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古代歷史書如何保存下來的

古代歷史書如何保存下來的

發布時間:2022-04-26 12:07:43

① 資治通鑒是怎樣被後人保存下來的

資治通鑒在不同的時期被人們刻印了不同的版本,從而保存了下來。但是其中還是有殘缺的。《資治通鑒》成書後,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餘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鑒》最好的版本。
版本:

宋本
1.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2. 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
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鑒》。
民國刊本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
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
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
《資治通鑒》的影響: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助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司馬光對《資治通鑒》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② 古代歷史是怎麼記錄下來的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2)古代歷史書如何保存下來的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幾位史官: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3、紀曉嵐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由紀曉嵐負責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4、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治《春秋穀梁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

全書按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官

③ 古代文物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由於文物收藏品種類繁多,質地不一,性能有別,因此對它們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樣的。收藏家可根據自己的居住條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養護工作。
1、溫度和濕度
為了使藏品能長久保持良好的狀態,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般來說,15~18℃的濕度和50~65%的相對濕度對各類物品都比較適宜。在溫度太高時,應進行降溫;溫度太低時,應進行加溫;濕度太大時,採取除濕 措施;濕度太小時,進行加濕,在室內須放置溫度計和濕度計加以觀察,根據室內的溫、濕度變化而採取必要的措施。
另應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櫃、箱等均不能緊貼地面或牆壁擺放,應將其墊置到適當高度,或離牆有一定的距離,並要時常檢查掛在牆上的繪畫、掛毯等背面的牆壁是否有潮濕現象。
2、有害氣體和灰塵
現代社會空氣中的污染十分嚴重。當大氣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時候,能使銅、鐵、鉛等金屬氧化,使織物、紙張和彩畫上的顏料褪色或變色。許多有害氣體,如煤中、 腐敗的食物及廁所中散發出的硫化氫(有臭蛋氣味)氣體對銀器、銅器和鉛器等均有害處;氯氣能使染料褪至無色、對織物、紙張和皮革等都有破壞作用,並引起金 屬腐蝕;飛機、汽車、煙囪、煤爐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說了。空氣中還常混雜有極微細的硬質顆粒,它們與濕氣結合降落並沉積在物品上,易於細菌和霉 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對各種有機質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為防止有害氣體和灰塵對藏品的影響,應將藏品放在空氣較為清新處,盡量減少煤煙及糞便氣味等可能對藏品造成的損害。室內注意清潔,經常用微濕的軟抹布消除灰塵,用吸塵器定期清掃房屋,甚至可將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閉起來。有條件的,應採用空氣凈化設備。
3、黴菌和蟲害
防止黴菌生長的有效辦法是自然通風,並想方設法消除室內的生霉環境。已發現有黴菌的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也可用一些消毒劑如麝香樟腦、苯酚等製成殺菌溶液,進行噴霧。對於害蟲可用固體殺蟲劑,如氰化鉀、對位二氯苯、煙草等,並應積極參加滅鼠、滅蠅活動。
4、光線
自然光線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引起物品脆弱變質,可見光會損害色彩,對藏品起著破壞作用,因此藏品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窗戶上應當安置百葉窗或玻璃,以減少紫外線對藏品的影響。
5、常見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
由於各種藏品的質地、性能不同,對它們的保管措施也就相異,必須因地制宜、對症下葯。
(1),紙製品
圖書、文獻、字畫等類主要由紙張或織物構成的物品,極易成為黴菌和蛀蟲生長的食物,還易於吸水,紙張經過曝曬後,還會褪色、變脆。因此現代一般家庭收藏此類物品,應注意防潮和低溫,紙張和織物應放在暗處保存。

在觀賞藏品時,也應注意對書畫的細心保護。《畫禪室隨筆》曾談到畫不可隨意示人,並概括為五不可:燈下不可,酒後不可,雨時不可,妄加批評不可,武人(指不懂畫的人)不可。
油畫、版畫等藝術品保存也應注意防潮、低溫和隔塵。掛在牆上陳列的油畫可事先在背面保護上一層不透水的聚乙烯薄片,並用聚乙烯膠帶粘封,以防因濕度的變化 而發生翹曲。油畫尤其不能靠近爐子和其它採暖設備放置,因為這易導致油彩的融化。油畫應放在光線柔和之處,不能強光照射,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陽光。保存版畫 要注意繪畫顏色的固定,以免其脫落。可用合成樹脂的稀溶液噴霧加固,如用5%聚乙烯酸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苯溶液等。如操作恰當,可完全做到 不改變原來的色感。
(2),石 製品料
石質藝術品比較耐久,對光也不敏感,在一般的居室中足以長久保存。對於雨花石等觀賞性石頭,一般人愛將其浸在水裡,但有些地區的水質鹼性較大,可稍加些食用醋中和。但是過於潮濕的空氣也會導致石製品風化現象的產生,因此,最好存放於乾燥的環境保存。
(3),金屬製品
青銅器主要注意保護它的穩定狀態,避免各種氧化腐蝕反應。如採用5%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氧化銀封閉法、金屬緩蝕劑等對青銅器進行保護性處理,將其放置在乾燥的環境保存。
鐵器在金屬器物中最易被氧化腐蝕。在稍帶潮濕的環境中,短期內可能被全部氧化物腐蝕掉。對鐵製品可採用緩蝕劑、磷酸鹽或鞣酸鹽、塗蠟或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封護等方法進行表面保護(如已生銹先去銹或氯化物),並放在較乾燥的環境保持存。
金器製品應保存在托盤上、套子里、墊棉花的盒子里或者放在小袋子里,勿使互相碰撞或受到擠壓,以免機械損傷。
銀器易受含硫物質的浸蝕使顏色變得晦暗,此為黑色硫化銀,它也易受氯化物腐蝕,形成角銀(氯化銀)。銀器對光不敏感,耐低溫,宜放在空氣凈化的環境方。
錫器製品保存時,溫度一般不低於18℃。因為在氣溫低於18℃時,錫就有變形趨勢,溫度愈低,變形趨勢愈大,嚴重者導致出現「錫疫」。錫器本身柔軟,要避免機械碰撞和擠壓,應放在盒子里或套子里,並存放於乾燥環境保存。
鉛主要用於鑄造貨幣、裝璜藝術品和雕塑等。它易受有機酸(如醋酸、鞣酸)及油、脂等物質污染。在潮濕情況下,過量的二氧化碳會與之反應生成鹼式碳酸鉛。鉛 製品保存時不能使用橡木製的櫥或抽屜。因為橡木傢具中有時會滲出鞣酸腐蝕鉛器。其它木材也應充分地乾燥,最好塗上抗蝕性的漆,並存放於乾燥環境保持。
(4),陶瓷製品
陶器和瓷器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止碰撞或摔碎。陶器一般是多孔性的,可吸收大量的水份,氣溫若驟冷驟熱、時干時濕,對其長期保持良好狀態不 利。一般稍具歷史年代的陶瓷器已成為人們珍愛的藝術品,宜注重室內的陳列設果,也要注意經常性的清潔保養措施。
(5),含纖維材料製品
保存漆器、木器和竹器要避免過於潮濕的和過於乾燥的環境,潮濕易於滋生黴菌,乾燥易使物品開裂。另外要注意防蟲和殺菌。因許多蟲害是造成木製器物損失的重 要原因。在使用殺蟲劑時最好先做一下試驗,以確定所用試劑對油漆、彩飾沒有什麼損傷時才能用。若想使器物不發生開裂、收縮和變形,可對器物採用自然乾燥或 用明礬濃液煮沸等方法進行脫水定形,這樣也有利於器物的長久保存,最好放於濕度恆定的環境。
絲、毛、綿、麻織器及人造的合成纖維製品(人造絲、人造毛、人造棉等)均由有機物質組成,其保存應注意防霉、殺菌、殺蟲。如在織物上發現有輕微黴菌,可在 蔭涼通風處晾曬,以阻止黴菌的蔓延。表面上的霉可以用軟毛刷刷掉。倘若黴菌蔓延很寬、很深,那就應當消毒殺菌。此外,樟腦、萘球、對位二氯苯常用驅蟲劑可 用紙包著放在箱櫃中,或置於布袋中懸掛在櫥內。紡織品對光特別敏感,因此要盡量避免陽光照射,最好放在暗處保存,空氣應當乾燥、新鮮、潔凈。
皮革製品收藏時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護。光線特別是紫外光線對皮革有破壞作用,高溫對皮革也明顯不利。太乾燥了,皮革易於脆弱;太濕了,皮革易 於生霉、腐敗。皮革亦容易被蟲蛀蝕,可用0.35%對位硝基苯酚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殺菌,麝香樟腦、硫酸鋅和水楊酸等也都可作為皮革的消毒劑。用滴滴涕和 除蟲菊混合配製成的殺蟲溶液對保護皮革製品也有較好效果。最好存放於乾燥環境保存。
(6),骨質角質製品
骨和象牙製品有較好的抗襲、抗壓和抗折性能,但當遇到熱力和潮濕的變化時,容易翹曲。酸、鹼類及細菌對骨蛋白都有腐蝕作用,酸性作用還會使骨質鬆散,必須加以注意。 角製品(牛角、鹿角等)質地脆而多孔,收藏保管的方法與骨製品基本相同。
琥珀遇高溫(120~130℃)易變軟,性質脆弱,常有裂隙。裂隙中的水一經凍結,再經膨脹就會酥裂。又因琥珀是一種樹脂,應避免接觸醇類和醚類試劑。
玳瑁、螺鈿(貝殼)、珊瑚類器物常以裝飾品形式出現,其主要成份是白堊(碳酸鈣),易被酸分解,故應避免接觸酸性。
上訴製品都會被黴菌侵蝕,最好存放於乾燥環境。
(7),其它
在拿取珍貴文物收藏品時,也必須要注意對文物收藏品的保護。如必須精神集中,輕拿輕放,並注意保持藏品的清潔,防止汗水、唾液污損文物,也不要持煙或吸煙接近文物。
文物藏品的陳放也應注意的問題。根據現代的一般收藏條件,書畫作品要進行裝裱,並且在卷緊之後,裝在紙盒內;易碎的藏品最好放在櫥、櫃或紙箱、木箱內。一 般一箱一件,不能亂堆亂放。較大、較重的藏品,要放在安全、穩固之處。用排架或書櫃陳放藏品,輕巧者可放在上層,笨重者放在下層;小件藏品放在前面,大件 藏品放在後面;細長、重心不穩的藏品宜橫放,或有其他穩定措施。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採用常溫乾燥箱或者低溫乾燥箱以及恆溫恆箱等技術措施;來保存文物藏品,已經開始得到應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一切從確保藏品的安全出發。掌握基本的保管常識和「貴在精心」是藏品得以長期保存的基本條件。

④ 古書如何保存

中國古籍的紙張,多採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紙,而現今通用的化學膠水、化學漿糊及玻璃膠紙對中國式紙張具有極強的腐蝕力,一般不隔多時,便會使紙張變質黃脆,觸手即碎,故而絕不可用。

正確方法應為採用天然麵粉漿糊,調以麝香、花椒,可達到修復與避蟲雙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時無法具備以上條件,也應寧可暫時不修,待請到行家裡手,再行修復,絕不可倉促濫修,加厄典籍。

(4)古代歷史書如何保存下來的擴展閱讀

許多民國版本的拓片、字帖、紙墨拓工皆屬精良,可版面之上卻是黃斑累累,令人扼腕。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一些書賈作坊,貪求省惜工料費用,採用了一種叫做「油光紙」的紙張(當時流行的一種廉價的西式工業法制紙),作為字帖的襯紙。

由於西式紙酸鹼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蝕力,以致許多民國舊帖慘遭「黃斑之厄」。這一遺憾也使得當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條教訓,即:中國古籍必須遠離一切西式紙張,二者隔離,方為上策。

⑤ 中國古代書籍是如何保存的~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 竹簡淵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閑適與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簡、木櫝和錦帛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經驗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一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麼,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一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書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冊"字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裡面書寫。把竹子烘乾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冊"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幾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於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於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木牘圖片 牘是與簡策同時使用的記載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製成,所以稱為"木牘"。它和竹簡不同的是,竹簡的一片雖只寫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繩子系聯起來,可容納較長的文章,而木牘則是以一片為單位,在一片牘上記載較少的文字。木牘的一片也稱為"方",一般較長的文章用策來書寫,而較短的文章則書寫於牘上。木牘的長度一般為一尺左右,所以也稱為"尺牘"。在一片木牘上,可書寫一百多字,也可以兩面書寫。 以竹簡為主要形式的書籍的黃金時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各種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各種學術著作層出不窮。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編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這就是一直流傳到今天的《賜》、《書》、《詩》、《儀禮》、《春秋》五經。這些早期的書籍,當時就是以竹簡的形式出現的。孔子所開創的教育活動,更打破了極少數人壟斷文化知識的現象,出現了"士"的知識階層,這反過來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現。 寫在錦帛上的書 所謂帛書,就是將文字、圖象寫繪於絲織品上的一種書籍形式。在紙張未發明前,帛書是和竹簡同時使用的一種書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簡和帛書並提,說明帛在當時已是一種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書 在春秋戰國時代,上層社會也普遍用縑帛作為書寫著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紙紙發明以前的幾百年歷史中,帛書曾是書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國古代的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曾發現原始的絲織品和石器、陶器製成的紡輪。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絲、蠶、帛、桑等字。安陽殷墟中也發現過絲帛的殘跡。研究證明,當時的絲織技術已很進步。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古代的絲織技術已有很久的歷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層社會的衣料外,也是書寫的理想材料。但由於其價格昂貴,不如竹簡使用的普遍。 大約在秦至西漢間,是帛書使用最多的時期。由於絲織技術的進步,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縑帛,用於各種重要典籍、文書、信件的書寫。絲織品雖是當時最輕便的書寫材料,但其價格還起很昂貴的,除了上層社會以外,普通人是難以使用的。 在帛書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的發現。這次出土的帛書有十多種,十二萬多字,用黑墨書寫於絲織品上,字體有小篆和隸書。 在簡策和帛書應用的時代,"篇"是竹簡的單位,而"卷"則是帛書的單位。
記得採納啊

⑥ 古書應該如何保存

古籍善本本身蘊含著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因此它是我國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應該被好好的珍藏。近年來,對於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為眾藏家非常青睞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則它很容易被破損。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蟲、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書,讓紙張也「透一下氣」。特別潮濕的日子,盡量避免打開書櫃,古代的紙張一般都是用竹紙或綿紙,並用石灰水打紙漿,造出來的紙吸水性強,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同時,每年要「曬書」兩次。天氣乾燥,吹西北風時,要打開櫃子,讓空氣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來「曬」,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曬,而是放在室內通風之處「曬」。

此外,還要增加書的「體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煙葉、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同時也使書的「體味」更濃——書香。但千萬不可放樟腦丸,長期則會使紙張的酸性增加,使紙張變得更脆、發黃,是對紙張的破壞。

⑦ 古代歷朝歷代戰爭不停三國志 史記 資治通鑒是怎麼完整保存下來的

這些老版書籍當時都是靠手抄流傳的,所以好多書都失傳了,例如曹操的《孟德新書》等。而三國志這些書之所以能流傳下來一方面是這些書名氣較大,再者算是正史記錄,所以謄抄的比較多,因此流傳了下來。

另外,明朝的永樂大典為這些古籍的流傳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清朝的四庫全書中的好些老本都是從中抄錄出來的。

⑧ 古代的書籍是怎麼保存到今天的如史記孫子兵法,等等

首先要知道古代書籍的記錄方式,史記和孫子兵法都是用竹簡刻錄的。先說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歷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所見的先秦諸子之書都經西漢劉向、歆之手重新編訂。史記最初也是可在竹簡上,到司馬遷外孫之時,就有不少缺損,現存的書籍中有褚少孫增補的成分。到了後漢,蔡倫發明造紙,再往後的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書籍的發展流布。歷史上書籍經歷幾次大多厄運,尤其是改朝換代及兵矢之亂,一些愛書的藏書家的功績不可泯滅。漫漫歷史長河如同大浪淘沙,好的作品被歷史篩選出來,一代代傳承下來,最後形成中華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

⑨ 中國古代那麼多的歷史著作是怎麼保存下來的。還有一些詩人的作品是怎麼保存下來的

史書:每朝每代都官方都會修史,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書大多都是後代根據前朝的官方史書編撰而成的.而像史記,三國志等這些私人編撰的史書.多是靠民間名流保存下來的.

文人的散文,詩詞:多是由家人整理流傳開來的,宋朝開始也有書商出版,一直流傳到今天

⑩ 《史記》如何保存下來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駰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史記》重新作了校點。... ...

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佔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閱讀全文

與古代歷史書如何保存下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