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葉音說

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葉音說

發布時間:2022-04-26 11:12:43

Ⅰ 請教:宋詞要求的「葉韻」究竟有何含義

葉(xié)韻,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葉韻"或稱「葉句」(葉,同「協」,和諧之意)。
葉韻又稱葉音。由於語音發展、變化,後人讀先秦韻文,有些地方便會感到不
押韻,於是就臨時改變其中某一字的讀音,使之諧合。晉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
讀之例,而南宋吳棫的《詩補音》和《韻補》始集大成。這種改字一般是主觀的,
像《詩經&8226;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別葉音「谷」、「空」,大為人所
詬病。這種葉音法,跟後世科學地歸納古韻、構擬古音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
顧炎武根據《詩經》等先秦韻文韻例、古文字諧聲關系以及聲訓、假借材料,離析
《廣韻》韻部,得到先秦實際韻部,現代音韻學進而據音理、方言、對音而構擬出
古音,這才是科學的方法。不過,葉音說是人們認識古音的一個階段,其中也有確
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關系、韻部分合的,如「下」葉音「戶」,此二字在上古確實
都在匣紐魚韻。南京大學劉曉南認為葉音大多反映作音者當時的方音,可參看其論
著。
注意:在繁體字中,「葉韻」的「葉」不能寫作「樹葉」的「葉」的繁體(草字頭+世+木),而是簡化字中的「葉」,因為此字在古時為另一字,和「葉」(繁體)不同音(讀xie二聲)、不同義。

Ⅱ 什麼是葉韻說,葉韻說的主要錯誤在什麼地方

語音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詩經》的韻腳,到了後代,念起來就不和諧了,六朝的時候認為某字該改讀某音,這就是所謂「葉韻」。

葉韻說是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況下,強改字音以求押韻和諧,並非探明了韻字的本音。其根本錯誤,就在於對古韻採取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而非歷史的觀點,不懂得語音是發展變化的。其後果,則是一個字可葉出許多的音,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



古詩押韻規律

格律詩的聲韻系統基本是《切韻》-《唐韻》-《廣韻》-《平水韻》-《佩文詩韻》這個體系。近體詩的韻通常須押平聲,歌行體則常常平仄韻相間,每個字的平仄也必須依照這個體系來判斷。律詩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大多數情況下都押韻。

1、偶句押韻

律詩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韻,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大多數情況下都押韻,也可不押韻。

2、押平聲韻

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目的是為了聲韻和諧,讀起來鏗鏘有力。只押平聲韻,是詩詞格律中的一條鐵律,如果韻腳押仄音字讀起來會非常繞口。所以古人寫詩都遵守這一規律,但也有押仄聲韻的詩作。

Ⅲ 以漢語為例,闡述如何根據文字來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

你可以在<康熙字典>或<廣韻>上找一些字.
比如,崖,現讀yá,舊讀yái;古時「機、雞、基」、「交、澆、驕」、「尖、監、艱」都是讀音不相同的字,現在變成了三組同音字。但1958年後,就變了.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漢語是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漢族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長期融合而形成的,那麼那些方言中發音復雜的音節,逐漸被淘汰,漢語的發音變得簡單易於掌握。第二,近代和現代漢語朝向雙音化發展,以雙音節詞為語言主體,有效地避免了同音字在口語交流中所造成的歧義。所以漢語的音節發展是越來越簡單。

Ⅳ 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

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語音的歷史發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漢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信息,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後出現的各種韻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從現代方言的比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漢語語音演變的種種線索。此外,古代的音譯詞以及漢語和其他漢藏語系語言的比較也都能幫助人們了解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情況,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展開。
對漢語語音歷史的研究傳統稱為「音韻學」,有悠久的歷史。一般把漢語語音的發展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0世紀)。對各時期的起訖時代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後相差並不很大。每個時期都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個時期內自然還有不同階段的變化,各時期的方言分歧情況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時期的語音,一般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音資料作為各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然後旁及其他材料。
從上古音到現代音的2000多年時間內,漢語語音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即音節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3部分,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2000多年來漢語語音的演變主要是聲母、韻母和聲調內部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現代方言中有時還能反映出來,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韻尾【-m】,到現代還保留在廣州話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詩經》並非一時一地的作品,諧聲字是用聲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敘、斜」都用聲旁「余」表音),來源更要復雜一些,但這兩種材料反映的語音系統是相當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語音資料也較零散,目前只能推測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輪廓,對其中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從上古直到現代絕大多數方言都存在的聲母,表現了漢語聲母的歷史繼承性。上古濁塞音聲母 【b】、【d】、【ɡ】和濁塞擦音【扷】也還保留在現代一些方言里,其餘十幾個聲母的性質則各家說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還存在 【kl】、【pl】之類的復輔音聲母,例如在諧聲字中,舌根音聲母【k】、【k『】往往和邊音聲母【l】互諧,「各」既可以作「格、閣、客」的聲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聲符,這些字很可能原來都是由【kl】之類的復輔音演變來的。對上古音是否有復輔音以及有多少復輔音,目前還有種種不同看法。
根據《詩經》用韻和諧聲字的情況,傳統把上古韻母分為若干韻部,用一個漢字來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韻部共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一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有鼻音韻尾【-m】、【-n】、【-嬜】的是陽聲韻,有清塞音韻尾【-p】、【-t】、【-k】的是入聲韻,其餘的都屬於陰聲韻。如果韻腹相同,陰陽入 3類往往可以相互押韻或諧聲,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三章》「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中,「來」和「贈」押韻,就是因為這兩個字在上古韻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來」屬於陰聲韻,「贈」則屬於有鼻音韻尾【-嬜】的陽聲韻,這種押韻現象傳統稱為「陰陽對轉」。
大多數上古韻母的讀音和現代相去甚遠,和中古也有很大區別。例如「姑」現代韻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台」現代韻母是【ai】,中古也是類似的復母音,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韻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從上古經中古到現代變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讀音2000多年來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但這類字究竟是少數。目前對上古音韻頭的多少、韻部的分合以及陰聲韻是否也有輔音韻尾等問題有種種不同看法,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現存的上古音語音資料不能系統地反映出上古聲調情況,歷來對上古聲調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較有影響的有3種意見:①上古和中古一樣,分為「平、上、去、入」四聲;②上古沒有去聲;③上古只有平聲和入聲,但各分長短兩種。近年來從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中又產生一種新意見,認為漢語在遠古時期可能並沒有聲調的分別,聲調是遠古時期不同的韻尾輔音脫落或保存才逐漸產生的。 一般以隋唐時期盛行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從上古音向中古音轉變的時期,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對當時的語音系統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隋代陸法言集各家之大成,於 601年編成《切韻》一書。《切韻》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韻書今已佚,現存的《切韻》都是後人的增訂本,而且大多是殘卷。目前流傳最廣的完整增訂本是宋代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對《切韻》的增訂主要在字數和釋義,對《切韻》的語音系統並沒有重大的改動,現在研究《切韻》音系一般就都以《廣韻》為主要依據。《廣韻》把當時的語音系統分析歸納為四聲、206 韻,每韻內又根據聲母的不同分為若干小韻,這個語音系統是否代表當時一時一地之音,目前尚無定論,但它能分門別類詳細列舉出隋唐時期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情況,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語音資料。
《切韻》並沒有系統地列出它的聲母系統,根據後人分析歸納,大體上是和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相當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於唐末,到宋代經過不斷補充修訂,基本上能代表當時的聲母系統。每個字母用一個漢字來代表,至於它們的實際讀音,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見。但為了便於說明中古的聲母系統,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稱,例如,用「幫、滂、並、明」代表中古聲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聲母【t】、【t嶉】、【d】、【n】等。上古聲母有相當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經過了較為復雜的分化或合並的過程,並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
《切韻》把不同聲調的韻母算作不同的韻,每個韻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例如「東韻」、「江韻」、「魚韻」、「真韻」等。在計算中古韻母時,如果只是聲調不同,就只能算是一個韻母,例如「之韻」、「止韻」和「志韻」的分別只在聲調,實際上只是一個韻母。《切韻》共列出193個韻,《廣韻》增訂為206韻,除去聲調的分別不計,只有90多個韻。當時的分類不大重視韻頭的作用,有時把不同韻頭的韻母合並成一個韻,例如,「刪韻」就包括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韻母,可是「寒韻」和桓韻又根據開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兩韻。如果把該分開的韻母都分列出來,實際上共有150多個不同的韻母,這說明《切韻》所記錄的韻母系統是相當復雜的。
中古音的韻頭只有 【i-】和 【u-】,但隋唐時期韻頭【i-】可能還分為長短兩類,這樣就有了三種不同的韻頭。中古音的韻腹母音非常豐富,這是中古韻母多達150多個的主要原因。近幾十年對中古韻腹母音的實際讀音做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和推測,其中大部分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中古音的韻尾繼承了上古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的分別。陰聲韻的韻母除沒有韻尾的(如「歌韻」)以外,還包括母音韻尾【-i】(如「灰韻」)和【-u】(如「豪韻」)。中古陽聲韻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的清塞音韻尾與上古相同。在《切韻》的韻母系統中,入聲韻和陽聲韻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東韻」【-u嬜】和屋韻【-uk】相配,刪韻」【-an】和「轄韻」【-at】相配,「銜韻」【-am】和「狎韻」【-ap】相配等等,形成相當整齊的局面。
中古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切韻》以聲調為綱,在四聲之下分列各韻,後代韻書一般都遵循這種編排方法。平聲、上聲和去聲的分別主要在音節的高低升降不同;入聲則是韻尾收【-p】、【-t】、【-k】的發音短促的入聲韻,和另外三聲的陽聲韻相配,例如「東、董、送、屋四韻的分別就在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至於陰聲韻如之、止、志、「魚、語、御」等則只有「平、上、去」三聲。從中古到現代四聲的發展和聲母的清濁關系很密切,為了便於說明這種關系,習慣上把中古的四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是清音聲母的稱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濁音聲母的稱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如「郎、朗、浪、樂」。
在唐初,已有人批評《切韻》分韻過細,不利使用,說明《切韻》的語音系統已與當時的口語不盡相合。從《廣韻》開始,已在《切韻》的一些韻目下註明與某韻「同用」,實際就是承認這兩個韻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到宋末元初時,為了便於作詩,一些韻書根據《廣韻》「同用」的辦法,索性把206韻合並為106韻,這106韻從此成為做舊體詩押韻的規范。最早合並的是平水人劉淵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因此世稱這106韻為「平水韻」。平水韻主要只是把《廣韻》韻目中同用各韻加以合並,並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時期口語的語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中原音韻》成書於1324年,正是元代戲曲盛行的時期,周德清根據當時北曲作家用韻的情況歸納整理成書,成為寫作北曲用韻的准繩,對中國古代戲曲創作有很大影響。《中原音韻》是專為戲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韻》系統韻書的窠臼,記錄下活躍於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語音系統。至於這個語音系統是否能代表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無疑是現代北方官話的源頭,代表了漢語語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古音語音系統比《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語音系統簡單得多,已經相當接近於現代北京話。《中原音韻》改變了《切韻》以聲調為綱的編排方法,改為以韻為綱,各韻之下分列聲調,然後再分為若干小韻,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韻內,並沒有單列聲母。根據小韻的分布情況來分析,《中原音韻》可能共有20個聲母(不包括零聲母),和現代北京話已很近似。漢語的聲母系統從中古到近古大大簡化,主要是因為中古大部分濁音聲母到近古變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數濁音聲母外,其餘都變成清音,和原來的清音聲母合並,例如「步」【b-】並入「布」【p-】,「在」【扷-】並入「再」【堭-】,「似」【z-】並入「四」【s-】等。
《中原音韻》把韻母分為19個韻部,以兩個漢字命名,如「東鍾、江陽、支思」等,這只是韻母的大類,各韻部內還包括韻頭不同的韻母。19個韻部實際共包括40多個韻母,只有中古韻母的 1/3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古入聲韻到近古已經全部消失,和陰聲韻完全合並。此外,中古有不少韻母的韻腹母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並在一起了,例如「東、冬、鍾」在中古本是3個韻,到近古就合為一韻。近古音的韻頭可能只有【i】和【u】,韻頭【y】 當時是否已經出現,目前還有不同看法,但至遲到明代就已經形成了現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韻尾【-m】、【-n】、【-嬜】和母音韻尾【-i】、【-u】在《中原音韻》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並,只留下了【-n】、【-嬜】兩套鼻音韻尾。中古的塞音韻尾【-p】、【-t】、【-k】由於入聲韻消失,也不復存在,其中有不少並入母音韻尾【-i】、【-u】,如「麥」並入「賣」,「腳」並入「攪」;另一些韻尾則完全失落,和原來的無韻尾韻母合並,如「舌」並入「蛇」,「滑」並入「華」。
《中原音韻》 把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代北京話完全相同。中古的平聲根據聲母的清濁到近古分為陰平和陽平兩類:中古清音聲母讀陰平,如「通、詩、坡、春」;中古濁音聲母讀陽平,如「同、時、婆、純」。由於中古濁音聲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變成清音,因此陰平和陽平就純粹是聲調的區別了。中古和近古雖然都有上聲和去聲,但內容不盡相同。中古濁音聲母中除【m-】、【n-】、【l-】等少數以外,讀上聲的到近古都變成了去聲,如「上」和「賞」、「杜」和「賭」在中古都讀上聲,但是「上」、「杜」是濁音聲母,到近古就讀成去聲,「賞」、「賭」是清音聲母,仍舊讀上聲。從中古到近古聲調最大的變化是入聲不再獨立成為一類,中古的入聲字到近古分別歸入陽平、上聲和去聲,如「達」歸入陽平,「筆」歸入上聲,「麥」歸入去聲。近古以後,一部分歸入上聲的入聲字又改歸陰平,如「說、瞎、督」,《中原音韻》歸入上聲,現代北京話都讀成陰平。至於《中原音韻》時期入聲是否已經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聲在當時已喪失獨立作為聲調的地位,則是可以肯定的。
語音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漢語有一些方言到目前還保留著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點。例如,廣州話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蘇州話系統地保存濁音聲母【b-】、【d-】、【g-】、【扷-】、【z-】等。至於入聲獨立作為聲調,不但長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從黃河下游中原地區直至西北地區也有不少方言仍舊有入聲,保存了近古以前漢語聲調的一個重要特點。

Ⅳ 怎麼看待語音的歷史以及葉音說

「葉音說」是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況下,強改字音以求押韻和諧,並非探明了韻字的本音。其根本錯誤,就在於對古韻採取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而非歷史的觀點,不懂得語音是發展變化的。其後果,則是一個字可葉出許多的音,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所以說「葉音說」是錯誤的。

Ⅵ 葉音說的產生

把用後代的語音讀古代的詩文,不押韻了的韻腳,臨時改讀為一個押韻的音,即為「葉音」。
梁末·沈重《詩音義》:《詩經·邶風·燕燕》第三章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詩音義》:「協句,宜乃林反。」
這一現象在南北朝時出現,到宋代朱熹的《詩集傳》中體現的尤為突出。

Ⅶ 漢語語音的演變

漢語的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先秦到東漢時期為上古音時期。在我看來,一股腦歸入上古音是很不科學的(我覺得華夏族、東夷族、吳蠻荊蠻的語音肯定會互相滲透,語音不變才怪),但這一時期的漢語究竟怎麼念,已很難考證。上古音和普通話之間不但聲母不同,韻母也可能不同。如果仔細讀《詩經》,會發現原本押韻的字不押韻了,不押韻的字押韻了 ——這就是使用普通話閱讀的結果。其實明清以前的一些音韻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有些搞笑——一律葉(讀 xie 陽平)韻改讀,楞是把不押韻的都按他們的意思改押韻了。當然這是不科學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給上古音研究帶來了一絲曙光。我舉一個粗鄙的例子來說明:A與B看似沒什麼關系,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C,由是推斷A與B有親緣關系,C先於AB存在,比AB更古老。假設C1是C的原始形態,那麼C就是C1的擬構態。

回過頭繼續說上古音的研究,既然有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那麼也可對其進行擬構(盡管我覺得通過擬構來還原上古音真是玄之又玄)。具體方法是以《詩經》《老子》(注意:都是韻文)的韻部為依據,同時參考較古老的方言(北方方言不在此列)以及日語、朝鮮語中的部分借詞(想想我們的祖先多麼偉大),找出其相同或相似點進行古音模擬(我總是不能信服)。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二)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打打殺殺,甚是熱鬧,老百姓沒過幾天安穩日子——8過換成歷史書上的官腔就是民族大融合時期(這說法太霸道,漢人想融合,匈奴人想融合,鮮卑人想融合???)。民族一融合,語言就遭殃——一時我說你好你說HELLO,忙死了。於是語音學上就管這一時期為過度時期。

標志這一時期結束而中古音時代開始的是隋代陸法言寫的《切韻》——這是中古漢語音韻研究的開山之作。8過我翻了翻這小子的底牌——他居然是鮮卑人!!!「陸」姓是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後改的(原姓很搞笑,大家自己去查《魏書》好了,偶就不在這里出他的丑了)。只是不知道這一時期的漢族學者都干什麼去了???

這本〈切韻〉比現在的高考參考書牛得多,風靡唐宋兩代好幾百年——為什麼,科舉考試要寫詩啊!詩要押韻。陸法言把相同韻部的字歸在一起,注音並解釋,士子們是人手一冊(嘖嘖,現在哪個特級教師有這本事)。唐宋時期的其他韻書,什麼〈唐韻〉啊,〈廣韻〉啊,〈平水韻〉啊,都以〈切韻〉為藍本,是換湯不換葯的東西。(要是那時人有版權意識就好了,小陸的後代能收幾百年的版稅啊~~~~~~~~~)
當然我是沒陸法言那麼好命,他寫〈切韻〉也是有機緣的。話說隋朝統一中國後是高舉漢文化大旗,可當時的漢語實在是備受摧殘,尤其是語音。南北兩派語言學家都堅持自己繼承了漢語語音的正統(說來可笑,北方經歷了五胡亂華,南方與吳蠻百越雜居,還有什麼正宗的漢語語音)。一天晚上,南北八大語言學家齊聚陸法言家中,當然不是年輕的小陸請客,而是他老爸陸爽(此陸爽非彼陸爽,不是鄭小姐事件中的那個未婚夫)請客。學者喝酒自然與俗人不同,喝著喝著就談起了語音問題 ——偶滴偶像小陸GG就充當了這次談話的記錄員(換了偶肯定不樂意,憑什麼你們吃香的喝辣的卻叫我當義務記錄員,老爸,勞務費拿來!——所以偶肯定成不了語言學家)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三)

這場宴席的結果自然是賓客們酒酣而歸。若干年後,依稀記得那時老陸已經駕鶴西去(原來讓兒子作記錄純粹是自娛自樂,一點也不想造福掙扎在高考戰線上的莘莘學子,欠扁)。小陸GG倒是很有雄心壯志去編一本韻書,於是參考了當年的談話記錄,寫成了〈切韻〉一書。

其實中古音產生的時間很難說清——決不是某個具體的時間點,〈切韻〉之前的南北朝時期也不是沒別的韻書。但〈切韻〉解決了許多語音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將漢語分為四聲(別跟我說陰陽上去,中古音8是這樣的)——平、上、去、入。寫詩時,平聲自然還是平聲,上去入歸入仄聲。

雖然我不能說切韻中所收的字的讀音完全等同於當時的民族共同語,但〈切韻〉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古語音的珍貴資料,不會像研究上古音那樣困難重重。

現在言歸正傳,實際上與中古音相似度最高的現存方言是粵方言,現在大家應該有一個感性認識了吧。而唐朝是典型的中古音時期。
所以,〈大明宮詞〉里的武攸嗣那一口現代山西方言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產生的。所有的正統歷史劇都竭力避免讓古人講現代語——可誰真正避免了呢?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四)

五代後的宋,相信唐風的大多數XDJM都不怎麼喜歡,偶也不喜歡。對我而言,宋就像一隻肥得流油的羊——無力保護自己,就只有挨啃的份了。語音自身的發展加上異族的入侵(官方說法叫民族融合),漢語語音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教育部只對高考參考書作了稍微的修訂,士子們考試時押韻的依據還是〈切韻〉(讓我想到前幾年中國已經搞市場經濟了,政治考試時考生們還得說計劃經濟如何好,典型的計劃跟不上形勢)。不過,宋朝的教育改革問題並沒有前幾年「計劃」「市場」的問題嚴重,再加上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傾向,也沒掀起什麼喧然大波。

總的來說,把宋也歸入中古音時期是說得過去的——四聲還是保持著的。

南宋滅亡後,漢人和漢語都大難臨頭了,人成了四等公民,還被逼著學蒙古語(北方地區尤其厲害)。這次民族融合(這幾個字還真別扭)的結果就是四聲發生了嚴重的變化,簡單的說,就是「平分陰陽,入派四聲」——北方方言(這可是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啊)里的入聲全部消失(還好,是讀音不是文字),傷心啊~~~~~~~

當然,寫元曲的再也不能用〈切韻〉了(偶滴偶像小陸GG的暢銷書自此退出歷史舞台,5555555~~~~~~),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音韻 〉,按凡是學過普通話的人都知道的陰陽上去四聲劃分。

不怎麼願意接受漢化的元朝最終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了,但消失的入聲已無法恢復。事實上,明朝的標准語音和普通話已經很接近了。值得一提的是,入聲在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里還是保留著的。

清朝入關後。滿語對漢語語音的沖擊並不大,只不過是增添或改變了個把詞彙,沒元朝那麼大的「劃時代意義」。

民國的國語是北京話,共和國的民族共同語是普通話(和北京話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漢語語音流變問題(尾聲)

嘮嘮叨叨說下來,你可能不敢相信一向引以為豪的漢民族共同語竟是距離原本的漢語最遠的,而這的確是事實。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人呼籲學習粵語吳語而被扣以大漢族主義的帽子,這帽子扣得大了點,此公無非是想保護一下中古音罷了。

其實漢族經歷了幾千年而沒滅族的原因無非是包容性的文化和統一的文字。無法想像假如中國像歐洲一樣使用拼音文字會變成什麼樣子。

復興中古音也好,普通話是胡音也好,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我們仍是中國人,我們依然使用著祖先傳給我們的象形文字。如果我們用心,可以讀懂先秦的散文、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先人傳達的是他們的心,而不是這些字的音。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語音的歷史演變葉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