20世紀以後的不斷飛躍等幾個大的歷史階段。地圖學的產生與發展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並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同時地圖的內容也反映各階段人類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⑨ 地圖制圖學的發展簡史

地圖的起源和地圖制圖學的發展已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地理學家C.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就是一部地圖制圖學著作。托勒密認為地理學就是「以線畫形式描繪地球上所有迄今已知的部分及其附屬的東西」。他研究了簡單的圓錐投影並繪制了世界地圖。中國西晉著名地圖制圖學家裴秀所創立的「制圖六體」,對中國古代地圖制圖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賈耽、元代的朱思本、明代的羅洪先等歷代地圖制圖學家也對地圖制圖學的發展有過較大貢獻。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地圖制圖學家G.墨卡托對地圖制圖學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17世紀以後,歐洲進行的大規模三角測量和地形圖測繪,促進了地圖制圖學的更快發展。在中國,從清代開始,進行了國家規模的地圖測繪,編製成帶有近代性的《皇輿全圖》和《大清一統輿圖》。20世紀初興起的航空攝影測量方法,改變了地形圖測繪生產過程,加上照相平版彩色膠印技術的應用,為地圖的大規模編繪和印製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促進了地圖制圖學現代體系的形成。

⑩ 工程制圖的發展史

有史以來,人類就試圖用圖形來表達和交流思想,從遠古的洞穴中的石刻可以看出在沒有語言、文字前,圖形就是一種有效的交流思想的工具。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2600年就出現了可以成為工程圖樣的圖,那是一幅刻在泥板上的神廟地圖。直到公元1500年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將平面圖和其它多面圖畫在同一幅畫面上的設計圖。1795年,法國著名科學家加斯帕·蒙日將各種表達方法歸納,發表了《畫法幾何》著作,蒙日所說明的畫法是以互相垂直的兩個平面作為投影面的正投影法。蒙日方法對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在科技界,尤其在工程界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我國在2000年前就有了正投影法表達的工程圖樣,1977年冬在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公元前323-309年的戰國中山王墓,發現在青銅板上用金銀線條和文字製成的建築平面圖,這也是世界上罕見的最早工程圖樣。該圖用1∶500的正投影繪制並標注有尺寸。中國古代傳統的工程制圖技術,與造紙術一起於唐代同一時期(公元751年後)傳到西方。公元1100年宋代李誡所著的雕版印刷書《營造法式》中有各種方法畫出的約570幅圖,是當時的一部關於建築制圖的國家標准、施工規范和培訓教材。圖1所示為《營造法式》中的一幅,從圖可看出,該圖已具有正投影法的畫法了。此外,宋代天文學家、葯學家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元代農學家王楨撰寫的《農書》,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等書中都有大量為製造儀器和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器具和設備的插圖。清代和民國時期,我國在工程制圖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增長,工程制圖學科得到飛快發展,學術活動頻繁,畫法幾何、射影幾何、透視投影等理論的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入,並廣泛與生產、科研相結合。與此同時,由於生產建設的迫切需要,由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批准頒布了一系列制圖標准,如技術制圖標准、機械制圖標准、建築制圖標准、道路工程制圖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准等。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繪圖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除了國外一批先進的圖形、圖象軟體如AutoCAD、CADkey、Pro/E等得到廣泛使用外,我國自主開發的一批國產繪圖軟體,如天正建築CAD、高華CAD、開目CAD、凱圖CAD等也在設計、教學、科研生產單位得到廣泛使用。如圖2為計算機繪制的圖樣示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計算機技術將進一步與工程制圖結合,計算機繪圖和智能CAD將進一步得到深入發展。

閱讀全文

與制圖如何促進社會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